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蔣拓新
(1.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云南 昆明 650051;2.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應與時俱進,切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新文科背景下,作為主力軍的大學英語教師如何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如何做到立德樹人,如何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這一切都取決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混合式教學是將線下面授與線上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2]。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尚處在摸索階段。基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文章通過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理論框架,挖掘思政要點,建設思政資源庫,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學科特點,把學科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形成適合本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筆者從思政維度、教學實施維度、教學評價維度三個方面進行三維框架設計。
1.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
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價值觀、道德觀念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建立文化自信。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
(1)重構對英語學科知識與價值的認識,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更要實現育人的價值目標。教師可以結合各個單元的話題,在單元教學目標以及課堂教學目標制定上增加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
文章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一冊為依托,結合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單元學習目標中。以第一單元為例,話題為Fresh Start,主課文講述的是大學教育。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大學教育的內涵,理解“大學是自由和責任的獨特混合”。教師從話題討論開始“You are now here in the university,starting a new life.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Let's see how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thought.”隨后引申出《禮記·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3]從而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喚起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在聽、說、讀、寫、譯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語言材料選擇上融入家國情懷教育
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強調的基本能力,教師選擇與學生語言水平相當的材料,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將家國情懷教育巧妙地融入語言學習的真實情景中。以翻譯為例,在教學中選取與家國情懷相關的內容作為練習題,“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德育滲透。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 3課后的漢翻英練習為例:
中文:中國航天業(yè)開創(chuàng)于1956年,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英文:China's space industry was launched in 1956.Over the past decades,China's space industry has created one miracle after another.
中文:2021年10月16日上午,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搭載飛船的航天員也已準備就緒,開啟為期六個月的在軌駐留。
英文:China's ShenzhouⅩⅢcrewed spacecraft docked with the Tiangong space station on Saturday morning,with astronauts ready to enter the station to start a six-month journey.
翻譯練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引導學生了解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yè)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3)教學活動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不能生硬地灌輸,而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融入每一項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授關于人生理想的文章,教師設計好教學任務,布置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主題是人生夢想。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夢”,增強學生為夢想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又如,教師設計一項名為“A Thousand Whys中華文化千問”[4]的活動,一周一問,以聽力音頻的形式發(fā)送給學生。這些問題都是有關中國文化的,學生也會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而不是刀叉”“絲綢是誰發(fā)明的?怎么發(fā)明的?”等。教師通過學習通或者雨課堂提前發(fā)布音頻和設計好的題目,由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并完成相應的題目。
2.增強職業(yè)教育,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yǎng)
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合當前的時事,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 4 Heroes這一課中,對英雄這個主題,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英雄主義”;結合當代在抗洪救災一線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雄主義,弘揚職業(yè)精神,恪守職業(yè)道德,自覺擔當起歷史使命和責任,樹立遠大抱負和理想。
3.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和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制定切實可行的、易于學生操作的任務。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大量的真實語言輸入,如英語生活對話、英語文化小視頻或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英語新聞、文學電影剪輯等,有意識地進行目的語的輸入。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文化,加深對本土文化與英美文化差異的理解,培養(yǎng)跨文化思辨能力。
教師通過混合式教學的學習理論以及教學法基礎、可行的模式和教學設計原則構建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線上自主學習
在單元授課之前,教師結合單元主題,融入思政元素,布置課前預習材料供學生線上自學。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學習預習材料,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關的題目和作業(yè)。教師在學習通或者雨課堂后臺監(jiān)控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提醒未完成預習任務的同學進行學習,并針對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進行及時反饋和有效交流。
2.課中線下面授交流
課堂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陣地,教師秉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采用情景式、交互式和反應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并圍繞預習任務設置問題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學中通過設置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單元篇章內容,適當融入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每個單元的聽、說、讀、寫、譯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傳授英語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課后線上復習拓展
課后教師在線上向學生發(fā)送復習任務或單元測試,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并鞏固課堂所學。學生完成復習任務或單元測試后上傳結果、參與討論,教師對其進行監(jiān)控、答疑、評價,因人施教。每個單元結束后,學生需要線上提交一篇與主題相關的作文,要求學生靈活運用教師所列出的重點表達、本單元需要掌握的句子結構和寫作技巧來完成寫作任務,加強學生對英語課程中思政資源的自主學習,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效果。
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的效果如何,需要通過教學評價維度進行評估,為進一步提升價值引領明確方向。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分為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兩個部分。
對教師的思政教學效果評價可以從教師自評、同行評價、教學督導和管理者評價層面入手。教師自身要加強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學習,遵紀守法,以身作則;同時也要加強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的思政學習評價從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三個層面進行,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對比法和訪談法等形式。
三個維度建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同時,逐步建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以信息化技術為媒介,提煉優(yōu)質課程思政教學素材。
遵循實用性、準確性和系統性的原則,逐步建設系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挖掘和提煉與教學單元相對應的思政育人素材,設計和制作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探索和創(chuàng)新資源庫;集中教育新聞熱點、社會熱點、楷模人物等信息資源拓展資源庫。筆者根據學校學情,按文化類、時政類和中外禮儀類三個主要板塊建設大學英語課程資源庫,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政教育是人文性的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應充分發(fā)揮語言這一文化載體的功能,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秉持語言和育人相融合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思政、知識和能力教學目標的一體化,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實現語言和育人的雙重目標。大學英語同其他所有課程協同發(fā)展,互為補充,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