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玲,楊巧芳
(1.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眼科,河南 鄭州 450001;2.華中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 護理部,河南 鄭州 450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 是糖尿病常見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我國糖尿病人群中有24.7%~37.5%患有DR,且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增加不斷上升,其已成為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體力活動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石,但活動現(xiàn)狀卻不盡人意。自我調節(jié)、行為激活與自我效能是促進慢性病患者成功進行自我管理的關鍵措施。在Freund 和Baltes 開發(fā)的選擇、優(yōu)化和補償(SOC) 模型中,SOC 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策略,被用在成功老齡化研究中,是老年人對發(fā)展和損失過程的適應性調節(jié)。適應性調節(jié)即面對與衰老相關的認知功能改變與殘疾,老年人進行情境選擇、優(yōu)化和損失補償來應對,以便適應健康狀況和成功老齡化。近年來,SOC 策略在慢性病患者生活管理中的應用逐漸增多。有研究表明,SOC 自我調節(jié)策略與日常體力活動呈正相關。疾病感知來源于自我調節(jié)常識模型,反應了個體面對疾病威脅時的認知和情緒反應,Mosleh研究證實,疾病感知中個人控制感和疾病一致性維度可以預測慢性心臟病患者運動依從性。有研究將接受承諾療法和增加SOC 策略的方法結合,改變了老年疼痛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包括認知、情感、控制力等,提示DR 患者自我調節(jié)可能與疾病感知有關。DR 患者需長期進行糖尿病疾病管理,又面臨DR 帶來的視力障礙等問題,需進行自我調節(jié),故本研究調查DR患者體力活動領域自我調節(jié)策略使用情況,并進一步探索DR 患者自我調節(jié)策略與疾病感知的關系。
選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間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眼科住院的147 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 符合我國2014 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的患者。
排除標準:(1) 有精神、認知障礙的患者;(2) 玻璃體切割術后半年內且被要求有特殊體位的患者;(3) 肢體功能異常的患者。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人口學資料,及糖尿病病程、治療情況等相關基本資料。
1.2.2 選擇、優(yōu)化、補償(SOC) 問卷
由Lang編制,王葉梅在其研究中將其漢化,由4 個維度組成:選擇性選擇(ES)、基于喪失的選擇(LBS)、優(yōu)化(O)、補償(C)。每個維度包含3 項題目,共12 個,每個題目包含兩個互斥選項,若選擇符合SOC模型的選項,計1 分,選擇不符合SOC 模型的選項則計為0 分。每個維度分量表得分0~3 分,問卷總分為0~12分。經信效度檢測,該量表及各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shù)均在0.70 以上,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37。
1.2.3 簡易版疾病感知問卷(BIPQ)
中文版共有9 個條目:條目1 評估疾病預后影響;條目2 評估疾病患病病程;條目3 評估患者個人控制能力;條目4 評估治療控制能力;條目5 評估疾病癥狀識別能力;條目6 評估疾病關心程度;條目7 評估患者對疾病的理解程度;條目8 評估疾病情緒影響程度;條目1~8 采用0~10 級評分,其中條目3、4、7 為反向計分,量表總分<16 分為輕度,16~31 分為輕中度,32~47 分為中度,48~64 分為中重度,>64 分為重度。條目9為開放性問題,不計入總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傾向于認為自己的疾病越嚴重,疾病感知越消極。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是0.778。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經病區(qū)護士長及科主任同意后,醫(yī)護人員通過閱讀病歷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對符合條件者進行訪談。選擇患者入院后手術前合適時間,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因視力障礙無法簽字者由代理人簽署。調查由研究者本人進行,因患者大部分視力障礙,由研究者逐條讀出問卷題目,并用統(tǒng)一指導語做出解釋,患者進行回答,研究者或家屬代為填寫。調查時間約為20 min。共發(fā)放問卷147 份,回收147 例,有效回收率100%。
147 例患者中,男87 例,女60 例;年齡23~85歲,平均(53.96±10.72) 歲;受教育程度:文盲6 例,小學43 例,初中38 例,高中或中專33 例,大學及以上27 例;婚姻狀況:已婚135 例,未婚3 例,離異或喪偶9 例;糖尿病病程:1~5年及以內30 例,6~10年24 例,大于10年93 例。已行玻璃體切割術、玻璃體腔注藥術或視網膜光凝術117 例,DR 未治療30 例。不同特征DR 患者自我調節(jié)策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一般資料及SOC相關性比較(±s) 單位:分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策略得分為(6.21±2.94)分,疾病感知得分為(48.57±7.99)分。見表2、表3。
表2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自我調節(jié)及其各維度及疾病感知評分(±s) 單位:分
表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疾病感知各條目得分(±s) 單位:分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與疾病感知呈負相關。見表4。1~9 分別代表您的疾病對您的生活有多大影響(對生活的影響)、您認為疾病會持續(xù)多久(病程)、您覺得您對自己的疾病有多大控制力(個人控制感)、您覺得您的治療對您的疾病有多大幫助(治療控制感)、您感受了多少疾病的癥狀(癥狀感知)、您對您的疾病有多擔心(疾病擔心)、您對自己的疾病了解有多少(疾病了解程度)、您的疾病對您的情緒有多大影響(情緒影響) 及疾病感知總分。
表4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策略、疾病感知的相關性分析(N=147)
本研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SOC 總分為(6.21±2.94) 分,低于卞康等研究中老年人應用SOC 的得分,與Laroche M的研究中2 型糖尿病患者飲食和運動自我調節(jié)水平基本持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疾病導致的功能下降而限制了患者自我調節(jié)策略的使用。本研究患者自我調節(jié)總體水平在糖尿病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糖尿病確診時間及治療現(xiàn)狀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由于選擇、優(yōu)化、補償自我調節(jié)是患者日常生活中自適應調節(jié)方式,但未被更多應用于疾病管理中,該情況提示糖尿病進展至視網膜病變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可能并未引起糖尿病患者更多的自我調節(jié)。而自我調節(jié)總體水平在患者是否接受治療的分組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經歷治療過程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調節(jié)水平,提示臨床工作中應充分利用患者就醫(yī)治療這一契機,幫助患者改變健康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選擇的選擇得分較高,與Janke對關節(jié)炎患者運動自我調節(jié)的研究中結果一致??赡苡捎诮陙硖悄虿≈R的宣傳和患者知識水平的提高,患者趨向于在生活中做出利于健康的選擇。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優(yōu)化平均得分較低,低于關節(jié)炎患者得分,可能由于關節(jié)炎患者較視力障礙患者能夠更容易的進行時間、精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有關。上述結果提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由于糖尿病本身引起的機體功能減退和心理痛苦,加上視力障礙等眼部癥狀,將導致患者整體應對能力的進一步減退,該情況急需引起醫(yī)護人員關注。本研究中患者基于喪失的選擇得分較低,表明患者面對疾病帶來的限制,可能沒有進行有效調節(jié)。根據(jù)以上結果,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活動方面的干預時,應幫助患者制定目前資源受損情況下有利于健康的目標,幫助患者正確進行自我調節(jié)。
疾病感知反應了個體對疾病的信念和感知控制,能夠影響患者對疾病的反應。本研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疾病感知得分為(48.57±7.99) 分,處于較高水平,較韓明月對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結果偏高,該結果表明因視網膜病變的出現(xiàn)加重了糖尿病患者的疾病威脅,降低了患者的疾病感知控制。與韓明月研究一致,本研究中疾病持續(xù)時間條目得分最高,這表明患者普遍明確糖尿病及視網膜病變均為終身性疾病。研究結果顯示,疾病個人控制感得分最低,疾病了解得分次之,均低于韓明月研究結果,此情況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對控制疾病的信息掌握不足,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存在較多的抑郁癥狀,與之相似,本研究中患者感受到明顯的癥狀,疾病對情緒影響較大。以上結果提示醫(yī)護人員可以從患者對視網膜病變的疾病認知、疾病引發(fā)的情緒變化及患者的疾病控制感等角度對患者進行相關干預。
綜上所述,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總分或各維度得分和疾病感知具有相關性,其中該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病程、癥狀感知、疾病擔心、情緒得分與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呈負相關,而個人疾病控制感、疾病了解程度與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正相關。體力活動情景中的自我調節(jié)策略是患者疾病狀態(tài)下體力活動行為中自發(fā)形成的目標、資源調整。周麗的研究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雖然由于生理調節(jié)和疾病因素存在身體、社會等功能的喪失和衰退,但個體仍可通過合理分配和應用內外部資源的SOC 策略來提高自身功能。結合本研究結果,提示護理人員可從改善患者疾病感知入手,幫助患者進行體力活動自我調節(jié),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從而改善患者身體和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