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徐慧 沈征宇 李夢 楊雅驪
皮膚性病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的形態(tài)學科,常見疾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形式多樣,學生在學習認知過程中容易對疾病產生認知偏差和辨別困難[1-2]。因此,皮膚科疾病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充分理解和深入掌握相關知識,以達到更高的專業(yè)要求。目前,皮膚性病學主要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分配課時數少,且多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相關理論知識為主,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教學效果并不理想[3]。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zhàn)。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前借助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對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獲取;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深入交流,答疑解惑等活動,達到知識內化的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4-5]。本研究通過引入該模式于皮膚性病學的教學中,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并與傳統(tǒng)授課方式進行比較,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1 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八年制學生40 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 組,觀察組20 人,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授課;對照組20 人,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授課。
兩組學生均使用統(tǒng)一教學大綱及教材,在學期初“皮膚性病學總論”章節(jié)授課完畢后進行,所用課時數均為2 課時,且由同一位教師進行授課。授課內容為“皮膚附屬器疾病”章節(jié)。
1.2.1 傳統(tǒng)課堂教學
對照組參加皮膚性病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課前教師準備講稿、多媒體課件(PPT)、模型等,要求本組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預習,課中按照大綱要求,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學生做好隨堂筆記,在講授完之后,由教師對所講內容進行總結、點評與答疑,課后布置作業(yè)由學生自行完成。
1.2.2 翻轉課堂教學
觀察組參加皮膚性病學翻轉課堂教學。教師于課前通過整理歸納教學內容制定出配有專業(yè)字幕的微視頻及PPT 等多媒體資料,提前1 周將資料發(fā)布到班級微信群中,并結合內容設計相應問題以供學生思考及討論。按照學號對學生進行分組,5 人一組,設置組長1 名,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期間遇到問題先通過小組討論、查閱文獻的方式來處理,對于未能處理的問題或多數學生疑惑的部分由組長整理歸納后反饋給教師,待上課時,與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探討;課中,由教師先對重點知識與概念進行串講,避免面面俱到。采用隨機的方式,將課前設計的問題分配給各小組,由各組派學生代表對本組所持觀點進行闡述,并對其他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導與調節(jié)作用,對課堂時間有所把握,避免有些學生思維過度發(fā)散而導致討論內容偏離主題。討論結束后,教師對討論頻繁的問題及學生疑惑的地方進行解答。最后,播放PPT 展示典型病例,按教學內容模擬患者就診情景,由學生扮演患者或醫(yī)師的角色體驗診療流程,在教師引導下對典型疾病診療方案及常見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對典型病例診療過程的梳理,培養(yǎng)學生更加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診治思路。課后,學生對相關知識和討論內容自行消化。教師可推薦相關文獻及書籍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若有學生在課前1 周的準備階段或上課時請假而不能全程參與,則不計入研究人數。
1.3.1 知識掌握程度
由三部分組成:①課程進行中由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適時進行評估(占比20%),采用100 分制;②課程結束2周后采用閉卷形式進行理論知識考試(50%),內容不超過皮膚性病學教學大綱,按照統(tǒng)一標準閱卷,采用100 分制;③課程結束2 周后進行臨床技能測試(30%),要求學生對典型疾病進行定性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采用100 分制。
1.3.2 教學環(huán)境評估
課程結束1 周后,采用醫(yī)學教育環(huán)境評估DREEM 量表[6]對教學環(huán)境進行評估,包含影響教與學的5 個子量表領域,共50 個單項,每個項目分為非常同意(4 分)、同意(3 分)、不能確定(2 分)、不同意(1 分)和非常不同意(0 分)5 個等級,得分越高代表教育環(huán)境越好。
1.3.3 教學滿意度
課程結束1 周后,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反饋意見,調查問卷共包含12 項內容,分為滿意和不滿意2 個選項。
1.3.4 學習興趣
整個學期課程結束1 周后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表達對皮膚性病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分為非常感興趣、感興趣、一般、不感興趣和非常不感興趣5 個等級。興趣度=(非常感興趣學生+感興趣學生)/總學生數×100%。
應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體學生出勤“皮膚附屬器疾病”章節(jié)的授課,觀察組所有學生全程參與授課前1 周的準備工作。
表1 顯示,觀察組學生課堂表現、理論知識及臨床診斷水平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分數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mast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調查前由教師對問卷的內容進行介紹,調查結束后由小組長負責收回。共發(fā)出調查問卷40 份,回收問卷40 份,回收率100%。表2 顯示,觀察組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社交領域評分及教學環(huán)境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學生教育環(huán)境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共發(fā)出調查問卷40 份,回收問卷40 份,回收率100%。表3 顯示,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滿意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顯示,觀察組學生對課程興趣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學生對課程興趣度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interest and attenda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皮膚病是嚴重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多發(fā)病、常見病,醫(yī)學生是醫(yī)療隊伍的后備力量,對皮膚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將決定我國對皮膚病的診療水平。皮膚病的學習是建立在皮損描述、病理分析等基礎上的專門學科,對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均具有較高的要求[7]。在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播知識,并布置作業(yè)及安排考試;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在學習上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快速、熟練掌握皮膚病的診療知識。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教學方式已成為醫(yī)學教育者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出現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對授課模式進行重新調整,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變?yōu)閷W生?!捌つw附屬器疾病”這一章節(jié),包括痤瘡、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等病種,由于這些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多發(fā),很多學生自身患有該類疾病。在歷年傳統(tǒng)授課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該章節(jié)的內容興趣濃厚,聽課認真;且該類疾病發(fā)病率高,學生易在生活中發(fā)現此類疾病患者,易從網絡及其他媒體中獲取信息,故將翻轉課堂應用于該章節(jié)的教學。
研究發(fā)現,通過將翻轉課堂應用于皮膚性病學“皮膚附屬器疾病”章節(jié)的教學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且學生對教學環(huán)境評價較好,滿意度提升明顯,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包含:①翻轉課堂通過轉變角色,提高了學習興趣[8]。翻轉課堂通過可行化的分層次教學方式,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由課堂知識的講授者轉變?yōu)閷W習過程的引導者;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yōu)橹R的主動獲取者,教學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9-10]。翻轉課堂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有益于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②翻轉課堂提高學生的時間有效利用率。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教師提前上傳于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料,增加了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結合自身理解程度,調整學習的時間與節(jié)奏,對簡單的內容一帶而過,對難以理解的部分可反復學習直至完全掌握。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地點與流程,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查閱資料,在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翻轉課堂帶來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本研究只涉及了“皮膚附屬器疾病”這一章節(jié)。皮膚性病學教學還涉及其他眾多病種,包括教學大綱中的重點而學生并不熟悉的疾病,這有可能會降低學生對翻轉課堂的參與熱情。因此,要真正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有許多地方尚待改進。首先,需要加強自身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自身專業(yè)知識覆蓋面,培養(yǎng)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提高組織溝通技巧,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的問題等,均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思維定式,更好地完成角色轉變,是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其次,增強學生的適應度。部分學生對翻轉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并不適應,主要是由于我國學生過于依賴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乏學習主動性。教師可通過將學生的參與情況制作成統(tǒng)計表并定期公示,以此督促學生及時完成布置的任務,主動學習以提高參與率。另外,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傳統(tǒng)的考試制度應用于翻轉課堂中并不能全面評價學生作,部分有創(chuàng)新思維、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并不一定能得到優(yōu)異的成績,長此以往,學生會忽視自身在這方面的發(fā)展,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建立一種“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生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十分重要[11]。學生在講解、討論與提問的環(huán)節(jié)都可由學生進行評價,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并記入平時成績,鼓勵教師明確過程性成績的考核方式、次數及具體的評價方式。
總之,翻轉課堂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同時也對教師與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主動了解學生需求,借助現代化信息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