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吳婉悅,劉毓,高愛民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科,貴州貴陽 550003
目前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構成非常大威脅的內分 泌性疾病包含1型糖尿?。╰ype 1 diabetes,T1DM),其在我國發(fā)病率高,且日趨低齡化。疾病所帶來的危害性也與發(fā)病年齡之間有密切關系,其發(fā)病年齡越小,所誘發(fā)的并發(fā)癥危害性也就越大,病死率高,甚至導致兒童糖尿病患兒平均壽命明顯降低(減少10年左右)。目前臨床認為兒童T1DM因機體中胰島β細胞被損壞,缺乏胰島素,其治療具有終身性[1-3]?,F所使用的胰島素替代療法原理在于模仿身體分泌胰島素的模式,報告稱,血糖控制的良好性對疾病誘發(fā)的并發(fā)癥有降低作用[4]。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為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兩者對血糖控制的療效如何,現有關此方面的報告較少,此點仍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共納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兒童T1DM患兒,分組重點論述此點。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60例兒童T1DM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3~12歲,平均(9.25±1.35)歲;女13例,男17例;病程2~8年,平均(4.35±0.21)年。觀察組年齡2~12歲,平均(9.65±1.32)歲;女14例,男16例;病程2~8.21年,平均(4.38±0.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各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滿足《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2011版)》[5]中1型糖尿病判定標準,即存在體質量降低、多食、多尿、多飲等癥狀,隨機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11.1 mmol/L,實施抗體篩查、體格檢查、C肽檢測、血漿胰島素檢測結果顯示非2型糖尿病。②有完整的就診記錄。
排除標準:①2型糖尿病患兒;②出現嚴重急性合并癥患兒,如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等;③神志不清患兒;④先天性疾病患兒,如心臟病等;⑤中途更改治療方式患兒。
各患兒均接受諾和銳藥物(國藥準字S20153001)治療。觀察組采用胰島素泵給藥,起始劑量為0.5~1.0 IU/kg,基礎量為全天總量的30%~50%,余下為大劑量,三餐前使用,劑量根據患兒血糖指標做出調整。指導家屬怎樣更換胰島素管路,設置暫停泵、各類報警處置、補充大劑量、基礎量等使用方法。
對照組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給藥,三餐前使用諾和銳,睡前使用地特胰島素(國藥準字J20140106),起始劑量為0.5~1.0 U/kg,定期監(jiān)測其血糖指標并隨訪,按照監(jiān)測結果調整胰島素劑量。
①血糖指標,用血糖檢測儀測量其治療前后血糖指標(三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并計算平均值,標本為治療前后患兒末梢血。
②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狀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糖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糖指標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兒血糖指標比較[(±s),mmol/L]
?
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頻次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狀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狀況比較(±s)
?
約90%的兒童糖尿病屬于T1DM,此病對兒童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數據顯示,近年我國發(fā)病率達到2/10萬以上,而年齡低于5歲的人群,其發(fā)病率以每年5%~34%的速度進行性增長[6-7]。兒童T1DM的治療需要綜合性手段,包括胰島素治療、血糖監(jiān)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健康教育、心理治療和其他治療。胰島素治療是T1DM患者維持生命的基石,T1DM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患者需終生使用胰島素替代治療。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兒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為9.5%,中國HbA1c達標率僅為15%,比歐洲國家均低44%~59%[8-9]。兒童期T1DM發(fā)病越早,慢性并發(fā)癥導致的死亡風險越大,而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血糖控制密切相關。由于T1DM患兒發(fā)病年齡小,自訴能力較差,加之糖尿病病情反復遷延,血糖不易控制,總結近年臨床實踐后發(fā)現[10-11],在治療兒童糖尿病時,選擇更為合理且有效的胰島素給藥方式,可進一步提升療效,更好地控制血糖。
鄧香[12]在報告中分析64例1型糖尿病患者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空腹血糖(5.13±0.46)mmol/L低于對照組空腹血糖(6.04±0.50)mmol/L,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42.57±5.27)h短于對照組(47.64±3.98)h(P<0.05),證實胰島素泵給藥更具優(yōu)勢。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標低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頻次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胰島素泵給藥比多次皮下注射給藥,可更好地控制血糖指標,降低胰島素用量,與他人報告結果相符。胰島素泵為體外模擬胰島素分泌裝置,其基礎率是根據人體基本胰島素生理需求進行確定,采用脈沖式進行輸注,餐前給予胰島素劑量與人體胰腺生理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13]?;A量對肝糖原生成有抑制效果,并可持續(xù)抑制血糖,餐后加注胰島素,也對餐后血糖增高有控制作用。此方式將糖尿病管理軟件和胰島素泵兩者融為一體[14],按照人體需求胰島素量,短時間內在同一位置持續(xù)注入藥物,無需每日多次注射,操作更為簡單,且可降低患兒痛苦性。患兒進入青春期后,出現青春期微妙心理反應和身體性激素水平變化[15-16],胰島素泵操作簡單、位置隱蔽,在無父母幫助下也可自行使用,接受度高,且獨立解決血糖問題對患兒認知和情感發(fā)展非常有利。胰島素泵給藥為人工模擬人體胰島素生成[17-18],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患兒機體中血糖波動幅度更小,也對低血糖發(fā)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兒童T1DM患兒接受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并可降低胰島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