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滿秀 許清香
(江西省石城縣中醫(yī)院婦產科 石城 342799)
慢性盆腔炎(PID)是婦科常見病及多發(fā)病之一,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療不當或病情遷延不愈而引起,患者多表現(xiàn)出月經(jīng)異常、下腹部不適及白帶異常等癥狀,部分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慢性盆腔痛,甚至不孕,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臨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療,如頭孢曲松鈉與甲硝唑等,可對細菌增殖產生抑制作用,以達到抗菌目的[2]。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用藥抗生素易產生多重耐藥,且使用療程較長,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患者用藥依從性降低,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需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3]。在中醫(yī)學領域,PID 并未有明確病名,多被歸納于“婦人腹痛、痛經(jīng)、帶下、不孕”等領域,認為病機在于濕熱毒邪未盡,日久正氣損傷,臟腑氣血陰陽虛損等,治療應以化瘀止痛、清熱祛濕等為原則[4~5]。熱敏灸是一種新型艾灸療法,可激發(fā)透熱、擴熱等經(jīng)氣傳導,達到治療PID 目的。但臨床尚未有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PID 的研究。本研究探究PID 應用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石城縣中醫(yī)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PID 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3例。對照組年齡24~45歲,平均(35.56±2.17)歲;病程1~7年,平均(4.25±1.24)年。試驗組年齡23~48歲,平均(35.37±2.21)歲;病程1~8年,平均(4.39±1.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guī)范(修訂版)》[6]中PID 診斷標準;年齡>18歲;有性生活史;影像學檢查及病歷等資料完整;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女性;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及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生殖系統(tǒng)疾病如陰道炎、子宮肌瘤者;有盆腔手術史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中途退出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頭孢曲松鈉(國藥準字H23021602) 聯(lián)合甲硝唑維B6片(國藥準字H52020544)治療,將0.1 g 頭孢曲松鈉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靜脈滴注,1 次/d;甲硝唑維B6片口服,2 片/次,2 次/d。上述藥物均連續(xù)治療10 d。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熱敏灸,方法為:選取任督脈關元、中極、氣海及子宮穴探查熱敏點,指導患者采取正確體位(平臥位),將以上穴位皮膚完全暴露;操作均嚴格遵照《熱敏灸實用讀本》[7]中相關標準施灸,采用熱敏艾灸條,成分包括細辛、艾葉、羌活及川芎,對各穴位首先行回旋灸,時間為3 min,后行雀啄灸,時間為2 min,再循經(jīng)來回灸,時間為3 min,最后行溫和灸;若出現(xiàn)傳熱、透熱、擴熱、局部不熱遠端熱、表面不熱深部熱,施灸局部或遠離施灸局部形成麻、酸、痛、脹等非熱感中1種或以上感覺即預示該穴位實現(xiàn)熱敏化,每次熱敏灸需灸至上述感覺消失,2 次/d,連續(xù)治療7~10 d。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評估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下腹痛等癥狀消失為治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4%,下腹痛等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69%,下腹痛等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炎癥介質水平 治療前1 d、治療后1個月γ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3.3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前1 d、治療后1個月全血比黏度(WBV)、血漿黏度(PV)、紅細胞比容(HC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1.3.4 不良反應 記錄腹痛、食欲不振、皮疹及惡心嘔吐,計算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69.7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治療前1 d 兩組IFN-γ、TNF-α、IL-6 及hs-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試驗組IFN-γ、TNF-α、IL-6 及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1 d 兩組WBV、PV、HCT 及FIB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試驗組WBV、PV、HCT及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s)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6%,低于對照組的33.33%(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PID 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多見于育齡期女性,具有病情頑固、病程長、復發(fā)率高等特點,發(fā)病機制復雜,普遍認為與免疫力下降、衛(wèi)生不潔、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及盆腔組織炎癥感染等密切相關,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隨著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可引發(fā)輸卵管堵塞、繼發(fā)性不孕及輸卵管炎癥等疾病,加重患者病情[8]。此外,PID 由于長期炎癥刺激作用,可導致盆腔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和周圍組織粘連發(fā)生。臨床治療PID 多采用抗生素藥物,可迅速緩解患者癥狀,但單一用藥極易引起不良反應,且藥物遠期療效不顯著,停藥后復發(fā)率極高[9~11]。
在中醫(yī)學領域,PID 被歸納于“痛經(jīng)、帶下病、癥瘕”等范疇,病位在于胞宮,婦女以血為本,若經(jīng)氣、產后調理不當或流產次數(shù)過多,均可導致沖任不調、濕熱內侵等,瘀熱相結,蘊結于沖任胞脈,不通則引起疼痛。此外,婦女常情志不暢,日久肝郁脾虛,津液輸布失司,濕阻可致血瘀,沖任失調發(fā)為該病,具有虛實夾雜、因實致虛等特點?!皨D人腹痛”首見于《金匱要略》,古籍中記載有“婦人腹中諸疾痛?!闭J為病機在于血行瘀阻、氣行不暢等,治療應以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等為原則[12~14]。PID 由于病位較深,藥力常無法速達,《醫(yī)學入門》中有所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币虼耍狙芯吭囼灲M采用西藥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69.70%);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06%)低于對照組(33.33%);提示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可促進療效提高,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分析原因,熱敏灸是通過艾灸熱敏態(tài)穴位,對經(jīng)氣傳感產生激發(fā)作用,可產生透熱、傳熱及擴熱等熱敏灸感,達到“氣至而有效”目的。本研究熱敏灸選取關元穴,該穴位為任脈之要穴,可通達胞宮氣血,熱敏灸之可起到調補元氣的效果,氣海穴可利下焦、補元氣,命門穴可培元固本,而腰陽關穴可驅寒除濕、舒筋活絡。熱敏灸之上述穴位可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jīng)絡等作用[15]。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PID 發(fā)生與炎性因子表達密切相關,hs-CRP 是臨床常用于監(jiān)測炎癥狀態(tài)的指標,IL-6 是一種促炎癥反應 因子,TNF-α 及IFN-γ 水平可反映機體損傷程度,以上因子在PID患者體內均呈高表達[16~18]。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1個月試驗組IFN-γ、TNF-α、IL-6 及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lián)合治療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患者及早恢復。分析原因,熱敏灸具有熱效應、經(jīng)絡調節(jié)等多種作用,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依托熱力學原理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以達到減輕炎癥反應目的,進而下調IFN-γ、TNF-α、IL-6 及hs-CRP 表達。PID患者多存在高黏滯血癥,發(fā)病前由于患者免疫力降低,導致宮體、盆腔等發(fā)生炎癥刺激,引起病變局部形成微血栓,使得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而WBV、PV、FIB及HCT 等指標升高均可表明血液黏滯度增高[19~20]。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治療后1個月試驗組WBV、PV、HCT 及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熱敏灸聯(lián)合西藥治療PID,可改善血液流變學。分析原因為,熱敏灸所產生的持續(xù)熱效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到改善新陳代謝目的,促進血管擴張,進而改善血液流變學[21~22]。
綜上所述,西藥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PID,可促進療效提高,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血液流變學,并減少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