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飛宇 程二林 艾合買提江·玉素甫
皮膚軟組織缺損常繼發(fā)于創(chuàng)傷、感染和體表腫物切除,因其損傷機制各不相同,使得缺損的深淺、面積、部位以及創(chuàng)面條件均表現出巨大差異,難以進行統(tǒng)一分類并制定固定的手術方案。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局部推進皮瓣、帶蒂翻轉皮瓣、螺旋槳皮瓣和各種類型的游離皮瓣移植已被成功用于修復各種類型的軟組織缺損,并取得了良好的修復效果[1-3]。然而,由于手、足部軟組織的特殊性,如皮膚耐磨性高、活動性差、觸覺靈敏和關節(jié)多而復雜等,使得多數常用的皮瓣移植方案難以滿足其修復需要。
拱頂石穿支皮瓣是一種新型皮瓣設計方案,最早由Behan 于2003 年報道[4]。該皮瓣是依賴于雙側角的V-Y 推進作用以增加中間部位軟組織活動度來進行設計的一種局部皮瓣[5]。該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時,不僅能夠避免游離皮瓣移植造成的皮膚色差問題,而且能夠通過分散皮瓣表面的受力面積提高皮瓣的存活率。本研究旨在使用拱頂石皮瓣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對人口統(tǒng)計學、皮瓣特征、手術技術、術后并發(fā)癥、功能評價等進行分析,探討該皮瓣在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價值和臨床療效。
2015 年2 月至2020 年12 月,采用拱頂石皮瓣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患者共24 例(男14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為41.7 歲(22~61 歲)。其中手部缺損18 例(掌側13 例,背側5 例),足部缺損6 例(足底3 例,足背3 例)。缺損位于關節(jié)部位共7 例。缺損面積為1.0 cm×1.5 cm~3.0 cm×5.5 cm,皮瓣切取面積為1.0 cm×2.0 cm~4.5 cm×8.0 cm。
神經阻滯或局部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患肢放置于無菌手術桌上,放置氣壓止血帶。創(chuàng)傷患者在設計皮瓣前,嚴格清創(chuàng),切除可能存在感染風險的壞死組織,評估有無重要血管、神經和肌腱損傷。清創(chuàng)結束后重新消毒、鋪巾,若有血管、神經和肌腱損傷者,首先給予吻合。在確保無活動性出血的前提下放松氣壓止血帶,測量軟組織缺損的大小,評估周圍皮膚的移動性,并設計拱頂石皮瓣(缺損寬度:皮瓣寬度為1∶1~1∶1.5)。鈍性分離皮下深筋膜,需注意保護皮瓣的穿支血管,避免造成皮瓣壞死。深筋膜分離的面積可以根據患者的皮膚張力和缺損的面積進行調整。皮瓣切取完成后,沿水平軸推進皮瓣覆蓋缺損,使用4-0 尼龍線縫合缺損最寬處的皮緣。然后進行間斷單層尼龍縫線閉合皮瓣周圍皮膚。最后,皮瓣兩端進行V-Y 推進并給予縫合。
術后常規(guī)抗菌藥物治療1~3 d,控制創(chuàng)面感染。評估感染風險較高者術后使用VSD 負壓持續(xù)吸引。術后24 h 內每隔1~2 h 觀察皮瓣顏色、溫度、出汗情況等,發(fā)現異常時及時處理。術后根據缺損部位和面積選擇性固定患肢2~3 周。
術后隨訪6~24 個月,觀察皮瓣外觀、顏色、血運和皮瓣表面觸覺;術后有無感染、壞死;關節(jié)處皮瓣術后觀察關節(jié)活動度,并與健側對比。
術后所有皮瓣均順利成活,血運良好,無充血、淤血、水腫、攣縮、壞死等并發(fā)癥。術后平均隨訪13個月(6~24 個月),所有切口表面整齊,一期愈合,皮瓣表面平整,與周圍皮膚無色差,皮瓣表面觸覺靈敏,功能恢復良好,無關節(jié)僵硬、瘢痕攣縮等并發(fā)癥,患者滿意度高。
患者1,女,38 歲,外傷致左手中指橈側開放性損傷。傷后患者自行碘伏消毒、紗布包扎治療,2 周后傷口未見好轉而來院。打開紗布見患者左手中指橈側開放性傷口,創(chuàng)面感染嚴重,有膿液滲出。手術中清創(chuàng),切除感染和壞死組織,暴露創(chuàng)面,軟組織缺損面積約為1.0 cm×1.5 cm,根據缺損部位和大小設計拱頂石皮瓣(Ⅲ型)進行修復。設計皮瓣從掌側和背側向中間推進閉合缺損。術后隨訪10 個月,皮瓣外觀優(yōu)良,指關節(jié)活動良好,患者滿意(圖1)。
圖1 拱頂石皮瓣修復左手中指橈側軟組織缺損Fig.1 Keystone flap was designed to repair radial soft tissue defect of left middle finger
患者2,男,45 歲,創(chuàng)傷致右足踝外側開放性損傷,經清創(chuàng)切除感染壞死組織后暴露軟組織缺損面積約3.0 cm×5.5 cm,根據缺損部位和大小設計拱頂石皮瓣(Ⅰ型)進行修復,皮瓣面積3.0 cm×7.0 cm。皮瓣方向設計為足背側向足踝部推進閉合缺損。術后隨訪8 個月,皮瓣存活,皮瓣表面平整,無臃腫,無色差。隨訪期間未出現感染、壞死等并發(fā)癥。踝關節(jié)活動良好,患者滿意(圖2)。
圖2 拱頂石皮瓣修復右足踝外側軟組織缺損Fig.2 Keystone flap for repairing lateral soft tissue defect of right ankle
皮膚是人體抵御外界危險因素的第一道屏障。因此,皮膚的完整性是確保人們從事日?;顒拥闹匾獥l件。多種損傷因素導致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在臨床較為常見,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和游離皮瓣移植技術在臨床的廣泛使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6-7]。然而,臨床常用的游離皮瓣和帶蒂翻轉皮瓣移植(如股前外側游離皮瓣、尺動脈穿支皮瓣、足背動脈穿支皮瓣等)在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時,其自身的優(yōu)勢卻受到了限制。與人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和軟組織不同,手、足部的軟組織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功能:①手掌和足掌側皮膚具有較厚的角質層,提高了掌側皮膚的耐磨性;②掌側皮下軟組織活動性差,保證了手部的抓握能力,提高了足部行走的穩(wěn)定性;③皮下觸覺小體和感覺神經分布廣泛,保證了手、足部的觸覺功能和條件反射能力。然而,常用的游離和帶蒂皮瓣因皮下脂肪組織厚、皮膚活動性大、耐磨性差和觸覺敏感度差等,與手、足掌部軟組織特點相差巨大,難以保證修復后手、足部功能。因此,理想的修復手掌和足掌部軟組織缺損的皮瓣供區(qū)為手掌和足掌側的動脈皮瓣,但因其皮瓣獲取面積有限,常難以成為主要的修復手段[8-11]。相關研究報道了使用足底內側動脈游離皮瓣修復手掌部軟組織缺損的案例,并取得了良好的功能和外觀修復效果[12-13]。但該皮瓣仍有諸多缺點和難點,如額外的供區(qū)損傷,術后并發(fā)癥復雜,皮瓣獲取面積小,術后護理難度大等。
拱頂石皮瓣是基于皮膚軟組織推進來修復缺損的局部皮瓣[14]。該皮瓣通過雙側角的V-Y 推進,增加了中間部位軟組織的活動,以覆蓋局部軟組織缺損[15]。該皮瓣的設計共分為Ⅳ型:Ⅰ型(標準皮瓣設計,缺損直接閉合)、ⅡA 型(Ⅰ型結合額外分離深筋膜)、ⅡB 型(需要植皮覆蓋繼發(fā)性缺損)、Ⅲ型(像蝴蝶一樣的雙側皮瓣)和Ⅳ型(旋轉移植皮瓣重建)[4]。通過這種特殊推進方式,能有效地將缺損部位的皮膚張力分散至皮瓣兩端松弛的區(qū)域[15]。利用這種局部皮瓣(拱頂石皮瓣)修復手、足部的軟組織缺損,不但可滿足手、足部軟組織的特殊性,確保了手、足部的功能條件,而且避免了由游離皮瓣帶來的血管吻合和供區(qū)損傷等問題,減小了術后護理難度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6]。
此外,手、足作為人體活動最為頻繁的功能性器官,其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游離皮瓣和帶蒂皮瓣不同,拱頂石皮瓣修復關節(jié)表面軟組織缺損時無需擔心關節(jié)活動對血管蒂造成的壓迫或牽拉作用,從而術后可以更早地接受關節(jié)功能的鍛煉,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拱頂石皮瓣修復后的皮膚表面較為平整,避免了由皮瓣臃腫造成的關節(jié)活動障礙。另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皮瓣術后的保暖是確保皮瓣存活的重要條件,拱頂石皮瓣表面的平整性更加有利于患者采取穿鞋襪和戴手套等保暖措施,也較少出現由鞋襪和手套造成的皮瓣壓迫和皮瓣表面磨損等情況的發(fā)生。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皮瓣設計時需詳細評估患者軟組織缺損的位置與大小,如手掌側關節(jié)處1.0 cm×1.0 cm 的軟組織缺損,直接縫合將會造成關節(jié)的功能障礙,建議使用皮瓣修復。然而,位于手、足背側的軟組織缺損則可適當放寬。在本研究中,共7 例患者表現為關節(jié)處的軟組織缺損,修復后皮瓣表面平整,關節(jié)活動度良好。
為更好地完成手術,在設計皮瓣時還需注意以下事項:①術前使用超聲等檢查嚴格評估缺損周圍軟組織的血供條件,為皮瓣設計提供保障;②術中需充分評估缺損處周圍軟組織的移動性和皮膚張力,作為設計皮瓣大小和位置的重要參考條件;③皮瓣設計的推進方向應從軟組織移動性好且皮膚張力較低的一側向缺損處進行推進,以避免創(chuàng)面閉合后皮膚張力過大;④修復關節(jié)部位軟組織缺損時,皮瓣設計的推進方向應避免與關節(jié)活動方向平行,避免影響關節(jié)活動;⑤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和皮瓣的設計方案,術中仔細分離皮瓣周圍深筋膜,避免損傷皮下穿支血管,保證皮瓣存活率。
綜上所述,使用拱頂石皮瓣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是一種有效且可靠的治療方法,具有存活率高、修復后功能恢復優(yōu)、術后并發(fā)癥少、美觀度好和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