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瑩
鼎在早期是重要的炊器,《說文解字》中形容其為“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中也說:“所以熟食器也?!痹诳脊虐l(fā)掘中,很多青銅鼎都有煙熏火烤的痕跡,有的鼎底部設(shè)有專門放炭火的托盤,如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等,有力地證明鼎具有烹煮食物的功能?!抖Y記·內(nèi)則》中記載了鼎在炮豚中的應(yīng)用。首先,對宰殺后的小豬或羊進行簡單處理,包上泥巴,用火烘烤。待泥巴烤干,剝掉泥巴,用手搓去肉皮上的薄膜。然后,把糊狀米粉涂在烤熟的小豬或羊身上,用油煎炸。接下來,就涉及鼎的應(yīng)用了:“鉅鑊湯,以小鼎,薌脯于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后調(diào)之以醯醢。”也就是說,在一口大鍋中燒熱水,再把盛著肉的小鼎放入大鍋中,熱水不能沒過小鼎。在連續(xù)蒸煮三天三夜后,把肉取出來,用醋、醬調(diào)味,炮豚便制作好了。
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商代開國元勛伊尹曾負鼎見湯,用飯菜滋味打比方,向湯闡明政治主張。伊尹少時身世坎坷,成年后善于烹飪,才德出眾,雖然身在鄉(xiāng)野,但胸懷社稷。當他聽聞湯的美名后,想要投奔湯,但是苦于沒有機會。當有莘氏國君的女兒將要嫁給湯時,伊尹便請求國君成為隨嫁的奴隸。伊尹背上鼎,隨送嫁的隊伍來到湯的領(lǐng)地,以烹飪之法論政?!秴问洗呵铩け疚镀穭t更為具體地記述了伊尹與湯之間的談話。面見湯時,伊尹頭頭是道地談?wù)撈鹋胫泼朗车姆椒ā珕栆烈骸翱梢袁F(xiàn)在就制作這些美食嗎?”伊尹回答:“現(xiàn)在您的國家太小了,還不具備制作這些美食的條件,您當了天子后才能具備。魚鱉等水生動物味道腥,鷹雕等肉食動物味道臊,獐鹿等食草動物味道膻。無論氣味如何,皆可各得其用。在烹煮的時候,水是第一道關(guān)鍵工序。五味三材,多次煮沸,用火是其中的關(guān)鍵。時而用熾火,時而用微火,以恰當?shù)幕鸷蛉コ獾男入?。在加入調(diào)料時,不同調(diào)料的先后順序、劑量多少,都要把握得當。鼎中食物味道的變化很微妙,所以不能言傳,也無法喻說,就如同射箭騎馬之術(shù)、陰陽二氣之變、四時節(jié)氣運行一樣。這樣一來,烹煮的時間雖長卻不破壞食物品質(zhì)。在口味上,酸、甜、咸、辣皆適中,清淡而不乏味,肥而不油膩?!苯又烈鼜呐腼冎ㄍ萍爸螄?。他告訴湯:“美味的食材來自天下各地,而且為了保證食物的新鮮,要用最好的馬把食物送到都城。只有天子才能具備這些條件。您當順應(yīng)天命,領(lǐng)悟仁義之道,這樣才能成為天子。也只有成為天子,才能擁有天下之至味。作為天子,審察身邊的事物便可以把握遠方諸事,自身領(lǐng)悟仁義大道便可化成天下。圣人治理天下之道是簡約的,無須費力處理各種具體事務(wù)。”湯被伊尹的話所折服,任命伊尹為宰相。伊尹后來沒有辜負湯的期望。在伊尹的輔佐下,湯討伐夏桀,建立了商朝。可見,鼎的基礎(chǔ)用法之一即是烹煮食物,而鼎調(diào)和五味之功能,則使其成為具有文化意蘊的“寶器”。
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鼎不僅能用于烹煮,還可以用來盛放食物?!抖Y記·禮運》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倍ψ鳛楣糯匾拇镀?,無論是盛食以供享用,還是以供祭祀,其形制、數(shù)量、所盛之物都需要符合禮制。比如,《儀禮·聘禮》中記載了諸侯相互問候時,宴請使者的禮制。在宴請時,宰夫身穿朝服,為使者陳設(shè)食物。宰夫在庭西放置煮熟的食物,其中包括盛放牛、羊、豕等食物的九鼎,以及三只陪鼎。生的食物則被放置在庭東,包括生的牛、羊、豕,共有七鼎。堂上放置八豆、八簋、六铏、兩簠、八壺,西夾室放置六豆、六簋、四铏、兩簠、六壺。宰夫要在門外準備米、禾各二十車,薪草、飼草各四十車。相比于使者,上介(即副使)所享有的食物稍少??畲辖樗玫难b熟食的鼎為七只,堂上只設(shè)六豆、六簋、四铏、兩簠、六壺,米、禾、薪草、飼草也比使者少一半。又如,《儀禮·特牲饋食禮》中記載了諸侯之士祭祀祖父、父親的禮儀,鼎在這一過程中亦是必不可少的盛食之器。在舉行正式祭祀儀式前,主人不僅要占卜祭祀日期、邀請客人,還需要陳設(shè)好祭祀器具。在邀請賓客次日的傍晚,主人便需要把鼎擺在廟門外。除鼎之外,主人也要陳放壺、棜、豆、籩、铏等器具,擺好兔以及作為祭牲的豬。在宗人檢查鼎內(nèi)是否干凈、祭牲是否符合要求后,準備工作告一段落。在祭祀日當天,主人站在廟門東側(cè)察看宰殺祭牲,主婦則在西堂下察看炊煮黍稷。廟門外東邊的灶上烹煮豬、魚、兔,肉羹煮好后就放入鼎中。在其后的儀式中,由主人等將鼎抬至庭中,再用匕取出鼎中的牲體,放置在俎上。然后,把俎端入室內(nèi),以供祭祀。
可見,在古代鼎不僅是調(diào)和五味的炊具,更發(fā)展為重要的禮器。在宴饗、祭祀等重要場合,鼎的數(shù)量、規(guī)制等都體現(xiàn)出嚴格的等級劃分。這也是鼎成為王權(quán)象征的關(guān)鍵原因。
作為烹煮工具的鼎也被用于刑罰。從周代起,便有將有罪者投入鼎中烹煮的酷刑。齊哀公是西周時期齊國第五任國君,周夷王三年時被烹殺于鼎。史書上對此事的細節(jié)記載不多?!吨駮o年》曰:“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薄妒酚洝R太公世家》曰:“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我們能夠還原這一事件的大致經(jīng)過。齊國、紀國領(lǐng)土相鄰,兩國相處中難免有摩擦。齊哀公繼位后,愛好田獵,荒淫放縱。紀國國君紀煬侯抓住機會,在周夷王面前進獻讒言。在聽了紀煬侯添油加醋的一番話后,周夷王頗為惱怒,起了殺心。于是,他召集各方諸侯,當著眾諸侯的面用大鼎烹殺了齊哀公。由于紀煬侯進言乃哀公被烹的起因,齊國與紀國從此結(jié)下世仇。百余年后,紀國被齊國第十四任國君齊襄公所滅,齊襄公因報“九世之仇”被史家稱贊。從文獻上看,漢以后的史書上很少見到鼎烹之刑的記載。這是因為以鼎烹人過于殘忍,后世賢明之君大多禁用此刑。
由于鼎烹之刑慘烈,因而實際使用很少,但“鼎烹”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人的引用和比喻之中。漢武帝時期,名臣主父偃就有過“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言論,希望人生轟轟烈烈。主父偃早年貧困,受人排擠,后來才因武帝賞識,成為朝廷重臣。由于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在武帝面前如魚得水,朝廷大臣紛紛賄賂主父偃。主父偃所收錢財,累計起來有千金之多。有人勸主父偃加以收斂,主父偃回答說:“我曾游歷各地四十余年,始終不得志,以至于雙親、兄弟、賓客都厭棄我。我實在困頓得太久了!大丈夫在世,活著的時候若不能成為列五鼎而食的高官,沒能享受豪奢生活,那么寧受五鼎烹煮之刑而死。”可以看出,主父偃之所以有“死即五鼎烹”之言,是因為他困頓已久,希望能在平生抱負得以伸展之時快意行事。
鼎還曾被作為銘刻、公布法律的工具使用,春秋時期鄭、晉兩國都鑄造過刑鼎。《左傳·昭公六年》記載:“三月,鄭人鑄刑書?!敝v的就是鄭國子產(chǎn)將刑書鑄刻于鼎的事件。在此之前,法律由上層貴族掌握,并不公布給百姓,以此維護貴族的權(quán)威。春秋晚期禮崩樂壞,社會結(jié)構(gòu)變革。子產(chǎn)意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前的制度難以滿足社會治理的需要。為求救世,他主張依靠法律規(guī)定治國。子產(chǎn)命人將法律條文鑄刻在鼎上,公布于眾。過了一段時間,子產(chǎn)鑄刑鼎的成效顯現(xiàn)出來。鄭國繁榮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比以前更加強大。繼鄭國之后,晉國也鑄造了刑鼎。據(jù)《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晉國的趙鞅、荀寅在汝水之濱筑城,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鐵來鑄造刑鼎,鼎上鑄刻的是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范宣子的刑書最初只是朝廷使用,并未下達百姓,后趙鞅、荀寅通過刑鼎將其公諸于世。
鼎作為刑人之器,不僅懲戒有罪之人,也讓無罪之人聞之膽寒。作為表彰刑法之器,鼎的鑄造有助于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推動社會的進步。鼎對社會穩(wěn)定起到的貢獻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鼎便是國之重器,是王權(quán)的象征。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古時期鼎便是國之重器。泰帝曾鑄一只大鼎,象征天下統(tǒng)一,統(tǒng)攝天地萬物。黃帝鑄造了三只鼎,象征天、地、人。盡管這段文字頗具傳說色彩,但也說明了鼎在中國傳統(tǒng)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九鼎”是國家興旺的象征,被視為天命所在,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先秦時期,《左傳》《逸周書》中已有關(guān)于九鼎的記載,講述了九鼎從夏入周的歷史?!蹲髠鳌ば辍分姓f,夏朝有德時曾經(jīng)造過九鼎。鼎由九州長官進貢的銅鑄而成,鼎上的圖案取象于遠方的山川萬物。由于天下百物的圖案都鑄在鼎上,因此百姓能夠知道何為神靈、何為鬼怪。當百姓進入山林、渡過川澤的時候,不會碰到意外之事,更不會遇到魑魅魍魎。也正因如此,當時上下和順、受天庇佑。后來夏桀繼承王位,昏庸無道,夏為商所滅,鼎也隨之被遷至商朝。后來,商紂王暴虐失德,鼎便被遷至周?!兑葜軙た艘笃分羞€記載了將九鼎遷入周的詳細過程:周武王即位后,命令南宮百達、史佚遷移九鼎。總之,九鼎在夏、商、周三朝皆被視為傳國至寶,象征著天子的權(quán)力。
正因“九鼎”是權(quán)力的象征,戰(zhàn)國時期,有野心的諸侯往往覬覦周朝的寶鼎?!妒酚洝こ兰摇分杏涊d了楚莊王問鼎的故事。楚莊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曾經(jīng)滅掉庸國,還大敗宋國,繳獲戰(zhàn)車五百乘。公元前606年,楚國討伐居住在陸渾的戎人,到了洛陽的附近,在周的都城外閱兵。楚莊王早就有奪取天下之心,且當時周室衰微,楚國此舉無疑是在展示楚國的強大。周定王聞訊,派大夫王孫滿以郊勞禮相迎。楚莊王見到王孫滿,便向他詢問周鼎的輕重、大小。面對倨傲的楚莊王,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道:“王朝的興衰在于是否修德,不在于鼎的大小、輕重。”楚莊王說:“你們不要依恃著有九鼎!鼎并非難得之物,楚國兵甲眾多,只要把戈戟上的尖折下便足以鑄造九鼎。”王孫滿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九鼎傳承的歷程講起:“大王難道忘了從前那些事了嗎?從前虞夏國運昌盛的時候,遠方諸侯皆來朝見。那時候,九州長官進獻的銅被用來鑄成鼎,鼎上刻有山川萬物,使百姓能夠識別神靈與鬼怪。夏桀無道,鼎遷至商。殷紂暴虐,鼎遷至周??梢姡绻熳拥滦懈?,鼎雖小卻沉重難移動;若天子昏庸,鼎即使再大也能被輕易遷走。當初成王定鼎于河南郟鄏,占卜的結(jié)果是周朝傳國三十代,可享國祚七百年,此乃天命?,F(xiàn)在周朝的德業(yè)雖敗,天命未盡,并非大王能問鼎輕重的時候?!背f王聽罷,自知辯論不過王孫滿,也自忖還沒有取代周室的能力,便偃旗息鼓,撤回楚國?!皢柖χ性钡某烧Z便是由此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圖謀王位,或泛指企圖侵占別國。
鼎是王權(quán)的象征,對鼎的爭奪表面上是器物之爭,實則是權(quán)力之爭。在爭奪“九鼎”的過程中,難免涉及到諸侯之間的博弈?!稇?zhàn)國策·東周策》中講到秦興師臨周求九鼎,其中不僅涉及周與秦、齊之間的博弈,還牽涉到梁(即魏)、楚兩國。當時,秦國向周都發(fā)兵,打算求取九鼎。周王派大臣顏率向齊國求救。顏率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勸說齊王:“秦國發(fā)兵想要奪取周的九鼎,實在是個不講道義的國家。我們君臣商議,與其讓秦奪走九鼎,還不如把鼎給齊國。對于貴國來說,不僅會因為救周于危難之中獲得美名,還會得到九鼎這一實在的利益?!饼R王被顏率之言打動,發(fā)兵五萬,迫使秦國退兵。到了齊國派人來取九鼎之時,周王又憂心不已,畢竟他并不想讓九鼎落入齊國之手。于是,顏率再次來到齊國。他對齊王說:“周真心想要奉上九鼎,只是不知應(yīng)從哪條路運往齊國?”齊王講出借道梁國和借道楚國兩種方案,都被顏率否定了。顏率告訴齊王,梁國、楚國都垂涎九鼎已久,一旦九鼎進入這兩國的領(lǐng)地,都不可能再出來。接著,他又從人力物力的角度勸說齊王:“從前九鼎從殷遷至周,一只鼎就需要九萬人來抬,抬九只鼎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不僅如此,運鼎還需要相當數(shù)量的器械?!饼R王聽罷,便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頭。
根據(jù)《史記·秦本紀》的說法,秦昭襄王滅周后,將九鼎從洛邑移至秦都咸陽。自此之后,九鼎便下落不明。九鼎雖無,歷代帝王多有鑄鼎以彰顯皇權(quán)、表明功績者。漢武帝登泰山時鑄造一大鼎,鼎高四尺,鼎上刻有“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武則天稱帝后,于萬歲通天二年(697)鑄造九鼎,放置于明堂之庭。宋代崇寧年間,宋徽宗曾親自祭方澤、建明堂、立九廟、鑄造九鼎、祭祀熒惑。足見歷代帝王對鼎的重視。
鼎的形態(tài)特點、歷史文化特征鮮明,因此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詞匯和鼎密切相關(guān)。
鼎有三足,因此被用來比喻三方并立之勢。古代文獻中“鼎足而立”“三足鼎立”“鼎立”等詞,皆取此義。《漢書·蒯伍江息夫傳》記載,在楚漢相爭的關(guān)鍵時刻,謀士蒯通勸韓信說:“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必嵬ǖ囊馑际亲岉n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這樣三方勢力均等,都不敢貿(mào)然行動。蒯通之所以出此言,是當時的軍事局勢使然。劉邦踞守在鞏縣、洛陽,與楚軍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甚至有兵敗受挫之時。項羽雖率楚軍攻克滎陽,威震天下,但由于西山的阻礙,只能兵困于京縣、索邑,與漢軍相持不下。在楚、漢勝負難分之時,韓信占據(jù)齊地,兵甲眾多。蒯通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贏。與其仰人鼻息,不如進一步占領(lǐng)淮泗之地,拉攏諸侯,與楚、漢形成三分天下之勢。韓信顧念劉邦之恩,并未采納蒯通的計謀。漢得天下后,韓信先是被貶為淮陰侯,后因謀反未遂被殺。韓信臨死前嘆息不已,悔恨沒聽取蒯通的諫言。
鼎是國之重器,權(quán)力的象征,可以指代處于重要地位的人或物。例如“鼎臣”一詞,可以指代國之重臣?!稘h書·敘傳下》中說漢哀帝“底剭鼎臣”,講的是其文質(zhì)兼?zhèn)?,獨攬大?quán),誅殺重臣之事。根據(jù)服虔的注解,“底剭鼎臣”指的是漢哀帝殺朱博、王嘉之事。朱博生活節(jié)儉,被封為丞相,后攀附定陶太后。定陶太后想獲得尊號,受到大司馬傅喜的阻撓,因此對傅喜極為不滿。于是授意朱博彈劾傅喜。漢哀帝素知太后對傅喜不滿,懷疑朱博受太后指使,于是派廷尉調(diào)查。待查明真相后,朱博畏罪自殺。王嘉于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開始擔任丞相,被奉為新甫侯。當時,漢哀帝寵幸董賢,不僅平時對董賢多有賞賜,還封他為高安侯。王嘉對此頗為不滿,上書漢哀帝:“陛下如此重用董賢,四方的百姓因此怨聲載道。民間有諺語說:‘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臣聽聞此言后常常感到寒心?!睗h哀帝大怒,將王嘉關(guān)入監(jiān)獄。王嘉在獄中絕食吐血而死。朱博、王嘉雖因罪而死,但他們皆官至丞相,位極人臣,因此在史書被稱為“鼎臣”。類似意義的詞還有“鼎司”“鼎位”等。
古代用鼎之人身份顯赫,“鼎”有“顯赫”之義,相應(yīng)的詞有“鼎族”“鼎貴”等?!岸ψ濉敝傅氖呛篱T大族。據(jù)《梁書》記載,梁武帝時期,歸降梁朝的將領(lǐng)侯景起兵反叛,攻陷臺城。鎮(zhèn)守荊州的蕭繹聞訊后,命大將王僧辯討伐侯景,還撰寫了一篇檄文,文中便有“鼎族”一詞。其文曰:“諸君或世樹忠貞,身荷寵爵,羽儀鼎族,書勛王府,俯眉猾豎,無由自效,豈不下慚泉壤,上愧皇天!失忠與義,難以自立。”大意是:諸位都世代忠于朝廷,自身也有榮寵和爵位,是身份顯赫的世家大族。如果在討伐侯景一事上無所作為,無疑是上愧于天,下愧于地。在這段話中,蕭繹言辭懇切地動員士族共伐侯景,極具號召力。另如“鼎貴”指顯赫尊貴的人。《隋書》中夸贊韓覬之妻:“韓覬妻者,洛陽于氏女也,字茂德。父實,周大左輔。于氏年十四,適于覬。雖生長膏腴,家門鼎盛,而動遵禮度,躬自儉約,宗黨敬之。”講的是韓覬的妻子出身顯赫尊貴,家境優(yōu)渥,但是尊崇禮法、節(jié)儉自持,受到宗族鄉(xiāng)黨的尊敬。
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鼎,但鼎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已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和歷史典故中,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注釋:
[1][3](漢)許慎撰,班吉慶、王劍、王華寶校點:《說文解字校訂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 頁,第194 頁。
[2]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六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1 頁。
[4](梁)顧野王撰,呂浩校點:《大廣益會玉篇》中,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558 頁。
[5][6]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542 頁,第423 頁。
[7]《竹書紀年注》,四部叢刊景明天一閣本,卷下。
[8](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五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81 頁。
[9](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九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961 頁。
[10]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五冊,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410 頁。
[11]根據(jù)杜注:“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鄭人鑄刑書”就是指將刑書鑄刻于鼎。參見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五冊,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410 頁。
[12]據(jù)司馬貞《史記索隱》,泰帝指太昊。參見(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 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四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392 頁。
[13]參見(梁)虞荔纂,(宋)張掄撰,(宋)趙九成撰:《鼎錄·紹興內(nèi)府古器評·考古圖釋文》,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3 頁。
[14]參見(后晉)劉昫等:《舊唐書》第一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6 頁。
[15]參見(元)脫脫等:《宋史》第八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424 頁。
[16](漢)班固:《漢書》第三冊,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889 頁,
[17](漢)班固:《漢書》第四冊,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621 頁。
[18](唐)姚思廉:《梁書》第一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5 頁。
[19](唐)魏徵等:《隋書》第六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80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