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祎清,覃 艷
(凱里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音樂欣賞課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媒介,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就能夠形成成熟的音樂審美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有著積極作用。但如何令學生有效加入音樂欣賞的隊伍中,怎樣建立學生對于音樂的正確認知,怎樣讓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表現(xiàn)力,都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因此,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課程前,必須充分考慮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將學生帶入真正的學習情境中,從而保障學生吸收音樂欣賞知識的實際效果。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是教育界口碑較好的教育方法,其主要邏輯是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使身體和精神產(chǎn)生協(xié)同性的共鳴,從而以身體的律動去理解音樂的原理,有效建構對于知識的理解性認知印象。近年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經(jīng)常應用于音樂教育課程中,并且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正向成果?;诖耍赃_爾克羅茲教學法為工具,對音樂欣賞課進行改造,或許可以提升音樂欣賞課教學的質效。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的體態(tài)律動,是該教學法的入門步驟,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樂器,在聽到音樂后用自己的身體“再現(xiàn)”音樂。體態(tài)律動的優(yōu)勢在于,即使學生不具備任何樂器基礎,也能夠參與到音樂感知、音樂表現(xiàn)的過程中,這明顯降低了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門檻。并且,以體態(tài)律動的方式開展教學,減少了學生音樂感知過程中的媒介,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一般來講,學生要復刻一種音樂,需要先聽音樂,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將聽到的音樂加工成某個樂器所需要的表演形式,最終才能通過演奏去感受音樂。學生的行動目的雖然是復刻音樂,但學生需要接觸一系列的媒介,過程中對音樂的印象會逐步下降,或者增添了其他的附加印象。這導致學生對于音樂的印象不再純粹,其更像是程式化的產(chǎn)物。但體態(tài)律動不同,學生以自己作為樂器,重現(xiàn)音樂。身體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媒介,可以將運用媒介所產(chǎn)生的感知信息消散的概率降到最低,令學生從音樂感知到音樂表現(xiàn)的轉換過程更加直接和純粹。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的視唱練耳與一般的音樂教學中的視唱練耳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視唱練耳包括通俗所講的視唱練耳內容。不同之處在于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視唱練耳以及認譜的過程中,也需要活動起來。一個學生在進行視唱練耳時,其他學生需要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不斷律動,保持身體和思維上的活躍性。而這種模式有兩個一是避免其他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走神,從而要求他們用身體的律動保持自己與音樂的良好距離。二是塑造一種多方面培養(yǎng)的模式,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完成面向多名學生的有效教育,保證正在視唱練耳的學生和并未參與主要教學流程的學生,都可以接受音樂教育。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的即興音樂活動,指的是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而選擇的即興活動,通常都會以即興伴奏為主要形式,由主講教師靈活調整伴奏內容。不同的節(jié)奏型和音樂風格,配合著學生的體態(tài)律動,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演狀態(tài)。但即興音樂活動強調音樂表現(xiàn)的完整性,也就是當即興活動開始后,教師和學生必須互相配合完成一場完整的表演,不能中途更換曲目或停止律動。即興音樂活動不僅是對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的考驗,更是通過完成表演,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表現(xiàn)成就感的重要媒介。而當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完善自我、獲得滿足感、愉悅感和成就感后,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態(tài)度會更加積極。這可以促進新一輪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運用。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音樂欣賞課程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感受、體驗、表現(xiàn)力、創(chuàng)新力等音樂欣賞能力。感受音樂指的是在聽到音樂后,能夠對音樂中所含情感、文化因素、風格進行感知和理解的能力。體驗指的是能夠通過音樂獲得積極滿足感的能力,也就是能夠利用音樂的能力。表現(xiàn)力指的是能夠演唱、演奏音樂的能力。創(chuàng)新力指的是在掌握基礎的音樂機理后,再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能力。但對于學生來說,掌握這些能力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低年級的學生本身就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比較理論化的知識點很難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音樂欣賞課程就無法達成預期的教學成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主張以即興活動作為媒介,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較強,沒有音樂基礎或者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肢體的互動對音樂欣賞課產(chǎn)生參與興趣,也就是將對“教學活動”的興趣逐漸轉移到“音樂欣賞”中。因此,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可有效調動學生音樂欣賞的積極性。
學生形成良好音樂欣賞能力的前提是了解基本的音樂原理。但對于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理解音樂原理就相當于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學習難度不大但理解難度極大。因此,教師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去刺激、促進學生理解音樂原理。如果教師使用傳統(tǒng)的教授法,學生很容易因為枯燥的教學形式而走神,進而影響音樂欣賞能力的成型。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制”要求學生以活動的形式參與學習,每位學生必須以活動的形式感受節(jié)奏、韻律、音律。無論學生主觀意識上是否想要欣賞音樂,他們都能對音樂元素形成一定的印象。長時間練習后,學生就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的節(jié)奏型、韻律模式,記住一些代表性的音樂風格。這是傳統(tǒng)教授式教學法無法達到的教育成效。因而可以說,達爾克羅茲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原理,提升音樂欣賞的效率,是當代音樂欣賞課程所必需的教學方法,應該得到妥善應用。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預期成效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令學生形成完善的音樂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能力。如果將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作為音樂欣賞課程中的主要教法,學生在進入課堂后,就將“身體力行”感受韻律,掌握基礎的音樂構成形式。隨后學生將在視唱練耳的過程中,精進自己對于不同音樂形式的理解,從而形成比較簡單但相對完善的音樂鑒賞和分辨能力。這種能力會隨著認知經(jīng)驗的日積月累,成長為一定的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和跟隨伴奏調整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應變力。最后通過多次的即興音樂活動,形成更加完善的音樂表現(xiàn)力。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給出的即興伴奏,快速調整身體伴奏的頻率、形式,快速調整身體發(fā)聲位置以達到最佳的表演水準等。經(jīng)過長期訓練,學生將形成良好的音樂表現(xiàn)力。而良好的表現(xiàn)力正是學生產(chǎn)生音樂感受、體驗、表現(xiàn)力、創(chuàng)新力等音樂欣賞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
任何一種教法如果要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被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特征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具體的特點、需要,設置與其能力、興趣匹配的教學活動,才能保障新教學法的應用起到預期的積極成效。
結合上文指出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構成可知,體態(tài)律動的主要作用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將基礎不同、興趣不同、積極性不同的學生都拉入同一個層級中,統(tǒng)一活動。如果教師選擇的活動素材難度較大,超過了學生能夠理解和模仿的高度,那么學生就難以跟隨音樂進行律動。對此,音樂教師需要結合本班學生的能力范圍,選擇音樂欣賞的入門素材。同時,為有效刺激學生參與音樂欣賞課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使用一些比較流行的素材,例如時下流行的熱門音樂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掌握了一些音律,使用這類素材可以減少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時間。完成選材后,教師可利用視頻制作軟件,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和韻律制作可視的音樂線條視頻。隨后,教師可在教學開始前挪走所有桌椅,一邊播放音樂視頻,一邊組織所有學生來到教室中央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曲調律動自己的身體。在音律方面有天分的學生,可以直接通過“聽”來感受和模仿音樂。對于音樂不敏感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視頻中的節(jié)奏線條,通過視覺信號感知節(jié)奏和韻律。對于基礎不好的學生,教師可先自行拍打手掌或用腳掌踩地,打出節(jié)奏,再邀請學生進行模仿。在律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一邊律動一邊唱歌,在保證所有學生充分參與音樂欣賞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速度、語句、情緒上的變化,令學生形成基礎的音樂元素認知能力。
有許多教師認為,視唱練耳對于非專業(yè)或者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過大。但實際上,視唱練耳就是將身體與音樂進行連接的活動,只要教師引導到位,學生就可以合理掌握音樂視聽判斷能力。并且視唱練耳能夠將一部音樂作品拆解為不同的音樂元素。用視唱練耳的形式進行教學,可幫助學生細致理解不同音樂元素的形態(tài),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可繼續(xù)播放音樂視頻,并單獨對某個學生進行視唱練耳。具體就是與一位學生面對面,一開始教師需要與學生同步進行律動,隨后教師隨機在某處停止律動,但要求學生繼續(xù)律動。過程中,學生在脫離教師的示范后,會迅速對音樂進行視聽判斷,有效鍛煉其對于不同音律、節(jié)奏模式的判斷和反應能力。當學生逐漸熟悉這種形式后,教師也可以適當增加難度。例如,考驗完一個學生的視聽能力后,迅速隨機考驗下一個學生。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將處于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中,認真感知音樂節(jié)奏,來保證自己可隨時應對教師的抽查。與此同時,其他學生也并未停止律動,可以持續(xù)加深對于音樂要素的記憶印象。到這一階段,學生可以在快樂輕松的律動中,有效掌握音樂要素。
當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達到比較成熟的水準后,教師可以提升音樂活動的難度和復雜程度,進一步夯實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即興伴奏活動,使用鋼琴、吉他等樂器,在課堂上隨機進行演奏。學生們跟隨教師的演奏去調整律動的形式,充分鍛煉自己長久以來積累的音樂欣賞能力。對于具有一定樂器演奏基礎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邀請這些學生進行演奏,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律動,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音樂認知上的示范。律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不同的節(jié)奏類型進行科普,用夸張的動作形式加深學生對于音樂元素的認知印象。這種即興的鍛煉也可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反應,令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更加扎實。
綜合來說,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充分匹配學生的心理需要,它摒棄了傳統(tǒng)且被動的知識吸收形式,要求每個學生切身感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消除了學生走神的時間和空間。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趣味性極強,教師可以活用一個又一個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生每時每刻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同時,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循序漸進的教學節(jié)奏,可以適應不同基礎、不同年齡的學生群體,有效降低了教師應用該教學法的難度。因此,將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應用于音樂欣賞課中,有利于提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有效性,更有利于學生良好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