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純磊 ,高奎亭 ,王永順
約20 年前,歐洲體育俱樂部蓬勃興起,海涅曼(2003年)主編了來自11 個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的各種主題的跨國比較研究[1]。然而,該研究對歐洲不同國家體育俱樂部特征的描述是比較有限的。重描述而輕比較,普遍的、規(guī)律性的總結被忽視,以至于那些迫切希望直接“拿來”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先進發(fā)展經驗,快速發(fā)展國內群眾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家(比如中國)深感困惑和惋惜[2]。
終于,2015 年由丹尼斯·科茨(Dennis Coates)主編,雷姆科·霍克曼(Remco Hoekman)等4 位核心作者完成了Sports Clubs in Europe: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一書。該書在統(tǒng)一的寫作框架下,利用20 個獨立章節(jié)分別對歐洲20 個國家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歷史、俱樂部特征、機遇與挑戰(zhàn)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介紹。這20 個國家涵蓋了歐洲所有類型的體育體制,使歐洲20 個國家的體育俱樂部多層次比較更具深意,彌補了海涅曼教授在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比較研究方面的不足??梢哉f,該書宛如一幅歐洲體育的“清明上河圖”。通覽該書,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德國、英國體育,還能了解那些被很少關注的歐洲小國的體育俱樂部發(fā)展狀況,如匈牙利、挪威。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無論國家大小,以服務大眾為主的體育俱樂部在歐洲各國普及度高,且與社會耦合狀態(tài)極佳。毫無疑問,基于多樣態(tài)社會政治經濟系統(tǒng)建立的體育系統(tǒng)會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則為我們的體育俱樂部發(fā)展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參考該書的主要內容和整體邏輯,我們將該書譯為《歐洲的體育俱樂部——跨國比較視角》。該書是體育經濟學、管理學和政策系列叢書的第12 冊。核心作者是雷姆科·霍克曼(Remco Hoekman)、哈羅德·范德沃夫(Harold van der Werff)、克里斯托弗·布魯爾(Christoph Breuer)、齊格弗里德·內格爾(Siegfried Nagel)等4 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研究機構的教授,2015 年由瑞士斯普林格國際出版社出版。
該書基于跨國比較的研究視角,根據各國的報告和跨國比較,找出歐洲體育俱樂部面臨的瓶頸和挑戰(zhàn),并為變化中的歐洲體育俱樂部提供一個未來的展望。另一方面,跨國比較的過程同時也是學者思想碰撞的過程。通過對本書不同章節(jié)知識內容的比較,發(fā)現(xiàn)各國學者文化上的差異,從而有利于理解一些跨國比較研究中的差異。通過兩方面的跨國比較,為歐洲體育俱樂部的未來研究提供一些啟示,有利于決策者、專業(yè)人士、學生以及體育俱樂部和體育聯(lián)合會的從業(yè)人員充分發(fā)掘利用體育對社會的力量,尤其是體育俱樂部的潛力。
該書在整體上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前兩章。部分作者提出了與體育在社會中不斷變化的角色相關的體育俱樂部的理論觀點,并詳細闡述了各參與編撰國家分會所使用的統(tǒng)一層次分析框架和整書內容的整體框架。所謂層次分析框架,主要應用在20 個國家各自提交的報告中,在中間的章節(jié)(3 -22 章),每個國家分會基本遵循“本國體育俱樂部的歷史淵源——本國體育俱樂部的時代特征——本國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瓶頸與未來展望”的分析框架,對本國體育俱樂部的整體情況,按照從前到后的分析遞進關系進行富有層次的描述。比如,在第三章首先介紹奧地利的作為聯(lián)邦制國家的國家組成以及現(xiàn)行體育體制,然后就遵循章節(jié)的層次分析框架,按照“體育俱樂部在奧地利的發(fā)展歷史——體育俱樂部在政策和社會中的作用(包括體育俱樂部的規(guī)模、社會人口特征、社會意義及相應的財政政策)——體育俱樂部的多方面特征以及面臨的瓶頸與挑戰(zhàn)(包括數(shù)量、特色的活動、財務收支情況、工作人員的職業(yè)化等)——最后作為額外的部分對處在政黨互動中的自愿體育組織進行了補充介紹”。整體框架則遵循“理論基礎——各國實際——比較分析與未來展望”的遞進層次展開論述。
第二部分(第3 -22 章)中,該書基于三個主要問題,對每一個參與國的具體情況進行標準化的多層次描述,以每個國家的體育俱樂部情況為單獨章節(jié),對20 個歐洲國家的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分別進行介紹。每個章節(jié)討論的核心問題主要是:(1)體育俱樂部在國家體育結構中的地位和歷史淵源是什么? (2)他們在政策和社會中起什么作用? (3)它們的基本特征(規(guī)模、活動、財務和職業(yè)化)是什么? 哪些威脅和機遇影響著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 此外,在部分章節(jié)最后,作者還就某些個別體育問題表達了一些個人觀點,比如在德國體育俱樂部一章增加了對體育俱樂部中性別角色的討論、在丹麥體育俱樂部一章增加了體育俱樂部和社會資本關系的討論等。第二部分的內容由20 個歐洲國家的國家分會提供,對各自國家的體育俱樂部進行了系統(tǒng)的概述。
第三部分(第23 章)主要系統(tǒng)論述了兩項內容:(1)比較參與國之間的異同和政策系統(tǒng)的功能連接,并觀察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具體來說,由于各個國家提供的數(shù)據出處不一,有的是國家研究的數(shù)據(如瑞士和挪威,它們不屬于歐盟),有的是歐洲民調(Eurobarometer)的數(shù)據(包含所有歐盟的國家),因此作者并未直接就各項數(shù)據進行比較,而是按照地理區(qū)域劃分,結合第二部分中各國提供的數(shù)據,比較了歐洲不同區(qū)域民眾對體育俱樂部的參與程度、滿意程度,體育俱樂部的歷史演進(尤其是各個國家由以軍隊體育和精英體育為主,向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并進歷程中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通過上述不同方面的比較,將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發(fā)展情況與各國的體育政策系統(tǒng)相聯(lián)系,全方位給讀者呈現(xiàn)了歐盟國家與非歐盟國家、歐盟國家之間體育俱樂部以及相應的各國體育政策的差異;(2)未來歐洲體育俱樂部的研究議程。一是,重視體育在實現(xiàn)社會政策目標過程中的價值;二是,體育俱樂部供給主體多元化在體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適應性問題;三是,伴隨體育商業(yè)化而產生的俱樂部志愿服務人員不足、財政收支均衡、會員老齡化嚴重等問題。
在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通常被概念化為社會組織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多樣化的研究范式。歸納而言,著眼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不同學科(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的視角對此類組織開展研究,另一種是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在本書中關于體育俱樂部的社會地位和發(fā)展邏輯,主要以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學科分析框架。
按照社會學的研究范式,體育俱樂部被視為由一系列決策行為組成的封閉的、自主的、以自我為參照的社會系統(tǒng)。在決策理論看來,組織宏觀的目標決策方案和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方法、中觀的溝通渠道和任務分配、微觀的人力資源分配等方面均要符合決策原則。體育俱樂部作為一種社會決策系統(tǒng),不能直接由其所處的環(huán)境來決定。由于其結構性特點,個體的制度復雜性和邏輯發(fā)展,體育俱樂部能夠成功地拒絕外界的期望和其他機構有意(自上而下)的干預,只以一種選擇性的方式處理其所處的環(huán)境,對自身做出反應。在這樣的研究范式下,利用權變理論從利益相關者角度,研究體育俱樂部組織如何利用內、外部資源,實現(xiàn)公共目標的機理成為主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基于體育俱樂部作為合作行為體的行為者理論概念,提出會員、俱樂部、社會三層次的運動俱樂部行為主體理論框架;第三部門流派將體育俱樂部視為區(qū)別于國家、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提出通過分析組織結構、組織行動邏輯和組織的社會功能,分析利益共享的第三部門組織外部性的理論框架。
按照經濟學的研究范式,由于國家和市場的角色失敗,體育俱樂部作為第三部門組織存在。因此,體育俱樂部提供的服務和項目不受國家或市場的管轄。這種研究范式認為,政府或政客們只關注主流的利益,以爭取盡可能多的選票,而市場只關注那些足夠大且有利可圖的目標群體,這就造成了體育俱樂部必須想辦法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這樣的分析框架下,圍繞俱樂部資源和利益的討論成為主流,如人力資源的稀缺問題常采用替代和補償效應來解決(比如俱樂部志愿服務人員減少,以有償勞工為替代和增加原有人員服務時長為補償);俱樂部常常需要關注自身財務狀況,收入多樣化的概念和財務組合理論成為體育俱樂部這一非營利組織常用的利益分析框架。
隨著體育俱樂部在歐洲社會的角色演變,相關研究熱點也不斷與時俱進。當前,歐洲體育俱樂部的研究熱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主要是對歐洲不同國家體育俱樂部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面板數(shù)據進行分析,以弄清機遇與挑戰(zhàn);(2)體育俱樂部的變革,主要是對環(huán)境與俱樂部結構、功能、地位的適應性研究和解釋阻滯變革因素的結構性障礙,以實現(xiàn)體育系統(tǒng)良性運行;(3)體育俱樂部的管理實踐,主要是分析體育俱樂部中招聘過程、性別不平等潛在結構條件、機制和因素對體育決策的影響,以形成有效管理的體育俱樂部——專項決策過程;(4)體育俱樂部的資源和能力,主要是基于組織能力的概念框架,分析體育俱樂部在人力資源、金融資源、網絡和基礎設施資源等方面的資源結構及資源配置能力;(5)體育俱樂部的價值與影響,主要討論體育俱樂部的社會意義的同時,分析和評估體育俱樂部對公共福利的貢獻以及對社會融合、青少年個性發(fā)展、社會資本積累等方面的影響;(6)體育俱樂部有效性的考察,主要是審查現(xiàn)有俱樂部的發(fā)展是否符合健康、青年保健、平等和道德行為方面的一般質量標準,以及俱樂部的“低治理”是否能夠保證其功能的有效性;(7)體育俱樂部的政策干預,主要研究在體育俱樂部政治化過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干預,以更好的協(xié)調政治當局和作為政策執(zhí)行者的體育俱樂部之間的關系。
該書的中心思想即是針對體育俱樂部的跨國比較,20個國家體育俱樂部的內容占據了全部章節(jié)的20/23,最大程度的向讀者呈現(xiàn)了歐洲體育俱樂部的國別差異。通過比較,歐洲體育俱樂部通常具備下面7 個共有特征:(1)自愿入會(Voluntary membership);(2)以會員利益為導向(Orientation towards the interests of members);(3)民主決策結構(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4)無償志愿性服務為主(Voluntary work);(5)自主性(Autonomy);(6)非營利導向(Not-for-profit orientation);(7)團結(Solidarity)。
受限于歐洲國家數(shù)據資料可獲得性的差異,該書提取了規(guī)模、會員人口統(tǒng)計因素、俱樂部活動內容、志愿性變化、財務收支等5 個共有特征進行比較,比較結果如表1。
表1 20 個歐洲國家不同維度的跨國比較Table 1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of 20 European countri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在歐洲,體育俱樂部正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基層體育戰(zhàn)斗堡壘作用,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對體育俱樂部的社會角色期望越來越高,相應的體育俱樂部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在不斷升級。
20 世紀60 年代,體育俱樂部被期望幫助政府和非政府聯(lián)盟組織(Umbrella Organisations)改善更多人群參與體育的機會,包括青年、婦女、移民、殘疾人和老年人。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體育俱樂部出現(xiàn)了一些新趨向——俱樂部提供的體育活動日益分化,并向新會員群體開放。與此同時,也有了新要求——專門資格的工作人員,以及更多的和可替代的體育設施。
從20 世紀70 年代到21 世紀初,隨著歐洲對精英體育和大眾體育的重視,體育俱樂部有了新的期待:參與奧運爭光計劃(向國家輸送競技人才,協(xié)助制定訓練計劃,為國爭光),更大程度的解決社會問題(健康、教育、社會凝聚力、勞資糾紛、個人主義者更高層次的享樂型體育服務等)。與此同時,體育俱樂部也面臨著會員數(shù)量減少、開支升高、政治負擔加重、運動員入學人數(shù)不足等多重挑戰(zhàn)。具體來說,會員個人主義增強和商業(yè)元素進一步深入,以及出生率的下降(如奧地利、捷克共和國、荷蘭),導致按照固定時間訓練和僅提供基本服務的體育俱樂部難以為繼,特別是對于較小的俱樂部(如瑞典、瑞士)。
進入新世紀,歐洲已經形成了以體育俱樂部為絕對支柱的基層體育堡壘,承擔著大眾體育服務和為國家輸送體育精英的重要角色,但此時的俱樂部個人主義和商業(yè)氣息更加濃厚,也額外增加了更多政府的任務(體育設施管理等)同時還伴生有老齡化的加劇。原先那種自愿性的志愿服務人員不僅數(shù)量不足,而且專業(yè)性也難以滿足大眾需要。這使得在一些國家體育俱樂部志愿者要求苛刻(如財務部門人員被要求為銀行財務主管),有的國家則十分隨意,素質很低。還有的國家采取雇傭專職教練等人員,但工資很低(如匈牙利、波蘭),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需要第二職業(yè)才能維持生活,這使體育行業(yè)的就業(yè)吸引力進一步降低。此外,作為對所得補貼的回報,政府要求體育俱樂部幫助解決大多數(shù)俱樂部沒有能力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一切都要求體育俱樂部更加專業(yè)。這與大多數(shù)國家“體育俱樂部本身是一個獨立的組織,由其成員組成”的觀念發(fā)生了激烈沖突。
無論在哪一個時期,歐洲國家始終面臨政府資金補貼的挑戰(zhàn)。在所有的歐洲國家,體育設施都需俱樂部繳納租金,政府提供或者提供補貼,商業(yè)元素的滲透大大增加了俱樂部開支。但由于廣告效應等因素,地方一級的體育俱樂部很難找到贊助商。為了不違反全民體育的原則,俱樂部又不愿意增加會費,這使得俱樂部生存艱難。在一些國家,在體育資助方面也存在其他重大問題。在捷克共和國,為業(yè)余體育提供資金的主要來源SAZKA 彩票公司破產,導致市政提供的體育預算大幅減少。相反,在奧地利,從樂透到體育彩票的資金大幅增加。在一些國家,人們對體育活動有很大的需求,但卻沒有足夠的設施。在奧地利,許多足球俱樂部沒有自己的場地,很難支付這些基本設施的租金。在波蘭,體育基礎設施的數(shù)量和質量不符合體育設施的正常標準,很多地方已經破舊不堪,需要全面維修。
首先,應改“拿來式研究”為“自省式研究”,這是該書給我們最基本的啟示。查閱國內現(xiàn)有的體育俱樂部研究,歐美等體育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介紹十分豐富,反倒是國內體育俱樂部的“自省式研究”十分匱乏。尤其是我國在20 世紀90 年代足球改革之后,一大批國外體育俱樂部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到2008 年北京奧運會后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停滯。誠然,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有非常好的體育經驗,但這都是立足本國實情,不斷改革的產物。所以,學者的學術研究應立足本國現(xiàn)狀,對國外體育發(fā)展成果“擇優(yōu)錄用”。并不是國外的就是好的,這正如美國獨立之初引入歐洲體育體系難以獲得成功一樣。因此,當前國內體育俱樂部研究的風向標應以“自省”為重點。該書在第二部分20 個章節(jié)中多層分析框架中將各國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歷史列為基礎層即是這個道理。不明自己,何談所需? 當國內體育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時候,更要自省,學者應在深入國情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國外經驗才是接下來努力的重點。
其次,體育俱樂部是一個行為合作有機結合體,多學科的交叉研究亟待開展。該書向我們展示了歐洲國家多樣化的研究范式,其中不乏管理學家組織、決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還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的多角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研究者并非體育人研究體育中的經濟、管理等,而更多的是經濟人、管理人研究體育經濟、體育管理,這與歐洲國家體育學科的劃分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更合理的體育學學科與母學科的學科門類劃分,以及更多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的跨學科研究更有利于深化對體育俱樂部的認識。
首先,在宏觀上發(fā)展大眾體育俱樂部能否成為我國群眾體育發(fā)展的主要模式?
在吉登斯代表的結構理論流派看來,在宏觀上體育俱樂部是社會結構的有機組成,它既能被社會所建構,也能主動地去影響社會結構。在微觀上體育俱樂部又是會員、俱樂部、社會所構成的合作行為體的行為者。因此,體育俱樂部作為第三部門在外部應該順應國家與市場的聯(lián)系,在內部應該符合合作行為體的整體利益。也就是說,體育俱樂部在我國群眾體育發(fā)展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從國家、市場與第三部門(體育俱樂部)的歷史關系演變中尋求答案。
宏觀來看,歐洲體育演變在整體上呈現(xiàn)“志愿體育俱樂部(完全實體化)→市場+志愿體育俱樂部(完全實體化)→國家+市場+志愿體育俱樂部(完全實體化)”的歷史變化。而我國體育則呈現(xiàn)“國家+志愿體育俱樂部(不完全實體化)→國家+市場+志愿體育俱樂部(不完全實體化)→國家+市場+志愿體育俱樂部(完全實體化)”的逆向發(fā)展變化。簡而言之,歐洲是“按需分配,逐漸增加”的模式,我國是“整體包辦,逐漸精簡”的模式。當然,我們知道前者肯定更有效率,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艱難歷史條件下,社會力量根本無法承擔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體育建設任務,絕大多數(shù)公民最缺乏的也不是豐富的休閑娛樂。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發(fā)展路徑是符合時代需要的。
因此,正如歐洲和美國體育管理體系迥異,但都能保證國家體育事業(yè)與社會運行良性運行一樣,我國亟需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體育俱樂部與現(xiàn)有體育體制結合之路,而非直接將歐洲的體育俱樂部模式遷移過來。
其次,在微觀上體育俱樂部在我國開展有哪些實踐方面的啟示?
第一,國家與社會力量在推進體育俱樂部發(fā)展上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 合理的答案應該是以社會力量興辦體育俱樂部為主,以針對性政策保障和全方位體育運動觀念浸透為輔。該書認為,體育俱樂部作為“第三部門”組織,是一個封閉、自主、以自我為參照的社會決策系統(tǒng),組織宏觀目標的決策方案和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方法、中觀的溝通渠道和任務分配、微觀的人力資源分配等方面均要符合決策原則,因而不能直接由其所處的環(huán)境來決定。特別是由于志愿體育俱樂部結構性特點,它能夠成功地拒絕外界對其環(huán)境的期望和其它機構有意(自上而下)的干預。目前,國家陸續(xù)出臺《全民健身計劃(2016 -2020 年)》等一系列有力文件,大力地推進了包括體育俱樂部在內的社會組織改革,激發(fā)了全民健身活力。實踐已經證明,這一過程過多地依賴政府自上而下的“運動式”推動,這種建立在權力意志之上的政績沖動不可持續(xù)[3]。“全面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目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體育事業(yè)[4]”,歐洲的經驗告訴我們,體育俱樂部因其參與主體的自愿性,組織活動的自主性,管理的主動性而更加符合人民期待。社會辦體育能夠實現(xiàn)體育項目供給“按需分配”,體育俱樂部也將在組織決策原則的框架下充分利用內外部的資源,實現(xiàn)帕累托最優(yōu)。回顧我國體育近二十年來的發(fā)展歷程,項目協(xié)會實體化、體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以人為本”,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現(xiàn)多元參與,這也符合當下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整體規(guī)劃。
第二,歐洲體育俱樂部是業(yè)余運動訓練體制發(fā)展的唯一渠道,體育運動競賽也是以體育俱樂部等級聯(lián)賽為軸線的連貫形式。這種模式適合我國嗎? 我們認為,我國的體育體系從一開始就融合了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建設構想,而且還加入了我國學者的聰明智慧。具體來說,在國際性的專業(yè)體育運動競賽方面,我國形成了國家主導下的獨立的運動訓練中心,這主要是效仿前蘇聯(lián)。在國內的職業(yè)體育方面,我國建立了CBA、CFA 等職業(yè)聯(lián)賽體系,還建立了高校體育隊(如CUBA 等)及其聯(lián)賽,為CBA 等職業(yè)聯(lián)賽輸送人才,這主要是效仿美國依托不同階段學校體育聯(lián)賽開展競技體育,而后選秀參加職業(yè)體育聯(lián)賽的競賽體系。在業(yè)余訓練方面,我們則采納了歐洲基層體育組織的做法,利用企業(yè)、學校、社會社團開展業(yè)余訓練,不同的是歐洲(比如德國)的基層組織是體育俱樂部。此外我們還拓展了全運會、省運會、市運會等競賽渠道,在公民意識還未完全覺醒的時代這種多元結合的形式一方面保證了競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群眾體育供給,符合當時的國內情形。
但正如該書介紹的,體育俱樂部作為一種自愿性第三部門組織,它的運行不能僅僅靠外部環(huán)境支撐(政策引導等),純靠自愿性的體育俱樂部將隨著個人主義和休閑時代的到來而無法適應社會系統(tǒng)。因此,大眾參與的業(yè)余訓練依托體育俱樂部、學校、社團、企業(yè)等自發(fā)性組建的社會組織供給具備可行性。我們目前的問題正是深化協(xié)會實體化,推進體育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充分保證大眾體育供給的有效性。這也將解決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及國家競技人才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矛盾。對于體育競賽,凌平教授認為“參照歐美經驗同一層次不能并存二種或二種以上的競賽體制和競賽規(guī)程[5]”。也就是,全運會、青運會、城運會、民運會、大運會、農運會有交叉的競賽應當有所取舍。對此,我們也深表贊同,并且應當進一步規(guī)范我們自己加入的“智慧元素”,以政策調控體育發(fā)展環(huán)境,構建符合多方利益相關者期待的權變模式。
第三,政府是否應該資助和扶持職業(yè)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 關于這個問題,該系列書籍的主編丹尼斯·科茨教授應該是最具發(fā)言權的。丹尼斯·科茨是馬里蘭大學(UMBC)的經濟學教授,他是包括《體育管理雜志》《國際體育金融雜志》和《體育經濟雜志》在內的幾家雜志的編委會成員、書評編輯。他經常出現(xiàn)在有關體育場館和職業(yè)體育的電視和廣播節(jié)目中,擔任北美體育經濟學家協(xié)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ports Economists)主席??梢哉f,科茨教授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體育俱樂部研究的“狂熱者”,他對職業(yè)體育俱樂部與城市的經濟互動方面有極深的見解。
關于職業(yè)體育俱樂部是否應該享受公共補貼,科茨教授主要考察職業(yè)體育對城市經濟是否有積極影響。他在1999年、2015 年先后對1969 -1996 年、1996 -2011 年間至少擁有一支國家橄欖球聯(lián)盟(NFL)、國家籃球協(xié)會(NBA)或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MLB)特許經營權的多個城市,在單一回歸(時間序列橫截面)中開展研究。他的研究結論認為:“特許經營權、體育場和競技場可能對當?shù)厣鐓^(qū)經濟發(fā)展有害而不是有益”[6-7]。此外,科茨教授不僅跨時間、空間對大都市區(qū)擁有職業(yè)體育產業(yè)的經濟互動效果開展研究[8-9],還從正反維度對上述問題的結果進行驗證。他對美國職業(yè)體育史上四大聯(lián)盟多次停擺期間都市區(qū)的經濟狀況從對立面,即城市沒有職業(yè)體育比賽的吸引開展對比研究,驗證了職業(yè)體育對城市經濟沒有顯著影響甚至有負面影響的結果。[10]
也就是說,從經濟影響來看,公共資金補貼職業(yè)體育并不明智。然而,在具體實踐中,世界范圍內職業(yè)體育俱樂部仍以各種形式享受政府的公共財政補貼(免租場館、稅費減免等),我國各級政府更是從職業(yè)體育俱樂部之初就一直大幅度提供補貼。補貼的理由是“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具有非常大的無形的非市場價值(提升城市、居民自豪感等)”。對此,國外已經開始了對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價值分類以及價值衡量的實證方法探索(條件價值評估法等非市場價值評估方法)。這也啟示我們關于體育價值體系的建立也十分緊迫,明確的價值定位,將有助于國家補貼政策的準確與合理制定。
體育俱樂部是體育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尤其在歐洲更起到支柱作用?!稓W洲的體育俱樂部——跨國比較視角》延續(xù)了海涅曼對歐洲國家體育俱樂部的跨國比較,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令人神往。該書在多層次統(tǒng)一框架的指導下,邏輯清晰地向讀者展示了歐洲體育俱樂部的異同,是一本認識歐洲體育不可多得的著作,其所屬的系列讀物以及科茨教授的一些學術研究同樣具有極高的學術和應用參考價值。當然,對于書中比較的內容我們仍覺得有些遺憾,比如在商業(yè)氛圍日益濃郁的今天,服務大眾的體育俱樂部具體是怎樣運行的? 各國政府是如何制定補貼政策的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期待在未來能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