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凡,黃家琪,范堅強,黃仕新,龍 騰,吳 鵬,何 偉,,鄧小華,陳善義,唐 旭
(1.福建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福建廈門 361021;2.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廈門 361005)
-淀粉酶(-amy1ase,EC.3.2.1.1)是參與食物中糖類物質分解代謝的一種糖苷酶,能夠水解淀粉、糖原或多糖的中的-1,4-糖苷鍵,生成麥芽糖、短鏈糊精和少量葡萄糖等產(chǎn)物,是一種內(nèi)切型液化酶,廣泛應用于烘焙、釀造、食品、飼料、醫(yī)藥等工業(yè)。-淀粉酶主要來自微生物和動植物,而微生物所產(chǎn)淀粉酶因工藝簡單、生產(chǎn)成本低而被大范圍開發(fā)與應用到工業(yè)生產(chǎn)中。同時隨著工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篩選出活力高且穩(wěn)定的淀粉酶是酶制劑工業(yè)關注的焦點。
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誘變技術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誘變技術具有操作簡易、條件溫和、安全可靠等優(yōu)勢,現(xiàn)已成為誘變領域的研究熱點。王興吉等利用ARTP 誘變技術對中溫淀粉酶進行誘變處理,篩選出誘變菌株BS-12,比原始菌株酶活提高了32.2%;林楊等在ARTP 技術下篩選得到一株蛋白酶酶活提高64.5%的乳酸菌;Wang 等對節(jié)桿菌進行ARTP誘變處理,篩選得到了酶活提升30%的產(chǎn)葡聚糖酶菌株。
目前,國內(nèi)外對菌株產(chǎn)淀粉酶及產(chǎn)酶條件優(yōu)化的研究較多,但關于利用ARTP 技術在提高淀粉酶酶活產(chǎn)量等性能的菌株誘變選育應用中報道比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ARTP 技術誘變處理從煙葉原位篩選得到的產(chǎn)淀粉酶菌株,進一步提高其酶活產(chǎn)量,獲得遺傳穩(wěn)定的誘變菌株,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工業(yè)化生產(chǎn)和開發(fā)酶制劑打下理論基礎并提供穩(wěn)定高效的菌種資源。
菌株FS-1 本實驗室保藏菌種,經(jīng)16S rDNA測序鑒定為韓國芽孢桿菌();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蛋白胨、牛肉膏、瓊脂等 均為分析純,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其余試劑 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LB 培養(yǎng)基:胰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NaCl 10 g、瓊脂18 g(固體)、蒸餾水1000 mL、pH7.2;發(fā)酵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可溶性淀粉2 g、NaCl 5 g、CaCl0.5 g、蒸餾水1000 mL、pH7.0,以上培養(yǎng)基均在121 ℃下高溫滅菌20 min;DNS 試劑:結晶苯酚6.9 g、NaSO6.9 g、酒石酸鉀鈉225 g、1%的3,5-二硝基水楊酸溶液880 mL、10%的NaOH 溶液315.2 mL。
BP-10 pH 計 德國Sartorius 有限公司;GR60DF全自動立式高壓滅菌鍋 廈門致微儀器有限公司;SW-CJ-IFD 超凈工作臺 蘇州凈化有限公司;生化培養(yǎng)箱 寧波萊??萍加邢薰荆籑QT-60R 振蕩培養(yǎng)箱 上海旻泉儀器有限公司;3K15 Sigma 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 Sigma 離心機有限公司;ARTP-M 誘變育種儀 無錫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EQU312藍光切膠儀 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M5多功能酶標儀 美國Molecular Devices 有限公司。
1.2.1 菌株活化 取保藏于-80 ℃冰箱的FS-1 接于LB 液體培養(yǎng)基,于37 ℃、轉速180 r/min 振蕩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 后,將富集菌液涂布至LB 固體培養(yǎng)基,置于37 ℃生化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 后得到純化菌株。
1.2.2 ARTP 誘變菌株篩選及遺傳穩(wěn)定性 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FS-1 菌液10 μL,用涂布棒均勻涂布在滅菌載片表面,將載片放置ARTP 操作臺凹槽中,調(diào)節(jié)氣流量至10 L/ min,電源功率設為120 W,操作溫度為20 ℃,發(fā)射源與菌懸液的工作距離為2 mm,誘變處理時間設為0、10、20、30、40、60、80、100 s,通過計算菌株致死率,繪制出致死率曲線。ARTP 誘變后菌株致死率計算公式為:
致死率(%)=(1-m)/n×100
式中,m 為ARTP 誘變處理后平均菌落數(shù);n 為未經(jīng)ARTP 誘變處理后平板菌落數(shù)。
對菌株FS-1 進行ARTP 誘變處理后,將挑選出的誘變菌株在LB 固體培養(yǎng)基上進行10 代接種劃線,每代一測酶活,以驗證誘變菌株的產(chǎn)酶能力是否穩(wěn)定地遺傳至下一代。
1.2.3 誘變前后菌株生物量及酶活測定 將誘變前后純化單菌落接種至LB 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37 ℃、轉速180 r/min 振蕩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 h 后得種子液。將種子液以1%接種量接至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于37 ℃、轉速180 r/min 振蕩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隔12 h 取發(fā)酵液,測其生物量OD,直至96 h,同時將發(fā)酵液12000 r/min 離心3 min 后取上清為粗酶液,測定淀粉酶活力。
淀粉酶酶活測定采用DNS法,略有改動。比色管中加入1.0 mL 酶液,加入1.0 mL 1.5%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勻后,60 ℃水浴恒溫反應10 min 后立即加入2.5 mL DNS 試劑混勻后終止反應,后沸水浴10 min,冷卻后加水定容至25 mL,充分搖勻。另取1.0 mL 經(jīng)沸水浴滅活10 min 的酶液與1.5%可溶性淀粉溶液作為空白,按上述相同步驟,用空白調(diào)零點,于540 nm 測吸光度值。淀粉酶酶活計算公式如下:酶活采用國際單位,每分鐘水解淀粉產(chǎn)生1 μg 的還原糖所需的酶量為一個酶活單位(U)。
酶活力(U/mL)=(N×N×G×10×1.0×10)/10×1
式中:N為粗酶液稀釋倍數(shù);N為比色反應稀釋倍數(shù);G 為葡萄糖標準曲線查得的葡萄糖濃度;10為mg 與g 的轉換;1.0 標準曲線葡萄糖溶液的體積;10為mol 轉化為μmol 的系數(shù);10 為酶水解反應時間,min;1 為酶活測定時粗酶液的體積,mL。
1.2.4 誘變前后菌株酶學特性研究
1.2.4.1 最適反應溫度及熱穩(wěn)定性測定 將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分別與1.5%可溶性淀粉溶液(pH5.5)混勻后置于40、50、60、70 ℃條件下測定酶活力。以最適溫度下酶活性為100%,計算其它溫度下相對酶活,確定誘變前后該淀粉酶反應的最適溫度。
將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分別與1.5%可溶性淀粉溶液(pH5.5)混勻后置于40、50、60、70 ℃條件下處理30、60、90 min 后測定酶活力,計算其相對酶活。
1.2.4.2 最適反應pH 及酸堿耐受性測定 在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中分別加入1.5%可溶性淀粉溶液(pH3.0、4.0、5.0、6.0、7.0、8.0),最適溫度下測定酶活力。以最適pH 條件下酶活性為100%,計算其它pH 下相對酶活,確定誘變前后該淀粉酶反應的最適pH。
將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中分別加入1.5%可溶性淀粉溶液(pH3.0、4.0、5.0、6.0、7.0、8.0)在4 ℃下冰浴30、60、90 min 后測定酶活力,計算其相對酶活。
1.2.4.3 金屬離子對淀粉酶活力的影響 將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中分別加入終濃度為1 mmol/L 的Ca、Na、Mg、Mn金屬離子溶液,測定此條件下的淀粉酶活力,同時都以未加金屬離子的反應體系作為對照(相對酶活100%),分析不同金屬離子對該淀粉酶活力的影響。
1.2.4.4 紫外光對淀粉酶活力的影響 為研究紫外光對淀粉酶結構穩(wěn)定的影響,在4 ℃保持不失酶活前提下將菌株誘變前后所得酶液分別置于波長440~485 nm、功率120 W 的紫外光下進行照射,每隔1 h取樣測定淀粉酶活力,直至6 h,分析紫外光照射時間對所產(chǎn)淀粉酶活力的影響。以未經(jīng)紫外光照射的反應體系作為對照(相對酶活為100%)。
本文中所有實驗均設置三次重復,所有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本文圖表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Excel 2007 及Origin 軟件進行分析與制圖。
按1.2.2 中菌株誘變致死率公式計算,獲得野生型菌株FS-1 的致死率結果如圖1 所示。致死率隨誘變時間增加而增加,誘變時間在0~30 s 時,致死率幾乎呈大斜率線性增長,說明該菌株對ARTP 誘變射線十分敏感;誘變時間在30 s 時,致死率達到95.9%;誘變時間大于30 s 后,隨時間增加,致死率呈近似水平線;誘變時間大于60 s,致死率大于98%。綜上,0~30 s 之間,菌株細胞死亡殆盡,之后的時間內(nèi),菌株只剩下較少的細胞存活,基于菌株誘變死亡率>95%時正突變率最高,因此在誘變處理時間選擇大于30 s。
圖1 誘變致死率Fig.1 Mutagenic lethality rate
通過對比不同誘變時間菌株發(fā)酵后的酶活高低,從中挑選出4 株酶活較野生型FS-1 提高20%以上的誘變菌株,編號為FS-103、FS-115、FS-141、FS-144,酶活分別提高了39%、25%、78%、50%,具體結果如表1 所示。對以上誘變菌株進行10 次傳代培養(yǎng),每代測一次酶活,只有FS-103 的酶活相對于FS-1 能穩(wěn)定地保持在20%以上增長率,這表明菌株FS-103 產(chǎn)淀粉酶能力也具有良好的遺傳穩(wěn)定性。而其余三株FS-115、FS-141 和FS-144 均沒有保持良好的遺傳性狀,在傳代過程中酶活有所下降,并未達到20%的增長。結果如圖2~圖5 所示,因此后續(xù)研究選取FS-103 進行試驗。
圖2 菌株FS-103 的連續(xù)傳代穩(wěn)定性Fig.2 Stability of strain FS-103 in continuous passage
圖3 菌株FS-115 的連續(xù)傳代穩(wěn)定性Fig.3 Stability of strain FS-115 in continuous passage
圖4 菌株FS-141 的連續(xù)傳代穩(wěn)定性Fig.4 Stability of strain FS-141 in continuous passage
圖5 菌株FS-144 的連續(xù)傳代穩(wěn)定性Fig.5 Stability of strain FS-144 in continuous passage
表1 誘變菌株篩選結果Table 1 Enzyme activity of mutagenic strain
野生菌株FS-1 與誘變菌株FS-103 在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情況及淀粉酶積累情況如圖6 所示??傮w來看,誘變前后菌株的生長曲線與酶活曲線的變化趨勢是相同的。在發(fā)酵培養(yǎng)中,F(xiàn)S-1(圖6a)的生物量在12~24 h 逐漸增加,在24~60 h 進入平衡期前期,60~96 h 進入衰退期。相比之下FS-103(圖6b)的生物量在12~36 h 逐漸增加,在36 h 生物量達到最高,60~96 h 進入衰退期。FS-1 與FS-103 所產(chǎn)生的淀粉酶在12~84 h 快速積累,60~84 h 積累淀粉酶維持在較高水平,其中FS-1 在發(fā)酵84 h 酶活達到最高值7028.26 U/mL,F(xiàn)S-103 在發(fā)酵84 h 酶活達到最高值9050 U/mL。此外,發(fā)酵時長大于12 h 的FS-103 酶活比FS-1 平均提高了45%左右,當發(fā)酵36 h 酶活提高大于90%。由此可見,經(jīng)過ARTP 誘變后篩選得到的FS-103 產(chǎn)淀粉酶能力遠高于野生型菌株FS-1。
圖6 菌株生物量與酶活Fig.6 Strain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2.4.1 最適反應溫度及熱穩(wěn)定性分析 溫度對酶活影響較大,一方面溫度升高有利于酶促反應的進行,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酶屬于蛋白質,溫度過高會導致其結構破壞從而降低酶活。由圖7 可知,隨著溫度的升高,酶活先升高后降低,40~60 ℃間,野生型FS-1 與誘變菌株FS-103 的酶活均能維持在80%左右,F(xiàn)S-103 的最適溫度為60 ℃,比FS-1 的50 ℃提升了10 ℃,不僅高于曹慧等篩選菌株XC2 的最適反應溫度50 ℃,且當溫度提升至70 ℃時,F(xiàn)S-103相對于FS-1 仍保留70%左右的酶活,而菌株XC2在60~70 ℃時相對酶活迅速下降。由此看出,誘變后菌株的耐熱性提高。
圖7 不同溫度對酶活的影響Fig.7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enzyme activity
由于酶的結構受溫度影響較大,因此其熱穩(wěn)定性對于酶制劑的保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義。由圖8可知,40 ℃保存90 min 后FS-1(圖8a)與FS-103(圖8b)酶活為85%、90%,誘變型高于野生型;50~60 ℃野生型酶活下降速度快于誘變型;70 ℃保存90 min 后的FS-103 酶活仍以25%的高于野生型的20%。由此說明誘變菌株不僅耐熱性優(yōu)于野生型,且熱穩(wěn)定性高于野生型。
圖8 不同溫度對酶活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8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stability of enzyme activity
2.4.2 最適反應pH 及酸堿耐受性分析 pH 不僅會影響酶分子構象的穩(wěn)定、酶分子極性基團的解離狀態(tài)同時也會影響到反應底物的解離或使反應底物不能與酶結合,最終影響酶的催化效果。由圖9 可知,野生型FS-1 與誘變菌株FS-103 酶活先是隨著pH 升高而逐步提升,在pH 為5.5 時酶活達到最高,然后開始下降。誘變并未改變最適產(chǎn)酶pH,該酶在中性條件下能夠發(fā)揮較高的酶活力。
圖9 不同pH 對酶活的影響Fig.9 Effects of different pH on enzyme activity
由于酶的結構受pH 影響較大,因此其酸堿穩(wěn)定性對于酶制劑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由圖10 可知,野生型FS-1(圖10a)與誘變菌株FS-103(圖10b)在pH 大于4.0,4 ℃條件下保存90 min 后二者酶活力均保持在65%以上,而在pH 小于4.0 下酶活隨保存時間越長而降低。這與杜東曉等篩選到的巨大芽孢桿菌()XT 的酸堿耐受性不同,XT 在中性和弱堿性條件下穩(wěn)定性較好,而在工業(yè)應用中,耐酸性則是更為重要的條件,研究表明菌株FS-103 所產(chǎn)淀粉酶可以在中性和弱酸性條件下應用,更利于工業(yè)的大規(guī)模開展。
圖10 不同pH 對酶活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10 Effects of different pH on the stability of enzyme activity
2.4.3 金屬離子對酶活的影響 不同金屬離子對酶活力主要有激活和抑制作用的影響。由表2 可知誘變菌株FS-103 相對于野生型FS-1 對金屬Ca、Na、Mg依賴性降低,但Mn對酶活的抑制作用較為顯著,這與淀粉酶的晶體結構研究結論具有共同之處。
表2 金屬離子對酶活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metal ions on enzyme activity
2.4.4 紫外光對酶活的影響 紫外線(ultraviolet,UV)可穿透細菌細胞直接作用于DNA,使得堿基無法正常配對,造成基因突變從而影響酶活。由圖11 可知,野生型FS-1 與誘變菌株FS-103 在照射的前3 h對酶活影響并不明顯,但照射達6 h 后,F(xiàn)S-103 相對酶活剩余50%,而FS-1 相對酶活剩余21%,這說明長時間的紫外光照射,對淀粉酶的結構產(chǎn)生了一定的破壞作用,從而影響了酶活高低。通過對比FS-1 與FS-103 的紫外光照射結果,發(fā)現(xiàn)紫外照射較誘變型而言反而提高了菌株產(chǎn)淀粉酶的活力。
圖11 紫外光對酶活的影響Fig.11 Effects of UV light on enzyme activity
本文通過ARTP 技術對來自云南馬龍C3F-2016煙葉表面原位篩選到的產(chǎn)淀粉酶菌株FS-1 進行誘變,獲得一株酶活穩(wěn)定提高20%以上的誘變株FS-103。相比野生型菌株,F(xiàn)S-103 在搖瓶培養(yǎng)36 h 條件下酶活達到最高值9050 U/mL,其酶活提高了90%;通過對誘變前后菌株酶學特性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誘變后菌株最適反應溫度提升10 ℃,耐熱且更為穩(wěn)定,最適pH 與酸堿耐受性變化不大,所產(chǎn)淀粉酶偏中性與弱酸性酶,較能滿足工業(yè)生產(chǎn)中對使用耐酸性中溫淀粉酶越來越大的需求,對金屬Ca、Na、Mg的依賴性降低,淀粉酶酶活力受紫外線影響降低。并通過傳代試驗驗證該誘變株具有良好的遺傳穩(wěn)定性,一方面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淀粉酶提供了優(yōu)良菌株和育種的科學依據(jù),為工業(yè)中選育其他產(chǎn)淀粉酶菌株提供參考方法;另一方面為研究產(chǎn)酶菌株的性能改良提供了一條新途徑,為芽孢桿菌在食品加工、生物轉化等工業(yè)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