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東利
劉煒 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定價:46.00元
100 多年前的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落下帷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滅亡。2011 年夏,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個王儲奧托(Otto)去世,此事件在歐洲反響巨大,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在國內甚至不見報道。由此可見,國內對羅特與“哈布斯堡神話”的研究缺乏關注。
《約瑟夫·羅特的研究——作家、作品及哈布斯堡神話》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主任劉煒教授的一部新作。作者曾主編翻譯國內第一套《約瑟夫·羅特小說集》,對約瑟夫·羅特的作品有深入的理解。該書將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在20 世紀德語文壇上極為重要,也是哈布斯堡神話的代表人物、猶太作家約瑟夫·羅特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歷程、作品主題與時代背景,尤其是對哈布斯堡神話進行了全面分析,并輔以報刊文章、雜文及書信、回憶文字,穿插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經典大家的評論,為讀者全面了解羅特及其作品,為理解“哈布斯堡神話”這一奧地利文學與文化中所特有的現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令今人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把握約瑟夫·羅特所處時代的脈搏及其創(chuàng)作成長之路。
作家與其作品構成一個整體,因此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自然不可能完全脫離作家的生平背景。該書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沿著縱向思路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奧地利猶太作家約瑟夫·羅特的寫作生涯,分析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歸納總結他對所處時代中社會與人的思考。其二是沿著橫向思路以作者筆下的哈布斯堡神話為主題,展開闡釋。
在縱向研究中,約瑟夫·羅特的創(chuàng)作生涯以1926年和1933 年為節(jié)點,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約瑟夫·羅特社會批判的寫作,他以哀民生之多艱的同情心,刻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會底層民眾的百般不幸。第二階段是作家世界觀的轉折期,在考察了蘇俄革命后的新興國家后,約瑟夫·羅特改變了原先對底層民眾無條件的同情,開始從更深的層面思考人性中的善與惡及兩者間的轉換。世界觀的轉變所帶來的對現實的巨大失望,也使作家更加關注過去的時代,在沒落的哈布斯堡帝國身上尋找慰藉和答案。第三階段是作家因受納粹迫害而被迫流亡國外的時期。在流亡生涯中,他全身心投入反抗納粹暴政的創(chuàng)作中,嘗試以不同方式解析、揭露作為納粹暴政重要組成部分的群氓及其偶像情結,希望借此喚醒人們心中真正的信仰——天主教,以及真正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無論作家寫作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人們都可以明顯讀到二者的結合。在以上三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發(fā)展演變的脈絡,把握其對社會與人的觀察、臧否和期待。
在橫向研究中,作者以約瑟夫·羅特筆下的哈布斯堡神話為主題,聚焦于小說中的人物特羅塔家族,以其華屋丘墟來體現奧匈帝國的世路榮枯。此外,該書以作家筆下的東部邊疆區(qū)為例,解析在荒蠻遼遠的表象下蘊含的人文傳統和理念。二戰(zhàn)結束以來,哈布斯堡神話作為奧地利文學與文化中所特有的對沒落帝國烏托邦化的現象,得以繼續(xù)存在。奧地利在語言、文學及文化方面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尤其強調與同宗的德國在文學、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哈布斯堡神話更具活力,更顯異彩紛呈。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備受推崇,并在此背景下構建起新的奧地利國家與民族認同感。該書力求通過作品解析與歷史信息的梳理相結合,闡釋哈布斯堡神話這一現象的發(fā)展演變。
文學給人留下的想象空間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距離的增大而衰減。約瑟夫·羅特生逢亂世,經歷坎坷,曲折的人生軌跡為后世的傳記作家提供了充分的寫作素材。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其影響早就跨出了原先奧匈帝國的邊界。每個傾心去聽、去讀的人,耳中、眼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的約瑟夫·羅特。希望本書能給不同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帶來不同的啟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