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 芳
(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首先觀察下面這組英文表達:
(1)a.The fence zigzag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1]108
b.The field spreads out in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granary.[1]138
c.The soil reddens toward the east (ibid).
d.The scenery rushed past us as we drove along.[1]99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fence”“field”“soil”和“scenery”本為客觀世界中靜止不動的實體,分別通過位移動詞或詞組“zigzags”“spreads out”“redden toward”和“rush”表征出移動的狀態(tài)。漢語中此種現(xiàn)象也是司空見慣:
(2)a.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只有北邊缺著點兒口。(《濟南的冬天》)
b.海浪一邊唱歌,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海燕》)
c.那條小路彎彎曲曲地爬上了小山。
d.車窗外的小樹紛紛走向了車后方。
e.一片油菜花海伸向遠方。
上組漢語表達通過使用“圍”“沖向”“爬”“走”及“伸向”這些位移動詞將“小山”“海浪”“小路”“小樹”及“油菜花”這些本是靜止的主體描述為具體的空間運動關系。語言學家倫納德·泰爾米(Leonard Talmy)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首先注意到這一語言現(xiàn)象,將其命名為“虛假位移”(Virtual Motion),后又更名為“虛擬位移”(Fictive Motion),并在相關研究中對其做了系統(tǒng)的分類和深刻的闡釋[1]99。這一現(xiàn)象也引起了其他語言學家的關注,他們從不同角度給以命名,羅納德·蘭蓋克(Ronald W.Langacker)[2]稱之為“抽象運動”,松本友(Yo Matsumoto)[3]將其命名為“主觀移動”。
近年來,研究者對虛擬位移的研究持續(xù)升溫,研究焦點涉及移動事件框架和構式語法等理論,研究面關涉虛擬位移表達的分類研究、認知機制以及跨語言對比研究,但應用研究相對短缺?;诖耍疚膶⒒谥袊⒄Z學習者語料庫及本族語者語料庫,對比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虛擬位移構式輸出異同,嘗試探索其原因,并為外語教學提供新思路。
倫納德·泰爾米、羅納德·蘭蓋克和吉爾斯·??的?Gilles Fauconnier)對虛擬位移構式的研究貢獻突出。三者中倫納德·泰爾米是虛擬位移構式研究的先行者,杰出成果包括虛擬位移構式的分類標準和移動事件框架理論的誕生。羅納德·蘭蓋克[4]研究的重點在于從認知的角度闡釋虛擬位移現(xiàn)象,并基于主觀識解理論解釋抽象位移構式。吉爾斯·??的鵞5]對虛擬位移構式進行了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分析,提出理解虛擬位移構式的過程是一個概念整合的過程。除理論研究,國外學者還對虛擬位移構式進行了跨語言對比研究,涉及的語言有英語和日語、英語和西班牙語、英語和泰語、漢語和日語等。松本友友[3]是國外最早對虛擬位移構式進行跨語言對比研究的學者。在松本友友研究的基礎上,安娜紅和哈維爾·瓦倫蘇埃拉(Ana Rojo & Javier Valenzuela)[6]對源語(英語)和目標語(西班牙語)中的延伸路徑虛擬位移構式進行了研究。鈴木裕文[7]對比分析了日漢主觀位移表達。以上對虛擬位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為未來國內外的虛擬位移構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內研究者對虛擬位移構式的研究體現(xiàn)在類型學、認知機制、構成要素的語義特征、心理現(xiàn)實性上。李雪[8],陶竹、毛澄怡[9]基于倫納德·泰爾米對虛擬位移的分類研究了漢語中虛擬位移構式的分類,發(fā)現(xiàn)漢語中也存在相關路徑,包括發(fā)射路徑、相對框架型路徑、出現(xiàn)路徑、延伸路徑、模式路徑,而通達路徑的存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除了漢語虛擬位移構式類型學研究,李雪[8],黃華新、韓瑋[10],范娜[11]基于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的隱喻理論、羅納德·蘭蓋克的認知視角、馬克·特納(Mark Turner)和吉爾斯·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論,對虛擬位移構式的認知理據(jù)進行了深入探討。此外,依據(jù)倫納德·泰爾米的運動事件模型,有學者對比研究真實和虛擬位移事件的構式表達,有學者[10-13]對比研究英漢語虛擬位移表征構成要素的語義特征,旨在探究英漢虛擬位移表征的形態(tài)句法特征。這些研究為英語虛擬位移表達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通過對比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虛擬位移構式輸出異同,嘗試提出虛擬位移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發(fā)。
倫納德·泰爾米[1]123認為語言與人體其他的認知系統(tǒng)包括視覺、聽覺、動覺、感覺、推理、注意力、記憶、計劃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獨立,而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結構特點,它們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連續(xù)體,彼此共有的特征相互滲透,融合在認知組織的“交疊系統(tǒng)”模式中。在此,虛擬位移被看作一種認知模式,是認知系統(tǒng)內視覺系統(tǒng)與語言系統(tǒng)的交疊?!耙话闾摂M模式”既存在于語言子系統(tǒng)中,又存在于視覺子系統(tǒng)中。在語言中,一般虛擬模式表現(xiàn)在:對一個表達式的所指存在兩種不一致的表征,表征一為聽話者或說話者相信的句子表達式所指實體的真實特征;表征二為構成句子表達式的語言形式的字面意義。表征二被認為不如表征一真實,根據(jù)倫納德·泰爾米[1]101的研究,表征一被稱為事實表征,表征二被稱為虛擬表征。如“This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在此表達式中,表征一為說話者或聽話者認為柵欄是靜止不動的,為事實表征;表征二為根據(jù)表達式字面意義得出柵欄在移動,為虛擬表征。所以此種運用位移動詞將客觀靜止的空間關系表征為運動概念的現(xiàn)象被稱為虛擬位移。
倫納德·泰爾米[1]106-138將英語虛擬位移句分為6大類型:散射型、模式路徑型、相對框架型、到達路徑型、可及路徑型、共延路徑型。其中散射型分為4小類:方向路徑、輻射路徑、影子路徑、感官路徑,其特征及例示如表1:
表1 虛擬位移的分類、特征及例示
本文基于語料庫,以“go”為例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共延路徑虛擬位移構式輸出異同,以期為外語教學提供新思路。
CLEC為中國學習者語料庫,收集了包括中學生,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四級、六級,大學英語專業(yè)1-2年級、3-4年級5種學生的語料,庫容為1070602。Brown語料庫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平衡語料庫,包含各種不同的文體,庫容為1014300。兩庫容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但由于CLEC和Brown的類符/型符比分別為19.36%和44.96%,兩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基于樣本中的頻率進行對比。
1.語料提取
“go”是較常見的位移動詞,因此,以此詞為例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虛擬位移構式的輸出情況頗具代表性。分別打開CLEC和Brown語料庫,在檢索軟件AntConc 3.5.9中輸入“go”,得到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go”的索引行。
2.虛擬位移句識別
根據(jù)直覺識別CLEC和Brown中“go”的虛擬位移構式,若遇到模棱兩可的情況與相關專家集中討論,及時修改有錯誤的分類。
筆者閱讀了虛擬位移現(xiàn)象的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根據(jù)“go”的虛擬位移構式的檢索結果,對其進行反復分析并分類統(tǒng)計。下面主要從虛擬位移構式的頻率、凸像(1)在真實位移構式中,凸像作為運動主體,可以是任何“可移動”的物體;虛擬位移構式的凸像通常是“不可移動”的物體。類型及輸出差異的原因三方面進行討論。
通過檢索CLEC 和Brown中“go”的索引行,本文獲得“go”的虛擬位移構式分別為48行和631行,分別占總樣本中相關索引行總數(shù)的2.61%和11.25%(見表2)。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語言表征中都存在虛擬位移手段,但中國英語學習者“go”的虛擬位移構式輸出在量上遠遠不如本族語者。
表2 “go”的虛擬位移構式
為進一步探究輸出差異,筆者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go”虛擬位移構式中凸像的類型進行了細致分析,類型、頻率及對比結果如表3和表4。
表3 CLEC中“go”虛擬位移構式凸像類別、頻率及例示:
如表3所示,中國英語學習者“go”的虛擬位移構式中的凸像主要分為6類,分別為: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地點名詞、時間名詞、聲音名詞、活動名詞。其中抽象名詞所占比例最高,為47.92%,具體名詞和地點名詞次之,比例相同,為14.58%,時間名詞居中,所占比例為12.50%,聲音名詞和活動名詞較少,所占比例分別為6.25%和4.17%。
表4 Brown中“go”虛擬位移構式凸像類別、頻率及例示
如表4所示,本族語者“go”的虛擬位移構式中的凸像主要分為10類,分別為: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地點名詞、現(xiàn)象名詞、身體反應名詞、文件名詞、數(shù)字名詞、時間名詞、聲音名詞、活動名詞。其中抽象名詞所占比例最高,為33.80%,具體名詞次之,所占比例為26.76%,地點名詞居中,所占比例為8.45%,現(xiàn)象名詞、身體反應名詞、文件名詞所占比例相同,均為7.04%,數(shù)字名詞、時間名詞、聲音名詞和活動名詞所占比例較小,分別為4.23%、2.82%、1.41%和1.41%。
仔細觀察表3和表4兩樣本中的凸像能夠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go”的虛擬位移構式表征中存在不少共同點。如:(1)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地點名詞、時間名詞、聲音名詞這幾類圖像在兩樣本中共存,且抽象名詞所占比例均為最高;(2)在抽象名詞凸像中都存在thing和role;(3)在具體名詞凸像中都存在sun;(4)在地點名詞凸像中都存在company和country;(5)在時間名詞凸像中都存在years;(6)在聲音名詞凸像中都存在voice。但本文將重點放在兩樣本中“go”的虛擬位移構式中凸像分布的顯著差異上。如中國英語學習者“go”的虛擬位移構式中凸像的種類不如本族語者構式輸出中的凸像豐富,出現(xiàn)在本族語者虛擬位移構式中的現(xiàn)象名詞、身體反應名詞、文件名詞及數(shù)字名詞這4類凸像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構式輸出里不存在,如圖1:
圖1 凸像頻率對比
綜上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最常用的位移動詞,中國英語學習者虛擬位移構式的輸出頻率也遠不及本族語者,且凸像的種類也不及本族語者豐富。
虛擬位移現(xiàn)象是語言虛擬性的表現(xiàn)之一。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中,語言被簡單地定義為描寫客觀世界事物或事件的方式,認為語言是客觀世界的鏡像反應。相應地,外語學習被看作是習得母語之外的另一種直接表征客觀世界的手段,認為語言的各個層級能夠直接對應于客觀實體或現(xiàn)象,掌握單詞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夠輕松自如地運用外語表達所思所想。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問題在于沒有認識到語言也像感官系統(tǒng)一樣是人的一種認知手段,是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動覺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產(chǎn)生并發(fā)揮作用的。因此,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沒有把語言跟人的其他認知能力和人通過感官對世界的體驗聯(lián)系起來考慮[14]119。其后果在于:一方面,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本族語者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學生不能夠像本族語者一樣用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形象生動地表征所見所聞。而本文中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go”的虛擬位移構式輸出差異之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兩樣本中“go”的虛擬位移構式表征中存在的共同點證明學習者已經(jīng)認識到虛擬性構式的重要性,但兩者存在的差異體現(xiàn)出對虛擬性構式掌握的不足,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外語教學觀對外語教學質量的負面影響。下面從兩方面探討語言的虛擬性特點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我們用語言描寫的實體常常是虛擬的,即常常根據(jù)虛擬的事物來進行交談,即使在談論真實情景和事物的時候也是如此[15]524。因此,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事物的事實表征和虛擬表征間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能力,對理解本族語者的表達方式及提高自身的外語表達能力大有裨益。同時,提高學生對虛擬性的理解(語言的虛擬性)是基于人類的一般認知能力和對真實世界的體驗。語言結構并不直接鏡像反映客觀事物,而是通過大腦的認知加工來反映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體驗。因此,語言并不是完全對應于客觀的真實世界,而總是帶有不同程度的虛擬性和主觀性。使學生深刻認識語言的虛擬性,有利于虛擬位移構式的學得。
例(3)a-e均取自本族語者語料庫,分別將“bills”“figure”“occurrence”“reaction”“text”表征為“go”虛擬位移構式的凸像。將原本靜止的“賬單”“數(shù)字”“事件”“反應”“文件”表征為運動的概念。而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一般都很容易理解和使用例(4)的表達,卻很少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例(3)的表達。這表明學生還沒有深刻理解語言的虛擬性概念,只知道用靜態(tài)動詞“be”表達靜態(tài)的空間關系,而不知道還可以運用位移動詞“go”虛擬地把這種靜態(tài)的空間關系描寫為動態(tài)的概念。這種將靜態(tài)場景描寫為動態(tài)場景的手法反映的是說話人對客觀事物的心理體驗,是在說話人心中模擬產(chǎn)生的虛擬的運動或變化[15]535。
虛擬性是思維和語言的基礎,語言外在表征形式能夠間接呈現(xiàn)言者意欲表達的語義內容。所以,虛擬性語言表征能夠為抽象事物與客觀現(xiàn)實搭建橋梁,且客觀真實情境經(jīng)常被虛擬性語言所編碼。換言之,通過語言表征的事物通常是虛擬的,但仍然能夠反映客觀現(xiàn)實。充分認識虛擬性在語言表征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依據(jù)現(xiàn)實的具身體驗生動地描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而提高表達的多樣性。
(3)a.Since Papa was never one to allow bills togounpaid.
b.Both figure wouldgohigher in later years.
c.The rest of the occurrence willgohazy and uncertain.
d.The system is then warmed to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at which the reaction is allowed togoto completion.
e.A White House spokesman said the address text still had“quite a way togo” toward completion.
(4)a.Since Papa was never one to allow bills tobeunpaid.
b.Both figure wouldbehigher in later years.
c.The rest of the occurrence willbehazy and uncertain.
d.The system is then warmed to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at which the reaction is allowed tobecompleted.
e.A White House spokesman said the address text still would need long time tobecompleted.
基于上述共延路徑虛擬位移動詞輸出之差異,筆者現(xiàn)將中國學生須重點掌握的部分共延路徑虛擬位移動詞及其意象置入表5,供學生參考學習,以提高英文輸出的生動性及多樣性。在運用該類動詞時,中國學生須注意英文共延路徑虛擬位移動詞壓制運動主體需滿足[-移動][+延伸性]的語義特點(實體本身或言者視角)。
表5 共延路徑虛擬位移動詞及其意象
本文從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間“go”的虛擬位移構式輸出的差異出發(fā),探索其差異之原因之一在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英語的虛擬性特點認識不足,而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虛構性。由此提出強化對語言的虛擬性認識,從而提高表達的多樣性、生動性和靈活性。但本文還需進一步擴大中國英語學習者虛擬位移構式范圍,進一步探討輸出差異產(chǎn)生的認知原因,從而找出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虛擬位移構式產(chǎn)出的障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