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醫(yī)院外科,福建 德化 362500)
輸尿管結石(UC)多發(fā)于青壯年,以腎絞痛、排尿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干擾[1-2]。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碎石術已成為臨床治療UC 的首選方式,但術后需長時間攜帶雙“J”管,難以避免發(fā)生膀胱刺激征、血尿、雙“J”管移位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痛苦,具有較高的院外護理需求[3]。而常規(guī)護理下院外護理程序較為單一,護患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交流,致使護理效果不夠良好。而微信延續(xù)護理模式利用微信分享、實時在線等功能架起護患院外溝通橋梁,加強護患之間溝通,使出院患者在出院后依舊能獲得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鑒于此,本研究以UC 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微信延續(xù)護理模式對其具體影響。信息示下。
選擇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UC 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82 例。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2 版中相關標準[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攜帶雙“J”管出院。排除標準:復雜多發(fā)性結石者;心肺功能障礙者;孕婦。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6 例;年齡21-46 歲,平均年齡31.01±2.26 歲;病程3-12 d,平均病程6.28±1.59 d;結石所在側別:左側14 例,右側16例,雙側11 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9 例,???2 例,本科及以上7 例;體質量指數(shù)18.7-28.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59±1.24 kg·m-2。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1.62±2.35 歲;病程3-14 d,平均病程6.82±1.43 d;結石所在側別:左側13 例,右側15 例,雙側13 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2 例,???0 例,本科及以上8 例;體質量指數(shù)18.5-29.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92±1.35 kg·m-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結石所在側別、文化水平、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出院指導:出院時采用口頭講解方式告知患者置管注意事項,叮囑患者遵醫(yī)囑4 w 后按時回院拔管;制定攜帶雙“J”管出院溫馨提示卡,指導患者按照提示卡完成護理,每周1 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基本情況。
觀察組采用微信延續(xù)性護理:(1)建立微信服務團隊。由護士長(組長)、泌尿科醫(yī)師、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小組成員均接受統(tǒng)一培訓,包括微信平臺操作流程、UC 術后攜帶雙"J"管護理措施、注意事項等,待考核成功后方可加入團隊實施護理干預。(2)出院時并發(fā)癥宣教。告知患者勿憋尿,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尿道通暢;指導患者多觀察尿量及尿液顏色變化,鼓勵患者多飲水,以免出現(xiàn)血尿;講解膀胱刺激征(尿痛、尿急、尿頻)癥狀和每日正常排尿次數(shù),使患者學會判斷;告知患者勿做高強度運動或重體力勞動,以及帶管活動方法,以免雙“J”管移位。(3)出院安排。將患者基本信息、手術情況等詳細記錄于電子回訪平臺,并實時更新。指導患者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加入群聊,現(xiàn)場指導患者如何進行微信聊天、查看公眾號推送信息等。(4)出院后微信干預。于每周一、三、五下午8:00 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UC 基本知識、UC 術后都有那些注意事項、常見并發(fā)癥及預見性護理、UC 術后攜帶雙"J"管患者生活習慣等文章,由患者及其家屬共同觀看。對于患者在微信群提問的問題,于每日晚9:00 統(tǒng)一回復,必要時采用視頻通話,詳細直觀指導患者,對于因出現(xiàn)血尿而焦慮、抑郁者,告知其血尿產生原因,指導其多喝水,并發(fā)送血尿預防性護理措施、調節(jié)情緒小妙招等文章,指導患者自我護理和自我調控情緒。鼓勵患者之間在線交流,互相分享經驗。出院4w時,利用微信群@患者,患者需回復收到,針對未回復收到者需電話聯(lián)系,叮囑其按時回院拔管,并告知患者不按時拔管的危害,提高患者重視。兩組均干預至患者拔管,出院前由主治醫(yī)師在出院小結上注明回院拔管時間和相關注意事項。
1.3.1 健康知識掌握度
于患者拔管前1 d 采用我院自制UC 術后攜帶雙“J”管健康知識問卷,包括攜管活動、拔管時間等,共20 題,共100 分,完全掌握:≥90 分;基本掌握:60-89 分;未掌握:<60 分。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完全掌握例數(shù)+基本掌握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自護能力
于干預前、干預后(患者拔管前1 d)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價[5],量表共4 個維度,共43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包括自我概念(8 個條目,評分范圍:0-32 分)、健康認知(17 個條目,評分范圍:0-68 分)、自我責任感(6 個條目,評分范圍:0-24 分)、自我護理技能(12 個條目,評分范圍:0-48 分),評分范圍0-172 分,分數(shù)越高則自護能力越佳。
1.3.3 生活質量
于干預前、干預后(患者拔管前1 d)用生活質量調查問卷(QOL-30)評估[6],包括軀體癥狀、食欲等,共30 個條目,總分范圍30-126,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
1.3.4 并發(fā)癥
出院4w 返院拔管時,統(tǒng)計兩組膀胱刺激征、血尿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ESCA、QOL-30 評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干預后,兩組ESCA、QOL-30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88%(2/41)(膀胱刺激征1 例,血尿1 例),低于對照組的21.95%(9/41)(膀胱刺激征4 例,血尿2 例,腰脹痛3例)(P<0.05)。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n(%),總例數(shù)=41]
表2 兩組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SD,分,n=41)
表2 兩組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SD,分,n=41)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ESCA QOL-30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87.64±5.96 123.54±11.73a 71.30±5.24 85.49±7.13a觀察組 86.32±5.64 141.55±13.59ab 72.18±6.03 97.84±9.86ab
臨床上針對UC 多采取碎石術治療,術后患者需長時間攜帶雙“J”管,以進行尿液引流,預防輸尿管粘連堵塞[7]。但在患者攜帶雙“J”管期間,由于患者缺乏帶管管理相關知識,導致雙“J”管難以按期拔出,影響患者預后。
出院后常規(guī)護理下宣教措施較為單一,加之近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微信已逐漸成為醫(yī)患交流的重要途徑,常規(guī)護理出院后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已難以滿足患者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度及ESCA、QOL-30 評分較高,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低,說明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在UC 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張立娟等研究指出,將微信群延續(xù)性護理可減少泌尿外科術后留置雙J 管患者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8],本研究結果與之類似。實施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建立微信服務團隊并展開統(tǒng)一培訓,能夠確保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為出院后仍需護理干預的患者提供專業(yè)服務。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充分考慮患者出院后健康照護需求,借助微信公眾號推送宣教文章,有利于患者隨時參照、學習,提高其健康知識掌握度。實施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利用微信群為患者提供系統(tǒng)化的院外護理指導,能夠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規(guī)范其出院后健康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微信聊天群解答患者問題過程中護患之間交流、溝通密切,能夠拉近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使患者更加信任、依賴醫(yī)護人員,從而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此外,由于部分患者出院后常因忘記拔管時間而引發(fā)泌尿系統(tǒng)相關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痛苦,而微信延續(xù)性護理是住院護理的延伸,通過微信聊天群提供拔管提醒服務,能夠保證患者按時拔管,從而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然而本研究仍存有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偏少、觀察時間有限等,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缺乏可靠性,對此臨床后續(xù)需完善試驗設計,以證實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在UC 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微信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UC 術后攜帶雙“J”管出院患者中可提高其健康知識掌握度,增強自護能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