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晨
(東北大學宮城県,仙臺市 9808576)
2007年,ICOM在《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將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從性質來看博物館是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從目的來看是通過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的手段,達到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而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建設,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其普遍性在于性質、手段、目的等與博物館的基本定義相吻合,但其出于保護工業(yè)遺產而在工業(yè)建筑遺址上進行改建的出發(fā)點與建設方式,卻充分體現出了它的特殊性與歷史性。
新中國成立后,以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目標的中國政府,為了恢復因戰(zhàn)爭而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效仿當時保持著友好關系的蘇聯,提出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目標,重工業(yè)及國防工業(yè)成為經濟建設的重點,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與此同時,工業(yè)與農業(yè)、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沿海地區(qū)與內陸地區(qū)的平衡發(fā)展同樣深受政府的重視。然而步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際環(huán)境突然惡化并日益嚴峻,中國開始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戰(zhàn)爭威脅。正如吳曉林所言,“中國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時常與國防建設或軍事上的需求相聯系”,三線建設也是這一時期蘇美冷戰(zhàn)格局下的產物。
隨著1960年中蘇友好關系的破裂,蘇聯不斷向中蘇邊境地區(qū)增派兵力,北面來自蘇聯的軍事威脅逐漸增大;而南面的越南戰(zhàn)爭戰(zhàn)火也日漸蔓延到中越邊境,威脅著國家的領土安全;西南面中國與印度圍繞國境線的沖突與糾紛仍未呈現平息之勢且越演越烈;而東南面身處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還在伺機而動,不斷侵襲著東南沿海地區(qū)。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在謀求工業(yè)合理布局的同時,為確保國家安全不再受到戰(zhàn)爭威脅,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重要決定。由此經濟發(fā)展的重心從易被敵人侵襲的沿海地區(qū)轉移到內陸地區(qū),全國的工業(yè)布局也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
三線是指將我國沿海、邊境地區(qū)向內陸地區(qū)依次劃分為三條線,“一線指沿海和邊境地區(qū);三線指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內地,其中西南(云、貴、川)、西北地區(qū)(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二線指介于一線、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區(qū)。”依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政府自上而下的動員,全國以工廠、研究所、科研院校等為單位迅速響應號召,浩浩蕩蕩奔赴三線地區(q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yè)建設。
三線建設于1964年提出、討論并作出決策,1965年在我國西部13個省、自治區(qū)全面展開,至1980年左右結束。立足于備戰(zhàn)的戰(zhàn)略決策,決定了以重工業(yè)、國防工業(yè)相關廠礦為首要對象的搬遷次序,軍需的兵器工業(yè)、航空工業(yè)、電子工業(yè)及與其相配套的民用工業(yè),如鋼鐵工業(yè)、化學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機械工業(yè)等,其相關的工廠、研究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搬遷。三線建設歷時17年、累計投資2052億元,參加職工高峰時期達400多萬人,對我國內陸地區(qū)的工業(yè)發(fā)展、經濟建設、文化融合等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市場成為企業(yè)發(fā)展的試金石。經濟建設的重心從內陸重回沿海地區(qū),三線廠礦由此被卷入激烈的市場競爭,因交通不便、人才流失、技術落后等不利因素而逐漸走向衰落。國家通過實施關、停、并、轉、遷等政策有針對性地實行了調整、改造,同時也留下了一大批工業(yè)遺產。
貴州省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自古以來被視為“南蠻之地”而不斷被邊緣化。但中央統治者同時又通過官員貶謫、犯人流放、軍人戍邊、荒地開墾等方式,將貴州省置于其政權統治之下。及至近現代,貴州省仍然無法擺脫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偏見,成為人人敬而遠之的地方。此外新中國成立前,省內的工業(yè)基礎較為薄弱,主要以農業(yè)、畜牧業(yè)為支柱產業(yè),與沿海地區(qū)具有較大的經濟差距。但其地處云貴高原腹地,山地環(huán)繞、交通不便等區(qū)位限制,反而因符合國家三線建設所提出“分散、靠山、隱蔽”的搬遷方針,轉化成為地理優(yōu)勢。簡言之,貴州省既可以為工業(yè)基地的建設提供安全的場所,又可以滿足國家強化統治、平衡發(fā)展、重視安全等目的,因此成為三線移民的重點遷入地區(qū)。
三線建設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省外遷入貴州人口規(guī)模最大、最集中的時期。自第三個五年計劃以來,大批工業(yè)廠礦從東北、華北、華東等沿海老工業(yè)區(qū)遷入貴州省,數十萬工人、干部及其家屬也隨之而來,為當地的工業(yè)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通過這一時期的建設,在貴州省形成了四大基地,分別為061航天工業(yè)基地、011航空工業(yè)基地、六盤水能源基地及083電子工業(yè)基地,其中都勻市是電子工業(yè)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勻市位于貴州省南部,因三線時期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入,行政級別由縣升級為市,后發(fā)展成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根據2020年第七回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約53萬人,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33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新中國成立前后,當地居民受地理環(huán)境制約而與外部隔絕,保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隨著國家政策向內陸地區(qū)的傾斜,在謀求工業(yè)合理布局及區(qū)域平衡發(fā)展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其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國家的發(fā)展規(guī)劃,沿海而來的大量廠礦及其職工也紛紛涌入。
原東方機床廠(以下簡稱為機床廠)正是這一時期,由山東濟南第二機床廠內遷至都勻市的典型。該廠是我國機械行業(yè)的骨干企業(yè),為國家大型二級企業(yè),是全國六大重型機床廠之一。全廠職工及其家屬共分兩次進行了集體搬遷,1966年9月第一期的225名職工和380名家屬乘專列離開濟南到達都勻后,1971年7月第二期的159名職工和100名家屬也完成了搬遷。建廠以來先后生產了龍門刨床、單臂刨床、龍門刨銑床、輕型龍門銑床、龍門銑鏜床、大型專用銑床、大型數控火焰切割機七大系列近50種型號和規(guī)格產品,并有一大批產品遠銷伊朗、羅馬尼亞、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及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深入,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機床廠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并最終于2005年宣布破產。2007年在政府的斡旋下由貴州省的大型國有企業(yè)貴航集團收購后,雖再次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出于種種原因2015年再次被民營企業(yè)收購。此后未滿1年,因政府規(guī)劃調整而從原廠址搬遷至綠茵湖產業(yè)園區(qū)。
原廠址的廠房等建筑物作為工業(yè)遺址,2017年被納入“三線文化創(chuàng)意園”的項目規(guī)劃,并成為其主體部分?,F改造而成的“三線文化創(chuàng)意園”,位于都勻市劍江河上游,距城中心約6公里,占地面積16.19公頃。東面沿劍江河形成濕地走廊,西面為貫穿南北通往主城區(qū)的環(huán)西大道,北面臨近高速公路關口,顯著的區(qū)位優(yōu)勢為其“城市會客廳”的定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三線建設博物館作為創(chuàng)意園的核心部分,坐落于園區(qū)北側,利用原廠房改建而成,2019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并先后被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黔南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黔南州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中共都勻市黨校新時代教學基地”等。
2017年12月三線建設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按照參觀者性質,大致可以分為籌建參與者、三線建設者及其后代和普通參觀者。而與博物館存在的不同關聯性,決定了他們對博物館的解讀也不盡相同。正如莎士比亞的名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否了解三線建設的歷史、是否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有無參加過博物館籌建等要素,都會對其解讀產生較大的影響。以下將通過2020年1月-8月期間田野調查中所收集的數據,對不同性質參觀者的解讀進行分析(為保護個人隱私,以下內容均未使用真實姓名)。
本次調查共采訪了2位籌建參與者,均為籌建開始階段便參與其中?;I建過程中,市政府成立了一個辦公室并下設3個工作小組負責具體工作。3個小組分別為規(guī)劃小組,負責具體的項目規(guī)劃;文獻小組,負責起草提綱、文件;文物收集小組,負責相關文物的收集。項目由2017年初開始,擬定于年底完成建設并面向游客開放,因此對于項目組成員而言,任務時間緊、工作難度大。最終經過各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于2017年12月如期開館。作為籌建參與者的他們,親眼見證了其從破舊廠房到博物館的改造全過程。而對于凝聚著其心血的博物館,他們又是如何解讀的?
三線博物館首先是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體現了都勻市是一個有靈魂、有血肉的地方。記錄了在西南偏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建成的一套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其次,展陳的文物起到了普及軍工知識、國防知識的作用,發(fā)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再者,它還是三線人的精神家園,讓三線人看到他們曾經做出的貢獻是被都勻市人民乃至其他參觀者所銘記的,這段歷史不會被人們忘記。三線博物館所承載的記憶、展現的教育功能、發(fā)揮的精神家園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受訪者1)。
我們的建設初衷是將博物館文化傳承的功能發(fā)揮至極致,讓市民有機會了解三線人為都勻、黔南乃至社會所做的貢獻。弘揚、傳播三線建設的歷史,并讓人們有所感悟(受訪者2)。
通過以上2位籌建參與者的回答可以看出,三線博物館的建設初衷在于發(fā)揮其展示功能、教育功能及文化傳播功能。經由展陳的圖片和實物,可以幫助人們更為形象、具體地了解三線建設時期的歷史,以及三線廠礦及其職工為本地經濟建設、文化發(fā)展等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館內的展陳物品及文字內容通過游客參觀,完成了傳播這一過程。此外博物館本身雖然是都勻這座城市三線建設時期的一個縮影,為參與三線建設的人們及其后代留下了紀念,但他們是否都是從正面予以解讀呢?
都勻市的三線廠礦基本自1965年左右陸續(xù)遷入,當時為了保證企業(yè)的生產力,除管理層外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勞動力。如今將近60年過去,最初隨遷人員多數已扎根本地,甚至發(fā)展至4代人。而一部分曾經在本地三線廠礦工作的人們及其子孫,雖之后因種種原因調離,但隨著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的開館,仍有許多人特意前來參觀并借此機會重游故地。因博物館主要在原東方機床廠遺址上改建而成,其職工及子女作為三線建設者及后代較具有代表性,故本次主要通過采訪機床廠3代人、每代各1位的形式,了解他們是如何對博物館進行解讀的。
建設這個博物館是對的,作為三線建設的紀念,讓下一代人知道黔南有這樣一段歷史?,F在的年輕人體會不到當時建設三線的艱辛,可以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但是因為到地方一看基本都不認識了,已經改造得不是原來的機床廠了,所以不能去看。對這個廠太有感情,從思想上、感情上都接受不了(受訪者3·第1代)。
最初覺得是拿著父輩打下的江山來作為籌建者們的業(yè)績,所以不愿意配合籌建、心里十分排斥。但現在來看三線博物館可以將父輩的精神傳承下去,從而教育下一代,也是一種很好的紀念形式。但有關機床廠的歷史及發(fā)展,體現得不夠全面。在最后布展時,也沒有征求我們的意見(受訪者4·第2代)。
進入博物館首先還是會找機床廠的版塊,畢竟是由機床廠改建的。但是感覺內容并不多,零零碎碎的。不過看看老照片、老物件,還是會勾起童年的回憶。博物館的意義更多在于教育后輩,讓其知道他們的老一輩曾在貴州這片土地上嘔心瀝血,貴州近年來的經濟建設和發(fā)展,與老一輩的努力與奉獻分不開(受訪者5·第3代)。
從以上3位受訪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對三線博物館的解讀存在兩面性。一方面,3代人都對博物館所能發(fā)揮的教育功能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其對都勻三線建設歷史的呈現,本身既是一種紀念形式,又能起到教育后輩的作用。另一方面,3位受訪者都較為關注機床廠的版塊部分。這是因為三線廠礦所具有的優(yōu)勢技術和文化、獨特的管理模式和嚴格的制度堡壘,以及相對偏僻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與周邊區(qū)域形成了區(qū)隔明顯的“小社會”。在“小社會”中生活的人們,相較大范圍而言的三線建設,對自己所處的小環(huán)境認同感更高。所以3代人都更為關注機床廠的版塊部分,而非博物館的整體內容。此外,由于東方機床廠已經破產的事實,加上園區(qū)大幅度改變了工廠原貌,對于一磚一瓦將其建立起來的1代及曾在這里工作奮斗的2代而言,從個人感情上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換言之,三線建設者及其后代雖積極肯定了博物館本身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傳播功能,但對其改建、呈現等方式仍持有保留意見。
博物館自開館后,吸引了省內外共計20多萬人次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參觀結束后,在博物館出口處的桌子上放置有留言簿,用于參觀者記錄個人感受,或提出意見及建議。隨后由工作人員對留言簿的內容進行歸類整理,保存成電子文檔后交由各相關部門處理。本次主要從2018年整理的留言簿中根據內容篩選出了10則留言,用以分析普通參觀者對博物館的解讀情況。
綜合以上參觀者的留言來看,博物館的展示功能、教育功能及文化傳播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尤其其中1則省外參觀者的留言,顯示出博物館所達到效果與其作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建設初衷高度一致。同時多數人通過參觀均對三線建設歷史、第1代建設者產生了共情,從而加深了其對三線精神的理解。通過圖片、實物等物品展示而滲透出三線精神,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時代主題,是博物館的建設初衷也是意義所在。
圖1 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留言簿留言
本文通過直接采訪與間接摘錄的形式,從籌建參與者、三線建設者及其后代、普通參觀者的三大視角,記錄并分析了他們各自對博物館的解讀情況??傮w來看,博物館獲得了眾多參觀者認可的這一點,表明其已達到作為城市文化載體(展示功能)、普及三線建設歷史(教育功能)及傳承三線精神(文化傳播功能)的建設初衷,但其中仍然存在需要正視的問題。博物館展陳內容多是以圖片、實物加文字的形式為主,如若沒有講解員進行解說,較易流于表面觀賞而難以深挖精神內涵。但其最為核心的內容恰恰在于體現三線精神,因此還需重視對各廠礦文化的呈現。文化的主體是人,所以如何讓三線親歷者能夠接納并認可博物館顯得尤為重要?;I建初期,通過廣泛征求三線建設各廠礦的人員意見及建議,在尊重其提議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內容確定后交由各廠礦人員確認并根據其反饋進行完善,顯然可以成為增加其認可度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