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井生 _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高二歷史3個選擇性必修專題性強,內容新穎,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如何引領學生在高一通史學習的基礎上轉入高二的專題史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水平,是廣大高二歷史教師關注的話題。本文以高二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學為例,闡述如何開展專題史的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1]針對統(tǒng)編歷史教材內容含量大、課時有限的現(xiàn)實,課標在“教學提示”中強調:“教師在進行本模塊的教學設計時,要仔細分析每個學習專題的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選擇和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采取多種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對整個學習專題的探討和認識。”[2]為避免教學中出現(xiàn)重點不突出、知識碎片化現(xiàn)象,選擇性必修(一)的教學要重視學科大概念,通過概念間的上下級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結構性聯(lián)系。
具體到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塊,可以從大概念的角度建構專題與模塊間的結構關系。由于本模塊著眼于政治領域,在古代漢語中,“政”主要指以制度為核心的國家支配行為,“治”則主要指對社會的管理及其成效。“政治”一詞的內涵包括了本冊書的標題“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而模塊中的6個專題反映的正是人類歷史上有關國家制度、社會治理相關內容的演進線索,亦是6個大概念。它們分別是政治體制、人事管理、法律與教化、民族與外交、貨幣與賦稅、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換句話說,這6個領域是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結構可通過示意圖表示如下:
什么是主題?它與專題有何區(qū)別呢?從語義分析,“專題”是指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主題”是指研究或討論的內容的中心思想,在某些情況下兩者是可以替換的。但在新課程背景下,專題與主題還是有非常重要和明顯的區(qū)別——專題的價值在于賦予知識以學科意義,而主題的價值在于賦予知識以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所謂專題,就是能夠把若干孤立的事實按一定的觀念和邏輯組合在一起的問題。所謂主題,就是能夠拓展專題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問題。[3]簡單來說,主題帶有價值判斷,是對一個單元或一節(jié)課重點培育學生的價值認識。
例如,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官員選拔與管理”包含3課,分別是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6課“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標中的內容要求是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對近現(xiàn)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4]依據課標,結合教材,可以提煉出本單元的主題,即官員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西方有著不同的選官制度,且互相影響。古代中國的科舉制有效地鞏固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公平,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而且,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對官員的考核與監(jiān)察。近代以來,中國的科舉制深刻影響了英國等國家的文官制度。清末民國以來,中國的選官制度受到西方影響。再具體到第6課“西方的文官制度”,結合課標與教材,可確定本節(jié)課的立意為:隨著西方國家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的發(fā)展,同時受中國科舉制的影響,19世紀,英國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20世紀,西方國家紛紛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實現(xiàn)了政治與管理的分離,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如果提煉為一句話,那就是文官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發(fā)展。
再如,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也包括3課,分別是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第9課“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第10課“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課標的內容要求是: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5]縱向梳理看趨勢,橫向對比看特點,在綜合中西方法律與教化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可將本單元主題確定為法律與教化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國家治理中缺一不可,二者結合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國家治理,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體到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結合課標及教材,可將本課立意確定為:中國自西周以來特別重視教化,中國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時期,確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禮法結合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特征,法律與教化相結合,維護了古代中國的王朝治理。如果概括成一句話,即禮法結合是古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特征。
新課程改革提倡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離不開具體的學科知識。正如有學者所言,學科知識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有如磚石木料與高樓大廈。知識作為歷史學科基礎性的建構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素養(yǎng)不是知識,但知識的積累、識記、遷移與運用則是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作基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素養(yǎng)也無從培育、發(fā)展與體現(xiàn)。[6]因此,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同樣離不開學科知識,只是它不是著眼于知識的無限擴展,而是在梳理知識的基礎上概括階段特征,形成歷史認識,專注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論從史出,主題的凝練源于階段性歷史知識的梳理和概括。例如,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的主題是“法律與教化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一認識不僅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近現(xiàn)代;不僅適用于中國,而且也適用于西方。它是從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當代中國的法律與精神文明建設等階段和角度提煉出來的。如果你只看西周時期的國家治理,可能更多看到以禮治國,成文法尚未出現(xiàn)。你以為禮治萬能,卻不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成文法開始出現(xiàn)。在后來的“禮法之爭”中,法家思想逐漸勝出,秦國在法家思想治理下日益強大,統(tǒng)一六國,秦朝以法治國,盛極一時。你以為法律“包打天下”,卻不想秦朝短暫而亡。漢朝董仲舒“以經斷獄”,魏晉時律令逐漸儒家化,禮法逐漸結合,至《唐律疏議》發(fā)展到中華法系之高峰。西方沒有儒學思想,宗教在其教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結合羅馬法、教會法及日耳曼習慣法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近代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體現(xiàn)的也是法律與教化的結合。
新課標在教學與評價建議中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整體梳理教學內容,把握每個學習專題所涉及的范圍、重要史事和核心問題,并將這些核心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7]筆者認為,這一建議是解決新課程下教學內容多、課時有限矛盾的鑰匙,是在新課程下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首先是提煉核心問題。核心問題的提煉要依據課標,要配合立意。例如,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課標中的內容要求是了解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立意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推動中國外交不斷取得突破”。因此,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是分階段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并探討其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間的關聯(lián),選擇典型事例理解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
其次,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核心問題的解決。一方面,帶動對整節(jié)課的學習,另一方面,對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在“當代中國的外交”一課中,教師可設計探究性問題,比如:“一邊倒”與獨立自主不矛盾嗎?可引用下述材料予以說明:
周恩來同志當時就指出,“一邊倒”并非倒向某一國,也不是依賴人家,而是指外交上采取的基本立場,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并不矛盾,當時周恩來同志主持下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明文規(guī)定“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政的原則”。
——錢其琛《周恩來十六個字教導外交干部》
一方面是史料實證。學生首先會想:這段材料可信嗎?教師這時可以介紹一下錢其?。?928-2017),他長期工作在外交戰(zhàn)線,還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從他的生平和工作領域可以判斷,這段材料雖然是有關“一邊倒”外交政策的二手史料,但可信度很高。學生可以學會從作者的時代和工作的領域去判斷史料的價值。另一方面是歷史解釋。如何理解“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關系,材料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一邊倒”是中國基于當時的世界局勢主動作出的選擇,同時作為“一邊倒”外交政策的結果——《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也明文規(guī)定“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政的原則”。
核心問題的提煉和解決一方面“濃縮”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又潛移默化地培育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選擇性必修(一)的教學內容專題性很強,表現(xiàn)有二:一是內容的聚焦性,在政治這一領域又分了6個專題,西方的文官制度、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基層治理、社會保障、社會教化都是之前歷史學習中不曾遇到過的新專題;二是內容的廣延性,即選擇性必修(一)教材采用了中外歷史混編,即在同一專題下不僅要了解中國的發(fā)展演變,還要了解西方乃至世界的發(fā)展演變。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放寬放遠歷史的視界,一方面注重縱向梳理發(fā)展脈絡,另一方面還要關注橫向間的互相影響和特點比較,不斷提升我們的歷史感悟,形成深刻的歷史認識。
例如,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方面要梳理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員選拔制度,世卿世祿-軍功、養(yǎng)士-察舉、征辟-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學堂選官-公務員-干部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上述過程大體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員選拔歷程。另一方面還要關注中國科舉制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又如何影響了中國,比較同一時期中西方選官制度的差別并分析原因等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不會僅僅停留在一些知識的表層上,而是從歷史的發(fā)展中獲得感悟,汲取智慧。
再如,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本單元一方面要縱向梳理中國自古以來的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西方自近代前夕形成民族國家后,更多表現(xiàn)在外交領域國際法的發(fā)展。單就外交關系方面來說,從古代周邊國家同中國的“朝貢外交”到近代西方國家侵略中國,中國被迫進入不平等條約的外交,再到晚清、民國時期中國逐漸接受國際法的外交,最后到新中國成立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致是中國外交的演變線索。同時,這一歷程也與西方近代以來國際法的發(fā)展歷程交織在一起,比如,教材中講到20世紀國際法的發(fā)展時,作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的中國,均有著重大貢獻,并對近代中國的外交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也可以去比較同一時期中西方外交政策的不同,比如,古代中國同周邊國家為什么會形成“朝貢-冊封”體制,而西方國家則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近代外交原則,這背后有的是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經濟因素等原因,這樣的比較同樣可以促進我們的思考,提升歷史認識。
“實踐出真知”“磨練長才干”。新課程改革下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的教學,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開拓新局面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