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和現實獲得感?!敝袊厣鐣髁x好,這不僅僅是個價值判斷,同時也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生活感受。感覺好才是真的好,群眾滿意的表情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所謂感覺,它是客觀事物通過人的感官引起人們大腦反應的一種最基本最簡單的心理過程,同時也是人們形成復雜的高層次認知的心理基礎。人類的感覺不只是自然發(fā)展的結果,更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在離開或返回家庭最近的那段距離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人們一天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情緒。因此,現在不少地方政府機關轉變作風,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將改進工作的成效真正落實到“末梢神經”,切實增強黨的執(zhí)政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首先是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開始。統(tǒng)籌兼顧是領導機關和領導者的職責,如何把城市的發(fā)展與市民個人的需求結合起來是對領導者擔當和素質的考驗。為此,需要領導干部多與市民溝通,比如采取有效的表達方式將城市的規(guī)劃發(fā)展講清楚,告訴大家哪些事情正在辦、哪些事情暫時辦不了、原因是什么、正在做哪些努力等。對于那些能夠做到的群眾身邊事,重在快速、高效,真正把事情辦好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會慢慢多起來,臉上的笑容也自然會多起來;近期實在做不了的事,把原因講清楚了,群眾也會理解。
常下基層走一走,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造,它是我們黨的老傳統(tǒng)、優(yōu)秀傳統(tǒng),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領導干部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弱化了,下基層的次數和時間少了而已。常下基層走一走,可以幫助領導們接近群眾、體察民情。領導的行動是最好的說服力,如果常下基層走走能成為常態(tài)行動的話,干部的作風是會有根本性轉變的。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這就需要管理部門及其人員能夠更及時、更熱情、更周到地走進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主動地感受、關注和解決“民有所求”的方方面面,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