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如今,我國旅游業(yè)正在復蘇回暖,但隨著旅游市場的升溫,部分網絡售票平臺被指存在服務失范行為。
北京的王女士近日向媒體反映稱,因售票平臺“同程旅行”的客服人員“粗暴、無禮”地掛斷電話、答非所問等一系列不妥行為,她要求“同程旅行”和當事客服對其進行嚴肅道歉。
結果,在當日深夜12點前后,“同程旅行”來電表示,平臺會對所訴問題進行了解,但是具體處置結果不便對外告知,當事客服也沒有道歉,只提出了一個“‘最高的解決方案”:給王女士一張200元的機票代金券。
這通深夜來電,不光打擾了王女士的正常休息,還讓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明明是投訴服務質量差勁的一件事,怎么就和錢扯上了關系?她只想要一句應有的道歉,從未要求過什么“補償”,“同程旅行”顯然是在拿錢平事、用錢消災,而選擇半夜致電,究竟又是何居心?是否是對客戶投訴行為的“惡意報復”?店大了,如此欺客?
對于服務企業(yè)和平臺來說,客戶投訴實屬正常現(xiàn)象,說明客戶對平臺是信任的。所以,解決客訴時,對客戶要尊重,而且應該本著真心誠意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即便從生意本身來說,也不應消極地看待客訴,畢竟客戶是企業(yè)賴以生存的“上帝”。
“同程旅行”面對客訴,不談問題先談錢,難免讓人覺得“錢能擺平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不僅無法緩解平臺與客戶的緊張關系,從長遠來看,也會傷害到整個服務行業(yè)的公平正義。
網絡上,投訴“同程旅行”服務問題的帖子不少。從王女士最近的遭遇來看,“同程旅行”顯然沒有進行反思和整改,甚至還沒搞清遇到客訴,到底是解決問題還是解決客戶。
其實,與客戶發(fā)生糾紛和爭議在所難免,關鍵是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否體現(xiàn)服務企業(yè)應有的態(tài)度與素質,服務企業(yè)要和客戶將心比心。如今,疫情讓旅客出行多了許多不確定性,即便因此產生了爭議,哪怕客戶話再難聽、臉再難看,服務平臺也該以笑臉引導、寬容以待、積極聽取訴求,并答疑解疑。
而“同程旅行”這種用金錢平事的做法,換來的,只能是當事雙方暫時的、表面上的“和解”,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程旅行”要想行得更遠,一定要有“客戶為根、服務為本”的服務理念,正確處理客訴,為投訴客戶提供“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給出“最高”的平事條件。
最終,王女士在一次次致電“同程旅行”討要說法后,該平臺和當事客服終于道了歉。而讓王女士更加哭笑不得的是,“同程旅行”將此前給出的200元機票代金券,換成了300元現(xiàn)金,作為服務不佳的一點心意。
對于旅行者來說,對一段旅途的預期,無外乎好的心情和周到的服務。但是,從王女士在“同程旅行”上的遭遇來看,她不但丟了好心情,更是傷到了顏面。
希望“同程旅行”能以此為戒,遇到客訴,別再想著拿錢平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