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徐欣怡,朱涵菲,梁輝,楊寧琍,林睿,許勤*
肥胖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等,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帶來了沉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1]。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措施是進行減重代謝手術,主要包括袖狀胃切除術(sleeve gastrectomy,SG)、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等,術后1年多余體質(zhì)量減少率(excess weight loss,EWL%)可達85%,糖尿病緩解率達80%[2]。然而減重代謝手術在有效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肥胖癥狀、改善代謝相關疾病的同時,仍有部分患者由于減重效果不理想而產(chǎn)生負性心理情緒[3],甚至一些減重效果較為理想的患者,因無法正確認識自身體質(zhì)量變化,從而出現(xiàn)社交功能和心理健康狀況維持在較低水平的情況[4]。盡管通過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能得到改善,但一些負性心理狀況仍長期存在[5],且現(xiàn)有研究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幸福感等主觀感受的關注較少。在通過減重代謝手術解決患者肥胖問題的同時,關注其心理健康、探究其心理結局受手術效果的影響十分重要,這有助于了解患者接受減重代謝手術治療后的主觀感受和體驗。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減重代謝手術患者術后1年的治療效果和心理狀況,以探討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采用回顧性橫斷面研究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減重代謝病區(qū)行減重代謝手術的患者172例為研究對象,從病歷中提取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術前體質(zhì)量、身體成分及代謝相關生化指標;同時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手術方式及手術并發(fā)癥。患者術后1年復查時,再次收集患者體質(zhì)量、身體成分及代謝指標,并評估患者心理狀況。本研究通過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21-SR-031),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60周歲;(2)初次行減重代謝手術;(3)術后1年隨訪時體成分、生化指標、各量表資料收集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認知功能或語言溝通障礙;(2)有精神病史或正在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3)量表填寫過程中隨意勾選、規(guī)律性作答、或未填條目數(shù)≥20%;(4)基線資料存在缺失。
1.3 觀察指標
1.3.1 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相關指標 (1)采用Inbody770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術前、術后身體成分指標:體質(zhì)量、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EWL%、體肌肉量(body muscle mass,BM)、體脂肪量(body fat mass,BF)、內(nèi)臟脂肪面積(visceral fat,VSF);(2)代謝相關生化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蛋白(TP)、白蛋白(ALB);(3)術前合并癥存在情況:2型糖尿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以“有”或“無”評價;(4)術前存在合并癥患者的術后合并癥緩解情況: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6],分為完全緩解(所有合并癥達到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所有合并癥達到部分緩解)、未緩解(≥1項合并癥的緩解情況為臨床無效),各合并癥緩解的判定標準參照《肥胖與代謝病外科療效報告的標準規(guī)范》[7];(5)術后并發(fā)癥:出血、靜脈栓塞、吻合口瘺等,由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以“有”或“無”評價;(6)術后相關主訴:反酸胃灼熱、嘔吐、胃痛、體虛乏力、脫發(fā)、排氣惡臭,共6個術后常見主訴[2],以“有”或“無”評價;(7)手術術式:SG、RYGB、SG+空腸曠置術、其他。
術前-術后指標變化值用Δ表示,Δ指標=指標(術后1年值)-指標(術前值);各指標變化比值(%)=〔(術后1年值-術前值)/術前值〕;EWL%=(術前BMI-術后1年BMI)/(術前BMI-24)×100%,其中24為BMI正常范圍上限;體肌肉率(BM%)=(BM/體質(zhì)量)×100%;體脂肪率(BF%)=(BF/體質(zhì)量)×100%。
1.3.2 患者心理狀況相關指標 通過量表測量患者術后1年軀體生活質(zhì)量(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生活質(zhì)量(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壓力感、幸福感、手術滿意度。(1)生活質(zhì)量采用簡明生命質(zhì)量量表(12-item Short Form Survey,SF-12)評估[8],共12個條目,經(jīng)漢化并在國內(nèi)糖尿病人群中測試后顯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經(jīng)不同方式計算后可測得PCS和MCS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2)壓力感采用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評估,共14個條目,該量表由楊廷忠等[9]漢化,包括失控感和緊張感兩個維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壓力越大,經(jīng)測試具有良好信效度。(3)幸福感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S)評估,共18個條目,由段建華[10]漢化,分數(shù)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強,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測試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患者手術滿意度評價采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研制的減重代謝手術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表[11],滿分100分,95~100分為非常滿意,90~94分為比較滿意,85~89分為滿意,84及分以下為不滿意,該量表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患者中經(jīng)測試具有良好信效度。
1.4 隨訪 患者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間行減重代謝手術。在患者術后1年復診過程中,了解其手術效果相關指標,并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在患者完成復診當日體檢后,由經(jīng)過培訓的研究者進行問卷發(fā)放和資料收集,填寫過程中及時向患者解釋不理解的條目,不方便自行填寫者由研究者逐條朗讀條目,再由患者自行回答。采用Epidata 3.1軟件,由雙人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整理,并進行交叉核對。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以〔M(P25,P75)〕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采用相關性分析探討身體成分指標及生化指標變化比值與心理狀況相關量表得分的關系,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pearman秩相關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合并癥緩解、主訴情況、手術方式的心理狀況差異。對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探討患者術后1年心理狀況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依照納入、排除標準,研究最終納入行減重代謝手術的患者172例,其中男55例(32.0%),女117例(68.0%),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33.1±7.3)歲?;颊卟捎玫氖中g方式包括SG 99例(57.6%)、RYGB 7例(4.1%)、SG+空腸曠置術50例(29.1%)、其他術式16例(9.3%)。患者術后1年平均EWL%為(82.7±31.7)%,BMI下降(10.3±4.3)kg/m2。96例(55.8%)患者術前存在2型糖尿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相關合并癥,術后完全緩解48例(27.9%),部分緩解30例(17.4%),未緩解18例(10.5%)。9例患者(5.2%)術后發(fā)生了出血、靜脈栓塞、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
2.2 患者術前與術后1年身體成分指標及生化指標比較 患者術前與術后1年身體成分指標(體質(zhì)量、BMI、BM、BF、VSF)及生化指標(ALT、AST、TP、ALB)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1年體質(zhì)量、BMI、BM、BF、VSF、ALT、AST低于術前,TP、ALB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與術后1年身體成分指標及生化指標比較(n=172)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2.3 身體成分及生化指標變化比值與心理狀況的相關性分析 患者術后1年PCS得分為(47.7±8.3)分,MCS得分為(47.0±8.8)分,CPSS得分為(23.3±7.0)分,GWS得分為(80.9±13.1)分,滿意度得分為(91.1±6.7)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患者MCS得分與ΔALT呈負相關;CPSS得分與EWL%、ΔBM%呈負相關,與ΔALT呈正相關;GWS得分與ΔALT、ΔAST呈負相關;滿意度與ΔBMI、ΔBF%、ΔVSF呈負相關,與EWL%呈正相關(P<0.05)。其余指標相關關系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后1年身體成分及生化指標變化比值與心理狀況的相關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ercentage change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2.4 術后1年患者心理狀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有無術前合并癥、術后并發(fā)癥術和術后排氣惡臭的患者及不同手術方式患者的PCS、MCS、CPSS、GWS及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合并癥緩解情況不同的患者MC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S、CPSS、GWS及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無術后反酸胃灼熱患者的MCS、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S、CPSS、GWS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術后反酸胃灼熱的患者PCS、GWS得分較低,CPSS得分較高。有無術后嘔吐及有無術后胃痛患者的MCS、CPSS、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S、GWS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術后嘔吐和有術后胃痛患者的PCS、GWS得分較低。有無術后體虛乏力患者的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S、MCS、CPSS、GWS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術后體虛乏力患者的PCS、MCS、GWS得分較低,CPSS得分較高。有無術后脫發(fā)患者的PCS、MCS、CPSS、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WS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術后脫發(fā)患者的GWS得分較低,見表3。
表3 患者術后1年心理狀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s,分)Table 3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表3 患者術后1年心理狀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s,分)Table 3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注:SG=袖狀胃切除術,RYGB=胃旁路術,SG+JJB=袖狀胃切除+空腸曠置術;“合并癥緩解”指標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僅在96例術前存在合并癥的患者中進行;a表示F值
指標 例數(shù) PCS MCS CPSS GWS 滿意度得分 t(F)值 P值 得分 t(F)值 P值 S得分 t(F)值 P值 得分 t(F)值 P值 得分 t(F)值 P值術前合并癥 0.748 0.456 0.851 0.396 1.394 0.165 1.840 0.067 0.455 0.649有 96 48.2±7.5 47.5±8.1 22.6±7.1 82.5±13.1 91.3±7.0無 76 47.2±9.3 46.4±9.8 24.1±6.9 78.9±12.8 90.9±6.2術后合并癥緩解 16.351a <0.001 2.387a 0.098 4.143a 0.019 16.470a <0.001 7.011a 0.001完全緩解 48 50.9±7.1 47.8±10.6 21.3±7.5 83.4±11.8 93.6±5.7部分緩解 30 49.7±6.1 48.5±8.3 22.2±7.0 89.0±12.2 90.4±6.8未緩解 18 38.3±11.3 42.9±6.3 26.8±4.9 69.6±8.5 86.9±8.4術后并發(fā)癥 0.199 0.842 0.147 0.883 0.703 0.483 1.027 0.306 0.925 0.356有9 47.2±9.9 46.6±8.0 24.9±5.6 76.6±12.7 89.1±5.6無 163 47.7±8.3 47.1±8.9 23.2±7.1 81.2±13.1 91.2±6.7術后反酸胃灼熱 2.013 0.046 1.824 0.070 2.126 0.035 3.336 0.001 0.790 0.430有 66 46.1±9.0 45.5±9.2 24.7±7.1 76.8±13.1 90.6±7.2無 106 48.7±7.7 48.0±8.5 22.4±6.9 83.5±12.5 91.4±6.3術后嘔吐 3.047 0.003 1.913 0.057 1.328 0.186 2.499 0.013 0.203 0.840有76 45.6±9.5 45.6±10.0 24.1±7.7 78.2±12.9 91.0±7.1無96 49.4±6.9 48.2±7.7 22.7±6.4 83.1±12.9 91.2±6.4術后胃痛 3.808 <0.001 0.627 0.531 1.933 0.055 2.560 0.011 0.487 0.215有 33 42.9±9.5 46.2±8.3 25.4±5.8 75.8±11.3 90.6±8.2無 139 48.8±7.6 47.2±9.0 22.8±7.2 82.1±13.2 91.2±6.3術后體虛乏力 3.048 0.003 2.561 0.011 2.577 0.011 2.593 0.010 0.687 0.493有 77 45.6±8.8 45.1±10.3 24.8±7.2 78.1±13.5 90.7±7.3無 95 49.4±7.5 48.6±7.2 22.1±6.7 83.2±12.4 91.4±6.2術后脫發(fā) 1.386 0.168 1.661 0.099 1.033 0.303 1.986 0.049 1.231 0.220有 106 47.0±8.8 46.1±9.1 23.7±6.8 79.4±12.7 90.6±7.0無 66 48.8±7.5 48.4±8.3 22.6±7.4 83.4±13.4 91.9±6.1術后排氣惡臭 1.750 0.082 0.940 0.349 1.883 0.061 0.877 0.382 1.685 0.094有 76 46.5±8.4 46.3±9.1 24.4±6.6 79.9±12.3 90.2±7.4無 96 48.7±8.1 47.6±8.6 22.4±7.3 81.7±13.7 91.9±6.0手術方式 1.198a 0.312 1.010a 0.390 0.224a 0.879 1.185a 0.317 0.377a 0.770 SG 99 47.8±8.2 48.0±9.4 23.0±7.2 81.8±12.9 91.6±6.9 RYGB 7 46.2±7.6 45.5±7.7 23.0±7.0 74.6±10.9 91.3±5.0 SG+JJB 50 48.7±7.9 45.5±7.6 24.0±7.0 79.3±13.3 90.5±6.5其他 16 44.4±9.5 46.2±9.6 22.8±6.5 83.7±13.9 90.2±6.5
2.5 術后1年患者心理狀況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分別以PCS、MCS、CPSS、GWS、滿意度得分為因變量(賦值:實測值),以相關分析和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身體成分及生化指標變化比值賦值為實測值,術后相關主訴(賦值:有=1,無=0),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因并非全部患者均具有術前合并癥,“術后合并癥緩解”不納入回歸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后胃痛、體虛乏力是PCS得分的影響因素;ΔALT、術后體虛乏力是MCS得分的影響因素;EWL%、ΔBM%、ΔALT、術后體虛乏力是CPSS得分的影響因素;ΔALT、術后反酸胃灼熱是GWS得分的影響因素;ΔBMI、EWL%、ΔBF%是滿意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對患者心理狀況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172)Table 4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ariatric surgery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2.6 術前存在合并癥的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對96例術前存在合并癥的患者進行亞組分析。根據(jù)亞組單因素分析結果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1)以PCS得分為因變量(賦值:實測值),以術后合并癥緩解(F=16.351,P<0.001)(賦值:完全緩解=2,部分緩解=1,未緩解=0)、術后胃痛(t=2.175,P=0.032)(賦值:有=1,無=0)為自變量;(2)以MCS得分為因變量(賦值:實測值),以ΔALT(rs=-0.210,P=0.040)(賦值:實測值)、ΔAST(r=-0.202,P=0.048)(賦值:實測值)、反酸胃灼熱(t=2.503,P=0.014)(賦值:有=1,無=0)為自變量;(3)以CPSS得分為因變量(賦值:實測值),以ΔVSF(r=0.208,P=0.042)(賦值:實測值)、ΔALT(rs=0.221,P=0.031、術后合并癥緩解(F=4.143,P=0.019)、術后胃痛(t=2.129,P=0.036)(賦值同上)為自變量;(4)以GWS得分為因變量(賦值:實測值),以ΔALT(rs=-0.220,P=0.031)、術后合并癥緩解(F=16.470,P=0.001)、術后胃痛(t=2.812,P=0.006)為自變量(賦值同上);(5)以滿意度得分為因變量,以ΔBMI(r=-0.212,P=0.038)、EWL%(r=0.271,P=0.008)、ΔBF%(r=-0.222,P=0.030)(賦值均為實測值)及合并癥緩解(F=7.011,P=0.001)(賦值同上)為自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96例存在術前合并癥的亞組患者中:術后胃痛、術后合并癥緩解是PCS得分的影響因素;ΔALT、術后反酸胃灼熱是MCS得分的影響因素;術后合并癥緩解、ΔALT、術后胃痛、ΔVSF是CPSS得分的影響因素;術后合并癥緩解、ΔALT、術后胃痛是GWS得分的影響因素;術后合并癥緩解、ΔBF%、ΔBMI是滿意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5 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對存在合并癥患者心理狀況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96)Table 5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ariatric surgery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omorbidities
近年來,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術后心理狀況及主觀感受越發(fā)受到關注。相較于正常人群,肥胖人群的負性心理情緒更為嚴重[12-13]。與此同時,患者的心理狀況也會影響其減重效果,KINZL等[14]指出,減重術前無心理疾病者術后BMI下降水平顯著高于存在兩項以上心理疾病患者。此外,雖然減重術后患者的心理疾病普遍得到緩解,但不同患者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上的差異也影響其心理狀況[15]。因此,本研究從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幸福感、滿意度四個角度關注減重患者術后1年心理狀況的影響因素,以期幫助減重領域專家梳理術后身體成分、生化指標、合并癥緩解、主訴等手術治療效果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與美國代謝與減重代謝手術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ASMBS)給出的術后1年平均BMI降幅19.1%的數(shù)據(jù)比較,本研究患者術后1年BMI降幅達到27.5%,在平均減重效果已達理想水平的同時,相較于非肥胖人群[9-10,16],本研究患者雖然壓力感較小、手術滿意度較高,但平均PCS、MCS、幸福感均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減重術后,肥胖及合并癥的緩解使該群體能夠減少對自身健康狀況擔憂和壓力,但術后飲食習慣的被迫改變、手術帶來的胃痛、反酸胃灼熱等癥狀,以及對減重預期值過高等因素共同導致了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幸福感仍未達到較高水平。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全樣本或合并癥亞組中,ALT降幅不足對患者各心理指標有較大負面影響。本研究患者該指標平均下降(35.1±47.3)U/L,降幅為38.6%。肥胖個體較多的脂肪細胞導致其血液ALT水平升高,術后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使該指標水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肝功能。一項系統(tǒng)評價指出,減重代謝手術可改善患者的肝臟脂肪變性和脂肪性肝炎,在該方面從術中獲益的患者也可能具有更佳的心理狀況[17]。中醫(yī)學認為,肝臟象在情志活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雖中醫(yī)理論的肝與解剖學的肝有所區(qū)別,但也可從側面解釋患者的心理狀況受術后ALT變化水平的影響[18]。從主觀因素分析,本減重代謝中心在復診期間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后,會將異常項及原因告知患者。較多患者存在ALT未達到正常值的情況,患者在隨訪時得到相關信息,可能進一步使得該指標成為患者術后不良心理狀況的影響因素。
術后體虛乏力、合并癥緩解情況,以及術后胃痛對心理狀況的影響則是全樣本和合并癥亞組的主要區(qū)別所在。對于全樣本患者,術后體虛乏力的發(fā)生是多項心理結局的重要影響因素。體虛乏力與術后體質(zhì)量快速下降、能量消耗過多的同時攝入不足有關。術后體虛乏力者往往回歸正常生活緩慢,導致心理上存在一定負擔,術后應及時補充蛋白粉和復合維生素以緩解該癥狀,進而促進心理健康[19]。而合并癥組患者可能更加注重自身合并癥緩解情況,降低了對體虛乏力的關注。在96例合并癥亞組患者中,2型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癥的緩解情況對除MCS以外的全部心理結局具有顯著影響。合并癥的治療是患者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的主要目標,而合并癥緩解程度也決定了患者對手術的認可度[20],合并癥的緩解也將極大減少患者未來的醫(yī)療費用支出[21]。合并癥組中術后胃痛的發(fā)生也是導致多項不良心理結局的原因之一,胃痛是術后胃內(nèi)容積縮小導致胃內(nèi)壓升高,以及胃可分配性和順應性的丟失所致,該情況可通過術后減緩進食速度予以緩解[22]。術后宣教過程中會對胃痛進行相關講解,多數(shù)發(fā)生胃痛的患者對該癥狀存在心理預期;而存在合并癥的患者,若在仍未獲得合并癥緩解的同時發(fā)生了胃痛癥狀,則可能對心理狀況帶來不良影響。此外,多因素分析結果中,各回歸模型的變異解釋度調(diào)整R2值均不高,這可能由于術后1年患者仍處于減重期,仍存在一定體質(zhì)量和心理狀況的改善空間[23]。但與此同時,合并癥組患者回歸模型的調(diào)整R2值均優(yōu)于全樣本人群,可能是合并癥組患者從術中獲益更多所致。本研究96例合并癥患者脫離了肥胖標簽,其中78例患者的合并癥取得了部分緩解以上的改善,這給其身心帶來更加深遠的積極影響。
從各心理結局影響因素的變量分布來看,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幸福感多受到手術相關主訴的影響,而手術滿意度則主要由身體成分變化決定。這可能是由于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幸福感測量的是患者的主觀感受,而滿意度則是直接與手術相關的評價,這也反映了對于減重代謝手術,患者最關注的仍然是體質(zhì)量的控制以及BF、BM的變化。EWL%是評價減重代謝手術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多項研究也指出了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況與EWL%的相關關系[24-25]。隨著身體成分測量技術的進步[26],患者對自身的體脂、肌肉量也予以了一定關注。減重術后早期,患者身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tài),及時補充足量蛋白質(zhì)、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同時輔以適量的運動可使肌肉量和脂肪量得到良好控制[27]。而相當一部分依從性較差的患者難以遵照營養(yǎng)師要求完成上述舉措,從而造成了不同個體術后身體成分的較大差異[28]。即使選擇如SG+空腸曠置術、SG+十二指腸轉流術等已被證明能夠使患者獲得更多的減重的改良手術方式,但術后較差生活習慣的存在仍然可能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減重目標[29-30],這也解釋了不同手術方式的選擇并未帶來術后1年心理狀況上的差異,患者的滿意度、壓力感等仍主要受實際減重效果影響。因此,術后采取行為管理策略促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是提高手術效果和手術滿意度的重要舉措。
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患者術后的主觀感受,并明確患者術后哪些方面的獲益能使其獲得更好的減重體驗。減重代謝手術在國內(nèi)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在人文關懷的醫(yī)療背景下[31],改善患者術后的心理狀況不僅有利于提升手術效果,還能夠使減重代謝手術在肥胖人群中的口碑得到提升[32],從而被更好地推廣,進而使更多的肥胖者能夠通過減重代謝手術治療肥胖伴隨的一系列癥狀[33],減少肥胖帶來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全面提高該人群的生活質(zhì)量[34]。本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首次將減重代謝手術治療效果作為自變量探討其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并啟示減重領域專家,患者術后常見的手術相關主訴中,體虛乏力和胃痛對患者的心理結局影響較大,有必要妥善處理。從患者尋求手術治療的目的來看,體質(zhì)量和身體成分的改善能夠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而合并癥的有效緩解則對患者的整體心理狀況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減重代謝中心有必要加強對肥胖合并癥的治療。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由于起病隱匿、術前漏診率較高,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與減重代謝手術存在互為影響關系,均未被納入合并癥統(tǒng)計[7]。未來可考慮擴大樣本量,納入更加全面的手術結局變量進行研究,從而形成系統(tǒng)的減重術后患者主觀感受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減重術后1年,體虛乏力的發(fā)生和ALT降幅不足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壓力感、幸福感具有負面影響,身體成分的改善水平則決定了患者的術后滿意度;在術前存在合并癥的亞組患者中,合并癥未得到充分改善以及胃痛的發(fā)生是心理狀況的主要不良影響因素。針對上述指標和癥狀進行干預,有利于提升患者術后的主觀感受,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作者貢獻:趙康、梁輝、許勤負責研究的構思與設計;趙康、梁輝、楊寧琍、林睿負責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趙康、徐欣怡負責數(shù)據(jù)分析;趙康、徐欣怡、朱涵菲、許勤負責稿件的撰寫、修改與潤色;趙康、許勤負責稿件的質(zhì)量控制與校審。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