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年 龐 程 陳敏堅 何惠嬌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肇慶 526000)
上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可引起腎臟不同程度損傷,嚴重者甚至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系統(tǒng),對人體造成巨大損害[1]。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廣泛、頻繁使用,尿路感染菌群對臨床上常用的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藥物耐藥性顯著升高,報道顯示,尿路感染菌株對喹諾酮類抗生素、二代及三代頭孢的耐藥性高達50%以上[2- 3]。近年來經(jīng)皮腎鏡碎石手術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雖然已成為上尿路結石取石的主要手術方式,但其存在的損傷、出血等手術相關風險,進一步增加圍手術期尿路感染的難治性,甚至容易引起敗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4]。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治療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圍手術期尿路感染已成為臨床研究熱點。磷霉素氨丁三醇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而產生滅菌作用,其抗菌譜廣,殺滅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效果滿意[5]。但國內尚未普遍應用,且鮮有關于其應用于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患者圍手術期尿路感染的研究報道[6]。基于此,本文就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在圍手術期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控制感染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圍手術期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2.57±10.06)歲,體質量指數(shù)(21.51±2.73)kg/m2,平均病程(6.12±3.53)周,大腸埃希菌感染26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7例,糞腸球菌感染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71±9.58)歲,體質量指數(shù)(21.69±2.54)kg/m2,平均病程(6.84±3.17)周,大腸埃希菌感染23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9例,糞腸球菌感染8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復雜性尿路感染診斷標準[7];②年齡19~65歲;③開始干預前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治療;④無本研究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者;②留置導尿管引起尿路感染者;③嚴重器質性病變;④精神病史;⑤妊娠、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94,規(guī)格:5 mL:0.3 g),500 mg/次,1次/d;觀察組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顆粒(Zambon Switzerland Ltd,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40127,規(guī)格:3 g/包),3 g/次,每2天服用1次。2組分別于術前干預1周,術后干預1周。
① 炎性因子: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低溫高速離心后取上清液進行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細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6)、單核細胞趨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 1)、血紅素加氧酶- 1(heme-oxygenase- 1,HO- 1)水平,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采用AE- 18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ltonin,PCT)水平。② 尿細菌培養(yǎng)轉陰率。③ 臨床療效。按以下標準評估臨床療效[8]: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血白細胞、血中性粒細胞比例、尿白細胞、尿亞硝酸鹽、尿細菌數(shù)、血CRP、血PCT等實驗室指標顯著改善,尿微生物培養(yǎng)陰性,術后CT未見腎感染表現(xiàn);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尿微生物培養(yǎng)未轉陰,術后CT見腎輕度感染表現(xiàn);無效:未達以上標準,術后CT仍有明顯腎感染表現(xiàn)。總有效率=(顯效病例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④ 細菌學療效:參照《抗菌藥物臨床實驗技術指導原則》[8]評估細菌學療效。清除:治療后,感染部位未培養(yǎng)出原致病菌;部分清除:治療后,感染部位多種原致病菌中至少清除一種,但未完全清除;未清除:治療后,可培養(yǎng)出感染部位全部原致病菌種。⑤ 不良反應:觀察患者干預期間患者頭暈、頭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40,n(%)]
結果顯示,觀察組尿細菌培養(yǎng)轉陰率為97.5%(39/40),高于對照組的80.0%(32/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7,P=0.034)。
治療后,2組血清hs-CRP、IL- 6、MCP- 1、HO- 1及PC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大腸埃希菌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糞腸球菌清、金黃色葡萄球菌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5。
表3 2組大腸埃希菌清除療效比較 n(%)
干預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0.00%,與對照組的12.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4 2組糞腸球菌清除療效比較 n(%)
表5 2組金黃色葡萄球菌清除療效比較 n(%)
表6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40,n(%)
尿路結石和尿路感染均為泌尿外科常見疾病,前者居泌尿外科住院病例首位,后者發(fā)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成為臨床上第二大感染性疾病,二者均為泌尿外科最常見的難治病,且上尿路結石引起的梗阻可明顯提高尿路感染復雜性和復發(fā)性,增加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療難度[10- 11]。目前,臨床上常規(guī)抗尿路感染類抗生素已產生了較高的耐藥性,對尿路感染的治療未達到臨床滿意效果。手術是目前治療尿路結石的主要手段,隨著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的日益發(fā)展,其對圍手術期尿路感染的控制要求也不斷提高。磷霉素類制劑應用較早,但由于磷霉素針劑過敏風險高,且生物利用率低,限制了其早期臨床應用,僅用于單純尿路感染[12]。近年來,新型磷霉素類制劑應用較多,口服后在體液中濃度高、維持時間長,副作用少,且既往磷霉素類藥物應用于尿路感染治療尚不普遍,相關感染菌株對其耐藥性較低,在國外已成為尿路感染的常規(guī)用藥。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0%;治療后,觀察組尿細菌培養(yǎng)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2組血清hs-CRP、IL- 6、MCP- 1、HO- 1及PCT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此外,2組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清除率相當,但觀察組大腸埃希菌清除率為86.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54%,提示與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比較,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患者圍手術期尿路感染的臨床控制效果。李靖等[13]在研究中指出,與左氧氟沙星相比,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尿路感染菌株清除率,治療效果明顯。劉雯霞等[14]證實,與左氧氟沙星相比,磷霉素氨丁三醇對尿路感染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細菌學療效,與本研究結論相符。磷霉素氨丁三醇可在細菌繁殖期抑制細胞壁合成,破壞細菌正常生理結構,殺滅細菌。該藥口服后分解成磷霉素,大部分沿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輸送至腎臟、膀胱壁、前列腺等泌尿系統(tǒng)主要器官處,故服用后尿液中磷霉素濃度最高。藥動學顯示額磷霉素氨丁三醇給藥后,尿液藥物濃度在2 h左右達到峰值,血藥濃度在3 h左右達到峰值,膀胱黏膜中藥物濃度在6 h達到峰值,持續(xù)時間達36 h,尿液藥物最高,作用時間可持續(xù)48 h[15]。經(jīng)皮腎鏡碎石手術術前留置輸尿管導管,術中經(jīng)皮腎造瘺,術后留置輸尿管內支架管,手術涉及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多個尿液存在或經(jīng)過的器官,圍手術期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能達到全面有效控制泌尿道各器官感染情況的療效,且較為安全。
綜上,與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比較,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可有效提高尿路結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圍術期臨床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且使用期間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