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萍
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天宮課堂”更是引爆了學生對航天科技的熱情,激發(fā)了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在大力提倡培育科學素養(yǎng)的背景下,學校以創(chuàng)建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為契機,結合小學科學“宇宙”模塊,開展了以航天科技為主題的開學課程活動、科技節(jié)日活動、STEAM教育活動等系列實踐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航天項目化的校本課程。課程涵蓋初級體驗、選擇實踐、深度探究等環(huán)節(jié),旨在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激發(fā)學生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yǎng)要從兒童抓起。學校緊跟時代潮流,創(chuàng)設了浸潤式的航天科技開學體驗活動,讓學生零距離感知航天科技,在體驗中獲得啟蒙,由此激活其創(chuàng)新意識。
學校提前謀劃,精心布置了能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探索的航天科技主題場景。校園里播放與航天相關的背景音樂,營造了熱烈的氣氛;校門口設置了航天主題的氣球拱門;校門兩側擺放了長征火箭、神舟飛船、航天員造型的鏤空展板,供學生合影留念;幾位教師化身為“宇航員”,和學生展開互動。學生沉浸其中,盡情體驗航天科技的神奇魅力。
基于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校結合太空空間站知識,創(chuàng)設了四個不同的闖關任務(如圖1),把航天知識和闖關游戲進行融合,引導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完成項目挑戰(zhàn),促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應用知識,發(fā)展技能。這不僅能引導學生關注航天科技,還能擴大學生學習的參與面,提高學習的真實性。
圖1
課程的目的是育人。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性需求,將航天科技與五育融合的目標結合起來,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實踐活動。課程融合了科學、體育、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旨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探索未知領域,也為立德、增智、強體、育美服務。學生立足課程,積極參與航天活動,提升自身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選擇對學生生活有重要影響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最新科技內容,使學生能接觸和接受反映時代特征的新思想與新事物,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關系的體驗和理解??萍脊?jié)日活動就是以科技活動探究和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分年級開設的實踐。學生在科技講座、科創(chuàng)競賽、創(chuàng)新比賽等項目中獲得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和進步。
隆重的開幕式點燃了全校師生的熱情,有令全場歡呼的機器人街舞、水火箭和“掌中火”,有展示前沿科技的機甲師對抗、無人機表演,有科學性與藝術感兼具的科幻畫展、航天模型展……科技節(jié)日展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科技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潛能,讓“學科學、愛科學”在校園內成為潮流。
圍繞航天這個大主題,學校為每個年級設計了不同的項目化學習小主題(如表1)。每個小主題都以“明確問題—設計—制作—測試—再設計”的項目化學習方式進行,層層遞進,反復迭代。如在模型制作過程中,學生先查找資料,了解空間站的結構、名稱;制作過程中,學生考慮比例、材料、美觀性、銜接處牢固度等問題;在展示交流、反思迭代過程中,學生逐步完成模型搭建。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感受完成一項工程的艱辛,感受科技改變生活的魅力,同時也提升了探究能力。
表1 各年級項目化學習小主題(以一至三年級為例)
組織一場知識與實驗、猜想與驗證,趣味性與嚴謹性相結合的航天科普知識大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航天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破罩R中涵蓋了載人航天發(fā)展史、科學家、天宮課堂等內容,教師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結合起來,保護學生探究宇宙的好奇心和熱情,鼓勵學生發(fā)揚航天精神,勇于探索,樹立遠大理想。
問題:如何在本年級舉辦一場有趣有料的航天科普知識競賽?為了解決這個驅動性問題,學生先收集和積累航天科普知識,并結合教師提供的資料設置題庫,作為部分資料分發(fā)給全年級的同學,為比賽順利進行積蓄力量。
設想:學生把整個競賽活動設計成三個闖關活動——“腳踏實地”(必答題)、“仰望星空”(搶答題)、“星辰大?!保▽嶒烆})。題型有選擇題、線索題、實驗題,實驗助手有同學和老師,大賽融入綜藝元素,內容豐富,科技感十足。
展示:每班擇優(yōu)推選出3名同學,組成8個團隊進行展示,每個隊分別用與航天有關的名稱命名,如神舟隊、嫦娥隊、長征隊、天宮隊等。全年級的學生共同見證比賽過程并參與互動答題。
學生經歷調查、設計、展示、評價等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創(chuàng)造,提升科學素養(yǎng)。
課程實踐要根植于課堂才有生命力。在拓展性課堂中,學校開發(fā)了航天主題的STEAM課程,圍繞“問題驅動、支架學習、迭代展示”等關鍵要素開展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
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科基礎知識,初步具備動手能力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把科學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中,幫助他們找準學習的起點,提出驅動性問題。例如在學生學完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的《用氣球驅動小車》一課后,教師借助“KWH量表”(如表2),設置了與航天有關的驅動性問題,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和探究點,而后開展“氣球火箭”項目化學習活動。
表2 關于“氣球火箭”的KWH量表
項目化學習提倡以學生為學習中心,教師提供學習支架適時給予幫助。在初始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神舟號”火箭發(fā)射場景的視頻或圖片,創(chuàng)建情境支架,激發(fā)學生對制作“氣球火箭”的熱情;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頭腦風暴,推動學生制訂多種解決方案;在制作環(huán)節(jié),針對氣球放飛后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這一問題,教師為學生準備多種材料解決問題;在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提供適合的思維工具,如拼圖法、畫廊漫步法等,幫助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元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提高活動效率。
展示和評價是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交流展示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項目化學習的反思,還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工程學習進程,提煉學習成果,加深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在評價中,教師采用自評和互評、定性與定量、小組與團隊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多要素,從全方位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形成反思意識,迭代學習成果,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拓展課程中,學生結合STEAM教育模式,聚集某一核心問題,經歷完整的項目化學習過程,深入探究航天科技,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诤教炜萍嫉娜笸卣剐詫嵺`活動,具有普及性、選擇性、提高性,課程活動吸引學生全員體驗,科技節(jié)日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STEAM 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這些實踐豐富了課內外科學知識,滿足了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傳承和發(fā)揚科學精神,提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