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碧娥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zhèn)向東小學,東莞 523000)
很多家長表示,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作業(yè)寫完了嗎?”“還不快去寫作業(yè)?”不少家長也認為,平時工作很忙,沒時間管孩子,好不容易回家,自然最應該督促孩子學習。然而家長們也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就越來越難管,孩子很討厭父母張口閉口都是談學習,家長越說,孩子就越不想做。正如網(wǎng)上流行的各種關于輔導作業(yè)和考試的段子,如: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考試前買了甘蔗,到底是內(nèi)服還是外用呢?
學習成了很多家庭經(jīng)常發(fā)生親子沖突的導火索,甚至有的還誘發(fā)了嚴重的后果。因孩子的學習而發(fā)生親子沖突好像很常見,但并不能因為常見就視為正確、合理。很多家長恰恰就是因為自己對孩子的學習過于緊張,而使用了很多阻礙孩子學習內(nèi)驅(qū)力的發(fā)展的方式,阻礙了孩子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家長要改變關注的焦點,要把注意力從盯著孩子文化知識的積累、分數(shù)的高低,轉(zhuǎn)換到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學習自主感、勝任感和責任感,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發(fā)展出持久的學習力并愛上學習。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家長學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的過程。
家長要認識到,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只有主人才會想著要去承擔起責任。既然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孩子是主人,那家長還可以對主人隨意挑剔、責罵,隨意強加學習任務嗎?自然是不可以。很多家長一聽這話,馬上就會急了:“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叫我不要管嗎?不管行嗎?難道你不管你孩子的學習嗎?”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承認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不管,放任孩子的學習,而是在你的過度焦慮、過度控制和放縱不管之間,還可以有一個更合適的位置。家長需要從掌控全局的總指揮、將軍的位置上退到參謀、顧問的位置,從旁協(xié)助。父母的責任就像參謀或顧問一樣,負責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給孩子講清楚學習的意義,告訴孩子學習和不學習各自會帶來哪些可能的選擇,每一種選擇會帶來什么結果,然后讓孩子自己進行決策,并告訴他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經(jīng)常用威脅恐嚇、夸大后果來逼迫孩子作出你所期待的選擇。
例如,看到清潔工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時,我會問兒子:“你看,這些叔叔阿姨辛不辛苦?他們有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是啊,如果沒有清潔工人的辛勤付出,我們就會住在垃圾堆上,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他們是值得尊敬的。只是因為這些工作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識就可以做,沒有技術含量,所以即使很苦很累,但收入也會比較低。”我兒子就問,那為什么不給他們發(fā)很高的工資?我說:“如果這樣的話,那人人都覺得,小時候不用努力學習就可以有很高的收入,你說會怎么樣?”他就說:“那這樣的話,誰去做醫(yī)生?誰去做科學家呢?好像也不行?!本瓦@么通過一問一答的輕松交談,孩子心里自會有價值選擇和判斷,比起“你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去掃大街”的訓誡也許有效多了,而且這些對話還流露出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有價值觀滲透。試想,萬一孩子真的沒法學有大成,而父母提醒每一項平凡工作也有意義的價值觀滲透,就會有助于孩子將來有勇氣選擇平凡的工作崗位,同樣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會讓孩子覺得無望或無路可走。
如果家長不能真正認識到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那家長就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吃不完的苦、沒完沒了的焦慮,結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甚至還可能會害了孩子。因為在你的高壓控制下,孩子沒辦法發(fā)展出自主感。在你的威逼利誘下,即使孩子如你所愿上了大學,但大學不是人生的終點,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那時你沒辦法再時時刻刻指導他、約束他,那他可能就會迷失。就像現(xiàn)在多少孩子上大學后沉迷網(wǎng)絡,無法完成學業(yè),有的甚至畢業(yè)后繭居在家,不出去工作交往等。
不管國家怎么推行“雙減”政策,如果父母不去覺察和處理自身的焦慮和擔憂,那孩子來自家庭的壓力就永遠也無法減下來,孩子總是處在一個被要求、被控制的位置,難于有機會去發(fā)揮自主性,沒有自主性就談不上負責任。因此,家長需要主動退后一步,不做將軍,不做總指揮,而是做參謀,做顧問,講清利弊后,最后做決定和執(zhí)行的是孩子。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對完美孩子的期待,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像是一條向上的直線——認真學習—考上好的中學—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當我們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成長和發(fā)展是一條彎彎曲曲、螺旋式向上的曲線。因為家長的期待和客觀規(guī)律是相悖的,家長必然會失望,會急火攻心。因此,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標準,拋棄完美追求,允許孩子犯錯、失敗和不完美。
舉個例子,孩子考了98 分,很多家長常常這樣責問孩子:“這么簡單的題都錯了,多可惜??!你為何這么粗心???”可見,家長多么在乎分數(shù),對孩子的學習可是雞蛋里挑骨頭的完美主義。這并不能鞭策孩子不斷進取,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壓力巨大,每次考試都會擔心考不到父母滿意的結果。家長可以試著用這樣的句式進行自我對話:“我的孩子因為粗心扣了2 分,同時我的孩子也因為細心做對了98 分。”當你這么想的時候,眼里就不會只盯著問題了,你也會看見孩子的努力??匆姾⒆拥膬?yōu)點,內(nèi)心的焦慮會少很多。再如,“我孩子的作文有幾個錯別字,同時我孩子的作文書寫很工整認真。”也就是,當你因為孩子的某個缺點很焦慮,想要責難孩子的時候,試著用“我孩子有什么缺點,同時也有什么優(yōu)點”的句式,可以幫助自己跳出局限,看見完整的孩子。
同時,在學習的路上,孩子從不會到會,從會到出色,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需要很多鍛煉、很多試錯的過程,不可能如家長所愿,像坐火箭一樣。因此,父母在期待孩子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求孩子只對成功負責,還應該包括對錯誤、對失敗、對不完美負責。也就是說,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歷遇到難題、題目做錯、考試考砸、結果不完美的時候,出現(xiàn)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家長會常常毫無覺察地拒絕這些問題。換句話說,犯錯、失敗恰恰是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給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出現(xiàn)的錯誤、失敗不過度敏感和粗暴時,沒有過多的外力壓迫,孩子就有機會去思考,自己可以從這份難受中發(fā)現(xiàn)什么,可以吸取什么經(jīng)驗。而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做不好、做錯了或考差了就很生氣,嚴厲指責和懲罰的話,孩子就會陷入生氣、羞恥或自卑的情緒中,而沒有多余的心力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要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父母就要拋棄完美追求,允許孩子犯錯、不完美。寫錯別字,做錯題目,考試成績有小范圍的起伏波動,都是很正常的,每一個錯誤都是孩子需要經(jīng)歷的,都是有意義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能扛事的人。家長在教孩子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要記得教會孩子勇敢、坦然面對失敗,把“我有犯錯或失敗的權利,我也有改錯和成功的能力”的信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中。相反,父母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期待和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會打壓孩子的學習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害怕考試、討厭學習等各種心理問題。特別是對剛?cè)胄W的孩子,父母尤其需要覺察自身的焦慮,放慢節(jié)奏,降低標準,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發(fā)展學習的勝任感和自主感,家長耐得住性子靜待花開,孩子才能越學越好。否則,家長日復一日對孩子的作業(yè)吹毛求疵、挑剔、指責,就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和自主感,孩子也會越學越差,越學越不想學。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大吼大叫,這樣輔導帶來的傷害會比不輔導還要大很多,《自驅(qū)型成長》書中有一句話:“我那么愛你,我才不要跟你吵作業(yè)的事?!边@句話說得真好。
家長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認知,甚至要修復自身的成長創(chuàng)傷,才有可能意識到自身的執(zhí)念、刻板和盲點。否則,就容易固守在自己的觀點里出不來,總是幻想用舊的、無效的方法來改變孩子,改變別人,總希望別人說出自己想聽的話,然而,重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因此,要想孩子改變,家長首先要學習和改變。只有家長自身不斷學習,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家庭中存在哪些因素阻礙了孩子進步,家長才可能有大格局的學習觀,而不是僅僅把學習局限于文化知識的積累、分數(shù)的追求。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家長多學習,多想為什么,找到真正的原因,自然就會知道怎么辦,而不是簡單地問別人怎么辦,對別人有效的方法在你這里可能沒效,因為你和別人為孩子提供的家庭養(yǎng)育氛圍不一樣。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壓力有一半以上來自父母,但父母往往沒有覺察。父母經(jīng)常性的情緒失控或?qū)⒆忧榫w感受的漠視,都是孩子重要的壓力來源。前幾天母親節(jié),我跟一年級的孩子分享《我媽媽》時讀到這句話:“我媽媽是世界上最強壯的女人。”我問:“你覺得你媽媽什么時候是最強壯的?”有個孩子說:“我媽媽打我的時候最強壯,經(jīng)常拿著木棍亂打?!苯又钢硪粋€同學說:“他爸爸是用鞋底打他的?!蔽衣犞杏X很心酸,雖然社會不斷進步,但父母群體中簡單粗暴打孩子的人還是不少見。總擔心孩子在外被人欺負,可是這類父母的行為何嘗不是以強欺弱?
父母們面臨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難,確實會有很多壓力。父母情緒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因為錢不夠,因為工作不順,因為夫妻關系不好,因為恐懼孩子學習不好沒有未來……因此常常會毫無覺察地把脾氣撒到家庭中最弱小的角色如孩子的身上。而根據(jù)腦科學的研究,如果孩子長期承受著來自父母情緒失控的壓力和不安全感,那他掌控理性的大腦前額葉和負責記憶的海馬體等腦區(qū)發(fā)育就會受到抑制,這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的學習不可能好,你越罵,孩子就真的會越笨。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是,孩子會變得像父母一樣情緒容易失控,也可能會因沒有安全感發(fā)展出焦慮型的人格。
因此,在希望孩子學習好、對學習負責這件事情上,真的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家長要做的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自己愿意努力學習進步,努力管好自己的情緒,努力在孩子面前讀書而不是刷抖音打游戲。家長花力氣讓自己的精神豐盈,讓自己變得更好了,孩子自然就會學著你的樣子變得更好,更愛學習;家長能對自身的情緒和精神成長負責,孩子就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因為真正可以持久有效驅(qū)動孩子學習的,是他自身的好奇心和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家長要協(xié)助孩子去體驗學到本領、學好知識的樂趣和意義,而不是總拿物質(zhì)、拿條件來交換,去刺激孩子學習的欲望。很多家長常常使用的策略是:考到多少分就給你買什么,做完多少題就獎勵你看電視玩手機……習慣性拿物質(zhì)、拿條件來驅(qū)動孩子學習,那孩子就難于發(fā)現(xiàn)學習本身的樂趣和意義。試想有那么一天,當孩子不缺物質(zhì),物質(zhì)獎勵再也不起作用;又或許當孩子什么都跟你談條件,欲望越來越無度,你可能會很煩,但是否想過,這正是自己教出來的。
同時,超前學習的補習班也可能會把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抹殺。最初很多父母是秉著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目的,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就學習很多小學的知識,或者讓孩子在學生時代參加很多線上或線下的輔導班,殊不知,過度的超前學習,會讓孩子真正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會覺得淺嘗輒止自己就會了,沒必要聽了,結果上課就搞自己的事或找旁邊的人說話。其實孩子通常只是一知半解,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當深入思考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家長花了很多錢,孩子花了很多額外的時間,卻并沒有真正促成有效的成長,反而喪失了對課堂知識的好奇心,把在學校本該學習的時間浪費了,也給學校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挑戰(zhàn)。但是很多時候,家長都不愿意去深入看見這些問題,只是覺得錢也花了,補習班也上了,自己更心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劣勢智能,更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偸嵌⒅⒆拥牟蛔?、缺點,一方面,容易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簽,起到消極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孩子費盡力氣也難于體驗到成功,不利于孩子發(fā)展自信。家長可以做的是,看見孩子的優(yōu)勢、興趣,并提供支持,協(xié)助發(fā)展。當孩子在自己的優(yōu)勢或興趣中獲得成功,發(fā)展出自信,這份自信還會有助于他獲得勇氣去面對自己的劣勢,繼而想辦法克服困難獲得進步。因此,鼓勵和發(fā)展孩子的優(yōu)勢,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長出“我能行”的力量,有自信、有價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對自己負責。
總之,在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件事情上,家長懂得讓出主導位置,有大的學習觀,耐得住性子等待教育契機,愿意自身學習和成長,懂得學習和認知的規(guī)律,就有能力引導孩子不僅看到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也看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學習;看到不足之處,也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看到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職業(yè)都有意義,都可以為社會作貢獻。那么孩子也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高的目標追求。幫助孩子學會對自己學習負責的過程,其實就是家長學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通過自身學習,信任孩子、看見完整的孩子、欣賞孩子,協(xié)助孩子發(fā)展出自控力、自主感和勝任感,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