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洋,胡婷婷,安鳳霞,王君明,張騰騰
(1.亳州學院中藥學院,安徽亳州 2368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1],為臨床上常用藥材,性微寒,味苦、酸,主要歸肝、脾經。具有柔肝止痛、斂陰止汗、養(yǎng)血調經、平抑肝陽的功效[2],臨床上主要用于四肢攣痛、頭痛眩暈、脅痛、腹痛、自汗、盜汗、月經不調、血虛萎黃[3]。白芍炮制方法歷史悠久,古籍收載較多且炮制方法比較龐雜。目前雖有一些學者在白芍炮制歷史沿革方面做了相關研究,但還遠遠不夠,且部分文獻存在疑誤。本文借助醫(yī)藥本草數(shù)據庫和古代醫(yī)藥典籍、中國藥典、地方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現(xiàn)代研究文獻等,對白芍炮制的方法進行綜述,為制定統(tǒng)一的炮制質量標準并開展炮制機理研究提供參考。
借助醫(yī)藥本草數(shù)據庫和查閱相關古代書籍,將白芍的炮制方法從漢朝至清朝時期一一梳理,分析總結。共查閱到58 本古籍收載有白芍炮制方法66種,古籍類型包括本草類、醫(yī)學方書類和修治專著類,其中以宋、明、清時期收載最多。古代收載的炮制方法較多且不系統(tǒng),而現(xiàn)代藥典中主要包括凈制、切制和炮炙三類方法。將白芍古代與現(xiàn)代炮制方法進行對應,其中凈制主要包括“刮去皮、洗凈、去蘆”;切制主要包括“屑”“切”“銼”“鍘碎銼”,炮炙則主要含有“蒸”“炒”“炙”“燒炭”“煨”“焙”法、加輔料制法和以藥制藥之法[4],其中又以炒法和加輔料酒的制法居多。具體白芍古籍收載情況見圖1。
圖1 白芍古籍收載情況一覽圖
白芍在中醫(yī)藥中的應用可謂是源遠流長,其始載于漢朝的《神農本草經》[5]中,居于中品,有“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的記載。關于白芍炮制的記載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6]中的“屑勺藥”,即將芍藥打碎成末;之后還有“芍藥,二兩,切”的簡單記述”[7]。
南北朝劉宋時期,我國第一部炮制學專著《雷公炮炙論》中,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曬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頭土了,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干用之?!盵8]這是最早詳細記載的白芍炮制方法,主要包括了炮制過程中的凈制、炮制輔料以及炮制時間等。
這一時期,白芍的炮制方法首次出現(xiàn)加熱處理,并對其程度進行初步要求。包括有熬令黃、炙、炙令黃、炒黃、炙令黃色、焙之法[9-12]。這也為后期白芍炮制方法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宋朝時期,是白芍炮制方法的快速發(fā)展期,除了沿用之前朝代的刮去皮、切、熬令黃、炙和炒黃[13-15]之法,又新增了“洗,焙”、去心焙、洗凈、剉碎焙干、銼、“水煮十沸,焙干”、微炒、銼炒令黃、炒微黃、炒令黃、炒令赤色、熬令黑、酒炒[16-22]共13 種制法。在此期間也首次引入了加輔料炒,為后期白芍的加輔料制法提供了更多可能。
元朝時期,白芍的炮制方法進入了平穩(wěn)發(fā)展期,新增“鍘碎銼,桶銼”、酒浸、酒拌炒、酒浸炒、炒為末、燒灰存性、酒洗[23-25]7種制法,卻只沿用了炒制和酒炒法。元朝炮制方法較少,可能與當時王朝一味擴大版圖,內部政權動蕩,使得王朝加速滅亡有關。
明朝白芍炮制方法進入井噴期,首先沿用大量之前的制法,其中以炒制和酒炒法為主,新增24種制法,新增制法以加輔料制法居多。主要有去皮炒、米泔炒、煨、炒極熟、酒煮切焙、炒黑、醋炒、火煨酒炒、鹽酒炒、“酒浸,煨”、酒炒黃、淡酒炒、酒浸蒸切片、“煨熟,酒焙”、酒洗炒、去蘆、火煨、陳米炒、米粉炒、姜炒、鹽水炒、土炒、乳汁炒、薄荷汁炒[26-37]等。
清朝白芍的炮制方法依然發(fā)展迅速,在沿用前代諸多制法[38-62]的基礎上,又新增加12 種,其中加輔料制法較多,新增3種藥制法?!侗静輩R》中添加了“蜜水拌蒸”;《得配本草》添加了“蜜炒”。輔料為酒的新增制法有“以火酒潤之”[63]、“酒焙”、“酒拌”、“酒炒焦”、“桂酒制”、“桂酒炒”和“煨熟酒炒”。以藥為制新增有“川椒拌炒”“桂枝煎酒浸炒”和“肉桂湯浸炒”之法。
在繼承古代炮制經驗的基礎上,白芍的現(xiàn)代炮制方法精簡不少,尤其是《中國藥典》,僅在1963年版里收載了白芍、炒白芍、焦白芍、土炒白芍、酒白芍,之后均收載為白芍、炒白芍、酒白芍三種炮制方法。在其他省、市的炮制規(guī)范當中,白芍炮制方法多達10種,分別為白芍(片)、炒白芍、白芍炭、焦白芍、土炒白芍、麩炒白芍、酒白芍、酒吸麩炒、醋白芍、蜜麩炒白芍,其中以白芍(片)和加輔料的酒白芍最多;其次是炒白芍、麩炒白芍、土炒白芍。各地炮制規(guī)范收載有白芍炭的有上海、河南、吉林、山東、廣東;收載有焦白芍的有北京、甘肅、天津、湖北;收載醋白芍的有河南、天津、安徽、山東、山西、廣東、新疆、陜西、廣西;收載酒吸麩炒的只有云南;收載蜜麩炒白芍的則只有上海。
羅晶等[64]研究過白芍的軟化與切制工藝,優(yōu)選出最佳工藝為加水(溫度60 ℃)浸潤1 h,悶潤72 h,飲片切制厚度為0.5 mm。為滿足企業(yè)化生產飲片的需求,提高生產效率,保障飲片質量,李嘯云等[65]借助根及根莖類中藥材自動浸潤噴淋軟化設備開展中試生產研究,得出了白芍軟化的最佳工藝參數(shù)。
不論古今,酒炙白芍的研究均較多。有通過正交試驗優(yōu)選出黃酒用量10 %、酒炙溫度90 ℃、酒炙時間15 min的最佳酒炙工藝[66];有通過單一化學成分含量作為指標研究最佳酒炙工藝的[67];還有以打造精制中藥飲片為目的,對酒白芍的炮制工藝進行了優(yōu)選研究的[68]。但他們的研究均是在一個或幾個化學成分含量的層面上來開展的。
同是液體輔料炮制,白芍的醋炙工藝則鮮有人涉足。有研究[69]曾篩選了醋炙白芍的最佳工藝,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以水煎液中芍藥總苷的含量為指標,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對醋炙白芍的炮制工藝進行優(yōu)選。結果以加醋量20%,130 ℃炒制10 min 為最佳炮制工藝。證明了醋炙白芍炮制參數(shù)有實際應用意義。
孟冉等[70]借助響應面法對麩炒白芍的工藝進行了優(yōu)選研究。徐志偉等[71]采用正交試驗和多指標綜合加權評分法,得出最佳的白芍麩炒工藝是在白芍藥材中加入10%的麥麩皮,溫度200 ℃下炒制8 min。該炮制工藝穩(wěn)定可靠,可為白芍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劉素香等[72]做過類似土炒白芍的研究,結果顯示白芍經土炒后,其中芍藥苷的含量要比白芍生品低,而芍藥內酯苷的量卻比生品的高。這在單獨以芍藥內酯苷為研究對象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沈建濤等[73]借助響應面法優(yōu)選白芍的最佳土炒工藝白芍與土比例為10∶3,溫度200 ℃,炒制11 min。
許志等[74]采用微波法進行工藝創(chuàng)新,借助正交試驗設計對酒白芍的炮制工藝進行優(yōu)選。沈麗琴等[75]對炒白芍的微波炮制工藝及應用做了研究,最終確定最佳炮制工藝為微波功率1 kW,加熱5 min。以上研究驗證了可以采用微波炮制進行白芍炮制,為微波炮制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吳建華等[76]采用膨化機對白芍進行膨化處理,與傳統(tǒng)炮制白芍相比,結果顯示:膨化過的白芍呈短棒狀,較膨松,手輕拈即碎;顯微特征兩者相差不大;TLC 鑒別時,兩者亦均相似;抗炎、鎮(zhèn)痛效果均優(yōu)于生品組,但還不是最佳。本研究為探索白芍炮制工藝的現(xiàn)代化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于定榮等[77]對白芍發(fā)酵工藝進行了優(yōu)選,結果白芍和硫磺熏蒸白芍最佳發(fā)酵工藝均以酵母菌加培養(yǎng)基發(fā)酵36 h為佳。
孟祥松[78]和金傳山[79]對硫黃熏制白芍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熏制之后其指標性成分芍藥苷的含量出現(xiàn)下降,并與熏制時間成正比,且會產生新物質芍藥苷亞硫酸酯。王趙等[80]對硫熏白芍做了質量評價,除了得到以上結論外,還發(fā)現(xiàn)硫磺熏蒸使白芍產生刺鼻酸氣。說明硫熏對白芍質量有很大影響,應嚴格限定白芍的硫熏工藝。
文獻[1]中提及的白芍“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應為“中品”;《醫(yī)方集解》中,“加炒芍藥、撮煎”應更正為“加炒芍藥一撮,煎”;《本草經解》中,只有記載有醋炒,并未有“炒、炒焦、酒炒、桂酒拌”?!侗静菔鲢^元》中未見引“川椒炒”之法。文獻[2]中,《本草害利》并未記載“桂酒炒制”。
近年來,《中國藥典》和各省、市炮制規(guī)范收載的白芍炮制品種逐漸減少,尤其是《中國藥典》,連續(xù)幾版都僅收錄了白芍、炒白芍、酒白芍三種。除此之外,尚有較多其他古代炮制方法更是鮮有沿用,如姜制、蜜水拌蒸、薄荷汁制、桂枝煎酒制、川椒拌炒和肉桂湯浸制的以藥制藥之法,現(xiàn)代幾乎沒有研究。
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的炮制方法主要還是借助一些機械設備來研究,諸如自動浸潤噴淋軟化設備、膨化設備和微波爐等。白芍的現(xiàn)代炮制工藝研究,大多都是選取指標性成分來評價,逐漸走向拼指標性成分數(shù)量的極端。顯然,以上拼儀器設備和唯成分論的做法與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整體觀念特點是相違背的。
對于古代的一些炮制方法,我們不應盲目摒棄,而應該對其開展充分科學研究之后再下定論,諸如白芍古代炮制方法中的以藥制藥之法,無疑是擴大了白芍的應用范圍,在基于中醫(yī)藥理論指導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輔助下,建議傳承和開創(chuàng)更多新穎的炮制方法。
對于白芍現(xiàn)代炮制工藝的研究,不應單純以指標性成分的含量來評價。建議工藝研究與近紅外技術相結合,實現(xiàn)主要工藝過程的可視化,在此基礎上增強過程的可控性。同時采用多源數(shù)據融合技術對炮制工藝產品質量進行全面表征,進而優(yōu)選出最佳炮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