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紅 柳偉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濮陽 457000)
乳腺癌是發(fā)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方案之一[1]?;颊呤中g后常因淋巴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造成淋巴液滯留于組織中,導致淋巴及上肢水腫,引起患者出現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上肢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效果和康復進程。當前對于乳腺癌術后發(fā)生淋巴水腫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常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以降低患者水腫程度,但效果不明顯[2]。本研究探討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采用等速肌力訓練聯合肌內效貼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年齡31~60歲,平均(51.27±5.81)歲;體質量指數(BMI)20.87~24.53 kg/m2,平均(22.71±1.09)kg/m2;發(fā)病部位:右側20例,左側25例。觀察組年齡31~63歲,平均(52.36±5.22)歲;BMI 20.95~24.58 kg/m2,平均(22.77±1.13)kg/m2;發(fā)病部位:右側23例,左側22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醫(yī)學倫理審批號:20191018)。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符合非浸潤性乳腺癌診斷標準;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上肢水腫分級為中度及重度水腫(上臂周徑增加3~5 cm 或>5 cm);具備乳腺癌根治術手術指征,未實施放療方案;術后未發(fā)生感染、積液或皮瓣壞死等并發(fā)癥;既往無上肢手術史并首次接受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心腎功能衰竭、其他全身感染性疾??;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法,術后1 周內針對患者肘、腕部等關節(jié)加以訓練;在術后8~14 d 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術后15 d 進行全身綜合訓練,其中包括加壓按摩、彈力繃帶壓迫等方式。訓練2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肌內效貼聯合等速肌力訓練治療。肌內效貼:手術治療后1個月采用AQ9611 肌內效貼布,利用爪形貼扎的方式,扎貼起點設定為肘部腕伸屈肌群的起點,沿著前臂掌側延長蹼貼直至手掌,錨于肘關節(jié)肘窩;扎貼起點至5 cm 內不對其施加拉力,拉力起點為腕關節(jié)中點,向雙側進行施加拉力,其他剩余部分施加10%的拉力。連續(xù)干預2個月。等速肌力訓練:術后1個月進行等速肌力訓練系統(tǒng),訓練過程中囑患者坐位,屈膝屈髖90°,選擇等速向心收縮程序,訓練范圍最大外展肌內收角度30°/s,10 次/組,訓練5組,2 次/d,后逐漸增加訓練量。干預2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測量患者的雙側上臂周徑差,采用水置換法測量雙側上肢體積差,將上肢手指到鷹嘴上20 cm 放入裝滿水的特制容器中,測量溢出水的體積,每側測量3 次,取平均值,取雙側體積差值;采用放射性核素測量患側上肢淋巴流量。(2) 治療前后采用中文版癌癥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評估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包括認知性疲乏(4個條目)、軀體性疲乏(7個條目)及情緒性疲乏(4個條目)3個維度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按Likert 5 級評分法計分(0~4 分),總分60 分,分值越高患者狀態(tài)越差。(3)治療前后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評估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總分66 分,分值越高患者上肢功能越好。(4)治療前后采用測角器測量患者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和外展活動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雙側上臂周徑差、雙側上肢體積差均低于對照組,上肢淋巴液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比較(±s)
?
2.2 兩組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癌因性疲乏量表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及外展活動度均增大,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
2.4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功能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34.22±4.51)分,對照組(35.07±5.32)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17 6,P=0.415 8);干預后,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48.37±6.22)分,高于對照組的(43.84±5.04)分(t=3.795 9,P<0.05)。
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原因為患者手術時腋窩淋巴結被清掃,上肢回流至腋窩的淋巴通路遭到破壞,導致上肢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水腫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當前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治療效果欠佳[3~4]。因此,目前研究重點關注如何預防淋巴水腫的發(fā)生。肌內效貼是一種應用于骨關節(jié)疾病及肌肉損傷康復訓練的治療方法,通過合適貼扎可增加皮膚與肌肉間隙,能減小組織液回流阻力,可促進淋巴循環(huán)和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可改善患者水腫、出血等現象,可增強肌肉的收縮能力,減低肌肉過度伸展以及痙攣癥狀,繼而有效消退患者淋巴水腫[5]。等速肌力訓練根據患者力量進行訓練程度的調節(jié),對深層組織加以擠壓,促使肌肉收縮和舒張,有助于運動單元募集率的提高。此外,等速肌力訓練可規(guī)律擠壓血管、淋巴系統(tǒng),使肌肉保持最大收縮力量,起到“肌肉擠壓泵”的效果,有助于增加上肢淋巴回流量,減少淋巴水腫[6~7]。
本研究中觀察組雙側上臂周徑差、雙側上肢體積差均低于對照組,上肢淋巴液流量高于對照組,說明肌內效貼與等速肌力聯合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淋巴結水腫。肌內效貼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肌內效貼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改善水腫,增強患者肌力,減少肌肉間隙漿液纖維蛋白殘留,抑制局部組織的粘連,增加上肢淋巴液回流[8~9]。
本研究中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癌因性疲乏量表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肌內效貼聯合等速肌力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促進患者上肢功能恢復。這是因為肌內效貼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能有效增加患者活動量,改善患者因長時臥床或活動量降低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疲乏[10~12]。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采用肌力訓練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可減輕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改善癌因性疲乏,有效促進上肢功能恢復,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