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芬(福建師范大學 美術(shù)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匡家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區(qū)東南部,距吉安市46公里,周圍與古城王家、陂下、奩田、北坑村等接壤。村莊所居位置山清水秀,村中樟樹眾多,聚集著風水人氣,素有“小南京”之稱,匡家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它是典型的江南古村。在富田古鎮(zhèn)街上,王氏、文氏、匡氏三個家族彼此相連,已經(jīng)融為一體,相互影響。鎮(zhèn)上的古街古巷皆用鵝卵石鋪地,有句民謠:“有女嫁到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據(jù)匡氏族譜記載,匡氏開基祖匡文通在南宋淳祐年間到此因風景優(yōu)美而定居。隨著發(fā)展人口逐步增長,現(xiàn)已是一千人左右的村落,明清時期經(jīng)濟富裕,文風繁榮,所以眾多的民宅、宗祠、文倉、書院、古井、寺廟崛地而起??锸霞易逡恢北兄己玫募绎L,重禮讓、為士清廉、為工勤研、為農(nóng)者勤種桑麻,藝五谷?,F(xiàn)存26棟明清建筑的民宅和明清時期建筑的祠堂有11座之多。匡家村最突出的祠堂代表當為“崇孝堂”,明朱元璋的第6個番王王妃,是匡氏上四房的民女,后封為誥命娘娘,為彰顯皇家氣派,在崇孝堂前修了梳妝樓,所以又叫娘娘祠。吉安在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涌現(xiàn)出多位革命先烈,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也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如今祠堂墻上革命標語眾多,吉安成為璀璨的紅色文化古鎮(zhèn),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牌樓門又稱牌坊門,形式與牌坊近似,其造型特點是門上帶有屋頂,實際上是一種牌樓形式的門臉,所以又稱為“門樓”。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多用于祠堂、寺廟與豪宅建筑。牌樓門有磚質(zhì)、木質(zhì)兩種,吉安地區(qū)因空氣濕潤多用磚質(zhì),牌樓門得以長久保存,牌樓上的繪畫、雕刻、瓦當、書法尤為精美,有限的空間里呈現(xiàn)出多樣的美,視覺沖擊力強,這也成為牌樓建筑的“點睛之筆”。鄉(xiāng)土建筑大多采用當?shù)夭牧?,例如當?shù)刳M中地區(qū)特有的紅巖土、生石灰,用本土的窯燒青磚,當?shù)氐墓そ巢捎脗鹘y(tǒng)技藝制造出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樓牌造型,使得匡氏樓牌別具一格。建筑的大門對于一組建筑群的主要出入口而言尤為重要,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性??锸系墓艠桥平ㄖ瑹o不受《周禮》《家禮》《禮儀》等等級制度的影響,封建時期人從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無不受約束;在宗教信仰中,因匡家村地處相對較為偏僻的村落,所以當?shù)鼐用駧缀鯚o不信仰道教、佛教的,初一十五吃齋、念佛、燒香,已成為當?shù)氐娘L俗,每一個人都是虔誠的信徒,牌樓里有著匡氏一族世世代代的精神寄托。
牌樓結(jié)構(gòu)可分為基座、立柱、橫梁、匾額、樓頂五部分?;嚎锛掖宓靥幠戏降貐^(qū),常年多雨水,空氣較為濕潤,所以在建地基時,工匠一般會將較多的巖石埋在地基里,在地表上采用較為牢固的紅巖石作為地基建筑材料。在大門口通常擺放幾個臺階,這樣既能體現(xiàn)一定的家族地位,又能防止雨水、家禽等的進入,通常旁邊還杵有倆門當。基座一定要牢固,否則牌樓易塌。立柱:起銜接橫梁與匾額、支撐樓牌的作用,匡家村多采用紅石巖,因其堅硬、密實、吸水效果好,當?shù)卮罅坑闷渥隽⒅牧?。在立柱上有書法或圖畫裝飾。橫梁:也稱月梁,實質(zhì)上起到了搭立柱的作用,形狀為平直或微拱,匡氏家族一般也采用紅巖石。匾額:也稱主板或字板,用作刻牌樓名稱和牌樓類型的標志。樓頂:牌樓一正間與兩次間的頂蓋,主要起擋雨水和裝飾的作用,由斗拱、檐頂、脊獸等部件構(gòu)成。
內(nèi)容上,牌樓分為表彰功勛、紀念、科第、忠孝、節(jié)義等方面,匡家村牌樓多為科第與表彰式。從形式上分,牌樓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另一類是“不出頭”式。匡家村牌樓均為“不出頭式”牌樓。依據(jù)潘諾夫斯基的劃分,圖像學研究可以分為3個層次,本文從圖像學的三個方面比較和分析兩座匡氏樓牌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人自古都非常注重建筑的大門,認為大門代表著一個家族的臉面,是門風的體現(xiàn),也是家族精氣神的代表。所以,古人在建筑大門時都格外用心,注重造型、裝飾、材料等。樓牌門主體色調(diào)為紅白搭配,顯得氣派高貴,紅色自古就是人們喜愛的顏色之一,當?shù)鼐用翊竽懖捎眉t白搭配,不失和諧反而更顯當?shù)亟ㄖ莫毺刂?。紅巖石與生石灰都是吉安盛產(chǎn)的原材料,青磚灰瓦,搭配主體建筑,天人合一??锸献谧宕箝T牌樓多為四柱三門,實開一門。從雕刻圖案看,屋頂較為豐富,在“思養(yǎng)堂”中,鰲魚與忍冬紋相伴倒立在屋頂,屋頂正中間魁星點斗(對舊時高中狀元的美稱),手中拿筆;還有扇形裝飾,屋頂排列著扇形瓦當與波浪滴水瓦,二者有規(guī)律地相互錯開。不僅正面大門有裝飾,背面也題有書法?!般F立公二祠”門口雕刻有一對龍鳳獅獸,它們相互對吼,中間刻有吉祥圖案,龍鳳或騰云駕霧,或吐火納珠。屋頂同樣飾有鰲魚與忍冬紋,房頂正中間寶葫蘆與正屋的馬頭墻矗立在空中。從字畫上來說,較多的為楹聯(lián)與橫聯(lián),例如“大夫第、人文、興盛”等字體,還有耳熟能詳?shù)臍v史故事,例如“關(guān)公戰(zhàn)古城、諸葛尚父子與鄧艾綿竹之戰(zhàn)”等。墻壁上還有許多裝飾性回紋、植物紋、山水花鳥紋等,這些紋樣都裝飾著樓牌。多樣的雕刻手法與多元的雕塑圖案相互結(jié)合,凸顯出“匡氏樓牌”的工藝性與裝飾性。
大夫第是文職官員的私宅,人文興盛,鼓勵多讀書,表明主人對中科舉有一定追求,牌樓中的任何一個裝飾都包含此寓意。背面書寫“鑿壁遺風”,其中“鑿壁”出自《西京雜記》匡衡鑿壁刻苦攻讀之典故,而“遺風”出自《淮南子》,指的是過去時代留下來的文化特點或某個時代留下來的風氣,所以這是一個組合詞。中間魁星點斗,手中拿筆。扇形是園林建筑設(shè)計中常用的一個元素,在裝飾性扇形雕刻中,“扇”與“善”同音,代表善行和友善。折扇有一個打開的過程,寓意海納百川的胸懷,而扇形的造型比較優(yōu)美獨特。匾額繪有山水畫、回紋、忍冬紋,代表著主人對人文士大夫品位的向往。屋頂八條翹首以盼的鰲魚象征著文章顯達,準發(fā)科名之應,獨占鰲頭。忍冬紋是從敘利亞傳入敦煌后,再傳入中原,又稱金銀花,有多福多壽、長壽萬年的吉祥寓意。
“鉌立二公祠”強調(diào)的是“仁義禮智”等品德,裝飾上同樣有瓦當、回紋、鰲魚含珠等,正中屋頂上擺放著一個聚氣凝神的寶葫蘆。正中間匾額雕刻著對吼的獅子,是勇猛與力量的象征。次匾額上題字左為“公關(guān)戰(zhàn)古城”,右為“諸葛尚父子與鄧艾綿竹之戰(zhàn)”,這些皆為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告誡后人學習其優(yōu)良品質(zhì)。在精美的扇形雕刻上題寫“春露、秋霜”,出自劉勰的《文心雕龍》,比喻恩澤與威嚴,也是為了懷念先人。局部的裝飾是對整體思想脈絡(luò)的服從,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追求功名或強調(diào)品行。
清代中期以及近千年以前,文化上文風鼎盛,崇文重教之風濃厚,注重教化,耕讀傳家;在經(jīng)濟上:江右商派經(jīng)濟發(fā)達,為創(chuàng)造豐富的廬陵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信仰上:儒、道、釋三教并行?!盁o樟不成村”,古人特別注重村里的風水,認為要集氣。當?shù)卮迕駥ι駥W道士和良好的家風教育理念都很重視。圖1、圖2“思養(yǎng)堂”始建于明代中期,“大夫第”匾源于,其官至“光祿大夫”的匡衡,也有說法是源于他的第五代孫匡常大官至明朝“奉政大夫”。牌坊對聯(lián)為清末進士鄒鵠親筆書寫。整個牌樓裝飾無不滲透著匡氏家族科第連綿、簪纓相繼、詩禮相承的美好讀書理念。圖3鉌立二公祠是為紀念匡氏五氏祖鉌立二公而建,始建于明代,造型奇特,特別強調(diào)后人的品德,重視仁、義、禮、智、信等。廬陵人對人生的追求都體現(xiàn)在一座座牌樓之上,這是對自己的勸誡,也是對后輩的勉勵。
圖1 明代 思養(yǎng)堂(正面)
圖2 明代 思養(yǎng)堂(背面)
圖3 明代 鉌立二公祠
不同時期的牌樓反映了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思想追求,牌樓雖是一座座矗立不動的建筑,但也如同一位位有思想的文人,它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文字、圖畫、色彩在風雨的洗禮下會一點點褪去,但在匡氏家族后人的心里卻埋下了永遠的種子。牌樓是一個家的大門,同時也是族人內(nèi)心的反映,警醒著人們堅守仁、義、禮、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