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成
隨著糖尿病、肥胖以及高齡人群增多,人們機體運動量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膽囊結石發(fā)病率呈遞增趨勢,進而誘發(fā)患者機體出現(xiàn)黃疸、胰腺炎以及上腹疼痛等癥狀,而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發(fā)病率也較高,若不盡早干預,可誘發(fā)患者機體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對其生命安全非常不利[1,2]。臨床中針對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治療原則是將結石取出,并有效預防結石復發(fā),進而多數(shù)選擇手術干預,常規(guī)開腹手術具有切口大、術后機體恢復慢、易增加相關并發(fā)癥等弊端[3]。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逐步成熟,應用腹腔鏡、膽道鏡不僅可提高結石清除率,減少疾病復發(fā),還可以保證預后效果[4]。本文就針對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患者應用不同方案開展治療,觀察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治療的價值與優(yōu)勢。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比對組與測試組,各34 例。比對組男14 例,女20 例;年齡21~75 歲,平均年齡(55.21±9.32)歲。測試組男16 例,女18 例;年齡21~77 歲,平均年齡(54.89±9.4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血常規(guī)、腹部超聲與腹部X 線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②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本次調研且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指征;②精神異常;③出血性疾??;④并發(fā)其他惡性腫瘤疾病;⑤存在嚴重血液傳染性疾??;⑥聾啞者。
1.3方法 比對組:采用開腹手術方案治療。通過腹部超聲等檢查確診結石位置,麻醉成功后在右上腹部做縱行手術切口,探查膽總管、膽囊結石,對膽囊三角進行分離,對膽囊動脈、膽囊管游離,切斷結扎,對膽囊剝離,再切開膽總管前壁,將結石取出,應用生理鹽水對膽總管進行沖洗,用膽道鏡再次確認結石是否清除干凈,放置腹腔鏡引流管、T 管引流。術后30 d,再次進行檢查,若無殘余結石,可將T 管拔出。
測試組:應用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方案治療。麻醉成功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在操作孔置入腹腔鏡等器械,辨認膽囊三角,解剖后對膽囊管游離,讓肝總管、膽總管完全暴露,夾閉遠端膽囊管,將膽囊管前壁切開,在膽囊管部位插入直角鉗,擴張切開,在尿管、膽道鏡置入后,應用取石網(wǎng)將直徑<10 mm 的膽管結石取出,對于直徑≥10 mm 的結石應用碎石術打碎后再取出,并應用生理鹽水對膽道進行反復沖洗,應用膽道鏡對結石進行探查,確認無殘留后縫合膽囊前壁,將膽囊管切斷后切除膽囊,最后放置引流管。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有效:通過腹部超聲等檢查確診無殘留結石,患者腹痛、黃疸以及膽絞痛等癥狀全部消失;改善:通過腹部超聲等檢查確診有少量殘留結石,患者腹痛、黃疸以及膽絞痛等癥狀較治療前好轉≥90%;無變化:通過腹部超聲等檢查確診殘留結石數(shù)量較多,患者腹痛、黃疸以及膽絞痛等癥狀較治療前好轉<90%;治療總有效率=(有效+改善)/總例數(shù)×100%。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總分10 分,所得分值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低。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比較 測試組下床活動時間(1.50±0.24)h、肛門排氣時間(33.51±4.21)h 及在院治療時間(11.35±1.21)d 均短于比對組的(3.24±0.42)h、(85.65±6.25)h、(18.45±2.03)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比較()
注:與比對組比較,aP<0.05
2.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測試組治療總有效率97.06%高于比對組的7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測試組疼痛評分(1.22±0.10)分低于比對組的(3.03±0.21)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比對組比較,aP<0.05
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可導致機體出現(xiàn)腹痛等不適癥狀,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均有不利影響,所以選擇正確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療非常重要[5]。臨床中對于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治療方案較多,其中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傳統(tǒng)治療方案為開腹手術,由于切口大,術中暴露時間長等因素,導致術后出現(xiàn)感染等并發(fā)癥幾率偏高,而且機體愈合速度較慢,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健康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6-8]。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應用率逐步升高,針對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可選擇膽道鏡、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膽道鏡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對膽道損傷較小,利于醫(yī)師精確操作,進而減輕對患者腹腔所產(chǎn)生的損傷,利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盡早排氣,縮短住院時間[9,10]。膽道鏡聯(lián)合腹腔鏡應用期間需多加注意以下幾點:針對體積較大的結石、存在膽囊阻塞的患者不建議開展腹腔鏡治療,而且膽道鏡操作時間不可過長,以免誘發(fā)膽瘺、乳頭水腫、痙攣等情況[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測試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均短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雙鏡聯(lián)合治療的優(yōu)勢性與安全性更高,由于手術操作時間較短,機體暴露時間短,對機體所產(chǎn)生的損傷性較小,這不僅可保證患者機體舒適性,還可達到節(jié)省醫(yī)療費用等目的[12]。測試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雙鏡治療效果更好,可對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進行有效清除,快速改善患者機體不適。治療后,測試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雙鏡治療可減低機體疼痛程度,確保機體舒適性,也證明雙鏡治療對機體損傷性小等優(yōu)勢。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采用膽道鏡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確切,還可促進術后盡早排氣與下床活動,減輕機體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