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菁祎,沈倩,封華,趙耀,荀順芹
心肌肥厚是一種原發(fā)于心肌,并以心肌非對稱性肥厚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常伴有胸痛、胸悶、暈厥等臨床癥狀,其還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研究顯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約占冠心病患者的20%[2]。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對預防心肌梗死等嚴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3]。研究顯示,沉默信息調(diào)節(jié)因子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可調(diào)節(jié)能量代謝、細胞凋亡等活動,并在原發(fā)性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而血清SIRT3與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關(guān)系尚缺乏有力證據(jù),故本研究探討了SIRT3與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心功能指標的相關(guān)性,并分析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病例組患者符合冠心病[5]、心肌肥厚診斷標準[6],且經(jīng)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2)年齡≥18歲;(3)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繼發(fā)性高血壓者;(2)合并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肺、肝、腎等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者;(4)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剔除標準:(1)隨訪期間因其他疾病、交通事故等非心血管原因死亡者;(2)未獲有效隨訪者。
1.2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80例為病例組,另選取同時期本院體檢健康的志愿者60例為對照組。病例組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4~68歲,平均(48.3±9.8)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3~69歲,平均(48.2±10.1)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2,P=0.961;t=0.077,P=0.939)。本研究獲得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6-10)。
1.3 心肌肥厚診斷標準[6]心肌肥厚診斷標準男性為左心室質(zhì)量指數(shù)(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125 g/m2,女性為LVMI>120 g/m2。
1.4 觀察指標 (1)臨床資料收集:收集病例組患者入院時年齡、性別、體質(zhì)指數(shù)、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及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指標(RBC、Hb、TG、TC水平)。(2)SIRT3:采集兩組受試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以3 2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上清液保存于-20 ℃冰箱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SIRT3,試劑盒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技術(shù)有限公司。(3)心功能指標:采用飛利浦IE33型心臟彩色超聲儀及S5-1探頭,頻率設(shè)置為2.0~4.0 MHz,并運用實時定量分析軟件,行超聲檢查,操作均由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專業(yè)超聲科醫(yī)師完成,受試者取左側(cè)臥位,于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取標準的胸骨旁左心室長軸觀和心尖四腔心觀切面,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計算左心室質(zhì)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LVMI。
1.5 隨訪 通過電話或門診隨訪2年,以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為預后不良,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行外科心肌切除術(shù)、卒中、安裝永久起搏器、心源性死亡、心搏驟停、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梗死后心絞痛及重大出血事件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采用ROC曲線分析探討SIRT3、LVM、LVMI、LVEF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最佳截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病例組SIRT3及心功能指標比較 病例組SIRT3、LVEF低于對照組,LVM、LVM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病例組SIRT3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IRT3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case group
表1 對照組與病例組SIRT3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IRT3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case group
注:SIRT3=沉默信息調(diào)節(jié)因子3,LVM=左心室質(zhì)量,LVMI=左心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SIRT3(μg/L) LVM(g) LVMI(g/m2) LVEF(%)對照組 60 2.58±0.33 170±25 87±11 62.3±7.2病例組 80 1.46±0.15 232±36 132±12 54.3±12.3 t值 26.899 11.307 22.671 4.60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預后情況 隨訪2年,80例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中,6例發(fā)生心力衰竭,6例行外科心肌切除術(shù),4例發(fā)生心房顫動,4例發(fā)生心搏驟停,3例發(fā)生腦出血,3例發(fā)生心源性死亡,2例安裝永久起搏器,共28例納入預后不良亞組;無事件生存52例,納入預后良好亞組。兩亞組年齡、性別、體質(zhì)指數(shù)和有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史者占比及RBC、Hb、TG、T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預后不良亞組SIRT3、LVEF低于預后良好亞組,LVM、LVMI高于預后良好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預后良好亞組與預后不良亞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good prognosis subgroup and poor prognosis subgroup
2.3 SIRT3與心功能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 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與LVM、LVMI呈負相關(guān)(r=-0.282,P=0.011;r=-0.242,P=0.031),與LVEF呈正相關(guān)(r=0.181,P=0.011)。
2.4 SIRT3及心功能指標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最佳截斷值 ROC曲線分析結(jié)果顯示,SIRT3、LVM、LVMI、LVEF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最佳截斷值分別為1.38 μg/L、202 g、122 g/m2、49.5%,見表3。
表3 SIRT3及心功能指標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ROC曲線分析Table 3 ROC curve analysis of SIRT3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yocardial hypertrophy
2.5 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賦值:預后良好=0,預后不良=1)為因變量,以SIRT3(賦值:≥1.38 μg/L=0,<1.38 μg/L=1)、LVM(賦值:≤202 g=0,>202 g=1)、LVM1(賦值:≤122 g/m2=0,>122 g/m2=1)、LVEF(賦值:≥49.5%=0,<49.5%=1)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SIRT3、LVM、LVMI、LVEF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yocardial hypertrophy
心肌肥厚是心肌細胞在病理生理刺激下發(fā)生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性改變,而心肌細胞數(shù)量不增加,該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且病程和預后難以評估,患者一般可長期正常存活,但部分患者會發(fā)生心搏驟停、心力衰竭等嚴重心血管事件,嚴重影響患者預后[7-8]。預測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顯示,SIRT3可參與代謝綜合征、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9-10]。本研究探討了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與心功能指標相關(guān)性,并分析患者預后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預后不良亞組SIRT3、LVEF低于預后良好亞組,LVM、LVMI高于預后良好亞組,提示不同預后的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及LVEF、LVM、LVMI存在明顯差異。SIRT3是sirtuin家族中一員,為組蛋白去乙?;?,其亞細胞主要定位于線粒體內(nèi)膜,可參與調(diào)控線粒體內(nèi)多種蛋白乙酰化修飾,在人體多個器官均有表達[11-13]。既往研究表明,SIRT3在對抗衰老、調(diào)節(jié)能量代謝、抗氧化應激方面具有價值,隨著對SIRT3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SIRT3還參與部分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4-15]。研究發(fā)現(xiàn),SIRT3水平降低的小鼠線粒體內(nèi)的蛋白呈現(xiàn)高度乙?;癄顟B(tài),可引起細胞內(nèi)正常代謝途徑紊亂[16]。SIRT3可參與調(diào)節(jié)多種代謝相關(guān)酶類基因的表達,促進線粒體生物合成和脂肪酸氧化代謝,可通過去乙?;せ頕oxo3a,促進錳超氧化物歧化酶及CAT基因轉(zhuǎn)錄表達,進而改善脂質(zhì)代謝紊亂,具有抑制心肌肥厚作用[17]。LVM、LVMI、LVEF是反映心肌肥厚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可客觀評價心肌結(jié)構(gòu)改變情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與LVM、LVMI呈負相關(guān),與LVEF呈正相關(guān),高水平SIRT3可能對心肌肥厚起到代償性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SIRT3、LVM、LVMI、LVEF對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且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馬艷艷等[18]研究顯示,SIRT3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基因蛋白表達,減弱雷帕霉素靶蛋白信號,提高心肌細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活性,抑制心肌肥厚,對改善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SIRT3、LVEF降低,LVM、LVMI升高,SIRT3與LVM、LVMI呈負相關(guān),與LVEF呈正相關(guān),SIRT3、LVM、LVMI、LVEF對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且為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樣本量較小,今后將進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明此結(jié)論。
作者貢獻:程菁祎進行文章的構(gòu)思與設(shè)計,論文的撰寫及修訂,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沈倩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封華、荀順芹進行資料收集,統(tǒng)計學處理;趙耀進行資料整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