張 琨
(泰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心腦血管疾病泛指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引發(fā)的心臟、大腦發(fā)生的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其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是我國較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心腦血管疾病普遍存在病程短、預后差、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隨著醫(yī)學水平提高,諸多心腦血管檢驗技術運用于臨床。近年來,臨床不斷加大對心腦血管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在與外在凝血途徑與心腦血管疾病病情進展和預后的關系密切,而某種凝血因子的升高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因此,凝血功能指標的檢驗在反映凝血功能變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預后評估是臨床診療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凝血功能檢驗運用于心腦血管疾病預后評估中,并分析了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與疾病預后的相關性,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泰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08 例,依據(jù)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分組,凝血功能至少4 項異常的54 例納入觀察組,凝血功能1 ~3 項異常的54 例納入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血管學會所擬定的最新疾病診斷標準;②患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③患者溝通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虎诤喜乐氐母文I功能異常;③年齡超過85 歲;④合并精神類疾病;⑤難以全程配合本次研究;⑥合并惡性腫瘤。觀察組男33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83 歲,平均(58.24±1.48)歲;病程最短2 h,最長1 年,平均(3.54±0.48)個月;BMI 為25 ~31 kg/m,(27.84±1.50)kg/m。對照組男32 例,女22 例;年齡最小40 歲,最大82 歲,平均(58.38±1.44)歲;病程最短3 h,最長0.8 年,平均(3.60±0.44)個月;BMI 為24 ~32 kg/m,(27.97±1.61)kg/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入院48 h 與96 h,于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肘正中靜脈血,抗凝劑選擇檸檬酸鈉,離心處理的轉速2 5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將血清血漿分離以后置于零下20 ℃環(huán)境下。利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與酶分析儀測定凝血功能,術后隨訪1 個月評估預后。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與入院后不同時間測定的凝血功能指標。纖維蛋白酶原(Fibrinogen,F(xiàn)bg)的正常范圍:1.5 ~3.5 g/L;血栓調節(jié)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正常范圍:20 ~35 μg/L;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的正常范圍:(17.0±3.0)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的正常范圍:80 ~120%;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 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的正常范圍:(28.0±7.0)s;內皮素-1(Human Endothelin 1,ET-1)的正常范圍:<10 ng/ml,D-二聚體(D-dimer,D-D)的正常范圍:0 ~1.0 μg/ml;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的正常范圍:(12.0±2.0)s。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死亡、殘疾與良好預后的占比,分析殘疾與良好預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差異。
入院時,除TT、APTT、ET-1、D-D、PT 以外,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入院48 h、96 h 后,觀察組凝血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觀察組死亡率與致殘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良好預后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疾病預后比較[n(%)]
所有患者中,良好預后87 例,殘疾13 例,且良好預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低于殘疾者(<0.05)。
表3 良好預后與殘疾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觀察組殘疾與良好預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殘疾與良好預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4(續(xù))
心腦血管疾病病因極其復雜,多與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且血栓形成主要和凝血功能異常有關,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溶栓與止血,凝血功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檢驗指標,以評估該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研究指出,心腦血管疾病一旦發(fā)病,數(shù)小時內便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外源性的凝血因子會快速且大量地釋放到血液循環(huán)中,此時機體會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使血液呈現(xiàn)出高凝表現(xiàn)。多種因素所致血管內皮發(fā)生損傷后,內源性凝血因子會被大量地釋放,會激活內源性的凝血途徑。血液纖維蛋白成分被大量的消耗,逐步導致血栓形成,PT 也會發(fā)生改變。
Fbg 作為一種凝血因子,在血漿中含量最高,由凝血酶干預后,可以轉變成纖維蛋白,參與血小板的聚集過程,因此其水平升高多和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相關。TM 能夠高度結合凝血酶,使凝血酶的原有活性降低,對蛋白C 活性起到刺激作用。TT 是指血液內部凝血酶產生生物活性以后,由纖維蛋白原轉化成纖維蛋白的耗時。AT-Ⅲ的異常升高主要發(fā)生于腦出血患者,腦部出血以后AT-Ⅲ會被過度消耗,會降低凝血作用。ET-1 能夠加快血管收縮反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顱內壓升高表現(xiàn),使ET-1 大量滯留于毛細血管內部,從而誘發(fā)腦水腫等不良事件。D-D 水平升高后血液纖溶功能會有所降低,使血栓溶解能力下降,增加血栓發(fā)生危險。
凝血指標聯(lián)合檢驗能夠評估血液凝血功能,判斷血液高凝狀態(tài),而后評估血栓發(fā)生風險。凝血功能檢驗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尤為關鍵,可以用于預后評估。檢驗前需要告知患者做好充足準備,如講解檢驗前禁食禁飲的必要性,采血前靜息5 min 對于血液標本采集的積極影響等,同時需要普及凝血功能檢驗對于疾病診斷和預后判斷的意義,盡量獲得患者的高度配合。采血與標本儲存等環(huán)節(jié)需要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防止人為因素導致標本溶血等情況發(fā)生,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時,除TT、APTT、ET-1、D-D、PT以外,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入院48 h、96 h 后,觀察組凝血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觀察組死亡率與致殘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良好預后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對比良好預后與殘疾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有差異(<0.05)。說明凝血功能檢驗能夠明確檢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差異,且入院時間越長,凝血功能異常表現(xiàn)越為明顯,凝血功能異常與預后間存在關聯(lián)性,凝血功能越好,患者的良好預后概率更高。
綜上所述,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行凝血功能檢驗可有效檢出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輔助臨床全面評估患者預后情況做出有益的提示,但樣本例數(shù)較少,待大數(shù)量繼續(xù)觀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