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希
“故宮舊稱紫禁城?!惫蕦m的導游如是說,故宮的紀錄片如是講,與故宮相關的書籍也如是寫,凡對故宮有一定了解的人,大多對這句話耳熟能詳。
那么,“紫禁城”究竟是何意,故宮自何時起正式以此為名,這一名稱在歷史洪流中又有著怎樣的變化呢?這一切都要從古人有意無意間的仰望星空開始說起。
不論古今,只要在中華大地上仰望星空,都會看到一顆始終位于正北方的閃亮明星—北極星。早在先秦,《論語·為政》中就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說法。西漢《爾雅·釋天篇》稱“北極謂之北辰”,東漢鄭玄作注道:“天皇北辰,又云昊天上帝?!蹦铣寿┻M一步解釋:“北辰者,北極紫微星也”。括而言之,自兩千多年前起,人們就對北極星予以密切關注,稱其為“北辰”或“紫微星”,將其視為皇天上帝,并當作為政以德的表率。那么,論語中所謂的“居其所”,即天帝的居所又是哪里呢?我們再將目光投向北極星,它四周環(huán)繞著肉眼可見的15顆恒星,它們像墻一樣圍出一個空間,這一圈恒星墻被稱為“紫微星垣”,它們圍成的空間就是古代傳說中天帝的居所。
《宋史·天文志》載:“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環(huán)列,翊衛(wèi)之象也?!瘪葱l(wèi)天帝的星垣,又分為東西兩藩,即左垣與右垣。左垣八星包括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衛(wèi)、少衛(wèi)與少丞,右垣七星包括右樞、少尉、上輔、少輔、上衛(wèi)、少衛(wèi)與上丞。各星多以輔弼帝王的官職來命名。而在星垣之內,又有太子、庶子、后宮等帝王家眷,女史、御女等女官,以及天床、帝座等皇家生活、理政的必備之物—儼然一座人物齊全、功能完備的天上皇宮。紫微星垣,即是紫禁城中“紫”字的由來,旨在以天上宮闕對應人間皇宮。
既然是皇宮,自當服務于皇家,無關人員禁止入內?!度龂尽の簳纷肥錾檀蕦m時稱“瓊臺禁地”;魏明帝時法令嚴苛,“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chǎn)沒官”??梢姡员藭r起,皇家宮苑便被稱為“禁地”,且觸犯宮禁者后果極其嚴重。至宋代,又有“士大夫朝辭窮閻,暮登禁地”的說法?;蕦m禁地之說已深入人心,禁地即是紫禁城中“禁”字的出處。從紫微星垣中取一個“紫”字,以對應人間的皇宮;再加一個“禁”字,以示皇家禁地一般人等不許入內,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但這一名稱自出現(xiàn)到廣泛使用,以至最終被官方確立,則經(jīng)歷了上千年時間。
早在西周時期,便有周成王所建的康宮,終西周一代未見廢毀。郭沫若認為康宮是成周宮室之名,康為懿美之字。東周列國蜂起,又有秦國之咸陽宮,一直沿用至大一統(tǒng)秦朝的建立。此后,更有漢之未央宮、隋之大興宮、唐之大明宮……這些皇宮名稱,或擇嘉語,或因地名,既有將建筑群整體命名者,也有以建筑群中主體宮殿名指代整座皇宮。
自中國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后,“象天設都以建宮城”的思想一度興起并被不斷實踐,歷代皇宮在具體名稱之外,又多了依天象而得的別稱。南朝《三輔黃圖》始稱秦咸陽宮“以則紫宮,象帝居”。這里的“紫宮”,就是上文提到的紫微星垣。明確將天上紫微星垣對應人間皇宮之說即始于此。同時期《文選》中,有“掩彩瑤光,收華紫禁”之句,“紫禁”一詞首次出現(xiàn),用來代指皇宮。唐人進一步注釋道:“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贝撕?,紫禁之說廣為流行,并被唐詩名家發(fā)揚光大。
王維的《敕賜百官櫻桃》中有“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櫻出上闌”。時任吏部郎中的王維,于孟夏時節(jié)在皇宮正門受賜來自上林苑的新鮮櫻桃,好不快活!李白的《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中有“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初為翰林待詔的李白,一早便步入宮中,沉醉于書海,難掩內心歡愉。杜甫的《洗兵馬》中有“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唐室在中興將帥的搏殺下光復了大片土地,安史叛軍的覆滅已成定局,左拾遺杜甫隨皇帝回到長安,宮城之外煙花飛繞,春天的繁華景象正隨國力的恢復而重現(xiàn)都城。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別》中有“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于暮色下出東城門遠赴謫地,無限落寞中流露出對長安宮苑的深深眷戀。
象天設都以建宮城,這一經(jīng)典思想經(jīng)千年積淀,又受唐詩名家史詩般作品的魅力烘托,漸漸深入人心,為后世效法并奉為圭臬。
“紫禁”之稱雖由來已久,但將“紫禁城”三字連用,卻直到明初才出現(xiàn),首次使用者是傳奇詩人鄧雅。鄧雅于元末避亂隱居鄉(xiāng)里,洪武十五年(1382)經(jīng)郡縣舉薦,被明太祖召至京師朝見,命其賦《鐘山詩》。詩稿呈上,朱元璋讀至妙處大喜,突然以手拍案高聲誦讀。鄧雅一時以為皇帝發(fā)怒,竟被當場嚇暈,抬出東華門方才蘇醒。一日,友人國子學助教張美和致仕還鄉(xiāng),鄧雅作詩寄贈,其中有“吟看碧嶂清江雨,夢繞紅樓紫禁城”之句,這是“紫禁城”首次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中。此時尚在洪武時期,國都在南京,這里的紫禁城是指南京皇宮。
而北京皇宮自永樂十九年(1421)元日正式投入使用,直到八十余年后始見以“紫禁城”稱之。明中期,馬中錫為官京師,晚年疾病纏身,某年夏日有詩云:“紫禁城西紫陌傍,重門深掩晝蒼涼?!睋?jù)全詩中“白發(fā)”“老病”“郎事”等信息,結合作者生平,此時應是正德元年(1506)馬中錫任職兵部侍郎期間。馬氏家族幾代京官,詩中亦見其宅邸臨近宮苑西側。已任官三十余年且官階很高,并靠近宮苑居住的馬中錫自然對皇宮十分熟悉,他將北京皇宮稱為“紫禁城”應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這也是北京皇宮首次以“紫禁城”之稱見諸史料。
至明中后期,在文人士大夫的文集、詩集中,屢見對紫禁城的描述。嘉靖時皇甫涍有“閑郊春色敞晴扉,紫禁城陰郁翠微”,孫升有“紫禁城西落照昏,相逢那復問寒暄”,文壇領袖謝榛寓居京師時,有“陰接黃云塞,春歸紫禁城”;萬歷時,劉繼善有“驛梅幾樹黃河曲,宮柳千行紫禁城”,茅元儀有“卜居便識老書蟫,紫禁城隅月一庵”。由此可知,其時紫禁城之名已人盡皆知,且被時人接納、使用。但這只在官員、文人的詩文中傳誦,雖浪漫詩意,但并非官方正式稱謂。當時明朝官方沿用漢唐以來的習慣,將皇宮泛稱為“禁中”“大內”“宮城”或干脆稱“北京宮殿”。
進入晚明,隨著“紫禁城”一詞使用頻度的增高,這一稱謂才逐漸為官方檔案、史書所引入。于萬歷十五年(1587)重修成書的《明會典》,記載有明一代典章制度,其中涉及宮城城垣時寫到:“內紫禁城,起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高三丈?!边@是明代官方檔案對“紫禁城”的最早記載,前面加一“內”字,是為與前文銜接,指其位于皇城之內。
《明會典》中的“紫禁城”
記載萬歷朝國史的《明神宗實錄》,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四月甲戌條也有相關描述:“以修理紫禁城垣,遣尚書衷貞吉祭告后土司工之神?!庇涗浟顺绲澇肥隆⒐牡摹冻绲濋L編》中,崇禎五年八月戊子條載有工部左侍郎金世俊上疏:“于諸工之中擇其最急之處而先之,如紫禁城……此今所宜最先者?!庇纱丝梢?,晚明史書、公文中已現(xiàn)“紫禁城”之名,但僅偶一為之,說明該名已被官方接納,卻并未廣泛使用,當時出現(xiàn)更多的仍是 “禁中”“大內”“宮殿”等語。
明清易代后,清朝官方檔案、史書中開始將“紫禁城”的使用化為常態(tài)?!肚迨雷鎸嶄洝份d,順治元年(1644)十一月,為加強宮城守衛(wèi),“設守紫禁城門滿洲章京每旗各一員”。此時順治帝入關僅數(shù)日,清朝就將“紫禁城”作為對北京皇宮的官方稱謂使用了。從康熙朝修撰的《清會典》中也能看出,凡涉及朝儀、門禁、營造,乃至八旗布防等項,多以紫禁城指代皇宮。之后歷朝重修會典時,“紫禁城”一詞的使用頻率逐漸提升,這一稱謂被清朝官方沿用并最終正式確立了下來。
縱觀歷史,“紫禁城”之名取自星空之上的紫微星垣,源于先秦以來象天設都以建宮城的傳統(tǒng)思想,將南北朝時便出現(xiàn)的皇宮別稱“紫禁”一詞傳承沿用,至明代中期被文人士大夫廣泛使用,明末清初始被官方接納并正式確立下來。時至今日,當我們談到故宮時,仍會稱它為“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