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安 張藝瑜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西安,710119)
2021年11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式公布了《編輯與出版學名詞》(定義版),包括綜論、編輯、印刷、音像復制、發(fā)行與經營、數(shù)字出版、出版物、著作權8部分共3380條,每條名詞均給出了定義或注釋。學科名詞是構建學科體系的基石,成熟的學科除了有獨立的研究內容、成熟的研究方法,還需要完整的學科概念體系,而學科的概念體系必須靠名詞體系來呈現(xiàn)?!毒庉嬇c出版學名詞》的正式頒布,特別是其中“出版文化”與“印刷文化”兩個名詞,標志著出版學已經形成了從應用研究到思想觀念的理論體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本文擬對印刷文化與出版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進行專門討論,將自己粗淺的見解和盤托出,一來求方家批評,二來拋磚引玉,共同為出版學發(fā)展添磚加瓦。
學科名詞不僅是學科形成、積累、交流和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更是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掌控話語權的基礎。編輯與出版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郝振省先生認為,編輯與出版學科學技術名詞的審定公布,對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不僅有利于鞏固我國編輯學和出版學的學術根基,有利于提升編輯學和出版學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而且會促進我國出版與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編輯與出版學名詞》(定義版)將出版文化定義為“以出版價值觀為基礎形成的出版制度、出版社會組織、出版物及其社會影響的總和”,簡明扼要,解決了以往出版文化的狹義和廣義之爭。印刷文化“以印刷技術為基礎形成的,以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性為特征的知識生產與信息傳播模式,以及由此所塑造的經濟社會運行與思想觀念”的定義,一語中的,更勝一籌,揭示了印刷文化深刻的思想意義,將我們祖先偉大發(fā)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印刷文化與出版文化關系密切,在形成過程中彼此相互交織,因此有學者認為印刷文化是出版文化的亞文化,也有學者認為出版文化是印刷文化衍生出的文化形態(tài)。站在各自立場上,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當出版已經成為影響人類文化的重要產業(yè),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偉大事業(yè)時,印刷文化的確退居幕后,可以稱為出版文化的亞文化;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印刷領域越來越大,印刷文化也的確逐漸分化出包括出版文化在內的不同的亞文化。
根據(jù)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理論,科學技術與其他社會活動,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教育活動、思想文化活動之間,無不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茖W技術能對其他社會活動產生影響,被稱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其他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也有制約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條件。當出版進入數(shù)字時代,“媒介即訊息”成為出版產業(yè)必須面對的問題時,深入研究兩種文化成為事關出版產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應然之需。
印刷文化自印刷技術升華而來,出版是人類文化與技術碰撞的產物,也離不開技術的推動與滋潤。然而,學界和業(yè)界存在著印刷文化研究重“術”輕“道”,出版文化研究重“道”輕“術”的傾向:印刷文化的研究文獻多集中于“術”的層面,較少涉及其對于人類文化發(fā)展的作用,對出版制度、觀念的作用和意義等;出版文化的研究文獻偏重形而上的“道”的層面,大多忽略了技術對其形成、發(fā)展的意義。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基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理論,回溯兩種文化的形成過程,深入思考兩種文化的建構基礎和歷史價值,探尋兩種文化的當代意義。
社會學中“互動”概念的涵義,是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科學技術與文化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社會系統(tǒng),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理論認為,作為社會活動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時刻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茖W技術與社會文化良性互動,可以推動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又能為科學技術發(fā)展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社會條件。反之,如果二者的互動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不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停滯不前,科學技術也因為社會文化的停滯而舉步維艱。從這層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史是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雙向互動的歷史,印刷文化是印刷復制技術與社會文化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晶。
社會文化是多要素組成的層級系統(tǒng),從外圍到核心分為器物層次、制度層次、行為規(guī)范層次和價值觀念層次。最外層的器物層次是以器物形式所反映出來的文化,與其相鄰的制度層次以各種形式的制度作為特定的載體的文化,行為規(guī)范層次和價值觀念層次是文化系統(tǒng)的核心層次。科學技術系統(tǒng)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互動,首先從器物層次開始,進而進入制度層次和行為規(guī)范層次,最后在價值觀念層次碰撞整合,形成新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圖1)。
圖1 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互動過程示意圖
印刷復制技術與社會文化在器物層面的互動,直接催生了印版和圖書。印版是出版重要的技術和物質基礎,標準化和文本固定思想是出版的核心理念,貫穿著出版及出版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始終,同時形成印刷文化,并在出版觀念及出版文化形成中發(fā)揮著作用。
刻模拍印技術是已知最早的印刷復制技術,遠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已大規(guī)模應用于制作陶器,原始的繪畫和文字紋飾是古代中國刻模拍印陶器印制的主要內容,文本固定和標準化批量復制思想在當時已現(xiàn)雛形。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漢字日趨成熟,并廣泛用來書寫和鐫刻在龜甲、獸骨之上。至西周時期,采用刻制單個反體字模,拼排成完整版面后再鑄于青銅器皿之上的活字拼排翻鑄技術大量應用,對雕版印刷技術、活字印刷技術、尤其是金屬活字印刷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前7世紀鑄造的《秦公簋》銘文為此提供了實物證據(jù)。此外,紙張尚未出現(xiàn)時印章就已成熟,泥封也可視為以泥為載體的印刷雛形,是文本固定思想的最初體現(xiàn)。
詞義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與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緊密聯(lián)系,與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對語言的編碼度密切相關,是表述概念的基本單位。印刷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最偉大的發(fā)明,漢語擁有印刷概念表述的絕對話語權。就字面意義而言,著有痕跡謂之印,涂擦謂之刷。用刷涂擦而使有痕跡著于其他物體,謂之印刷。組成“印刷”一詞的兩個漢字中,“印”的意義大于“刷”。印是漢語常用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個人用手按壓另一個人使他跪下,本義為摁、按壓,是“抑”的古字,用作動詞時就是“蓋章”。因為用力按壓一物體,常常會在其他物體上留下印記,所以“印”被引申為痕跡、印記、標記等義,也進一步引申為符合,如“印證”。由此并結合技術史可以推測,文本固定的思想萌芽于久遠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成熟于春秋末期印章的應用,而且與標準化思想共同支撐著印刷文化。
紙張出現(xiàn)之后,泥封演變?yōu)榧埛?,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jù)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雕刻版初現(xiàn)端倪,“文本固定”思想基本形成并寓于其中。印章以反體文字或圖畫制成版面,蘸取印油后以按壓方式將印油轉移到另一載體(封油、絲帛、竹木、紙張)之上獲得“正文”。以“反體”取得“正文”是印刷術發(fā)明的一個基本原理,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的雕版或活字,或是西方凸版、凹版或平版,都是應用這個原理而產生的不同方法”。
“標”即為典型代表,“準”即為基準、準則,標準是在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基礎上,對一定范圍內的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其本質特征是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統(tǒng)一與科學、有序的規(guī)范,從而確立一個被公認的衡量準則。標準化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guī)則的活動,包括制定、發(fā)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標準化器具、抽象形態(tài)的標準化制度及理念。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了比較成熟的技術標準化思想。中華文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印刷術一直與中國古代的標準化文化互動,最終隨著雕版印刷技術成熟形成了系統(tǒng)的標準化批量復制思想。
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融合,不是二者的簡單加和,而是互動雙方在共同發(fā)展壯大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一體化目標。通過各自的努力,科學技術系統(tǒng)與社會系統(tǒng)在相互適應的基礎上,彼此接受、消化和吸收對方的影響,同時消除相互間的沖突和對立,從而達到一種雙方高度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以及和諧一致的有機統(tǒng)一狀態(tài)。17世紀科學革命之前,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科技與當時的倫理道德、教育、藝術等都包容于以古代哲學或者宗教(中世紀封建時期)為主要內容的觀念文化系統(tǒng)之中。古代科學技術與古代社會之間的“互動”,本質上是古代社會內部的一種原始融合,表現(xiàn)在社會系統(tǒng)整體下的科學技術、生產與社會的最簡單、最直觀的協(xié)調關系上。中華文化也不斷反作用于印刷復制技術,終于以“反字”壓力油墨轉印獲得“正文”的印章出現(xiàn),為印刷術誕生奠定最初的技術基礎、工藝基礎,以及文本固定批量復制并重的技術思想。從批量復制的紋飾陶器器物層面,到制度、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層面,古代中國印刷復制技術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相互作用,造就了印刷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思想是印刷文化的靈魂,也是日后確立出版觀念并形成出版文化的重要基礎。
學界業(yè)界公認印刷復制技術是現(xiàn)代出版誕生和發(fā)展的基礎,沒有鉛活字印刷技術就沒有現(xiàn)代出版。出版概念的三大要素中,編輯、發(fā)行是出版的特有屬性,規(guī)制化復制是出版本質屬性。印刷復制的確實現(xiàn)了高速度和大范圍傳播,但通過“規(guī)制化復制”實現(xiàn)文本固定是其更深刻的意義。
詞義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與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緊密聯(lián)系,與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對語言的編碼度密切相關。西文13世紀出現(xiàn)的法語“publier”和14世紀出現(xiàn)的英語“publish”,都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的拉丁文“publicare”一詞,其基本涵義都是“make general know(廣而告之)”和“make public announcement(向民眾發(fā)布通知)”。14世紀末,西文出版的詞義開始擁有“向公眾發(fā)行圖書”之意,15世紀中葉谷登堡鉛活字印刷技術發(fā)明,“出版”逐漸定型為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fā)行的活動。與西方不同,中文與出版相關的詞匯深受批量化復制和文本固定思想,“版印”“刊布”“梓行”,將“版”、“印”和“行”并列,強調出版是制版、復制和發(fā)行的過程。18世紀50年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把“publish”譯作“出版”,更加強調了制版和復制,將出版過程以關鍵的“版”來表示。19世紀末中國人開始使用日文轉譯來的“出版”一詞之后,出版概念逐漸也演化為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fā)行的活動。
人類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發(fā)展,不斷需要大量生產和傳播知識信息,但與此同時,生產傳播的知識和信息又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一定的穩(wěn)定性。巖畫、碑刻、甲骨文、金文、泥版書、竹簡、羊皮書和貝葉經,甚至手抄紙書,都可以視為人類為解決這對矛盾的探索活動,但唯有作為印刷文化核心的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思想,才在通過推動雕版印刷技術成熟進步的同時,賦予出版“規(guī)制化復制”的基本屬性。以規(guī)制化復制為核心的出版業(yè),既可以迅速提升人類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的數(shù)量、速度和效率,又能通過其固有的規(guī)制化特征,保證信息傳播和文化積累不致失真,從而有效地解決著這對矛盾。
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屬于邏輯思維范疇,更偏重于客觀性,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對所感受到的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反映。詞的概念內容為詞的理性義,揭示了客觀事物一般的或質的特點,也反映了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以出版一詞的概念義而論,西方文化對出版現(xiàn)象的考察緣起于對出版功能理解,注重“公之于眾”的傳播意蘊。中華文化對出版的認識緣起于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思想,中文表述出版概念強調“版”,真正揭示了出版規(guī)制化復制的本質屬性。從這層意義上說,印刷文化是出版誕生和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毒庉嬇c出版學名詞》“印刷文化”詞條,不僅讓祖先偉大的發(fā)明上升到文化層面,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印刷文化在出版誕生、成熟和發(fā)展中的思想力量。
根據(jù)《編輯與出版學名詞》給出的“以出版價值觀為基礎形成的出版制度、出版社會組織、出版物及其社會影響的總和”的出版文化定義,決定出版文化的首要和核心因素是出版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既是人對在某一價值取向或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也是個體或群體判斷實務的一系列跨情境的、在重要程度上有差異的目標。出版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對出版的本質屬性、社會意義、重要程度等問題的總體評價,出版本質屬性無疑是出版價值觀形成的關鍵之一。
人類文明初期鐫刻在石碑和青銅上的文字肯定有公之于眾的計劃和功能,但傳播信息的權威性、穩(wěn)定性、可靠性無疑也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即既希望信息能夠公之于眾,更要保證公之于眾的信息穩(wěn)定可靠。在載體和復制均為高成本的情況下,所要“公之于眾”的從來都不是一般性信息,而是政治、法律、宗教和知識性信息。知識是正確且具有價值的認識,作品是一定時空下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有價值的認識成果,出版正是通過將作品“版”“印”“刊”“行”并“公之于眾”,確保其成為“正確且有價值的認識成果”,使之能夠規(guī)范、穩(wěn)定地傳播并積淀于人類文化寶庫。
知識以意識形式、符號形式、物化形式存在,三種存在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為知識增長提供了內部動力。知識的意識形式即存在于每個人頭腦中的知識,其本質特征是創(chuàng)造性。人類的一切新知識,首先是以意識形式存在并從個人的頭腦里產生。作為內在因素知識的意識形式,與作為外在因素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需要,共同促進知識的意識形式向言語、圖畫和文字等知識的符號形式,以及其對象化物品中的物化形式轉化。人創(chuàng)造積累知識的認識過程以符號進行,創(chuàng)造積累知識的結晶以符號形態(tài)存儲于大腦記憶。知識的內在意識形式和外在符號形式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通過規(guī)制化復制,出版促使知識由意識形式轉化為符號形式,實現(xiàn)知識的傳播、積淀和繼承;通過發(fā)行等特定的傳播方式,出版為社會提供知識服務,讀者基于閱讀將知識的符號形式轉化為個體的意識形式,進而成為知識創(chuàng)新之源,也為知識的物化形態(tài)奠定基礎。出版業(yè)在成熟之后,實際上已經成為人類知識的存在方式。
內在的意識形式向外在的符號形式轉化,使知識得以傳播、積淀和繼承。外在的符號形式被作為知識創(chuàng)造主體的人接受,又會轉化為意識形式,作為創(chuàng)新的新基礎。由此可見,出版價值觀的核心是以規(guī)制化內容生產保證人類知識的意識形式與符號形式相互轉化。也正因為如此,出版才能真正成為關乎人類作為物種的存在、關乎人生命的存在、關乎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fā)展和演進的人類知識活動領域中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
長達千年全面深刻的互動,印刷復制技術、印刷文化、出版文化與出版活動早已融為一體。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出版本體研究陷入路徑依賴,學界普遍忽視科學技術在出版觀念形成中的作用,呈現(xiàn)出重“道”輕“術”的特點。這種路徑依賴下,出版文化研究雖然也取得了諸如中國古代出版的坊刻、官刻、私家刻書、寺院刻書不同的價值取向,晚清以來出版文化新演替與出版近代化內涵,張元濟文化為本、扶助教育、傳承文明的出版價值觀,中國現(xiàn)代出版觀念形成的社會因素,出版文化研究的范式變革等重要學術成果,但若只是將文化視為一個外在的變量,作為背景和因素來考量,就難以把握出版的本質屬性,不能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全時空多維互動下的出版觀念進行準確定位,進而迷失出版文化前進的方向。
以出版價值觀為基礎形成的出版制度、出版社會組織、出版物及其社會影響,既是出版文化形成的標志,也是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在規(guī)范制度及價值觀層面深刻互動的結果。出版規(guī)制化復制的本質屬性,以及保證人類知識的意識形式與符號形式相互轉化的價值觀念,無疑對出版文化的形成起著引領和規(guī)范的作用?;厮萦∷⒐I(yè)史和出版史,不難發(fā)現(xiàn)自印刷術西傳歐洲以后,圍繞出版價值觀念體系、出版制度規(guī)范體系、出版社會組織體系、出版物及其社會影響體系,已經組成了“正四面體”結構,與造紙技術、印刷制版技術、信息傳播技術持續(xù)深刻互動。
“版”是印刷復制技術與人類文化思想活動在行為規(guī)范層面深入互動的標志,賦予人類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系統(tǒng)化的行為規(guī)范。內容體例的統(tǒng)一是出版活動的關鍵內容,雖然體例的概念早于印刷術,但體例從內在的文章組織形式拓展到外顯格式,以著錄規(guī)則的方式影響知識生產的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促進知識生產實現(xiàn)層次化與系統(tǒng)化的統(tǒng)一,則是印刷技術進步推動的結果。這種規(guī)范和規(guī)則的進化,對知識生產作用巨大,人類知識生產與信息傳播正是在這種規(guī)范化生產、系統(tǒng)化儲存、層次化呈現(xiàn)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
圖2 出版文化正四面體結構與科學技術的互動
系統(tǒng)美、統(tǒng)一美、層次美的出版美學思想,奉獻人類文化的出版精神追求,獨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出版工作態(tài)度,已經在制版印刷技術成熟和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中成為體系化的價值觀念,不但引領出版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且已超越出版活動的范疇,成為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工程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中共同恪守的價值觀。
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的制約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出版業(yè)的進步也對制版、印刷、復制和傳播技術發(fā)揮著制約作用。從17世紀至20世紀末,出版物的產品形態(tài)從圖書發(fā)展為報紙、期刊、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出版活動從紙介質+印刷復制發(fā)展為磁介質和光介質,在出版價值觀念體系觀照下,著作權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確保各類復制技術沿著正確的軌道發(fā)展。世界第一部版權法《安妮法》,就是18世紀在鉛活字印刷技術催生的近代出版業(yè)初現(xiàn)端倪的情況下誕生的。盡管當時還不存在“版權”觀念,作為版權保護對象的“作品”誕生,“版權”一詞也沒有定型,但《安妮法》已經在遏制書商公會壟斷地位,規(guī)范圖書交易秩序,保護作者,鼓勵創(chuàng)作,促進知識,協(xié)調各方利益,維持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后,著作權制度、各類政府出版管理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管理制度誕生并不斷發(fā)展成熟,既規(guī)范指導出版活動,也對印刷復制和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起著制約作用。這些制度法規(guī)巧妙地平衡了著作權人的私權與信息傳播自有的公共利益,成為人類知識生產的基本制度,不斷促進人類知識生產和文化進步。
綜上,突破科學技術系統(tǒng)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互動這一研究的盲點,從制度、規(guī)范、觀念層面研究印刷復制技術、網(wǎng)絡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與出版的相互關系,不難發(fā)現(xiàn)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早已超越了出版物為代表的器物層面,不但塑造了出版產業(yè),更是將出版活動嵌入人類知識生產過程,出版的制度、規(guī)范、思想、文化價值理念,超越了出版活動,成為推動、規(guī)范人類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因素。這一結論,讓我們對什么是出版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出版全面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知識活動,是人類知識生產、傳播和傳承的最高層次。
復制傳播一體化和實時化、傳者受者一體化、內容投送精準化,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技術時代出版活動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知識信息生產傳播的無限性與內容可靠性的矛盾因此不斷激化。在此情形下,印刷文化的標準化和文本固定理念,出版文化以規(guī)制化復制保證不同知識形態(tài)相互轉化的價值觀,都不啻為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生產、文化積淀和信息傳播的定海神針。
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就有人預言,鑒于報紙期刊和廣播電視高速發(fā)展,人類即將進入“讀圖時代”,圖書出版將會在21世紀初銷聲匿跡。然而21世紀第三個十年已經開始,曾經如日中天的報紙、大眾期刊和電視媒介遭遇斷崖式跌落,圖書和學術期刊出版取得的成績卻可圈可點,進入良性循環(huán)。印刷文化的標準化復制和文本固定思想,出版文化通過規(guī)制化復制保證人類知識的意識形式與符號形式相互轉化的出版觀念及其制度規(guī)范,賦予出版活動系統(tǒng)化存儲知識,規(guī)范化生產知識,穩(wěn)定化傳播知識的“天然”稟賦依然發(fā)揮著作用,如韁繩一般扼制住新興媒體碎片化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濫觴的局面。
出版的規(guī)制化復制既可以迅速提升人類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的數(shù)量、速度和效率,又能保證信息傳播和文化積累不致失真。作為出版活動重要內容的編輯加工,根據(jù)當代的文化、政治、科學等標準選擇作品,并依據(jù)這些標準對選擇作品(稿本)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成為規(guī)制化復制標準(范本和付印樣),確保嚴格按照規(guī)制(范本和付印樣)標準批量復制的活動。同樣是重要出版活動的發(fā)行工作,則是按照出版觀念確定的文化標準,以特定的方式使復制的作品傳播。不經過出版活動,人類的知識就不是精細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只是一般信息碎片,這類信息的公之于眾對人類文化發(fā)展沒有多大意義。簡而言之,出版就是以作品為基礎制定復制標準并進行復制和傳播的社會活動,既非簡單的公之于眾,也非簡單的編輯復制,而是人類知識活動范疇中的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從這個角度講,出版觀念與印刷文化一脈相承,出版文化是印刷文化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理念的進一步人文化。
現(xiàn)代出版業(yè)誕生后,通過科學技術與人類文化的互動融合,出版已經從器物、制度和觀念各個層面嵌入到人類的知識活動之中。在器物層面,出版物是知識的關鍵載體,印版為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制度層面,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僅是知識活動的有效保證,也為人類知識生產、知識服務和知識傳承營造了環(huán)境。在觀念層面,出版為確保復制規(guī)制化,應用編輯學對知識信息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深刻地影響著知識生產,是知識生產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其中系統(tǒng)性、穩(wěn)定性和可讀性,已經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指導思想。發(fā)行作為出版獨有的知識傳播方式,將知識傳播的責任寓于規(guī)制之中,強調在特定的書店文化氛圍里傳遞知識信息。同時,出版以閱讀文化和發(fā)行文化的方式將作者、出版者和讀者緊密聯(lián)系,確保知識傳播精準、可靠、規(guī)范、高速和有效。因此,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活動核心功能,是基于人類知識存在方式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服務。
圖3 出版與人類知識存在方式
進入21世紀以來,網(wǎng)絡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使媒介生態(tài)和媒介發(fā)生了巨大變革,但各類新興出版依然是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的延續(xù)。印刷復制催生的傳統(tǒng)出版業(yè)與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催生的各類新型媒介,并無本質差異,只不過是從圖書報刊復制傳播的分時空場景轉變?yōu)橥瑫r空場景下的復制傳播,即復制傳播同步進行而已。不論復制技術和傳播技術如何迭代,出版作為人類知識的存在方式不會改變。印刷文化和出版文化宛若定海神針,將出版產業(yè)錨定于知識生產和知識服務,成為人類知識生產和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產業(yè)。
撲面而來的腦聯(lián)網(wǎng)時代,每一個大腦、每一部終端設備都將成為知識生產和創(chuàng)新網(wǎng)絡中的一員,知識在意識形式與符號形式之間轉化的速度和數(shù)量將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信息傳播無限性與傳播內容穩(wěn)定性的矛盾必將進一步激化。從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理論出發(fā),鞏固此次“印刷文化”名詞釋義并扭轉對印刷重“術”輕“道”認知錯位的成果,克服出版文化研究重“道”輕“術”的路徑依賴,在兩種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綜合考量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發(fā)展,應是當前印刷文化和出版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
注 釋
[1]全國科技名詞委.編輯與出版學名詞終審會議在京召開[EB/OL].[2022-02-03].http://www.cnterm.cn/xwdt/zhxw/202011/t20201130_598476.html
[2][3]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與出版學名詞(定義版)(2021)[EB/OL].[2022-03-13].http://www.cnterm.cn/sdgb/sdzsgb/jbxl/202111/W020211118532730944335.pdf
[4]董中鋒,徐婷婷.論出版文化的亞文化形態(tài)[J].出版科學,2019,27(2):124-128
[5]孫寶林.印刷出版文化照亮人類文明征程[J].中國出版史研究,2019(2):9-16
[6]殷登祥.科學技術與社會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18
[7]N.Luhman.[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8: 15-30
[8]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臺北:文星書店,1980:439
[9]李俊奎,楊小明.論文化系統(tǒng)與科學技術的互動[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2):77-81
[10]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99
[11]張樹棟,張耀昆.印刷史研究的新方法與新發(fā)現(xiàn):關于中國印刷術的起源問題[J].中國出版史研究,2015,(02):39-49
[12]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
[13]陳徐瑋.秦國標準化理念探究[J].中國標準化,2015(12):97-100
[14]GB/T 20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2002:227
[15]裘涵,盛曉明.中國古代技術標準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9):1322-1328
[16]張功耀,曹志平.科學技術哲學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408
[17]蔣美仕,雷良.科學技術與社會引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2-3
[18][30][31]范軍.關于出版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出版科學,2013,21(3):5-8
[19]王勇安,成云.融合出版環(huán)境下對“出版”概念表述的再思考[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7(1):13-17
[20]萬安倫,龐明慧.比較視域下的中國特色出版學科體系建設[J].科技與出版,2020(6):5-14
[21]李建臣.文化傳播與出版[EB/OL].[2021-09-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248258991 039398&wfr=spider&for=hpc
[22]李英.中華出版源起[J].出版參考,2014(21):26
[23]白云.詞義、概念與語文詞典釋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36-140
[21]Schwartz S H,Bilsky W.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J].,1987,53(3):550-562
[21]王勇安,喬子寧.出版概念重構與出版學學科自信重塑[J].出版廣角,2020(16):15-19+30
[25][36]范軍.關于出版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出版科學,2013,21(3):5-8
[26]伍振華.知識與信息的定義及其關系新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3(10):44-49
[27]孫金年.知識的存在形式[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1):89-97
[28]王勇安.關于出版學核心范疇的思考:知識存在方式是出版學理論的邏輯起點[J].科技與出版,2022(1):35-44
[29]于殿利.出版是什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43
[32]吳永貴.中國出版史 (下冊) [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25
[33]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108
[34]楊軍,曹小娟.我國現(xiàn)代出版觀念形成的社會因素初探[J].編輯之友,2020(12):31-36
[35]楊軍.出版文化研究:理論、現(xiàn)狀與范式[J].出版科學,2009,17(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