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濤, 葉涵斐, 褚曉潔, 林 晗, 王 盛,潘晨陽, 李三峰, 王躍星, 饒玉春
(1.浙江師范大學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121)
水稻(OryzasativaL.)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加工品質作為水稻的重要品質之一,在改善水稻品質和提高水稻產量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質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培育出高加工品質的稻米對于農業(yè)和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稻的糙米率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由多個基因共同調控的數量性狀,其相關分子機制復雜,并受到環(huán)境因素調控[2].目前已經有80余個水稻糙米率QTL被報道,穆平等[3]利用IRAT109/越富構建的DH群體定位到1個控制糙米率的主效QTL.劉家富等[4]以特青/云南野生稻構建了一套深入系,并定位到3個與糙米率相關的QTL,同時發(fā)現(xiàn)第1染色體RM449~RM3120區(qū)間內存在著1個QTL,其同時影響了水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張上都等[5]通過V20B/CPSLO17構建的RILs群體在1號染色體上發(fā)現(xiàn)1個糙米率QTL,位于Marker641882~Marker738688,LOD值為3.267.周勇等[6]利用廣陸矮4號/日本晴衍生的RILs群體定位到3個關于糙米率的QTL,其中1個位于第6染色體,2個位于第9染色體.饒玉春[7]利用DH群體檢測到4個跟糙米率有關的QTL,分別在第1,8,9,10染色體上.這4個QTL當中位于第10染色體的RM271~RM304區(qū)間內的QTL位點,其LOD值高達3.95.近年來已報道許多關于水稻品質的位點:gw9.1來自于野生稻的基因組,被定位在第9號染色體上[8],而其等位基因可以增加籽粒的質量;TGW3編碼1個類似糖原合酶激酶GSK3的激酶,可以負調控籽粒的長度和質量,同時也可以改變籽粒外殼當中細胞的大小和數量[9];GS2在水稻內作為轉錄因子發(fā)揮作用,當過量表達GS2時可以引起籽粒中細胞增大增多,進而提高產量[10].
雖然前人的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糙米率相關QTL,但是目前并沒有成功克隆出與糙米率相關的基因[11],因此,水稻糙米率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同時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定位群體檢測到的糙米率QTL之間也具有差異,挖掘不同材料中的糙米率QTL對深入研究糙米率的遺傳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HZ具有穩(wěn)產、高產、品種多等優(yōu)點,Nekken是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選育的一份粳型常規(guī)水稻品種,具有廣譜親和性與較強的親和力,被廣泛應用于親和研究和育種利用.本研究以典型秈粳交(HZ/Nekken)構建的重組自交系群體(RILs)為材料,對水稻糙米率進行QTL定位,同時還進行了復合QTL模型分析,以期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QTL位點,為培育高品質、高產的水稻品種奠定基礎.
本實驗以Nekken為母本、HZ為父本進行雜交,以F1代通過單粒傳法套袋自交,從而獲得120個穩(wěn)定遺傳的重組自交系,組成RILs群體(見圖1).
圖1 親本與RILs群體的構建原理圖
每個重組自交系分別取50粒種子,用70%酒精沖洗2~3次,每次2 min,再用10%次氯酸鈉消毒2 min,最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清洗種子10 min,洗去消毒液.隨后將消毒完成的種子浸入水中2 d,2 d后用濕透的紗布包裹種子,放入37 ℃的培養(yǎng)箱進行催芽并保持毛巾濕潤.等到種子普遍露白時,挑選長勢基本相同的幼芽播種到田中.等幼芽生長1個月之后,再從每個重組自交系挑選24株生長狀況相同的水稻苗進行移苗,每個株系按照4行6列移植.期間定期除草殺蟲,保證水稻苗的正常生長.
待水稻成熟后每個株系隨機采收10株混合收種,脫粒后放入烘箱干燥,等到完全干燥后將種子放置儲藏柜室溫儲藏3個月.糙米率測定方法參考《糧食、油料檢驗稻谷出糙率檢驗法》(GB/T 5495—2008)[12].每個自交系稱出100 g飽滿、沒有病態(tài)的谷子,然后去殼,稱出糙米的質量,用糙米的質量比上谷子的質量就是糙米率.
m=m1/(m2-m3)×100%.
其中:m代表糙米率(%);m1代表糙米質量(g);m2代表試樣谷質量(g);m3代表脫殼谷質量(g).
使用CTAB法提取Nekken、HZ和120個重組自交系的DNA,對Nekken、HZ及120個重組自交系進行測序并構建測序文庫,比較了從HZ和Nekken獲得的RILs之間的變異位點,并用隱馬爾可夫模型方法[13]確定了它們的基因型.將相同基因型的連續(xù)SNP位點集中成區(qū)塊,篩選出小于100 kb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并將結果進行分類整理統(tǒng)計,獲得4 858個分子標記,這些分子標記均勻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構建出覆蓋范圍廣并且密度較高的遺傳圖譜.
在實驗室前期已構建的高密度SNP分子標記連鎖圖譜基礎上,采用區(qū)間作圖法,用Mapmaker/QTL1.1B軟件對糙米率進行QTL定位分析,將LOD設置為2作為閾值來判斷QTL存在.
使用總RNA提取試劑盒(RNA simple total RNA kit)提取Nekken和HZ灌漿期葉片的RNA,按照反轉錄試劑盒使用說明將Nekken和HZ的總RNA反轉成cDNA.根據QTL的定位結果,在水稻基因組注釋數據庫(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查找相關區(qū)間內可能與糙米率有關的基因,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對Nekken和HZ的候選基因進行表達差異分析,引物序列見表1.定量結果采用2-△△CT方法[14]進行分析.用Excel和SPSS 21.0等軟件對數據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實驗數據間的顯著性差異使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代表具有顯著性差異.根據候選基因Nekken和HZ表達量差異情況,選取表達量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基因利用高保真DNA聚合酶KOD-Plus-Ve.2擴增并進行測序.
表1 實時熒光定量PCR的引物序列
對雙親及重組自交系的糙米率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Nekken的糙米率為84%,而HZ的糙米率為76%,Nekken的糙米率相對于HZ的糙米率要高出約8%.RILs群體的糙米率數據呈現(xiàn)出連續(xù)的正態(tài)分布,范圍較廣泛,并且存在超親個體(見圖2),符合QTL區(qū)間作圖的需求.
圖2 水稻重組自交系中糙米率的分布情況
利用該重組自交系事先構建的連鎖遺傳圖譜進行QTL定位分析,該圖譜包括4 858個標記的水稻分子標記,而且各標記均勻分布于全部水稻染色體上,完全適用于QTL區(qū)間作圖的需求.本研究共檢測到4個水稻糙米率相關QTL,分別位于第5,8,10,12染色體上(見表2和圖3).LOD值最大的QTL位于第8染色體上遺傳距離為0.48~3.69 cM的區(qū)間內,LOD值為2.78.
表2 水稻糙米率的QTL分析
圖3 水稻重組自交系糙米率的QTL定位
通過對上述QTL所在區(qū)間進行候選基因分析,查閱水稻籽粒長寬比、厚度、品質相關文獻,找出可能與糙米率相關的基因(見表3),并對這些基因的功能和注釋信息進行了初步總結與歸納.通過qRT-PCR分析發(fā)現(xiàn),LOC_Os10g35440,LOC_Os08g01450,LOC_Os05g42210在HZ和Nekken當中均有顯著性差異(見圖4).
表3 QTL定位區(qū)間候選基因及功能注釋
圖4 雙親中候選基因的表達情況
LOC_Os05g42210在Nekken當中表達量要顯著高于HZ,而LOC_Os10g35440在Nekken當中表達量顯著低于HZ,同時發(fā)現(xiàn)LOC_Os08g01450在雙親中表達量存在極顯著的差異,而且該基因也位于效應最大的QTL位點內.因此,對HZ和Nekken當中LOC_Os08g01450進行測序,發(fā)現(xiàn)共有7處差異,且7處均為單堿基差異,分別位于第273位(HZ為G,Nekken為A),第1 042處(HZ為G,Nekken為A),第1 185處(HZ為G,Nekken為A),第1 260處(HZ為A,Nekken為G),第1 289處(HZ為T,Nekken為C),第1 411處(HZ為G,Nekken為A),第1 452位(HZ為T,Nekken為C)(見圖5),其中第1處、第2處和第7處的單堿基差異沒有引起氨基酸的改變,第3處、第4處、第5處和第6處的單堿基差異引起氨基酸改變,分別位于第348位(HZ為纈氨酸,Nekken為異亮氨酸),第420位(HZ為異亮氨酸,Nekken為甲硫氨酸),第430位(HZ為纈氨酸,Nekken為丙氨酸),第470位(HZ為天冬氨酸,Nekken為天冬酰胺).由此推測,HZ與Nekken間的糙米率差異有可能是由于基因LOC_Os08g01450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的差異而造成的.
a:LOC_Os08g42750位點分析;b:位點1;c:位點2;d:位點3;e:位點4;f:位點5;g:位點6;h:位點7
目前有關于水稻糙米率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本研究利用HZ/Nekken構建的RILs群體定位到4個糙米率QTL,并通過對區(qū)間內基因的分析篩選出3個候選基因,分別編碼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受體前體、細胞色素P450、含有五肽重復序列的蛋白質.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水稻糙米率受到不同基因的共同調控,LOC_Os05g42210編碼1個表達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受體的前體,該前體通過調控細胞周期蛋白控制水稻籽粒大小和產量,其表達量的下降可能會引起籽粒變短[18].LOC_Os08g01450編碼1種酶,屬于細胞色素P450家族[19].LOC_Os08g01450基因的突變可能會引起種子中糖分的積累及籽粒產量的提高,對粒長粒寬也會有一定的影響.LOC_Os10g35440編碼1個三角狀五肽重復蛋白[20],該蛋白在調控線粒體功能和水稻胚乳發(fā)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突變導致線粒體呼吸電子傳遞鏈中復合物I的組裝減少,線粒體超微結構異常,同時ATP合成受阻,引起水稻營養(yǎng)期和生殖期生長明顯減慢,成熟時米粒小且不透明,灌漿速率顯著降低,千粒質量約降低36%,直鏈淀粉含量降低,胚乳中淀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近幾年,研究者通過構建不同的遺傳群體對糙米率進行QTL定位并進行分析.梅德勇等[21]利用特青/IRBB的RILs群體在第6染色體短臂、第2染色體長臂、第7染色體長臂、第8染色體長臂和第10染色體長臂等共檢測到8個糙米率的QTL位點,同時在第10染色體RM6100~RM3773檢測到的QTL與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qBR-3具有部分重合,而Ren等[22]利用TN1/CJ06的DH群體在第10染色體上RM258~RM1108區(qū)間內發(fā)現(xiàn)LOD值高達5.95的位點也與本位點非常接近,說明該位點很可能是一個穩(wěn)定控制水稻糙米率的QTL位點.胡霞等[23]在第5染色體上RM161~RM3474區(qū)間發(fā)現(xiàn)的糙米率QTL也與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qBR-1位點比較接近但并沒有重疊,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群體定位的糙米率QTL在遺傳距離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時也說明在此附近可能存在與糙米率相關的QTL位點.除了這2個位點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2個新的糙米率QTL位點,分別位于第8染色體RM22196~RM22277和第12染色體RM28127~RM28132的區(qū)間內.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糧食產物之一,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培養(yǎng)出優(yōu)質高產的水稻成為現(xiàn)在研究者的目標之一.加工品質是水稻的一個重要品質,改進水稻加工品質可以提高水稻產量,有效緩解糧食危機,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但是水稻加工品質的遺傳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不同研究方式得到的結果往往各不相同,甚至不同群體得到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分子標記育種已經逐漸應用到水稻育種的研究中,借助分子標記研究水稻加工品質將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水稻糙米率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本研究利用HZ/Nekken構建的RILs群體得到的4個水稻糙米率QTL,為選育高糙米率的水稻品種提供一定的基礎.但是QTL定位容易受到群體和材料的影響,因此,需要開展更多關于糙米率QTL的研究,進一步挖掘水稻糙米率QTL位點,尋找其中的主效基因,以加快高品質水稻的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