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孫梓翔
(上海公安學院,上海 200137,中國)
犯罪學的研究為犯罪預防和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研究表明,犯罪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通過研究犯罪現象可以尋求犯罪規(guī)律,探求犯罪發(fā)生的原因[1]。本文通過對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新趨勢的闡述,結合犯罪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和日?;顒永碚摻忉屧摲缸锏陌l(fā)生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犯罪治理策略,使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治理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西方的任何理論研究都是從假設出發(fā),這意味著這一學科研究方式的確定。正如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界定的一樣,范式的作用在于“意欲提示出某些實際科學實踐的公認范例——它們包括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在一起—為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傳統提供模型”[2]。經濟學研究中一般將人假定為經濟人,而在法學研究中則將人假定為有理性的人,理性選擇理論便是在這一基礎上誕生的。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作為犯罪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產生于20 世紀的后期。主要是由美國犯罪學家羅納德·克拉克(Nonald V.Clarke)與英國犯罪學家德里克·科尼什(Derek B.Cornish)發(fā)展起來的。美國犯罪學家羅納德·克拉克(Nonald V.Clarke)將犯罪情景與人類的理性選擇相結合,從而提出了“有限理性論”。該理論強調犯罪人在進行犯罪與否的決策時,不是能一直保持理性狀態(tài),而是要受到相關因素的制約,例如時間因素、認知能力因素以及信息掌握因素。英國犯罪學家德里克·科尼什(Derek B.Cornish)主張犯罪行為人所實施的所有犯罪行為都是在預估了所花費精力與所得到的回報,以及被抓的風險和被判刑罰的輕重之后,權衡利弊做出的選擇。因而,理性選擇理論又被看成是古典犯罪學的新發(fā)展。
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犯罪的發(fā)生是行為人對成本和收益進行理性選擇的結果。行為人在實施犯罪前,會結合具體情況考慮行為的付出成本和所得收益,并充分地考慮犯罪行為實施既有的和可能的優(yōu)勢因素和不利因素。根據理性選擇理論的觀點,犯罪行為的實施是犯罪人對各種犯罪信息進行利益衡量后進行的。犯罪主體實施的行為主要是根據對“成本-收益””兩個因素的判斷。其中,成本因素包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懲罰成本[3]。首先是犯罪的直接成本,是指犯罪人從犯罪準備到犯罪實施的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其次是犯罪的機會成本,是指犯罪人如果不實施犯罪而實施其他合法活動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最后是懲罰成本,是指犯罪行為實施后所面臨的逮捕概率及逮捕后罪行的輕重判處。收益則是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所帶來的好處,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經濟利益。利用理性選擇理論,潛在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重要前提必須是要滿足收益大于成本(必要非充分條件)。
圖1 理性選擇理論結構圖
日常活動理論是與理性選擇有著密切聯系的一種理論,承襲了古典犯罪學派中的理性選擇主義。首先是由美國犯罪學者米切爾·辛德朗(Michael Hindelang)、米切爾·哥特弗雷德(Michael Gottfred)與詹姆斯·加洛法羅(James Garofalo)三人對犯罪被害展開研究[4],其后經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與馬庫斯·菲爾遜(Marcus Felson)在論文《社會變化和犯罪率趨勢——以日常活動為視角》(《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使該理論日趨成熟。
日?;顒永碚撜J為社會上總是存在著大量潛在的犯罪人,他們在找尋合適的犯罪目標,而在缺乏監(jiān)管的情況下,犯罪就會發(fā)生。即犯罪是由有動機的犯罪人、適宜的犯罪目標和缺乏監(jiān)管者三個要素在時間和空間集合作用下發(fā)生的。缺少三要素的任何一個,均可使犯罪事件付諸東流。該三要素的具體內容如下:
1.有動機的犯罪人:日?;顒永碚搨戎赜趶姆缸锶说慕嵌葋斫忉尫缸铩J紫扔幸粋€具有犯罪動機的潛在犯罪人,并在其主觀意志和行為下,犯罪才有可能發(fā)生。
2.適宜的犯罪目標:犯罪能夠發(fā)生,必須得有合適的目標。犯罪目標主要包括人、物和地點。除此之外,犯罪目標還得符合一定的標準。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與馬庫斯·菲爾遜(Marcus Felson)將此標準總結為“VIVA”,即價值(Value)、物理特性(Inertia)、顯著性(Visibility)和易接近性(Access)。價值是指犯罪人實施行為時會考慮犯罪目標的價值及從中可以獲取的利益;物理特性是指犯罪目標的大小和重量;顯著性是指犯罪目標易被察覺;易接近性是指犯罪目標容易被犯罪人接近。
3.缺乏監(jiān)管者:即使存在具有犯罪動機的犯罪人和適宜的犯罪目標,犯罪也未必會發(fā)生,因為監(jiān)管者往往會起到威懾犯罪的作用。
日?;顒永碚撊嘏c犯罪呈現如下關系:犯罪行為的實施與高危險犯罪人群呈正相關;犯罪行為的實施與犯罪目標的易襲程度呈正相關;犯罪行為的實施與監(jiān)管力度呈負相關。
圖2 日?;顒永碚摻Y構圖
據公安部統計,2011—2019年我國電信詐騙案件發(fā)案量分別為10 余萬起、17 余萬起、30余萬起、40 余萬起、59 余萬起、50.6 余萬起、53.7 余萬起、69 余萬起、101 余萬起[5](見圖3)。從圖3 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數量大體呈現上升趨勢,且2018—2019年呈巨幅上升態(tài)勢。跨境電信詐騙作為電信詐騙犯罪中的一種新型刑事犯罪類型,其發(fā)案量也隨著電信詐騙的發(fā)案量呈現逐年上升態(tài)勢,以每年20%—30%的增速上升。
圖3 2011—2019年全國電信詐騙發(fā)案數分布圖
由于近年來公安機關加強對國內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電信詐騙團伙的犯罪窩點已經出現全線涌向東南亞國家等境外地區(qū),并有著向非洲和美洲擴散的趨勢,但仍主要針對國內開展詐騙。近十年在公安部破獲的特大電信詐騙案件中(見表1),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越南、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常?!鞍裆嫌忻?。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尋找最佳犯罪作案窩點,采取“游擊戰(zhàn)”式地來回穿梭,是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分子最基本的行為模式。
表1 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件犯罪窩點、涉案金額及涉案人數
隨著跨境電信詐騙手段的不停翻新,其成員也逐步向著團伙化趨勢發(fā)展,人數不斷增多。由表1 可以看出,在近幾年各地破獲的跨境特大電信詐騙案件中,涉案人數眾多。例如,在“9·28”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中,涉案人數達到828 人。除了涉案人數多之外,跨境電信詐騙中的犯罪人也顯現出低齡化的特征。例如,“11·29”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中,涉案人員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7 歲[12]?!?·10”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件的成員年齡基本在16 歲—30 歲之間,占到總人數的87.5%(見圖4)。
圖4 “3·10”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件犯罪人員年齡分布圖
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手段高科技化趨勢日益明顯??缇畴娦旁p騙團伙的核心成員一般具有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深諳現代通信科學技術。詐騙分子充分利用“偽基站”“VOIP 技術”“木馬病毒”等先進網絡技術對被害人實施跨境詐騙,并利用網銀、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贓款的轉移。除此之外,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手段也呈現多樣化、翻新速度快的特點。根據騰訊網發(fā)布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的電信詐騙犯罪的主要類型包括交易詐騙、兼職詐騙、交友詐騙等(見表2),根據東方網發(fā)布的數據[13],2020年上半年電信詐騙犯罪的主要類型包括貸款類詐騙、網絡刷單、冒充客服詐騙等(見表2)。
表2 2019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十大詐騙類型
跨境電信詐騙犯罪越來越朝著公司化方向發(fā)展,詐騙團伙的運作模式呈現出公司化、專業(yè)化趨勢。境外公司的設立、網絡電話平臺的構建、電話撥號、銀行開卡、境外贓款的轉移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人負責(見圖5)。
圖5 跨境電信詐騙活動結構圖
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高發(fā)以及犯罪窩點在地域上的邊緣化,是詐騙分子經過理性考慮、選擇和決定后實施犯罪而造成的。犯罪人在經過對跨境電信詐騙所付出的犯罪成本以及犯罪行為所獲得利益進行分析比較,預測出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的結果后,則著手實施詐騙行為。
1.犯罪收益高:涉案金額高,犯罪分子獲利大
據統計,在已經破獲的跨境電信詐騙案件中,涉案金額均是在千萬元以上,且以億元以上為主(見表1)。在境外設置窩點的犯罪分子一般是按照號段向國內的各個區(qū)域集中發(fā)送詐騙短息、撥打詐騙電話,或依托現代通信網絡,利用網絡電話、短信群發(fā)、網上銀行轉賬等方式跨境作案。此種作案方式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和群體性,被害人人數較多。詐騙分子一般騙取的是被害人的信用卡賬號和密碼、網銀賬號和密碼、手機服務密碼等資金賬戶信息。這些信息關乎著被害人的財產安全。因而,詐騙犯罪分子采用跨境電信詐騙實施犯罪行為,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2.犯罪成本低:警務合作領域受限,導致打擊不力
目前,中國已經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司法協助關系,但由于法律體系以及國情不同,在跨境犯罪的治理合作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問題。因而,電信詐騙分子利用不同國家間或不同區(qū)域間協作溝通難、警務合作領域有限等跨境執(zhí)法難題來逃避打擊。例如,中國和柬埔寨雖已簽署了《打擊電信詐騙合作諒解備忘錄》,但其警務合作的領域也僅限于柬埔寨方面代為抓捕犯罪嫌疑人、移交證據。在案件偵辦過程中,中國警方不能在柬埔寨實施逮捕、搜查等行為。例如,2018年5月29 日中國公安部向柬埔寨移民局警官提供了電信犯罪的IP 地址,柬方警察進行了調查并展開突襲行動,盡管找到了金邊市三大區(qū)三處電信詐騙窩點,逮捕了 30 余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但其中兩個窩點在警方抵達前就已經人去樓空[14]。
日?;顒永碚搮^(qū)別于理性選擇理論,是一種宏觀理論,其利用整個社會日?;顒幽J降淖兓瘉碛绊懛缸锫省?缇畴娦旁p騙犯罪之所以會呈現作案人數多,犯罪成員低齡化,手段高科技化、專業(yè)化且更新快的特點,也是三個因素在時空上集合的結果,即有犯罪動機的犯罪人、合適的犯罪目標以及缺乏監(jiān)管者。
1.可能的犯罪者
從前文的犯罪分子人員特征分析中,可知跨境犯罪分子以年輕人居多,且大多無固定職業(yè)、無穩(wěn)定生活來源,缺乏謀生技能。在“11·29”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中,70% 的涉案人員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見圖6)。由此可見,犯罪分子的教育程度低,加上年齡小,缺乏法律常識,因而容易失去是非判斷能力,誤入歧途。
圖6 “11·29”特大跨境電信詐騙犯罪人員文化程度分布圖
2.適合的犯罪目標
在日?;顒永碚撝?,適合的犯罪目標包括人、物、地點。就跨境電信詐騙犯罪而言,本文主要從被害人角度出發(fā)進行探析。高科技化、多樣化的詐騙手段讓警惕性低或貪圖小利的人屢屢受騙,遭受經濟損失。被害人對跨境電信詐騙的手段了解不足,通常對此類詐騙警惕性較低??v觀各類詐騙案件,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貪圖小利的心理實施詐騙的案件不在少數。例如,在貸款類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的貪婪,以大額度、低利息、無需本人征信證明為幌子吸引被害人進行咨詢貸款,后以手續(xù)費、保證金等借口要求被害人打款轉賬。
3.監(jiān)管者的缺失
(1)銀行業(yè)監(jiān)管不到位
由于行業(yè)監(jiān)管不嚴,銀行卡被隨意買賣,詐騙分子大量收購銀行卡用來分拆、轉移詐騙款及提現,難以追查和打擊,給公安機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帶來很大阻礙。此外,在硬件設施方面,銀行的ATM 取款機應當配備相應的監(jiān)控設施,但是現實中,監(jiān)控系統被破壞沒有及時修理、監(jiān)控攝像頭清晰度低、監(jiān)控場所燈光配備不齊、亮度不夠等問題較多。這些問題的存在,給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提供了便利。
(2)電信行業(yè)監(jiān)管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電信行業(yè)發(fā)展較快,競爭激烈,業(yè)務推廣自由度高。這些特點使得電信行業(yè)在利益的驅動下,容易放松對用戶的審核和監(jiān)管,從而為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提供便利。電信運營商為了追求用戶數量,對一些需要實名登記的用戶并未進行實名登記,導致市面上出現了大量未進行實名登記的電話號碼。這些電話號碼成為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實施詐騙行為的作案工具。
(3)跨境司法互助機制不完善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國際司法服務保障機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跨境電信詐騙犯罪高發(fā)的東南亞國家中有許多并未與我國簽訂雙邊條約,也未加入有關的國際公約,導致相關的司法保障機制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例如,有些東南亞國家在域外取證上尚未和我國達成友好合作的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造成跨境司法取證難度增大,不利于案件的偵破,無法形成一個法律威懾性強的國際司法環(huán)境。
1.加強跨境警務協作,實時開展境外追贓
在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所獲得的不法收益通常是通過不同的洗錢方式,經由地下錢莊轉到境外。因而需要加強跨境警務協作,請求資金流入國對相關賬戶進行信息查詢并進行嚴格的資產監(jiān)控。通過對跨境電信詐騙的非法收益進行及時地追查、凍結、扣押和沒收,加大犯罪分子提現難度,減少犯罪分子不法收益,從而降低詐騙犯罪活動的高收益對犯罪分子的吸引力。
2.促進國際金融監(jiān)管合作,摧毀犯罪經濟基礎
世界各國的反洗錢實踐表明,現代金融體系更便于犯罪分子洗錢。因而促進國際金融監(jiān)管合作對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鑒于我國的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境外窩點集中于東南亞國家,因而可以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金融監(jiān)管合作:首先,在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合作的反洗錢機制。目前針對贓款進入銀行問題存在三種機制:客戶身份識別制度、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可疑交易報告制度[8],這些制度可用于東南亞反洗錢合作機制;其次,在東南亞國家建立跨境金融情報中心。對金融機構跨國往來業(yè)務進行監(jiān)管合作,防止非法經營活動的進行;最后,完善各國金融合作。加強國家間政府高層的溝通,拓寬金融監(jiān)管合作的范圍。
1.拓寬警務合作領域,健全跨境打擊機制
國際警務合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國現有的與境外國家和地區(qū)警務合作的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由中國警方先鎖定境外發(fā)展窩點,再由境外合作國完成犯罪分子抓捕工作,最后交由中國警方;第二種是先由中國警方向境外合作國提出合作申請,再由合作國完成境外的打擊工作,最后移交中國警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警務聯絡渠道,從而拓寬跨境警務合作領域??稍诓贿`背國家司法協助的前提下,警務合作方式由第一種向第二種拓展,只要中方能夠提供信息,境外合作方即可以直接開展打擊工作。以此提高跨境詐騙犯罪案件的辦案效率以及偵破率,加大對犯罪分子的懲治力度,提高犯罪懲罰成本。
2.提高執(zhí)法水平,提升逮捕率和定罪率
意大利犯罪學家貝卡利亞主張對于犯罪的懲罰效果在于其確定性。因而面對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猖獗的現象,需要提高詐騙犯罪的逮捕率與定案率。鑒于此,執(zhí)法部門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執(zhí)法水平:首先,加強與境外的偵查協作,提高調查取證的能力,力求跨境電信詐騙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其次,提高偵查水平,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制定跨境電信詐騙案件偵查計劃時,需要充分考慮犯罪分子的反偵查能力、跨境造成的復雜情況等因素;最后,法院在審理跨境電信詐騙案件時,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做到審判結果準確適用法律,合理量刑。
1.加強社會建設,轉移潛在犯罪分子
有犯罪動機的人是日?;顒永碚撝凶钪匾囊蛩?。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治理,減少潛在犯罪分子。首先,全面落實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從而增強年輕人的是非識別能力,謹防誤入歧途;其次,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增加就業(yè)機會,從而使民眾能夠勞有所得,減少從事犯罪的可能性。
2.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重點人員監(jiān)控
詐騙犯罪作為一種多發(fā)性財產犯罪,累犯居多。因而借助大數據信息系統,對累犯和高危人員進行監(jiān)測管控是打擊此類犯罪的重中之重。公安部門要善于利用大數據信息系統,對此類人群進行重點防控。同時,公安機關也要加強與境外的協作,注重對大數據技術的合作運用,建立可視化的大數據管控平臺,實時、動態(tài)地反應高危人員在境外的活動軌跡,加強監(jiān)測預警。
1.加強防騙宣傳,提高公民防騙水平
要徹底地對跨境電信詐騙犯罪進行治理,根本途徑還是要切實提高公民的防騙水平。首先,公民要認識到反詐不僅是警方的職責,更是整個社會需要積極參與的全民斗爭。公民個人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學習防詐騙的知識,對警方發(fā)布的詐騙案例進行學習,了解詐騙分子的常用手段,提高自身防騙技能。其次,公民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不能因為一時的蠅頭小利而迷失自己。
2.開展大數據建設,進行精準勸阻
利用大數據信息系統,精準識別詐騙分子的犯罪對象——被害人,自動推送關聯數據,從而提高預警率、勸阻成功率,體現智慧防詐的價值性。具體實踐中需要做到三個關聯:一是關聯推送被害人身份數據和住址數據信息,確認被害人的真實姓名和現有住址,及時進行電話勸阻和上門勸阻;二是關聯推送被害人的關系人數據信息,被害人被犯罪分子洗腦而不相信警方的情況時常發(fā)生,此時需要聯系其親友等關系人,通過關系人對被害人進行防詐勸阻;三是關聯被害人推送賬戶數據信息,公安部門與銀聯加強合作,當勸阻無效時,警方可通知銀聯對被害人的銀行賬戶進行凍結,以防被害人財產的損失。
3.強化標的物防詐騙功能
在跨境電信詐騙中,最重要的標的物就是通訊工具和銀行卡。為了強化標的物的防詐騙功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通訊行業(yè)的安全技術措施建設,防止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對電信通訊線路中的號碼進行篡改;二是要增加銀行ATM 取款機的防偽和安保功能,使犯罪分子無法任意使用偽造的銀行卡或者騙取的銀行卡進行取款。
1.建立多方位監(jiān)管系統,加強監(jiān)控設施的配置與維護
銀行需要建立多方位的監(jiān)管系統,如通過完善硬件設施防范犯罪。首先,需要在ATM 取款機增設監(jiān)控探頭,提高監(jiān)控設備的清晰度,確保設備周邊的燈光亮度,從而給犯罪分子在取款時造成心理威懾;其次,在ATM 取款機上設置防詐騙語音提示功能,將電信詐騙的犯罪處罰錄入到ATM 取款機的語音提示內容中,讓犯罪分子在取款時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將會受到嚴重處罰,促使其因畏于刑法處罰,而放棄犯罪。
2.全面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制度
電信部門需要限制電信轉接功能,嚴格執(zhí)行臨柜實名申辦規(guī)定,避免不法分子利用電話轉接功能作為逃避打擊的手段。除此之外,電信部門還需全面和嚴格地落實電話實名制,工作人員要對開賬號的人員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登記,并對大量開賬號的人員進行嚴格限制。同時,敦促微信、QQ 等主流社交軟件的運營商開展實名認證,加大對相關社交軟件開發(fā)的審核,從而減少個人信息泄露。
3.完善國際司法互助機制
跨境電信詐騙的治理,必須依靠各國的共同努力,因而完善跨境司法互助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相關部門應當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建立長期有效的司法互助機制,并通過簽訂友好合作的國家互助條約來形成對跨境電信詐騙的威懾。在這些條約中應當對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聯合偵查方式、追捕協作機制、跨境合作方式等方面進行約定。通過完善國際司法互助機制,形成一個威懾有力的國際打擊環(huán)境,提高對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