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勝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實驗小學)
課堂紀律是一件“大事”,它關乎著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否順利實施,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與學習目標的達成。同時,課堂紀律又是音樂課堂的一件“難事”,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藝術新課標》)明確指出“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p>
可見,音樂課上的好紀律不能以“靜”為尊,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而是讓學生在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中有“動”有“靜”?!皠印眲t有序,“靜”則深思,從而讓學生獲得多樣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那么,怎樣才能打造音樂課堂上的好紀律呢?已有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途徑:外在控制和內在養(yǎng)成。
外在控制的核心舉措是“管”,主要特征是“強制性”,即通過教師自上而下的管理,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實現(xiàn)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內在養(yǎng)成的核心舉措是“塑”,主要特征是“民主性”,即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師生平等對話等方式,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與控制。以上兩種途徑各有其獨特作用,但是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教師如果過于強調對課堂紀律的“管”,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進而破壞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遷移。此外,由于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小學生自控力弱、隨意性強,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分散注意力,這時教師如果過于強調對課堂紀律的“塑”,則會使音樂教學因紀律規(guī)則的缺失而影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效果與審美體驗。
優(yōu)化小學音樂課堂紀律,不僅要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外在約束,也要靠學生內在的自我管理。實踐中,我從“做好行為記錄”“精心設計教學”“做好課前準備”等方面入手,探尋小學音樂課堂紀律難題的紓困之策。
紀律是為維護集體利益而出現(xiàn)的,其最終目標是從他律到自律,從外在約束到自我控制。小學音樂課一周只有兩節(jié),每位音樂教師要執(zhí)教多個班級。(筆者所在地區(qū)音樂教師人均帶8 個班級)因此,音樂教師很難掌握每個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更別說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筆者設計了一張《音樂課堂記錄表》,將學生在課堂中背唱歌曲、演唱歌譜、回答問題(針對難點問題)、違紀等課堂表現(xiàn)記錄在表格中。通過對教育細節(jié)的關注,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紀律意識(見表1)。
表1 音樂課堂記錄表
《音樂課堂記錄表》的使用,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應出學生在音樂課上的行為表現(xiàn),方便教師清晰掌握每個班級中應當多加關注的“違紀對象”,從而通過調整座位、崗位激勵、眼神提醒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除此之外,記錄表還能為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提供重要參考,契合《藝術新課標》中“評價涉及學習態(tài)度、過程表現(xiàn)、學習成就等內容,貫穿于藝術學習全過程和藝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評價要求。
課堂紀律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與恰當性直接影響到課堂紀律的好壞。這就需要教師審視并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提高課堂學習的價值和吸引力,從而優(yōu)化課堂紀律。
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導入”對整節(jié)課的紀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學導入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入戲”,讓學生自覺進入到音樂學習之中。
問答導入,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回顧導入,可以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猜謎導入,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圖片導入,可以通過直觀的圖像呈現(xiàn),帶給學生具象的視覺體驗,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當然,教師也可以綜合應用多種導入手段,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優(yōu)化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課堂紀律。
如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打棗》一課中,我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把主奏樂器嗩吶帶進了課堂,通過觀察、聆聽與問答等導入活動的設計,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tài)參與到本課的學習中。
一般來說,課堂紀律不好的音樂課,往往不是因為教師“說”得少,而是因為“說”得太多。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必須在時間的遞進中才能完整的呈現(xiàn),它具有嚴密的律動性與節(jié)奏性。因此,如果在學生聆聽與演唱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了過多的語言解釋與提示,那么勢必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不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形象的整體建構,從而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干擾課堂紀律。
《山村來了售貨員》是蘇少版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首欣賞樂曲,它是一首標題音樂,表現(xiàn)了售貨員肩挑著貨物到山村售貨的場景。為了讓學生能聽懂這些音樂場景,許多教師通常會把樂曲的音頻裁剪成5 個音樂片段,然后逐段聆聽,讓學生猜一猜這些音樂片段分別表現(xiàn)了怎樣的場景,最后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了解整首樂曲里的音樂故事。從“教”的角度看,這樣的設計完成了教材中的任務,但若從“學”的角度看,卻給學生制造了諸多難題,不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規(guī)律。
有教師執(zhí)教本課時,首先引導學生了解了生活中與樂曲中“售貨員”的異同,隨即通過完整聆聽,請學生講一講售貨員在售貨過程中都發(fā)生了哪些故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確定了五個音樂主題的聆聽順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整節(jié)課學生熱情高漲,秩序井然。
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學資源,包含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頻、視頻、譜例等。這些教學資源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還能引發(fā)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聯(lián)覺反應,從而優(yōu)化課堂紀律,提高學習效率。筆者有一次在教學《金孔雀輕輕跳》一課時,有幾名學生一直在講話。課堂最后,我播放了“孔雀舞”教學視頻,沒想到這幾名學生一下子就安靜了,他們被視頻內容深深吸引,這對我啟發(fā)很大,與其想盡辦法禁止學生亂講話,還不如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從內心喜歡上音樂課,培養(yǎng)他們認真傾聽、踴躍回答的好習慣。教學資源的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若想抓好音樂課的紀律,必須從“課前一分鐘”開始。如果等上課鈴聲響起后,教師才抵達學生所在的教室,會讓學生由于等待太久而產生負面情緒。此時的教師,要打開電腦、打開課件、連接好電子琴等設備,這些準備工作,至少要占用兩分鐘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里,學生一直處在“無指令”的狀態(tài)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想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難度自然就增加了許多。
那么在“課前一分鐘”環(huán)節(jié)之中,教師要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提醒學生做好上課準備?!巴瑢W們,下一節(jié)課是音樂課,請大家把桌面收拾干凈,只留下一本音樂書和一支筆,已經收拾好的同學請坐端正,讓老師看到你已經準備好了?!睂τ诿看问帐拜^慢的同學,教師還可以適時提醒,“老師好像看到,還是那位同學收拾得最慢,希望你要向其他同學學習”;其次,教師要事先準備好教學設備和教學用具,確保鈴聲響起時,音樂教學活動能正式開始。在課前準備時,教師要秉持“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學生”的原則,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音樂課堂紀律更有保障。
馬卡連柯認為,紀律首先是教育的結果,其次才是教育的手段。優(yōu)化課堂紀律的研究,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均應指向“育人”。解決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紀律難題,不能靠“打壓”,要靠正面引導;不僅要靠“罰”的督促,更要靠“獎”的激勵;不僅要樹立規(guī)矩,更要從提升課堂魅力著手。通過外在控制與內在管理的雙向聯(lián)動,讓音樂課堂嚴寬有度、動靜結合,讓學生以“本位”的視角,提升素養(yǎng)、溫潤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