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佺,金阿芳,岳海燕,高衛(wèi)強
(新疆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7)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隨之而來的是,一座座高層建筑拔地而起,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導致城市污染加劇[1],而高層建筑群形成的建筑幾何形態(tài)—街谷對空氣流通的影響,阻礙了污染物的擴散、稀釋[2]。因而,研究街谷內(nèi)部流場以及污染物分布規(guī)律,對城市規(guī)劃、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文獻[3]采用PHOENICS軟件,分別采用標準k-e模型及RNG模型以及C-K模型模擬了街谷內(nèi)污染物擴散分布情況,對照風洞實驗結(jié)果顯示良好。
文獻[4]采用FLUENT模擬了街谷內(nèi)氣流運動,對比了2種不同峽谷寬高比,4種建筑物高寬比情況,結(jié)果表明,樓層建筑高度不變的情況下,減小建筑物寬度以及增大峽谷寬度有助于峽谷內(nèi)空氣質(zhì)量提升。
文獻[5]利用FLUENT 模擬了由不同形狀建筑組成街谷內(nèi)風和湍流分布,結(jié)果顯示,建筑物越趨近流線型,街谷內(nèi)氣流擴散效果越好,污染物濃度越低。文獻[6]采用大渦模擬(LES)研究了街道峽谷內(nèi)建筑物不同高寬比時空氣交換率(ACH),研究得知,空氣交換率同高寬比成反比例關系,即高寬比越小,空氣交換率越大。
街谷可分為對稱街道峽谷與非對稱街谷兩大類[7]。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對稱街谷的高寬比,長寬比,以及來流風向角度的不同。而非對稱街谷多為研究兩側(cè)建筑不等高及特殊形狀街谷。這些研究多采用簡化的二維模型模擬峽谷內(nèi)氣動運動及污染物擴散,對一些特殊類型街谷內(nèi)氣流及污染物擴散運動是否能做出很好的預測尚未可知。將目光聚焦于帶房裙街谷(多見于商業(yè)區(qū),房裙為商業(yè)用房),如圖1所示。
圖1 街道峽谷示意圖Fig.1 Sketch of Street of Canyon
街谷一側(cè)房裙上部中間分開,形成街谷中含小型街谷的特殊建筑形態(tài)。由于CBD范圍內(nèi)人流量大,相應機動車流量隨之增大,因而排放的污染物濃度高于其他地區(qū)。故研究該類型街谷對于城市規(guī)劃及行人出行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數(shù)值模擬是以計算機為工具,通過數(shù)值計算和圖像顯示的方法,達到對工程以及物理問題研究的目的。數(shù)值模擬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方法(風洞實驗、戶外實地測量),具有不受場地約束、低成本等優(yōu)點,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被廣泛使用。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的街谷,數(shù)值模擬其內(nèi)大氣污染物擴散及分布規(guī)律。其計算要點包括:來流邊界條件、出口邊界條件、控制守恒方程、收斂條件等。
來流邊界條件以風速為控制指標,風速采用隨高度變化的擬合曲線,用指數(shù)率形式表示為:
式中:u—來流邊界控制風速,m/s;U10—基準高度10m處的風速,3m/s;y10—基準高度,m;n—地面粗糙度變化因子,參考GB 50009—2012 取值,取大城市市區(qū)地面粗糙度變化因子值為0.30。
設置出口邊界條件為無約束的自由出口,假定空氣為不可壓縮粘性流體,文獻[8]研究結(jié)果表明,標準k-ε模型模擬城市街谷濃度分布更為準確,故建立標準k-ε兩方程湍流模型[9]如下所示:
湍流運輸方程可表示成湍流能量運輸式(2)和能量耗散運輸式(3)[10]:
式中:k—湍流脈動動能,m2/s2;ε—湍流脈動動能耗散率,m2/s3;ρ—空氣密度,g/m3。其中右端項分別表示生成項(production term)、耗散項(dissipation term)和壁面項(wall term)。
模式中各常數(shù)的值,如表1所示。
表1 k-ε模型各項常數(shù)Tab.1 All Constants of the k-ε Model
式(2)和式(3)采用FLUENT 15.0求解,壓力與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離散方法為二階迎風差分。分析FLUENT的收斂條件及適用范圍,結(jié)果表明,收斂標準為殘差小于1.0E-4時,迭代收斂。
街谷對城市風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受街谷的高寬比,建筑物的高寬比[4],以及風向角度等因素。這里主要研究房裙高度變化對風環(huán)境影響,故采用理想型街谷,即街谷寬度W及建筑高度H比例為1,通過改變房裙高度h1與上部建筑高度h2比例,研究不同比例房裙高度對城市空氣流場及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街谷模型與實體建筑比例為1:2,南北走向街谷長L=40m,街谷寬度W=36m,建筑物高度H=36m,即理想街谷高寬比1:1。在這個前提下,建立四個模型,分別是:常規(guī)街谷、街谷房裙與上側(cè)建筑高度比例1:3、1:2、1:1。(即:9:27、12:24、18:18)。
模擬區(qū)域道路為雙向四車道,通常汽車排氣道平均高度0.4m,故將污染源簡化為兩長方體,尺寸均為40×1.7m2,高0.4m,污染物分子從長方體上側(cè)面射出。
采用FLUENT模擬街谷內(nèi)流場,計算結(jié)果受計算域尺寸、網(wǎng)格密度及流場邊界條件等影響[11],設定計算域,如圖2所示。
圖2 計算區(qū)域與邊界條件圖Fig.2 Sketch of Simulation Area and Wall Condition
簡化模型假定組成街谷的建筑物為長方體,不考慮建筑物局部細微變化,街谷中兩側(cè)綠化帶以及窗戶是否打開等因素。設置計算域入口及兩側(cè)對稱邊界距離建筑物5H,出口距離建筑物為10H,計算域高度為10H,兩側(cè)距離邊界5H。
進風方向與街谷垂直時內(nèi)部風速最低,不利于街谷內(nèi)通風[12]。取海拔10m處風速為3.0m/s。由于CO在大氣中比較穩(wěn)定,故研究對象為CO分子,且其在空氣中所占體積比濃度較低,可視為離散相,采用DPM模型進行模擬。污染物源強為3g/s[13]。邊界條件的處理:入口邊界采用速度入口邊界條件,出口采用自由回流,及頂部采用對稱邊界條件,在建筑物壁面和地面上采用無滑移邊界條件。
Z=0截面上有帶房裙街谷同傳統(tǒng)街谷對比圖,如圖3所示。由于污染物分子運動主要受風速影響,因而街谷內(nèi)流場分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污染物分子運動軌跡及分布。(為便于觀察,對圖形進行局部放大處理)
由圖3可知:對比流線圖,兩種街谷均含有順時針旋渦,區(qū)別在于正常街谷旋渦范圍大,旋渦內(nèi)風速小,因而旋渦中心處污染物濃度較高。同時,風速小導致無力將污染物分子吹向遠方,這同右側(cè)濃度圖正好對應。與之相反,帶房裙上部速度并未減小,反倒是因為峽谷效應,加速了氣流流動,因而可以明顯看到街谷上部污染物被吹向遠處,通過右側(cè)濃度分布云圖,可以清楚的看到帶有房裙的街谷,在迎風側(cè)建筑后側(cè)污染物濃度明顯增大,而峽谷內(nèi)濃度減少,這與流線圖推出的影響效果基本吻合。
圖3 傳統(tǒng)街谷及房裙街谷的流線圖、濃度分布云圖Fig.3 The Streamline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and Skirt House Canyon
由圖3可知,帶有房裙街谷相較傳統(tǒng)街谷,更有助于污染物擴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深究下去,房裙高度同其上部建筑高度的比例為多少時,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效果最佳,在行人呼吸高度處(通常為1.5m)污染物濃度最低。因而,設置了以下三種情況,在理想街谷中,房裙高度h1與其上部建筑高度h2比分別為1:1,1:2,1:3(18:18,12:24,9:27)。
由圖4可見:在人行呼吸高度處,房裙同其上建筑高度比h1:h2為3時,擴散范圍最廣,街谷內(nèi)污染物濃度降低,擴散效果明顯,等于2時次之,多淤積在峽谷背風側(cè)以及峽谷右側(cè)臨近處,并未很好的向遠處擴散,比例為1時傳播距離最短,污染物幾乎滯留在背風側(cè),擴散效果相對而言最差;污染物多淤積在背風側(cè)及污染源處,街谷出口污染物濃度明顯高于中心位置。結(jié)合圖5流線圖來看:隨著房裙高度的降低,街谷內(nèi)形成的順時針漩渦位置從迎風側(cè)移動至背風側(cè),房裙上側(cè)建筑的峽谷效應增大風速,因而房裙高度越低,被風吹向遠處的污染物分子越多,擴散效果越好,反之,房裙越高,污染物濃度越高,特別是背風側(cè)出口處,可以明顯看到象征高濃度的紅色區(qū)域范圍增大。
圖4 Y=1.5m截面濃度分布云圖Fig.4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Y=1.5m Cross Section
由圖5可知,在整個Y=1.5m(即人行呼吸高度)處平面上,以街谷比例h1/h2=3擴散效果最好,而要具體得街谷中某一點濃度值大小,并不容易。因而取背風側(cè)-25≤Z≤25m,-16≤X≤-6m范圍內(nèi),分別計算X、Z軸方向平均值,如圖5所示。
圖5 Z=0m截面濃度分布云圖Fig.5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Z=0m Cross Section
由圖6可知:靠近背風側(cè)X軸方向值越小濃度越大,街谷中心濃度值為近背風側(cè)濃度(7~9)倍。由街谷比例為3可知,靠近背風側(cè)(-16~-13)m 區(qū)域內(nèi)濃度同其他兩比例街谷幾乎相同,從(-12~-9)m范圍內(nèi)濃度明顯低于其他兩比例,靠近街谷中心處濃度低于比例1:1,略高于比例1:2,明顯可以看出街谷比例1:1濃度最高,即污染物滯留最多,擴散效果最差。
圖6 沿X軸濃度分布Fig.6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X Axis
由圖7 可見:街谷出口處污染物淤積濃度明顯高于中心濃度,這對應了中心峽谷效應增大風速,使得中心處污染物向上方擴散。兩側(cè)濃度峰值均出現(xiàn)在Z軸20m處,即街谷出口,該處濃度為中心濃度(3~4)倍,建議行人快速經(jīng)過。同時,可看出比例3和2的街谷濃度值幾乎相等,即商業(yè)用房9m同12m高區(qū)別不大,而比例1:1時,即商業(yè)用房高18m時,濃度明顯變大。故建議房裙(3~4)層高最佳,即(9~12)m。
圖7 街谷沿Z軸濃度分布Fig.7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Z Axis
(1)相較于傳統(tǒng)城市街谷,帶有商業(yè)用房裙的街谷中,污染物濃度擴散效果更好。
當然,在街谷的背風側(cè)形成回流區(qū),污染物淤積于此,建議行人靠近迎風側(cè)行走。
(2)經(jīng)過對三種比例帶房裙街谷的對比可知,房裙高度越低,街谷中污染物擴散效果越好,反之,房裙增高,污染物濃度隨之增大,尤其是背風側(cè)出口高濃度范圍增大。
(3)經(jīng)折線圖知,車道中央處濃度最高,街谷中心靠近建筑處濃度最低。背風側(cè)兩側(cè)出口濃度較高,建議行人快速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