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一小學 程秋香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師鼓勵學生說完整話,把意思說準確,就是通過語言載體將內在思維外顯化、具象化的過程,學會用數學語言表述思辨過程,就是邁開了說理的第一步。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師善于制造時機引發(fā)學生自主質疑,互動中碰撞思維,在抽絲剝繭中建構數學知識本質,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具體為主,一年級的小朋友由于識字量少,作為教學內容的情境圖往往以趣味性、生活化的形式呈現,這些情境圖蘊含著豐富的數學信息。但在教學中發(fā)現,不少低年級的孩子缺乏對圖中信息的檢索能力和解讀能力,不是數據提取錯誤就是會錯意,抑或忽略部分信息。在表述圖意時,往往是“說半句話”,或者“甩一鞭走一步”,缺乏自主完整表述的能力,導致思維是斷層的、碎片化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語言串起來,幫助學生學會完整表述。
如教學一年級《加減混合》,引導觀察插圖。
圖1 加減混合
師:大家看到了嗎?這里有兩幅圖,第一幅圖的左下角標了一個點,第二幅圖的左下角標了兩個點,誰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1:一個點是表示剛開始,兩個點是表示過了一會兒。
師:是的,兩幅圖畫的是同一個小朋友在做的事,我們給他起個好記的名字就叫小明吧。剛開始小明是怎樣做的?后來呢?
生2:剛開始地上有6棵小樹苗,后來又拿來了2棵小樹苗。
師:說了第一幅圖,那第二幅圖呢?你能用上“過了一會兒”這個詞嗎?
生2:過了一會兒,小明栽好了3棵小樹苗。
師:地上還有——
生2:地上還有5棵小樹苗沒有栽。
師:瞧,你用上了“剛開始”“過了一會兒”這樣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像講故事一樣,把小明正在做的事生動地描述出來了,真了不起!你能試著將兩幅圖連起來完整地說一說嗎?
生2:今天小明上山種樹,剛開始他拿來了6棵小樹苗,后來又拿來了2棵小樹苗,他一共拿了8棵小樹苗。過了一會兒,他栽好了3棵,地上還剩下5棵小樹苗沒有栽。
師:這回,你們覺得他說得怎樣?(學生鼓掌)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誰還能像他這樣說一說?同桌先互相說一說吧!
《加減混合》是學生在學完連加連減的進一步學習,教材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呈現了小朋友栽樹的過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標記,弄清組合型情境圖表述的事件,再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來串述圖中的事件,使靜態(tài)的組圖變成動態(tài)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圖意,準確提取信息。
低年級教材中看圖解決問題的模型(如含有括線和問號的直觀圖或者對話式的情境圖)教學莫不如是。如果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正確、完整地表述圖意,找準圖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那么理解計算的方法并列式解答,也就水到渠成了。
計算是數學的基礎,計算教學占小學數學教學很大的一個版塊。但是,在問卷調查和各類測試中,發(fā)現學生的計算說理能力偏弱。大部分學生只會計算,不懂原理;或者語言不詳,說不清每一步計算表示的含義。
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中有一道這樣的練習題:學校買21個熱水瓶,每個23元。列豎式如下:
圖2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其中箭頭指向的“46”表示什么意思?
A.表示買2個熱水瓶要用46元
B.表示買2個熱水瓶要用460元
C.表示買20個熱水瓶要用460元
D.表示買20個熱水瓶要用46元
本題中,大部分學生會筆算得出23×21的結果,卻理不清每一層算式(特別是第二層算式)的含義,不少學生誤把“46”的意義判斷成A選項或者B選項。
計算課一直是很多教師最想逃避的公開課類型,究其原因,計算課比較枯燥,環(huán)節(jié)設計難以出彩。在日常教學中,計算課教學往往是以“出示情境圖——引導列式——師生演算——總結計算法則——練習鞏固”這樣的模式展開。學生被動性接受知識,通過一定量的重復練習,大部分學生能掌握計算方法,而對于為什么要這樣算,大抵因此非教學重點被教者忽略,偶有學生質疑,也以“數學規(guī)定”一言而蔽之,久而久之,學生對原理不甚了了,也就難免不解算式步驟含義了。
如何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計算的道理,從而更有效地計算呢?華羅庚教授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教師可以利用直觀圖(如開水瓶單價圖或點子圖),讓學生對照著圈一圈,自主體悟為何將乘數拆分為整十數和一位數進行計算,圖式結合,讓學生經歷探索性的學習,說一說每層算式是表示圖中的哪一部分價格。將直觀的點子圖與抽象的算式相對接,滲透位值原理,從而深入領會豎式算理。
從數字的誕生到計算方法的探索,再到計算法則的總結,是先人在求知路上的探索經驗。千百年來,我們接受并運用這些規(guī)定的計算法則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屢試不爽,卻鮮少打破常規(guī),質疑老規(guī)矩,創(chuàng)造新法則。
例如我們學習加法、減法以及乘法豎式時,都遵循從低位算起的規(guī)則,但在學習除法豎式時,又為什么規(guī)定要從高位算起呢?以三年級上冊的“46÷2”為例,學生通過小棒分一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4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2,合起來就是23。從低位算起,同樣簡潔準確。但若以“52÷2”為例呢?我們將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從低位算起,另一組孩子從高位算起,低位算起的孩子的計算過程如下:①個位上2÷2=1;②十位上5÷2=2,余1,即1個十;③10÷2=5,個位的商相加5+1=6,商是26。從高位算起的孩子計算過程如下:①十位上5÷2=2,余1,即1個十;②10+2=12,12÷2=6,商是26。兩種方法對比,學生們發(fā)現當被除數高位上的數無法被除數整除時,從高位算起更方便。
數學繪本《猜一猜,除一除》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5個人幫忙隔壁的鄰居大掃除,賺到了八百二十七元,怎么平分這些錢呢?先從八百里取出五張一百元,一人先分一百,再把剩下的三百換成六張五十元鈔票,每個人就可以再分一張五十元鈔票。分好了,還會剩下一張五十元鈔票,把五十元換成五張十元的鈔票,這樣每個人又可以分到一張十元鈔票。就這樣分完了八百元,依照這樣的方法再來分剩下的二十七元。生活中,我們對物品平均分配時,從大單位開始分往往比從小單位開始分更方便。因此,從大數據的算法來看,從高位算起的計算規(guī)則是通用法則,它適用于所有類型的除法。
計算法則的建立不是讓學生機械式的套用,而是允許學生自然選擇算法,自主建構法則,從而發(fā)現不管是加法、減法和乘法的低位算起,還是除法的高位算起,先人總結這樣的計算法則無非是為了計算的通用性更廣闊,計算的程序性更優(yōu)化,計算的過程性更簡潔。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教師是他們進入數學世界的媒介,數學世界中奇妙的數學規(guī)律與豐富的數學知識都需要經由教師的幫助才能被他們深度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并引導學生用嚴謹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分享探索的樂趣,培養(yǎng)學習的動力。
在學習《2、5的倍數特征》時,教材通過讓學生在百數表中進行圈數、框數,在觀察比較中探究發(fā)現2、5的倍數特征。但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學生發(fā)現2、5的倍數特征無法遷移到3的倍數特征上。這是為什么呢?
從2、5的倍數特征上溯源,一個數如果2個2個地分,或者5個5個地分,剛好分完,沒有余數,這個數就是2或5的倍數。為什么看個位的數就可以了呢?我們可以從位值制原理進行分析。一個多位數可以拆分為若干個千、百、十、個(一)組合的數,如果忽略個位上的數,其他數位上的數合起來最終都能轉化為幾個“十”,而10是2和5的倍數,所以2和5的倍數特征只要看個位上的數就可以了。那為什么3的倍數特征不能這樣套用呢?從本質上看,個級以上的數拆分為幾個“十”,10不是3的倍數,因此個級上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則更加遑論。
那么如何探索3的倍數特征呢?我們同樣可以從位值原理拆數分析。例如222個小方塊可以拆分為2個百、2個十和2個一。我們將2個百再拆分為100+100,100÷3,最后還余下1,2個百就余2。同理,2個十分為10+10,10÷3,最后余1,2個十就余2。最后將百位、十位上和個位上剩余的2相加等于6,6是3的倍數,所以222是3的倍數。
也就是說,一個數,按數位從高到低,我們可以將它拆分為若干個計數單位相加(如四位數abcd=1000a+100b+10c+d),再把這些計數單位上的數拆分成若干個最小的單元(如9百拆分為9個1百),然后把最小單元(如1000、100、10)除以3,最終都會剩下1,有幾個最小單元就剩下幾(如9000就剩下9,700就剩下7,60就剩下6……)因此,3的倍數特征是看各個數位上的余數之和還能否繼續(xù)被3整除。
羅鳴亮老師在《做一個講道理的數學教師》中提出:數學教學不但要向學生展示既定的數學知識,而且必須能夠解釋其中的道理。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性為主,如何化解其中的矛盾?動手操作是溝通其中的橋梁之一。組織實踐操作、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發(fā)現、思考、分析、歸納思維,從而獲得概念、深化認知。
例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在教學之前有些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已經爛熟于心,但對這公式是怎么來的卻鮮為人知。
為此,在教學中,我將重點調整為引導發(fā)現公式的由來。課堂中我讓學生剪下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進行鋪填活動。并結合課本附頁的格子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實踐思路:
1.我勾畫的格子圖長是幾厘米?寬是幾厘米?
2.我用面積單位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進行鋪填,一行擺了幾個小正方形?為什么只能擺這么多個?可以擺幾列小正方形?為什么只能擺這么多列?
3.我一共用了幾個小正方形將格子圖鋪滿?怎樣計算?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4.鋪填的小正方形的總面積與長方形格子圖的面積有什么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中,我立足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以問題為驅動,以操作表征思維,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層思考,通過實踐操作,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長與每行的小正方形個數、寬與每列的小正方形個數的對應關系,以及行與列的小正方形個數與小正方形總個數的關系,小正方形總個數的面積與長方形格子圖面積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化長方形的面積本質就是“數一數、算一算有幾個這樣標準的面積單位”,為后續(xù)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找到生長點。
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平面圖形基礎,我們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時,無一不是將它們轉化為長方形再計算。
六年級的練習中有一道題:在下面的平行線間畫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使它們的面積相等。
圖3 平行線
這是一道典型的“等積變形”模型。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也就是說所畫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它們是共高的,并且三個平面圖形面積相等,變量就是它們底邊的長度。回顧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都可以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者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此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都是底(梯形上、下底的和統(tǒng)稱為底)×高÷2。
反觀上面的練習,在等積共高的條件下,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邊長度應該一致。在教學中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將梯形上底的一個端點演繹為一個動點,當這個動點平移到上底與下底相等的距離時,梯形就變換成了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作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動點繼續(xù)平移,當動點與上底的另一個端點重合時,梯形就變換成了三角形。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上底為0的梯形。
通過變形演示,學生觀察發(fā)現梯形的面積公式(上底+下底)÷2是萬能公式,它兼容低配版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公式,甚至基礎版的矩形面積公式。因此,在共高的條件下,只要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邊之和都相等,這三個圖形的面積就相等。
史寧中教授說:智慧體現在過程之中。在本質上,智慧并不表現在經驗的結果上,而表現在經驗的過程中,表現在思考的過程中。講道理的方式是思考的過程、是經驗的總結。講道理的習慣要從小培養(yǎng),講道理的課堂要一以貫之,引導學生在知理、析理、明理、說理中培養(yǎng)思維的清晰性、批判性、深刻性,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