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潘敬貞 陳煥濤
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標準和高中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是《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兩大亮點,貫穿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始終.隨著“三新”(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全面實施,高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高三階段以知識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數(shù)學“四基”與“四能”,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最終讓學生在高中數(shù)學終極評價(高考)中獲得理想的成績,是每一位高三數(shù)學一線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
高一、高二新授課的教學通常是在學生不知曉學習內(nèi)容的情況下進行的,而高三數(shù)學復習則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相關內(nèi)容,但相隔時間較長,遺忘較多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且其教學目標更是直接指向高中階段的終極評價即高考.高三數(shù)學復習分為三個輪次,一輪復習重基礎、講知識、建體系,二輪復習的關鍵在于知識點的深入、重難點的突破、思想方法的交融升華,三輪復習則側(cè)重查漏補缺,重難點強化.微專題因微而“?!?,因微而“精”,因微而“深”,因此微專題具有實效性、針對性、靈活性、細致性、深刻性等特點,在三個輪次的復習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學生學習困難處設置微專題、在思維痛點處設置微專題、在核心內(nèi)容與高頻考點處設置微專題能有效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解析幾何是高中數(shù)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也是考查推理論證能力和運算求解能力的絕佳素材,同時也是培育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的沃土.解析幾何中探究型存在性問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索性和綜合性,解析幾何中探究型存在性問題對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應用意識,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該類問題的求解重點考查運用代數(shù)方法研究幾何問題,主要涉及平面幾何的性質(zhì)、直線方程、韋達定理、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分類討論等解析幾何的核心內(nèi)容,在此過程中推理論證能力尤為關鍵.近年來,解析幾何中有關面積問題(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面積)一直是高考命題的熱點,常以壓軸題的形式出現(xiàn).
本文首先以學生熟悉的三角形面積問題和兩條直線垂直問題為素材,考慮運算量不要太大,因此以一條直線與拋物線相交問題為背景,編制一個基本問題的問題(問題1),目的是調(diào)動全體學生積極動手求解并參與課堂,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探究型存在性問題及其一般求解思路.在問題1的基礎上,以直線與橢圓相交為背景,結(jié)合平面解析幾何常見的直線斜率問題、角的問題、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問題、距離問題、弦長問題等設置變式(變式1-5),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的幾何元素下,合理地轉(zhuǎn)化以及將其代數(shù)化,最后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四基”與“四能”,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為了進一步擴大問題的開放性與綜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因此引入?yún)?shù),設置“是否存在這樣的常數(shù)”(問題2),探究曲線的存在性,設置“是否存在這樣的曲線”(問題3及變式6、7),這兩類問題都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和較強的綜合性,對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發(fā)展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點是構成幾何圖形的重要元素,因此以“點”為切入點,以存在性探究型設問,受到眾多命題專家的青睞,主要考查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解析幾何中的直線斜率、兩條直線所成角、距離、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等問題,問題1及變式1-5主要圍繞“是否存在這樣的點”進行分析求解.
問題1.已知直線l:2x-3y+4=0與拋物線C:y2=4x交于A,B兩點.
(1)能否在x軸上找到點P,使得△PAB的面積為4?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能否在x軸上找到點P,使得∠APB=90°?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首先選一個難度較低、計算量不大,但又要涵蓋解析幾何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問題作為本文的切入點.眾所周知,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系問題,相對于直線與橢圓、直線與雙曲線的位置關系問題計算量要少很多,因此問題1以一條直線與拋物線相交問題為背景,圍繞本節(jié)課的主題(探究型存在性問題)設置問題.第(1)問結(jié)合大家熟悉的三角形問題設問;第(2)問以90°為背景元素設置問題,學生可以從直線斜率角度思考,也可以借助平面向量工具進行解題,為解決問題提供多種思路.第(1)問的結(jié)論存在,而第(2)問的結(jié)論不存在,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認識探究型存在性問題的“探索性”與“開放性”,初步體會該類問題的求解思路,厘清解答步驟.
【解析】(1)假設存在.
把直線2x-3y+4=0代入拋物線y2=4x消x并整理得y2-6y+8=0,
設A(x1,y1),B(x2,y2),P(a,0),
則y1+y2=6,y1y2=8,
點P(a,0)到直線l的距離
所以|a+2|=4,解得a=2或a=-6,
因此,所有滿足條件的P的坐標為(-6,0)和(2,0).
評注:第(1)問的求解,首先假設存在,進而設點P的坐標,再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三角形的高,利用弦長公式求三角形的底,然后根據(jù)三角形面積公式列方程,若方程有解,則將方程的根解出來即可.問題較為基礎,難度較低,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求解.
(2)思路一(向量法):假設存在.
設A(x1,y1),B(x2,y2),P(a,0),
若存在點P,使得∠APB=90°,
所以(x1-a)·(x2-a)+y1y2=0,
又由(1)得y1+y2=6,y1y2=8,
所以得a2-5a+12=0,此方程無解,故不存在這樣的點P.
思路二(直線斜率法):
假設存在點P(a,0),使得∠APB=90°,
則直線PA⊥PB.
若直線PA,PB的斜率存在,設A(x1,y1),B(x2,y2),
所以(x1-a)·(x2-a)+y1y2=0,
下同思路一,直線PA或PB的斜率不存在,顯然不成立,故不存在這樣的點.
評注:在第(1)問的基礎上,以“90°”為元素設置問題,該題的求解,首先要合理將角代數(shù)化,可采用平面向量工具,也可以用直線斜率進行轉(zhuǎn)化,最后根據(jù)題意所列的方程無解,因而得出假設不成立的結(jié)論.
(1)求橢圓C的方程;
(2)在x軸上是否存在一點T,使得直線TM與TN的斜率之積為定值?若存在,請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點T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有了問題1的求解經(jīng)驗,問題1的第(2)題的思路二也用到了直線斜率法.同時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究型存在性問題”,提升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因此變式1以直線與橢圓相交為背景,結(jié)合直線斜率法,設置探究型存在性問題.變式1的求解思路與問題1基本一致,但運算量增加了不少,筆者認為此處增加運算量是有必要的,為后續(xù)的深度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反設直線方程可以有效減少運算量,優(yōu)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效率,積累解題經(jīng)驗.
(2)因為直線l過點F2(1,0)且不與x軸重合,
所以設l的方程為x=my+1,
消去x并整理得(3m2+4)y2+6my-9=0,
Δ=36m2+36(3m2+4)>0,
設M(x1,y1),N(x2,y2),
因此,所有滿足條件的T的坐標為(-2,0)和(2,0).
評注:本題以直線與橢圓為背景,相對問題1,運算量大大增加,反設直線方程可以有效減少運算量.該題求解的關鍵是用坐標表示直線斜率并化簡求值,本題的求解對培育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提升推理論證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角”是平面幾何的基本元素,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幾何問題是解析幾何的核心,用坐標表示“角”的問題是將“角”的問題代數(shù)化的有效途徑,因此保留直線與橢圓相交的背景,將“角”相等問題轉(zhuǎn)化為直線斜率和為零得到變式2,變式將平面解析幾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轉(zhuǎn)化為直線的斜率問題,從而順利將問題代數(shù)化.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幾何問題(解析幾何的本質(zhì)),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化歸與轉(zhuǎn)化思想和運算求解能力等.
(1)求橢圓G的方程;
(2)過點M(0,1)斜率為k(k≠0)的直線l交橢圓G于A,B兩點,在y軸上是否存在點N使得∠ANM=∠BNM(點N與點M不重合),若存在,求出點N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設直線l:y=kx+1(k≠0),A(x1,y1),B(x2,y2),N(0,y0),
消去y并整理得(4k2+3)x2+8kx-8=0,
Δ=64k2+32(4k2+3)>0,
因為∠ANM=∠BNM,所以kAN+kBN=0,
即2kx1x2+(1-y0)(x1+x2)=0,
得y0=3,即存在定點N(0,3).
評注:變式2以“角”為元素,問題求解的關鍵也是將“角”的問題代數(shù)化,進而聯(lián)立直線與曲線方程,通過一系列的運算推理,最終將問題解決.
平面向量是處理平面解析幾何問題的有利工具,也是溝通幾何與代數(shù)的重要橋梁,以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設問是解析幾何中常見的問題.因此保留直線與橢圓相交的背景,結(jié)合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設置探究型存在性問題得到變式3.
(1)求橢圓C的方程;
消去x得(3m2+4)y2+6my-9=0,
學生經(jīng)歷了問題1與變式1-3的分析與求解,積累了處理解析幾何的一般方法,掌握了解析幾何中“探究型存在性問題”的一般策略,此時給出一道高考真題(2020年新高考山東卷),讓學生感受高考真題,確定努力方向.
(1)求橢圓C的方程;
(2)點M,N在C上,且AM⊥AN,AD⊥MN,D為垂足.證明:存在定點Q,使得|DQ|為定值.
評注:第(2)問透過條件AM⊥AN可知△MAN為橢圓的內(nèi)接直角三角形,也可以理解為點A(2,1)在以MN為直徑的圓上,試題中的基本元素動中有靜,要求證|DQ|為定值,則必須化動為靜,可見試題的難度較大.但是如果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善于觀察,敢于探究,積累學習活動經(jīng)驗,對該題的解答是不存在問題的.該題的解答可以設動直線MN的方程為x=my+n,也可以設動直線MN的方程為y=kx+m,但是后者需要對斜率是否存在分類討論.解決該題的關鍵是要能夠找出動直線MN所過的定點坐標,然后再根據(jù)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質(zhì)得出答案.
變式5.已知圓O:x2+y2=64,圓C與圓O相交,圓心為C(9,0),且圓C上的點與圓O上的點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1.
(1) 求圓C的標準方程;
(2) 在x軸上是否存在定點P,使得過點P的動直線l被圓O與圓C截得的弦長d1,d2的比值總等于同一常數(shù)λ?若存在,求點P的坐標及λ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1) (x-9)2+y2=16(過程略).
(2) 假設存在符合題意的定點P(x0,0),
當直線l的斜率存在時,
設直線l的方程為y=k(x-x0),即kx-y-kx0=0,
兩邊平方得,
整理得,
由于對任意實數(shù)k,上式均成立,故有
故存在定點P(6,0)或P(18,0),使得d1,d2的比值總等于同一常數(shù)λ=2.
評注:尋找點的坐標已經(jīng)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同時還要求兩條弦長的比值,因此本題的開放性更大,問題的求解需要具備較高的定力,需要探索問題的勇氣和較高的理性思維.無論問題有多開放,用代數(shù)表示兩條弦長的長度才是關鍵,在此過程中結(jié)合圓的性質(zhì).本題將本節(jié)課推向高潮.
(1)求橢圓C的標準方程;
(2)是否存在實數(shù)t,使得|AF1|+|BF1|=t|AF1||BF1|恒成立?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因為|AF1|+|BF1|=t|AF1||BF1|,
綜上,存在實數(shù)t=2,使得|AF1|+|BF1|=t|AF1||BF1|恒成立.
評注:問題2切換問題情境,引入?yún)?shù),設置“是否存在這樣的常數(shù)”的問題,問題不僅有很高的開放性,還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問題2的求解首先需要將問題轉(zhuǎn)化,分類討論,然后聯(lián)立直線與曲線方程,進而進行一系列的運算推理,最后將問題解決.
問題3及變式6與變式7都是以“是否存在這樣的曲線”設置問題,問題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探索性和綜合性,運算量并沒有增加,但思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這幾道試題對培育學生的數(shù)學靈魂——數(shù)學思維能力有積極意義.
(1)求C1,C2的方程;
(2)①略;②設直線MA的斜率為k1,
評注:由于本題中已知直線l經(jīng)過定點(坐標原點),因此降低了難度,此時只需直線l的方程并根據(jù)題意列方程,求交點坐標,最后化簡求出直線l的斜率k的值即可得出“存在這樣的直線”的結(jié)論.
(1)求橢圓E的方程;
(2)當直線l斜率不存在時,設直線l的方程為x=n,
當直線l斜率存在時,設直線l的方程為y=kx+m,A(x1,y1),B(x2,y2),
Δ=16(4k2-m2+1)>0,
所以5m2-4k2-4=0, 5d2(1+k2)-4k2-4=0,恒成立,即(5d2-4)(k2+1)=0恒成立 ,
評注:本題主要考查圓的方程,由于圓心為坐標原點,因此要求圓的方程只需求圓的半徑,根據(jù)題意列關于半徑的方程,若方程有解則圓存在,若無解則圓不存在.該題主要考查函數(shù)與方程思想、化歸與轉(zhuǎn)化思想、分類討論思想,考查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求解時注意對直線的斜率分存在和不存在兩種情況的討論.
變式7:已知拋物線C的頂點在坐標原點,焦點在x軸上,P(2,0)為定點,若動圓M過點P,且圓心M在拋物線C上運動.點A,B是圓M與y軸的兩交點,試推斷:是否存在一條拋物線C,使|AB|為定值?若存在,求出這個定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設圓心M(a,b)(a≥0),點A(0,y1),B(0,y2).
因為圓M過點P(2,0),可設圓M的方程為(x-a)2+(y-b)2=(a-2)2+b2,
令x=0,得y2-2by+4a-4=0,所以y1+y2=2b,y1y2=4a-4,
設拋物線方程為y2=mx(m≠0),因為圓心M在拋物線C上,則b2=ma,
故存在一條拋物線y2=4x,使|AB|為定值4.
評注:本題涉及的問題較多,既有拋物線的存在性問題,又有線段的定值問題,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綜合性,問題的求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本題的求解過程并不復雜,解答長度也不長,但很多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解決本題首先根據(jù)題意設圓的方程和拋物線方程,再結(jié)合圓的性質(zhì)和拋物線定義列相關方程,最后通過解方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