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
(吉林工商學院 旅游烹飪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教育質量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來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理論界尋找到的新突破口。美國學者喬治·庫提出“學習投入度是反映本科教學質量的過程性指標”,由其主持的美國“全國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NSSE)在國際上掀起了關于學習投入的研究熱潮。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了大學生在學期間是如何進行學習的,這些學習行為主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以及這些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等問題。其中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及其提升路徑也在20世紀末以來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1]。帕斯卡雷拉認為影響學生努力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個人背景、校園人際互動、學校特征以及校園環(huán)境。樊響(2021)[2]認為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宏觀影響因素包含個人背景、人格特質、學習參與、學校環(huán)境、教師、同伴群體和社會環(huán)境共七項,前三個因素為內部因素,后四個因素為外部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占主導,屬于主要因素。李陳財?shù)龋?021)[3]以上海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為研究樣本,分析了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等因素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差異性影響機制。龍琪和倪娟(2020)[4]研究發(fā)現(xiàn)校園人際交往、第二課堂、高中經歷是影響我國大學生學習投入的三類關鍵因素。袁夢(2020)[5]將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歸納為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內部個體因素,其中外部環(huán)境因素包括父母教育培養(yǎng)方式、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內部個人因素包括自主動機、學業(yè)情緒和自我效能感。嵇艷和汪雅霜(2016)[6]著重探討了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楊立軍和張薇(2016)[7]分析了人口學變量、向學/厭學、歸屬感、滿意度等因素對學習投入的影響機制。
關于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雖已取得豐碩成果,但相關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討單個變量的影響機制,并未綜合考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組合作用機制。同時,現(xiàn)有研究更多聚焦于研究型大學,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究稍顯不足。應用型本科院校與研究型大學不同,其著重于“應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在于“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與此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普遍存在建校歷史較短、師資力量不足、人才培養(yǎng)重心低等問題。因此,對于如何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度這一問題,還需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探討。
從研究方法上看,學習投入的主流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近年有學者開始嘗試使用質性分析方法對學習投入開展研究。本研究采用兼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者優(yōu)勢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綜合考察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組合作用機制,探尋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徑。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是英國社會學家Ragin于1987年率先提出的一種通過布爾邏輯和代數(shù)對案例進行充分比較分析的集合分析方法,它能夠探索多種因素的互動過程對特定現(xiàn)象的“聯(lián)合效應”。因此QCA方法具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者的優(yōu)勢。
本研究選擇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主要因為研究對象為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而大學生較高的學習投入度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多重因素的聯(lián)合效應導致的,符合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研究對象“多因促成”的要求。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清晰集(csQCA)、多值集(mvQCA),以及模糊集(fsQCA)。本文采用模糊集(fsQCA)分析方法,因為這一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識別條件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非對稱性,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標準。
NSSE構建的學習投入五維度指標包括:學習挑戰(zhàn)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ACL: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生師互動(SFI: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拓展性教育經驗(EEE: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和支持性校園環(huán)境(SCE: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在NSSE-China問卷中五維度結構仍然存在。
本研究將大學生學習投入的自我認知作為結果變量,使用“我沉浸在學習中”這一問題,采用Likert5級量表,分別設定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不確定、比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同時,選擇NSSE中的五個主要指標——LAC、ACL、SFI、EEE、SCE作為條件變量。其中LAC采用Likert7級量表,1表示很容易,7表示很難;ACL、SFI、EEE、SCE均采用Likert5級量表,分別設定為“很經?!薄敖洺!薄耙话恪薄坝袝r”“從未”。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適合于10或15以下的小樣本、10或15至50的中等樣本以及100以上的大樣本,本文選擇中等樣本進行分析。本研究以應用型本科院?!狦學院為具體調研分析對象,針對該校大二及大三在校生開展了學習投入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74份。
變量校準(Calibrate)是fsQCA分析中的關鍵步驟,是將變量轉化為集合并賦予樣本隸屬度的過程。本研究采用常用校準方法確定“完全隸屬”“交叉點”以及“完全不隸屬”3個錨點。參考Ragin(2008)和Fiss(2011)的研究,在對采集到的所有樣本變量值的總體分布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后,將Likert5級量表的“完全隸屬”“交叉點”“完全不隸屬”三個錨點分別設定為5、3.25、1.5,將Likert7級量表的“完全隸屬”“交叉點”“完全不隸屬”三個錨點分別設定為7、4.5、2。
根據(jù)fsQCA方法的研究步驟,首先分析單個條件變量及其邏輯“非”(“~”)是否為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必要條件。通過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數(shù)值進行判斷,一致性大于0.9為必要條件,小于0.9則不是必要條件。
運用fsQCA3.0軟件對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和覆蓋度進行必要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條件變量FACL的一致性為0.954855,其余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由此判斷ACL(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為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必要條件,其余變量均為充分條件。
表1 條件變量一致性和覆蓋度
運用fsQCA3.0軟件,將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8,頻數(shù)閾值設定為1,得出結果變量的復雜解、中間解和簡約解。結合中間解和簡約解進行組態(tài)核心條件與外周條件的判斷:同時存在于簡約解和中間解中的變量為核心條件,僅存在于中間解中的變量則為外周條件。分析所得的四個組態(tài)結果詳見表2。
表2 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構型
如表2所示,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組合路徑共有四條,總體解的覆蓋度達到85%,表明分析得出的四個條件組合路徑對于結果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路徑H1表示大學生學習投入度主要受到學習挑戰(zhàn)度和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的影響,即在生師互動和拓展性教育經驗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盡管支持性校園環(huán)境水平較低,但較高的學習挑戰(zhàn)度和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水平,仍然能夠使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投入度。在路徑H1中,存在的核心條件是學習挑戰(zhàn)度和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路徑H2表示大學生學習投入度主要受到學習挑戰(zhàn)度和生師互動的影響,即在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盡管拓展性教育經驗和支持性校園環(huán)境水平偏低,但較高的學習挑戰(zhàn)度和生師互動水平,仍然能夠使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投入度。路徑H2的條件組合中,學習挑戰(zhàn)度和生師互動為核心條件。路徑H3表示,大學生學習投入度主要受到生師互動和拓展性教育經驗的影響,即在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盡管學習挑戰(zhàn)度和支持性校園環(huán)境水平較低,但較高的生師互動和拓展性教育經驗,仍然能夠使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投入度。路徑H4表示,大學生學習投入度主要受到學習挑戰(zhàn)度、主動與協(xié)作性學習、生師互動和拓展性教育經驗的影響,其中學習挑戰(zhàn)度和拓展性教育經驗為核心條件,即在支持性校園環(huán)境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較高的學習挑戰(zhàn)度和拓展性教育經驗仍然能夠使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投入度。
本文運用fsQCA方法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因素的組合作用路徑,研究得出實現(xiàn)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較高水平學習投入度的四條組合路徑。通過組合路徑分析可知,學習挑戰(zhàn)度在三條路徑中均為核心條件;生師互動存在于三條路徑中,其中一條為核心條件,兩條為外周條件;拓展性教育經驗存在于兩條路徑中,且均為核心條件,其中一條為唯一存在的核心條件。
第一,適度增加學業(yè)難度,提高學習挑戰(zhàn)度。挑戰(zhàn)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以往研究表明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學業(yè)任務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與兼具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業(yè)任務相匹配的學業(yè)要求和學業(yè)標準,可以直接反映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只有賦予學習過程以高標準和嚴要求,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通過適度增加學業(yè)難度、提高學業(yè)標準、強調嚴格考核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
第二,由灌輸轉為互動,強化師生互動程度。以往研究表明教師給予學生專業(yè)方面指導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專業(yè)的認可程度,以及學生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水平。為提升大學生學習投入度,應著力推動生師之間的互動,改善師生關系,打破大學教師“現(xiàn)身”于課堂,而“隱身”于課余的現(xiàn)象。學校應將教師課外指導和輔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列入教師評價考核體系。
第三,創(chuàng)設多樣性學習途徑,豐富拓展性教育經驗。學生應用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或得到某種肯定,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其深度探索問題的動機,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因此,學校應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調查、科學研究、學習團體、志愿者、學科競賽、第二課堂等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通過多樣化的學習途徑,豐富學生的拓展性教育經驗,使學生能夠在各類活動中提高自身能力,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刻苦鉆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