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朱文鑒,趙洪波,孟凡洋,馮美貴,郭 坤,李 超,蔣 睿*,3
(1.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3;2.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北京 100083;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鄂西建始調查區(qū)作為南方頁巖氣基礎調查工程開展頁巖氣調查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地層屬華南地層區(qū)(II)內揚子地層區(qū)(II21)的上揚子地層分區(qū)。調查區(qū)及周緣大部分地區(qū)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大冶組地層,局部二疊系大隆組、下窯組、龍?zhí)督M和孤峰組,其中極少數(shù)地方零星分布白堊紀以及新生代松散沉積層。二疊系龍?zhí)督M、孤峰組作為南方頁巖氣主力勘探層系[1],在黔北正安、鄂西宜昌等地區(qū)先后圈定了多個頁巖氣遠景區(qū)[2]。
基于此,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湖北省建始縣部署了一口大口徑地質調查井——鄂建地4井,設計井深2000 m,地理位置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里鄉(xiāng),構造位置屬于湘鄂西褶皺帶花果坪復向斜,開鉆層位為三疊系巴東組,設計完鉆層位為二疊系茅口組,主要目的層為二疊系大隆組、龍?zhí)督M和孤峰組,其目的是查明區(qū)域地層層序,取全取準巖心地質資料,獲取目的層厚度、埋深、巖石礦物組成、地球化學、儲集物性及巖石力學等評價參數(shù),揭示地層含油氣性特征,為地層含油氣性測試優(yōu)選有利層段提供依據(jù)。
區(qū)域地質調查,剖面實測資料較少,相鄰區(qū)已完成的高地1井和建地3井因井深均不足1000 m,完鉆層位均在三疊系底部大冶組,基于此預測的大冶組厚度及上覆的嘉陵江組厚度可信度不高,實鉆后發(fā)現(xiàn)與預測地層相差較大,為鉆探工藝選擇和井下復雜預判帶來較大挑戰(zhàn)。實鉆地層情況見表1。
表1 鄂建地4井地層情況Table 1 Lithology at Well Ejiandil-4
設計井位位于紅巖寺復向斜西北翼近核部,從構造上分析,向斜是最重要的一類富水構造,斷層、構造縫、破碎帶等有利構造發(fā)育,且嘉陵江組等巖溶比較發(fā)育,周邊發(fā)育大量溶洞、落水洞。井場南部雖有第四系、巴東組碎屑巖覆蓋,地下水主要由向斜兩翼碳酸鹽巖裸露區(qū)補給,沿向斜軸部由北向南徑流,綜合巖溶發(fā)育的各控制因素分析,井場附近井下深部巖溶相當發(fā)育,并賦含有高水位承壓水。該類巖溶地貌,在鉆探施工中易發(fā)生鉆井液漏失、掉鉆、卡鉆、涌水、頂鉆等井下復雜情況。
鄂建地4井井身質量執(zhí)行《鉆井井身質量控制規(guī)范》(SY/T 5088-2017)標準[3],具體井身質量要求如下。
(1)全井段最大井斜≯5°,全角變化率<3°/30 m。
(2)井底水平位移≯50 m。
(3)目的層平均井徑擴大率≤20%。
(4)完鉆直徑≮215.9 mm。
根據(jù)地質設計要求,井身結構設計如下。
一開:?508 mm鉆頭鉆進至30 m,下?406.4 mm導管,固井,建立循環(huán)。
二開:?311.2 mm鉆頭鉆進,如遇到溶洞,采用?381 mm鉆頭擴孔后,下?339.7 mm套管封隔溶洞,固井;若無溶洞則?311.2 mm鉆頭鉆至1020 m,下?244.5 mm套管,固井。
三開:?215.9 mm鉆頭鉆進至2000 m,根據(jù)油氣顯示情況,如需則下?139.7 mm生產套管,封隔儲層,滿足儲層改造要求。
根據(jù)井身結構、地層條件、負荷情況、環(huán)保要求等,鄂建地4井采用了電驅動為主、配備柴油機動力的ZJ30型石油鉆機,主要設備見表2。
表2 主要鉆探設備Table 2 Main drilling equipment
2.4.1 一開鉆進(0~30 m)
一開采用?508 mm PDC鉆頭開孔,揭開表層土后鉆遇松散卵礫石層,出現(xiàn)井壁坍塌、掉塊,鉆至16 m時,鉆頭磨損嚴重(圖1),更換?444.5 mm PDC鉆頭鉆進至30 m,到達設計深度后下?406.4 mm一開套管(導管),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固井,建立循環(huán)。
圖1 鉆頭磨損情況Fig.1 Drill bit wear
一開主要鉆具組合及鉆進參數(shù)如下:
鉆具組合1:?508 mm PDC鉆頭+?177.8 mm鉆鋌+接頭+方鉆桿;
鉆具 組合2:?444.5 mm PDC鉆頭+?177.8 mm鉆鋌+接頭+方鉆桿。
鉆進參數(shù):鉆壓20 kN,轉速60 r/min,泵壓3 MPa。針對卵礫石難鉆進、掉塊等復雜,一開鉆井液采用膨潤土分散體系[11],配方為:清水+0.1%~0.2%燒 堿+5%~10%膨 潤 土+0.3%~0.5%CMC。鉆井液性能:漏斗粘度35~40 s,密度1.06~1.08 g/cm3,API濾失量10~12 mL,泥皮厚度≤0.5 mm,pH值8~10。
2.4.2 二開鉆進(老井眼,30~1156.20 m)
二開采用?311.2 mm PDC鉆頭全面鉆進,鉆至64 m未鉆穿卵礫石層,出現(xiàn)蹩跳、掉塊、卡鉆情況,鉆時增大,提鉆并對30~64 m井段進行水泥封固,后繼續(xù)鉆進,790~855 m井段鉆遇3層漏失層,漏失量不大,頂漏穿過漏失層后,在864~867 m段出現(xiàn)動態(tài)承壓水層,鉆至設計井深1020 m,因未見變層明顯標志鮞?;?guī)r,二開井段加深至1156.20 m(圖2)。
圖2 二開老井眼井身結構Fig.2 Wellbore structure of second opening interval(old)
針對鉆遇3個漏失層(790、835、855 m)和1個承壓水層(864 m),無鉆井液密度窗口,動平衡鉆進時密度約1.05 g/cm3,發(fā)生井涌失控,涌水量最高達100 m3/h(圖3),井筒鉆井液被地下水替換。為控涌水,采用鉆井液壓井,井口附近地表出現(xiàn)多處冒漿,同期鉆機水泥基礎出現(xiàn)裂紋,后期施工過程中,加強對鉆塔垂直度、水泥地基定期觀察并形成記錄,至施工順利結束,鉆塔垂直度及地基未再變化。
圖3 地層涌水Fig.3 Water gushing
綜合考慮該井上部存有不穩(wěn)定層段,存在掉塊、坍塌以及鉆機水泥基礎不穩(wěn)固造成地表設備傾倒等高風險,后續(xù)下鉆通井,通井至60 m遇阻,后通井至約90 m井深進入穩(wěn)定地層時注水泥漿封固。候凝48 h后、繼續(xù)通井至66.7 m時速度變慢,蹩鉆嚴重,注水泥漿封固。掃塞通井過程中,44 m以深未見水泥,蹩跳嚴重,判斷44~70 m卵礫石層掉塊嚴重,再次注漿封固。候凝48 h后通井至127 m,架橋后再次注漿封固,井底注水泥漿至井口,36 h后進行第二次掃塞通井。通井至143 m,測斜2.6°,與原井井斜偏差大,通井至187 m,鉆時、巖性與原井眼地層正常鉆進相符,判斷出現(xiàn)新井眼。
二開老井眼主要鉆具組合及鉆進參數(shù)如下:
鉆具組合:?311.2 mm PDC鉆頭+?203 mm螺桿+減震器+接頭+?177.8 mm鉆鋌+變徑接頭+?159 mm鉆鋌+變徑+?127 mm鉆桿;鉆進參數(shù):鉆壓20~30 kN,轉速60 r/min,泵壓2~7 MPa。
針對掉塊、坍塌情況,該井段主要采用聚合物防塌體系鉆井液[12-13],配方為:清水+0.1%~0.2%燒堿+8%~10%膨 潤 土+0.8%~1.5%降 失 水 劑(GPNH)+1%~2%防塌型隨鉆堵漏劑(GPC)+0.2%~0.4% CMC-HV+0.3%~0.6%增 粘 劑(GTQ)+0.2%~0.3%包被劑(GBBJ);鉆井液性能:漏斗粘度40~109 s,密度1.10~1.19 g/cm3,API濾失量6~10 mL,泥皮厚度≤0.3 mm,pH值8~10。
2.4.3 二開鉆進(新井眼,30~990 m)
針對出現(xiàn)新井眼情況,為保證施工進度及井身質量要求,采用?311.2 mm PDC+彎螺桿+MWD復合鉆井技術。在充分分析評估新老井眼碰撞風險后,在新井眼鉆井施工過程中,隨時進行與老井眼之間的空間位置掃描計算,保證新井眼與老井眼之間的距離始終大于安全距離,確保新老井眼不碰撞。因老井眼在790~867 m已鉆遇井漏、井涌,新井眼此井段施工采用頂漏強鉆快速通過(新井眼此井段機械鉆速4倍于老井眼,達到5 m/h以上),套管封隔涌、漏地層。新井眼繼續(xù)鉆至867 m處漏失不返漿,在867~870 m段鉆遇動態(tài)承壓水層,涌水量更大,約150~200 m3/h。調整鉆井液密度至1.05 g/cm3,采用動平衡鉆井,順利鉆進至990 m。起鉆時發(fā)生丼涌,涌水失控。因承壓水層涌水帶出地層中大量粗砂,經(jīng)過3次通井嘗試,通井至井底(990 m)。為安全起見,后下二開套管至943 m(圖4),并采用“穿鞋帶帽”工藝固井。
圖4 二開新井眼井身結構Fig.4 Wellbor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well section
采用分段壓井法成功平衡井內承壓水,確保起鉆過程順利,起鉆后下套管(在100~150 m處放置5個水泥傘),下至867 m處遇阻,接方鉆桿循環(huán)、上下活動套管至926 m,有沉沙遇阻。上下活動套管下至943 m處(未至井底)后,因套管上下活動時間較長,為防套管損壞,決定結束下套管作業(yè),準備固井。
先進行“穿鞋”固井作業(yè),采用套管頂替注水泥12 m3。后進行“戴帽”固井。第一次“戴帽”固井:在套管環(huán)空間隙擠注水泥8 m3,打開閥門返水,固井失敗。第二次“戴帽”固井:先壓注堵漏泥漿25 m3(1.10 g/cm3,漏斗粘度70 s,含大量堵漏材料),固井車壓注水泥漿24 m3(平均密度1.756 g/cm3),后打開閥門,返水量大幅減少。第三次“戴帽”固井:先壓注稠泥漿3 m3,固井車緩慢壓注水泥漿8 m3(1.75 g/cm3),候凝后,套管環(huán)狀間隙有水泥環(huán),固井成功。后期經(jīng)過聲幅變密度測井,固井質量評價為:0~106 m,固井質量膠結中等;712~942 m固井質量膠結好;其他井段固井質量一般。
二開新井眼主要鉆具組合及鉆進參數(shù)如下:
鉆 具 組 合1:?311.2 mm PDC鉆 頭+1.25°? 197 mm螺桿+變徑+定向接頭+?165 mm無磁鉆鋌+?177.8 mm鉆鋌+變徑+?159 mm鉆鋌+變徑+?127 mm鉆桿。鉆進參數(shù):鉆壓20~40 kN,轉速60 r/min,泵壓3~6 MPa。
鉆 具 組 合2:?311.2 mm PDC鉆 頭+1.25°? 203 mm螺桿+變徑+定向接頭+?165 mm無磁鉆鋌+?177.8 mm鉆鋌+變徑+?159 mm鉆鋌+變徑+?127 mm鉆桿。鉆進參數(shù):鉆壓20~60 kN,轉速60 r/min,泵壓3~6 MPa。
二開井段鉆井液體系:
(1)針對30.00~867.00 m段存在掉塊、坍塌等不穩(wěn)定地層,采用聚合物防塌體系鉆井液,配方為:清 水+0.1%~0.2%燒 堿+8%~10%膨 潤 土+0.8%~1.5%降失水劑(GPNH)+1%~2%防塌型隨 鉆 堵 漏 劑(GPC)+0.2%~0.4% CMC-HV+0.3%~0.6%增粘劑(GTQ)+0.2%~0.3%包被劑(GBBJ)。鉆井液性能:漏斗粘度40~109 s,密度1.10~1.19 g/cm3,API濾失量6~10 mL,泥皮厚度≤0.3 mm,pH值8~10。
(2)針對867.00~990.00 m存在漏失不返漿,其中867~870 m動態(tài)承壓水層,采用低固相聚合物體系鉆井液,配方為:清水+0.1%~0.2%燒堿+3%~5%膨 潤 土+0.2%~0.4% CMC-HV+0.3%~0.6%增粘劑(GTQ)+0.1%~0.2%包被劑(GBBJ)。鉆井液性能:漏斗粘度30~35 s,密度1.02~1.05 g/cm3,API濾失量6~10 mL,泥皮厚度≤0.5 mm,pH值8~10。
2.4.4 三開鉆進(990~2026 m)
三開采用?215.9 mm PDC+彎螺桿+MWD的隨鉆糾斜復合鉆井技術[14-16],鉆至2026 m完鉆。
三開主要鉆具組合及鉆進參數(shù)如下:
鉆具組合:?215.9 mm PDC鉆頭+?172 mm 1.25°螺桿+?165 mm無磁鉆鋌+接頭+?159 mm鉆鋌+變徑接頭+?127 mm鉆桿。鉆進參數(shù):鉆壓40~60 kN,轉速60 r/min,泵壓3~8 MPa。
三開井段地層比較穩(wěn)定,采用低固相聚合物體系鉆井液,配方為:清水+0.1%~0.2%燒堿+3.0%~5.0%膨 潤 土+0.2%~0.4% CMC-HV+0.3%~0.6%增粘劑(GTQ)+0.1%~0.2%包被劑(GBBJ)。鉆井液性能:漏斗粘度30~40 s,密度1.08~1.13 g/cm3,API濾失量5~10 mL,泥皮厚度≤0.5 mm,pH值8~10。
2.4.5 取心情況
密閉取心和密閉保壓取心被認為是頁巖氣鉆井獲取資料最準確的方法[17],本井采用了大直徑取心[18]和保壓取心2種取心方法,全井段共取心5回次(見表3),前2次采用?215.9 mm川7-4取心鉆具,后3次采用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研制的?215-80型保壓取心鉆具。取心鉆進總進尺30.7 m,巖心長28.95 m,采取率94.3%,2種取心方法均達到取心質量要求。
表3 鄂建地4井取心情況統(tǒng)計Table 3 Cores from Well Ejiandi-4
2.4.6 完井
三開鉆至2026 m完鉆,測井后采用水泥對井筒1500~1300、1000~900、100~0 m進行分段封固處理,井口地面留暗標,同時對鉆孔施工場地進行恢復平整。完鉆井身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鄂建地4井完井井身結構Fig.5 Completion structure of Well Ejiandi-4
受新冠疫情、當?shù)爻掷m(xù)暴雨及山體滑坡造成道路中斷無法運輸鉆探設備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本井2020年10月20日開鉆,一開鉆進0~30 m,二開鉆進過程中,因鉆遇大段卵礫石層、漏失地層和動態(tài)承壓水層等復雜情況,在處理復雜地層過程中,鉆出新井眼,經(jīng)現(xiàn)場商定,最終沿著新井眼繼續(xù)鉆進。本井最終于2021年3月22日以井深2026 m完鉆,扣除冬休42 d,共計耗時111 d,與設計施工進度相比,延長工期21 d。各開次施工進展如圖6所示。
圖6 鄂建地4井鉆探施工進展曲線Fig.6 Progress curve of the l Ejiandi-4 drilling work
經(jīng)過鉆探施工統(tǒng)計(表4),0~2026 m(包括老井眼1156 m),施工總時間為2475.8 h,純鉆時間為962.37 h,占總作業(yè)時間的38.87%;測井時間為13.88 h,占總作業(yè)時間的0.56%;下套管及固井187.5 h,占總作業(yè)時間的7.57%。相比常規(guī)鉆具組合(鉆頭+鉆鋌+鉆桿,鉆頭+直螺桿+鉆鋌+鉆桿),更換為復合鉆進后,機械鉆速提高2倍以上。該鉆具組合可隨鉆測斜,隨鉆糾斜,提高了時效,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經(jīng)濟價值,在深孔大口徑鉆探中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鄂建地4井各類型鉆具鉆速統(tǒng)計見表5所示。
由圖12可以看出,各設計師的原創(chuàng)比有一定差異,這是設計師“個性”的一種體現(xiàn);趨優(yōu)性則差別不大,與全部方案的平均得分(6.09)相比基本持平,甚至略低。設計師在“原創(chuàng)比—趨優(yōu)性”坐標空間內的分布情況對整個團隊的群體協(xié)作行為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是為獲得特定群體協(xié)作效果的可控因素之一,可以據(jù)此有意識地配置團隊人員結構,但這種影響的具體作用尚需通過大量實驗研究來獲取。
表4 鄂建地4井全井時效分析Table 4 Time-efficiency analysis of Well Ejiandi-4
表5 鄂建地4井各鉆具類型鉆速統(tǒng)計Table 5 Summary of drilling speeds for various drilling tools in Well Ejiandi-4
依據(jù)測井資料(圖7),本井在井深1831 m處井斜最大為4.27°,對應方位角349.53°,在井深2019 m處井底水平位移最大為46.70 m,井底溫度43.19℃。本井共解釋儲層22層,一類儲層2.40 m/1層,二類儲層1.10 m/1層,三類儲層134.10 m/20層;開展了鉆時、鉆井液、工程參數(shù)、巖屑、巖心、氣測等錄井工作。
圖7 鄂建地4井井斜、方位角、井底水平位移數(shù)據(jù)曲線Fig.7 Well inclination,azimuth,h bottom hol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urves of Ejiandi-4
3.2.1 大段卵礫石鉆井成孔技術
鄂建地4井0~70 m井段含有大量卵礫石,為能更好地解決該施工區(qū)的技術難題,減少井內事故,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鉆探施工成本,探索適合此類地層施工方法。
3.2.1.1 鉆頭的選擇。
金剛石鉆進時,大口徑金剛石極易崩脫和磨損,而且價格較高;牙輪鉆頭的牙掌以及剛體比較厚,當鉆具自重達到鉆頭有效施工壓力時,對于卵礫石地層的破碎明顯;PDC鉆頭在石油、地熱以及水文鉆進中應用廣泛。最終一開采用?508 mm PDC/? 444.5 mm PDC鉆頭鉆進,二開采用?311.2 mm PDC鉆進。
3.2.1.2 泥漿的使用。
工作區(qū)主要在河谷平坦區(qū)域,部分卵石含量超過70%,粒徑較大,部分含砂量高,含水豐富,地層膠結性極差,護壁工作是重點;采用全面鉆進施工,造成井內砂礫石較多,需要靠泥漿攜帶排出。經(jīng)現(xiàn)場實踐,在該工作區(qū)施工當遇到地層膠結性較好時,采用膨潤土+純堿+水+CMC,鉆進時,適當加大泥漿粘度和密度,攜帶礫石效果好且價格低廉。
3.2.1.3 水泥封固
3.2.2 涌漏同存復雜情況處理技術
該工區(qū)嘉陵江組涌漏共存現(xiàn)象,與地質因素有關,需采取相應有效預防和處理措施,進而提升頁巖氣復雜井型鉆井施工安全,降低作業(yè)成本。
(1)涌漏同存井發(fā)生井漏后,先解決井漏,再解決涌水,根據(jù)不同的復雜情況和現(xiàn)場條件實施堵漏壓井。
(2)鉆進過程中,從提高鉆井液封堵造壁能力及隨鉆堵漏入手,提高地層的承壓能力,擴展鉆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必要時可采取水泥封堵的方法提高地層承壓能力。對于惡性漏失,可考慮凝膠堵漏漿+橋堵堵漏漿進行堵漏作業(yè)及光鉆具大顆粒材料進行堵漏作業(yè)。
(3)對于多次堵漏效果不理想,可考慮強行鉆進,強行鉆進要簡化鉆具組合,確保鉆具安全,采用近平衡鉆進,順利通過涌漏層位后,可考慮優(yōu)化井深結構提前中完,從而節(jié)約鉆井成本,縮短建井周期。
3.2.3 井眼軌跡防碰技術
鄂建地4井在確認鉆出新井眼后,因老井眼情況復雜,結合井眼軌跡測量及計算理論與實踐,新井眼利用主動防碰技術,采用MWD復合鉆進工藝,控制實鉆軌跡,利用防碰掃描方法掃描出新井與老井間的距離,確保井眼不相交,保證了工程順利竣工。
本井開孔層位為三疊系巴東組,自上而下鉆遇三疊系中統(tǒng)巴東組、三疊系中下統(tǒng)嘉陵江組,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組(未穿),詳見表1。由于巴東組與嘉陵江組厚度較設計變厚,在設計井深內未鉆達設計目的層二疊系大隆組、龍?zhí)督M及孤峰組,已鉆遇地層層序與設計相符。通過鄂建地4井實施,對湘鄂西褶皺帶花果坪復向斜地層含流體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完成了鄂西地區(qū)完整鉆穿嘉陵江組全套地層,獲取鉆遇地層巖屑、部分地層巖心和全井段測錄井數(shù)據(jù),初步查明了地層層序,為鄂西地區(qū)油氣調查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數(shù)據(jù)支撐;完鉆后根據(jù)現(xiàn)場錄井資料及鄰井資料對地層含流體情況進行了現(xiàn)場解釋:全井最終發(fā)現(xiàn)氣顯示4.50 m/4層,顯示集中在嘉陵江組、大冶組,其中現(xiàn)場解釋含氣層0.50 m/1層,微含氣層4.00 m/3層。
(1)井身結構未能及時根據(jù)實鉆調整。合理的井身結構設計既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漏、噴、塌、卡等工程事故的發(fā)生,又能最大幅度地減少鉆井工程費用,由于對地層認識不足和鄰區(qū)資料收集不夠,導致表層套管不能對地表部分易坍塌、易漏失地層和地表水層封隔,一開套管(導管)下入深度不夠,沒有根據(jù)地層情況及時調整。
(2)對涌水認識不足,前期處理不當。在新老井眼鉆進過程中,均在860~870 m處發(fā)生涌水,水頭不高,水量不小。因初期涌水處理方法不當,使鉆進工作無法進行,同時引起井壁坍塌等復雜情況。后期主要從改善鉆井液性能著手,防止被水稀釋,平衡鉆進,必要時加入重晶石粉來提高密度,增大井眼液柱壓力。
(3)承壓水層特殊情況科學決策水平有待提高。施工中一旦遇到承壓水層,在鉆進過程中一定要確認承壓水層的頂界、底界、厚度和承壓水層的壓力,分析鉆井的具體施工條件。鄂建地4井在鉆進承壓水層過程中,充分考慮水頭大小、水壓、涌水位置、下套管深度等因素,采用頂漏快速鉆穿,下套管封隔方案,保證鉆井能順利完成。
(1)鄂建地4井完鉆井深2026 m,終孔直徑215.9 mm,因未鉆至目的層,根據(jù)二級項目要求定深取心進尺30.7 m,巖心長28.95 m,巖心采取率94.3%。針對地層及井壁極不穩(wěn)定(大段卵礫石層)、涌水及漏失夾層等各種困難,形成了卵礫石層優(yōu)快鉆進、承壓水層動態(tài)平衡鉆井、隨鉆糾斜復合鉆井等系列技術,為該區(qū)域油氣鉆井實現(xiàn)安全環(huán)保高效奠定了基礎,為鄂西地區(qū)開展油氣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有益經(jīng)驗。
(2)鄂建地4井完鉆井深已超過設計井深,鉆達三疊系大冶組三段,但未到設計層位,因項目經(jīng)費原因,未繼續(xù)進行加深鉆進。但結合鄂建地4井上段油氣顯示情況,建議對該井進行加深鉆探,以查明二疊系泥頁巖層系含氣性特征,為評價鄂西地區(qū)二疊系頁巖氣資源潛力提供資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