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瑜, 丘雪麗, 歐昌柏
(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廣東 惠州,516300)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1]。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口服化療藥物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途徑。但部分患者自律性較差,化療效果欠佳。專案護理模式是一種針對護理過程中某一特定主題而開展的護理管理活動[2]。本研究旨在探究專案護理模式對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影響。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yī)院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的115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3]中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② 首次確診;③ 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④ 年齡18~80歲;⑤ 患者或其家屬簽字同意。排除標準: ① 有化療史;② 其他系統(tǒng)或部位合并惡性腫瘤;③ 轉移性腫瘤;④ 伴有腸梗阻、腹瀉等腸道癥狀。將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診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將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就診的5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結合用藥健康教育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結合用藥健康教育。入院后,護士詳細收集患者的信息,測量其生命體征,評估其一般情況。責任護士反復多次向患者強調遵醫(yī)囑服藥的重要性,并詳細介紹藥物的口服劑量、用藥目的、服藥頻次、服藥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告知其出現不良反應后的應對措施。院外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叮囑其按時服藥,化療第8個周期結束后,停止護理及隨訪。
1.2.2 專案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聯(lián)合專案護理,入院后即開始實施。
1.2.2.1 成立專案護理小組 由工作年限均超過5年的1名護士長、1名主治醫(yī)師、2名主管護師及2名護師組成專案護理小組。護士長作為小組組長,負責制定護理方案及對護理工作進行安排和協(xié)調;主治醫(yī)師主要負責制定化療方案、調整用藥、處理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主管護師和護師負責臨床護理工作,收集臨床資料、實施護理方案、評價護理效果。
1.2.2.2 因素分析 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合理用藥自我效能及不良反應情況,分析得出其服藥依從性不佳的主要原因為,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用藥指導不足、患者自我服藥意識差、家庭成員監(jiān)督力度不夠等。綜合上述原因,專案護理小組結合環(huán)境、人員、方法、物品等總結出服藥依從性不佳的真正原因為,住院期間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宣傳效果不佳、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較低、患者及其家屬對藥物的功效及不良反應了解不足、院外隨訪力度不夠。
1.2.2.3 確定主題 結合患者出現相關情況的因素,確定主題為“提高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改善治療效果、提高合理用藥自我效能和減少不良反應”。
1.2.2.4 制訂計劃并實施 ① 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 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音樂視頻講解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將化療藥物的藥理作用、種類、用法、用量及不良反應制作成音樂視頻。經專案護理小組審核后發(fā)給患者觀看,并及時解答其疑問。② 提高患者對疾病和藥物的認知程度: 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護理小組參考當前最新的結直腸癌診療計劃,制定相應的疾病和用藥知識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漫畫形式呈現,避免過于復雜,最終根據調查結果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教育指導,確?;颊哂盟幍倪B續(xù)性和規(guī)律性。③ 優(yōu)化隨訪制度: 小組成員在患者首次入院時即收集其電話號碼或微信號,出院后每日通過微信或短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其強調規(guī)律用藥的重要性,強化其遵醫(yī)服藥的意識,詢問其有無不良反應,以及時得到反饋。若患者未及時回復,則于當天18:00準時進行電話隨訪,督促其按時服用藥物。每周進行1次常規(guī)電話隨訪,每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建立監(jiān)督機制,提高家屬的重視程度,確?;颊吆侠碛盟帲煹?個周期結束后,停止護理及隨訪。
① 服藥依從性: 采用Morisky問卷8條目版本(MMAS-8)[4]進行評價,此量表共包含8個問題,滿分8分,>7分表示依從性優(yōu),6~7分表示依從性良,<6分表示依從性差。② 化療效果: 通過行腹部增強CT檢查,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化療效果。完全緩解為腫瘤病灶完全消除;部分緩解為腫瘤病灶大小縮小≥50%;病情穩(wěn)定為腫瘤病灶大小縮小<50%;病情進展為腫瘤病灶大小增長>20%。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wěn)定)例數/總例數×100%。③ 合理用藥自我效能: 采用合理用藥自我效能量表(SEAMS)[5]進行評價,包括不確定情況、困難情況2個維度,13個條目,總分為13~39分,分數越高說明服藥依從性越高。④ 并發(fā)癥: 在護理和隨訪過程中記錄患者粒細胞減少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護理前,2組的服藥依從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見表2。
表2 2組服藥依從性比較 [例(%)]
觀察組中,部分緩解19例,病情穩(wěn)定31例,病情進展5例,總緩解率為90.91%(50/55);對照組中,部分緩解8例,病情穩(wěn)定33例,病情進展19例,總緩解率為68.33%(41/60)。觀察組的化療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χ2=8.856,P=0.003)。
護理前,2組間SEAMS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護理后,2組的不確定情況、困難情況評分及SEAMS總分均高于同組護理前(P均<0.05),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SEAMS評分比較分)
2組粒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貧血及肝功能異常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的神經毒性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口服化療藥物是近年來臨床治療結直腸癌常用的化療方案,但由于化療周期長,患者常出現忘記服藥、中途放棄治療等情況[6]。因此,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改善其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邱思瑜等[7]指出,通過護理專案行動可提高門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SEAMS各維度評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分析其原因,專案護理小組經初步調查后發(fā)現,患者口服化療藥物的依從性和合理用藥自我效能較差,可能是由于結直腸癌病程較長,服藥期間患者常存在漏服、失去治療耐心等情況,從而出現服藥不規(guī)律的現象。專案護理小組成員剖析其根本原因,發(fā)現主要與患者對疾病及藥物的認知水平低有關。因此,專案護理小組首先,通過強化教育等方式,彌補了患者的知識盲區(qū),從而提高其對疾病及藥物的認知水平;其次,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知識掌握程度,根據其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育計劃,以鞏固知識框架;最后,改善隨訪機制,不斷強化患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提高治療期望,從主觀上愿意規(guī)律服藥,同時強化家屬的監(jiān)督作用,最終提高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合理用藥自我效能[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化療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神經毒性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為,隨著患者認知水平的提高,患者對疾病和藥物的抵觸情緒逐漸降低,對于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及早預防,并定期復查血清學指標,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專案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結直腸癌患者口服化療藥物的依從性和合理用藥自我效能,改善治療效果,減少神經毒性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