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陽,周旭峰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 醫(yī)學影像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宮頸癌為出現(xiàn)在子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在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近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宮頸癌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有顯著降低,這與強化健康宣教、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以及宮頸癌篩查相關。在我國,宮頸癌常見發(fā)病年齡為40~50歲,而60~70歲則又是一個高峰年齡段,對于20歲以下人群較為少見,但宮頸癌患病年齡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對于宮頸癌患者而言,在疾病不同時期其臨床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異性。該類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無顯著臨床表現(xiàn),但是伴隨病程進一步發(fā)展,患者有出現(xiàn)異常陰道流血以及接觸性出血等癥狀,同時伴隨腫瘤體積的不斷增加,當對鄰近器官組織產(chǎn)生壓迫或侵犯時,則會產(chǎn)生相應臨床表現(xiàn)。待疾病發(fā)展至晚期,會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以及機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是威脅其生命安全。當前臨床對宮頸癌多采用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技術、液基薄層細胞檢測以及核磁共振等檢查方式,不同診斷方式均有相應優(yōu)缺點,其中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宮頸癌常用方式。核磁共振檢查操作方便、不會對患者機體產(chǎn)生嚴重創(chuàng)傷、清晰度良好,在疾病診斷方面發(fā)揮良好效果。為提升核磁共振在臨床的應用率,本次研究選擇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收治的72例宮頸癌患者,對其在手術前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并分析核磁共振檢查在手術前臨床分期以及盆腔淋巴結轉(zhuǎn)移判斷方面的作用?,F(xiàn)針對研究相關情況作出以下介紹。
研究群體為本院接收的宮頸癌患者72例,研究開啟于2019年1月,完結在2021年10月。72例患者中,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5.39±5.26)歲;體質(zhì)量50~70 kg,平均體質(zhì)量(62.03±3.27)kg;農(nóng)村居民38例、城鎮(zhèn)居民30例、無固定居所者4例;病理分期ⅠB期17例、ⅡA期13例、ⅡB期30例、ⅢA期7例、ⅢB期2例、ⅣA期2例、ⅣB期1例;宮頸活檢診斷結果鱗狀細胞癌59例、小細胞癌4例、透明細胞腺癌2例、腺鱗癌4例、腺癌2例、低分化宮頸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1例。臨床表現(xiàn)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52例、接觸性陰道出血14例、陰道排液4例、下腹部隱痛1例。有1例患者未出現(xiàn)顯著臨床表現(xiàn),在實施常規(guī)婦科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1)在開展組織病理學檢查后,全部患者均被診斷成宮頸癌;(2)存在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史或是正發(fā)生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3)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內(nèi)容,主動要求參加。
排除標準:(1)宮頸乳頭狀瘤者;(2)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患者;(3)依從性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全部患者在進入醫(yī)院后均開展核磁共振檢查,選擇3.0T超導型核磁共振儀(采購自GE公司),合理設定各項掃描參數(shù),其中層厚是5 mm、間距是1 mm、矩陣是256 cm×256 cm、掃描視野是380 mm×380 mm。在開始檢查前,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屬物品。協(xié)助其呈平臥位,首先開展常規(guī)掃描,之后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常規(guī)掃描時,選擇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橫軸位行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以及DWI(b值0、700)掃描;在矢狀位行T2加權成像掃描,冠狀位行T2加權脂肪抑制成像掃描。之后使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9.38 g/20 mL,北京北陸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45)經(jīng)靜脈進行推注,藥物使用劑量是0.1 mmol/kg,開展動態(tài)增強掃描。選擇LAVA序列開展多期動態(tài)掃描,每期動態(tài)掃描成像時間是9 s,完成從動脈早期、動脈晚期、門脈早期、門脈晚期到延遲期動態(tài)圖像,全程180 s。對腫瘤浸潤程度以及信號強度等信息進行全面觀察。
(1)比較患者手術前核磁共振分期、手術前臨床分期和手術后病理分期情況。以手術后病理分期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jù)。(2)分析宮頸癌深肌層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3)分析宮頸癌陰道受累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4)分析宮頸癌旁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5)分析宮頸癌淋巴結節(jié)轉(zhuǎn)移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
全部數(shù)據(jù)均以SPSS 22.0計算軟件開展計算,%形式代表計數(shù)資料,多組之間比較進行方差檢測,<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前核磁共振分期診斷符合率為93.06%(67/72),手術前臨床分期診斷符合率是75.00%(54/72),手術前核磁共振分期診斷符合率高于手術前臨床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核磁共振分期、手術前臨床分期和手術后病理分期比較[n(%)]
在宮頸癌深肌層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7例(9.72%),陰性為65例(90.28%)。診斷準確度是98.61%(71/72)、陰性預測值是98.46%(64/65)、陽性預測值是100.00%(7/7)、特異性是100.00%(64/64)、敏感度是87.50%(7/8)。見表2。
表2 宮頸癌深肌層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分析
在宮頸癌陰道受累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26例(36.11%),陰性為46例(63.89%)。診斷準確度是86.11%(62/72)、陰性預測值是86.96%(40/46)、陽性預測值是84.62%(22/26)、特異性是90.91%(40/44)、敏感度是78.57%(22/28)。見表3。
表3 宮頸癌陰道受累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分析
在宮頸癌旁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46例(63.89%),陰性為26例(36.11%)。診斷準確度是86.11%(62/72)、陰性預測值是76.92%(20/26)、陽性預測值是91.30%(42/46)、特異性是83.33%(20/24)、敏感度是87.50%(42/48)。見表4。
表4 宮頸癌旁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分析
在宮頸癌淋巴結節(jié)轉(zhuǎn)移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13例(18.06%),陰性為59例(81.94%)。診斷準確度是94.44%(68/72)、陰性預測值是98.31%(58/59)、陽性預測值是76.92%(10/13)、特異性是95.08%(58/61)、敏感度是90.91%(10/11)。見表5。
表5 宮頸癌淋巴結節(jié)轉(zhuǎn)移手術前核磁共振診斷情況分析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引起宮頸癌主要因素,通常情況下,機體免疫系統(tǒng)能夠?qū)⑷巳轭^瘤病毒感染清除,僅有少數(shù)女性可持續(xù)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進而使得宮頸癌前病變轉(zhuǎn)變成宮頸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性行為過早、吸煙、感染、多孕多產(chǎn)等是導致宮頸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在宮頸癌內(nèi),大部分屬于鱗癌,其次是腺癌、腺鱗癌,而小細胞癌以及透明細胞癌等較為少見。依據(jù)發(fā)病不同階段,需要實施分期,進而協(xié)助臨床醫(yī)師合理選擇治療方案。而手術前診斷在選擇治療計劃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宮頸癌淋巴結轉(zhuǎn)移、浸潤深度以及疾病分期等均會對疾病預后產(chǎn)生直接影響。選擇一種有效且簡便的診斷方式尤為重要。
目前,病理組織學檢查、電子陰道鏡檢查、宮頸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液基薄層細胞檢測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等是臨床常用的宮頸癌檢查方式,其中液基薄層細胞檢測屬于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方式,其主要是采集宮頸細胞并實施細胞學分類診斷,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既往臨床診斷宮頸癌主要是通過婦科檢查以及細胞學檢查,但是在醫(yī)學技術水平進步的基礎上,影像學檢查技術也得到顯著提高。其中核磁共振檢查操作簡便,可利用不同參數(shù)以及方位對病灶實施全面觀察,進而提示病灶大小以及位置等。在趙波等人的研究中,其在宮頸癌手術前分期診斷時選擇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其診斷分期和手術前臨床分期的準確度依次是90.48%、76.19%,其對深肌層浸潤的診斷特異性、敏感度是100.00%、86.24%;在陰道受累方面的診斷特異性、敏感度是95.24%、83.33%;在宮旁組織浸潤方面的診斷特異性、敏感度是90.91%、86.27%;在淋巴結轉(zhuǎn)移方面的診斷特異性、敏感度是93.94%、83.33%。因此其認為開展核磁共振掃描,能夠有效區(qū)分宮頸癌淋巴結轉(zhuǎn)移、陰道受累、宮旁浸潤以及深肌層浸潤等特點,可為手術前分期診斷提供有效依據(jù),進而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治療計劃。通過實施本次研究后發(fā)現(xiàn),手術前核磁共振分期診斷符合率高于手術前臨床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在宮頸癌深肌層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7例(9.72%),陰性為65例(90.28%)。診斷準確度是98.61%、陰性預測值是98.46%、陽性預測值是100.00%、特異性是100.00%、敏感度是87.50%。在宮頸癌陰道受累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26例(36.11%),陰性為46例(63.89%)。診斷準確度是86.11%、陰性預測值是86.96%、陽性預測值是84.62%、特異性是90.91%、敏感度是78.57%。在宮頸癌旁浸潤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46例(63.89%),陰性為26例(36.11%)。診斷準確度86.11%、陰性預測值76.92%、陽性預測值91.30%、特異性83.33%、敏感度87.50%。在宮頸癌淋巴結節(jié)轉(zhuǎn)移手術前,核磁共振檢查陽性為13例(18.06%),陰性為59例(81.94%)。診斷準確度94.44%、陰性預測值98.31%、陽性預測值76.92%、特異性95.08%、敏感度90.91%。
針對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分析,核磁共振主要是通過核磁共振原理,并利用信號重建圖像,對病變情況進行提示。開展核磁共振檢查,可有效顯示病變組織,同時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放射線損害,存在良好的軟組織分辨能力,這不僅能夠提示宮頸癌腫瘤組織,以便臨床分期和輔助治療,還可使醫(yī)師在手術前進行評估,并判斷手術治療效果,了解病灶有無復發(fā)以及轉(zhuǎn)移等情況。子宮頸較窄,為圓柱形,是由結締組織構成,包含彈力纖維、血管以及平滑肌纖維。正常情況下,宮頸核磁共振檢查圖像在T1加權成像上為均勻稍低信號,四周基質(zhì)組織以及腺體則呈現(xiàn)稍高信號。通過開展核磁共振檢查,能夠?qū)χ睆捷^低的宮頸癌進行有效區(qū)別。通過分析核磁共振檢查在手術前病理分期方面的診斷情況,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其同手術后病理分期較為接近,故而能夠用作臨床診斷的指導。在宮頸癌內(nèi),鱗狀上皮細胞癌較為常見,在開展核磁共振檢查時,若圖像上有盆壁肌肉邊緣不規(guī)則以及毛糙等表現(xiàn),可提示宮頸癌盆壁受到侵犯。通過觀察淋巴結大小能夠?qū)κ欠癜l(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進行有效判斷。
綜上所述,在實施宮頸癌手術治療前,開展核磁共振檢查能夠發(fā)揮良好的診斷效果,其可清晰提示盆腔中不同器官組織解剖結構,進而準確評估宮旁侵犯情況等,并且還可對淋巴結轉(zhuǎn)移情況實施判斷,發(fā)揮良好的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