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
高度近視會誘發(fā)眼球內部代謝環(huán)境紊亂,從而使其白內障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1]。與普通白內障一樣,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亦通過摘除渾濁病變晶狀體、植入新的合適度數(shù)的人工晶狀體,從而消除近視,治療白內障。然而,超高度近視患眼眼軸長度增加,玻璃體液化,故而出現(xiàn)晶狀體囊袋增大且松弛,后囊膜支撐力及懸韌帶彈性、韌性下降,這些均使得白內障手術難度和風險增大[2]。CTR 可為晶狀體囊袋提供支撐,是晶狀體懸韌帶斷裂患眼白內障手術的重要輔助材料。有報道顯示,CTR 應用于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眼手術中,能有效提高手術安全性[3,4],但有關其使用對患眼角膜厚度和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影響的報道較為罕見。本研究就CTR 植入對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視力、角膜和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的影響進行了觀察,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20 年10 月在遼陽眼科醫(yī)院綜合科病房接受治療的44 例(44 眼)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入院序列號單雙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22 例(22 眼)。對照組男9 例,女13 例;年齡58~77 歲,平均年齡(66.73±4.74)歲;眼軸長度:<30 mm 者8 眼,≥30 mm 者14 眼,平均眼軸長度(32.36±3.39)mm;Emery 分級:Ⅱ級6 眼,Ⅲ級11 眼,Ⅳ級5 眼。觀察組男11 例,女11 例;年齡58~75 歲,平均年齡(66.32±4.93)歲;眼軸長度:<30 mm 者8 眼,≥30 mm 者14 眼,平均眼軸長度(31.36±3.09)mm;Emery 分級:Ⅱ級6 眼,Ⅲ級10 眼,Ⅳ級6 眼。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超高度近視診斷標準[4];晶狀體核硬度的Emery 分級達Ⅱ~Ⅳ;非過敏體質或無藥物過敏史;具備白內障手術指征。
1.2.2 排除標準 合并結膜或結膜炎、眼瞼病、眼外傷等其他眼部疾??;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嚴重心臟病等。
1.3 治療方法 入選者術前接受常規(guī)視力、角膜和眼底結構等檢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并用鹽酸奧布卡因結膜囊內麻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放置開眼器,于眼球10:30 部位做透明角膜,長度約3.0 mm,15°穿刺刀于1:30 處做角膜側切口,向前房住入愛爾康粘彈劑,持續(xù)環(huán)形撕囊,大小5~5.5 mm,連接注射器進行水分離、分層,超聲乳化儀對晶狀體核進行常規(guī)乳化、吸出,同時吸出殘存皮質;向晶狀體囊袋中植入CTR,隨后植入人工晶狀體,清除囊袋內和前房部位殘存粘彈劑,水密封切口;術畢向結膜囊內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無菌紗布包扎。對照組除未植入CTR 之外,其余操作均同觀察組。
1.4 觀察指標
1.4.1 視力 測量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BCVA。
1.4.2 中央角膜厚度 采用非接觸式角膜內皮測量儀測定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
1.4.3 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 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掃描儀測定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分析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分析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前后視力變化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BCVA 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BCVA 均高于本組術前,術后3 個月患眼的BCVA 高于本組術后1 周和術后1 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術后1 周和術后1 個月患眼的BCVA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BCVA 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BCVA 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BCVA 變化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1 周比較,bP<0.05;與術后1 個月比較,c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中央角膜厚度變化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本組術前,術后1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組術后1周,術后3 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組術后1 周和術后1 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術后3 個月與本組術前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后1 周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中央角膜厚度變化比較(±s,μm)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中央角膜厚度變化比較(±s,μm)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1 周比較,bP<0.05;與術后1 個月比較,cP<0.05;與對照組比較,dP<0.05
2.3 兩組手術前后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變化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大于本組術前,術后1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小于本組術后1 周,術后3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小于本組術后1 周和術后1 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術后3 個月與本組術前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患眼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變化比較(±s,μm)
表3 兩組手術前后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變化比較(±s,μm)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1 周比較,bP<0.05;與術后1 個月比較,cP<0.05;與對照組比較,dP<0.05
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是臨床常用的白內障治療術式。然而,對于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其治療關注雙重視力障礙,術中需要在摘除晶狀體改善視力的同時,能降低患眼屈光度,改善屈光性視力下降。眼軸長度、晶狀體囊袋、懸韌帶等結構變化,導致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手術難度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均增大。以往有研究指出,視力正常眼患白內障經手術治療后,患眼視網膜厚度不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但合并高度近視的白內障經手術治療后,其視網膜厚度會出現(xiàn)明顯增厚[5];同時,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下降幅度和內皮細胞變異系數(shù)升高幅度顯著高于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6-8]。提示,合并高度近視會降低角膜和視網膜對手術操作的耐受性,術中相關操作會對角膜和黃斑區(qū)視網膜造成不同程度損傷。
CTR 是復雜性白內障手術治療中常用輔助性材料,將其植入囊袋中可為松弛的囊袋提供環(huán)形支撐力,降低囊袋的非對稱性張力,為人工晶狀體的準確植入提供足夠空間,在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手術治療中優(yōu)勢突出[9,10]。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患眼BCVA 均顯著高于術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王洪亮等[3]和林濤[8]報道結果相一致。證實,CTR 植入聯(lián)合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治療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療效穩(wěn)定。兩組術后1 周、1 個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和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與術前比較,均出現(xiàn)明顯波動,但觀察組術后1 周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對照組,術后1 周和1 個月的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小于對照組。表明,CTR 植入能有效降低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操作對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患眼角膜和視網膜的損傷作用,提高手術安全性,可能也是其可提高術后患眼視覺質量的重要原因[11,12]。其原因可能主要與CTR 植入能為人工晶狀體植入提供空間,有效降低植入晶狀體傾斜度有關。
綜上所述,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治療中植入CTR 能顯著促進早期視功能恢復,抑制早期黃斑區(qū)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增加,提高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