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軍
(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山東濟寧 272100)
嚴重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屬于骨傷科常見疾病。兩個或兩個以上骨關節(jié),在同一時間節(jié)點出現創(chuàng)傷是該病的主要特征,創(chuàng)傷發(fā)生均由同一個致病因素所致,不僅影響患者身心狀態(tài),情況嚴重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1]。嚴重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不但起病迅速,而且病情進展快、嚴重程度高,臨床治療該病多選取外科手術方案。以往臨床治療往往采用傳統(tǒng)型手術,但是由于該手術造成的出血量較大,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較高,導致手術整體的治療效果不佳[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骨科損傷控制學”概念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前期提出,作為一種新技術,其借助于創(chuàng)傷后臨時搶救,旨在幫助患者維持生命體征,減少病理、生理變化,有利于為患者爭取更多恢復時間[3]。有研究表明,予以嚴重多發(fā)性關節(jié)創(chuàng)傷患者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臨床效果得到改善,并且患者的預后效果有所提升,且在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作用突出[4]。為此,本研究以130例嚴重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常規(guī)手術和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干預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嚴重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患者13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行損傷控制骨科(DCO)技術治療的65例作為研究組,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2.14±8.75)歲;致病因素:交通、墜落、跌打、擊打、暴力,依次為13例、13例、12例、13例、14例。其余行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65例作為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52.01±9.22)歲;致病因素:交通、墜落、跌打、擊打、暴力,依次為12例、14例、12例、13例、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由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方法:①與《骨與關節(jié)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5]中有關嚴重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的臨床判定標準相符者;②存在明確外傷史者;③伴隨骨關節(jié)畸形、功能障礙者;④經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確診者。排除依據:①存在精神異常者;②單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案。根據創(chuàng)傷部位,選擇相對應的切口和手術方案。術中確保骨折斷端對線、對位一致。操作者對切口周圍進行處理,將淤血清理干凈。對骨折斷端進行常規(guī)復位,并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鋼板螺釘內固定術、骨折外固定術、髓內固定術等。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采取抗感染治療措施。
研究組:DCO技術干預。采取分階段治療措施,第1階段:評估患者疾病情況,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同時,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出血情況等。再建立靜脈通路,予以患者補液,防止休克發(fā)生。此外,還應及時采取止血措施,對出血量進行控制。第2階段:該階段在止血的同時,還應做好清理骨折斷端積血、組織積血的工作,防止感染發(fā)生。再將患者送至ICU,采取相應干預措施。第3階段: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包括出血量,手術、體溫恢復、乳酸清除時間。乳酸清除檢測:患者于空腹狀態(tài),采集3 mL靜脈血,以微生物發(fā)酵法作為檢測方法。②凝血功能指標。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送檢后行離心處理,3 000 r/min,取上清液,測定血小板計數(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定量(FIB)。各指標檢驗均使用半自動凝血儀(德國美創(chuàng)MC-1000;國械注進20172406816)。檢測儀產自德國。所用試劑均產自美國。③治療效果。評價指標:病情顯著緩解,血壓、心率基本正常,為顯效;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血壓、心率接近正常水平,為有效;病情無變化或者更為嚴重,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65]×100%。④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傷口感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⑤使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6](SF-36評分)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項目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活力、情感、總體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⑥使用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評分量表[7](ISS)中的骨盆、胸部、顱腦、腹腔4個評分項目,評估患者的創(chuàng)傷程度。每項總分為75分,得分低于16分為Ⅲ度創(chuàng)傷,得分16~25分為Ⅱ度創(chuàng)傷,得分超過25分為Ⅰ度創(chuàng)傷。Ⅰ度創(chuàng)傷最為嚴重,Ⅲ度創(chuàng)傷最輕。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為工具處理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乳酸清除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
組別 例數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乳酸清除時間(h) 骨折愈合時間(d)研究組 65 275.57±24.07 133.21±30.15 17.38±3.24 91.32±12.03對照組 65 498.72±38.27 179.68±42.27 33.12±5.20 162.35±21.23 t值 39.794 7.215 20.712 23.3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LT、APTT、FIB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兩組患者的APTT數值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高;兩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PLT:血小板計數;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定量。
組別 例數 PLT(×109/L) APTT(s) FIB(g/L)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前 治療1周后研究組 65 178.29±16.45 132.84±9.05* 28.32±3.45 38.79±4.25* 401.74±42.07 330.74±31.06*對照組 65 179.89±15.39 158.42±12.56* 28.42±3.15 36.48±3.11* 405.17±42.15 351.61±41.23*t值 0.572 13.32 0.172 3.545 0.464 3.2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1周后,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例(%)]
2.4 兩租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租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各項評分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分, )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分,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SF-36:簡明健康調查問卷。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精神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5 63.56±5.8988.58±10.56*65.26±5.78 89.58±8.67*61.78±6.74 89.74±4.57*62.45±5.14 89.88±9.98*對照組 65 64.32±5.7570.89±8.63* 65.56±5.69 75.69±6.78*61.75±6.81 72.63±3.69*62.63±5.26 76.96±6.32*t值 0.744 10.458 0.298 10.175 0.025 23.485 0.197 8.81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活力 情感 總體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5 65.74±2.23 90.31±7.84*58.97±3.12 81.25±6.52*61.45±2.25 82.36±6.66*63.44±3.79 82.63±6.95*對照組 65 65.21±2.21 78.58±6.52*58.96±3.23 69.58±5.83*61.46±2.21 72.56±5.45*63.45±3.74 70.54±3.81*t值 1.361 9.274 0.018 10.757 0.026 9.181 0.015 12.2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6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個部位的ISS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骨盆、胸部、顱腦、腹腔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個部位的ISS評分比較(分, )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個部位的ISS評分比較(分, )
ISS: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評分量表。
組別 例數 骨盆 胸部 顱腦 腹腔研究組 65 17.65±3.6217.21±3.2515.23±2.7816.47±3.28對照組 65 25.69±4.5424.01±4.0822.33±3.4726.78±3.48 t值 11.163 10.510 12.874 17.382 P值 <0.05 <0.05 <0.05 <0.05
臨床經常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但手術風險較大、難度系數較高[8]。另外,手術所需要的時間及需要麻醉的時間較長,患者在手術之后的康復進程較為緩慢[9]。同時,患者創(chuàng)傷關節(jié)長時間暴露在手術視野中,會使患者的體溫下降,難以保持恒定,從而易導致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較高[10]。DCO技術最主要的特征即臨時生命救護,當患者發(fā)生創(chuàng)傷后,通過該種方式,可確保其生命體征得到維持,在此情況下,患者生理性改變的可能性降低,進而達到減少因手術所致二次感染的目的[11]。將采用DOC技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分階段處理,即將入住到重癥監(jiān)護室的患者進行低體溫阻斷、維持呼吸、糾正代謝紊亂等治療,可恢復患者的凝血功能[12]。
本研究發(fā)現,研究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乳酸清除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少(P<0.05);治療1周后,兩組患者的APTT升高,且研究組更高,兩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組更低;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上述結果證明,若在早期就予以患者手術干預,處于高應力狀態(tài)下的患者生理功能存在障礙,并且會合并出血等情況,這會進一步導致患者機體凝血酶、血小板減少。而經由DOC技術治療,患者功能損傷、凝血機制紊亂等情況能夠得到有效糾正,進而促進其預后效果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究其原因,在嚴重創(chuàng)傷的情況下,患者機體可產生大量炎癥因子,進而導致其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易出現感染及其他并發(fā)癥。而DCO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減少對患者的損傷,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生命質量各評分均較對照組得到顯著提高(P<0.05)。這也說明DCO技術使患者的預后效果更佳,并提高了患者對于手術治療的耐受性,進而達到改善其生活質量的目的。本研究發(fā)現,研究組治療后的ISS創(chuàng)傷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DOC技術的干預下,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及時診斷,可確保休克、缺氧等被有效干預。隨著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致命傷口得到修復,其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將會下降。
綜上所述,DCO技術對嚴重的多發(fā)性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既能夠加快疾病恢復速度,還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患者凝血功能受到的影響減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