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楊
(宿州學院附屬實驗中學 安徽宿州 234000)
無論是小學階段還是中學階段,作文教學都是重中之重,語文教師會花大精力設計作文題、進行作文指導、批改學生的作文,學生則是不斷地積累生活素材和語言素材、不斷地絞盡腦汁構思作文??梢哉f,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會閱讀、會思考、能夠合理表達的公民。因此,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作文的質量基本上就是衡量他們語文水平的主要標準。
不可否認的是,中小學語文課“少慢差費”始終是“頑疾”,教師與學生花費的時間多,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作文教學,雖然大多數教師始終在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意義上的成功,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就筆者所在的學校來看,不少老師感嘆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陳詞濫調,大多數初中生習作普遍存在字數不足、書寫不工整、錯別字過多、審題不清等現象,至于情感真實、構思精心、巧妙運用手法等更是很難達到要求。而學生則埋怨作文缺乏素材、題目陳舊、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究其原因,除去學生疏于動腦筋、花心思外,主要還是教師墨守成規(guī),對作文教學缺乏深入研究,把學生限制得太“死”。在作文課上,大多數教師最擅長的就是“寫法指導”,將那些寫作的陳述性知識說得頭頭是道,卻不讓學生體驗寫作的過程,學生還沒有想到寫什么,就被作文的清規(guī)戒律束縛,自然就望而卻步了。
除此之外,教師的批改、講評也缺乏針對性,很多時候以簡單的等級或者“閱”草草了事,無法讓學生知道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也就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熱情與動力。那么,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答案是從我們自身做起,立足課程標準與教材,遵循作文教學規(guī)律,研究作文教學優(yōu)化路徑,構建出相對高效的作文課堂。筆者經過數年的實踐摸索,認為將小練筆常態(tài)化不失為促進作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基本上已經掌握了作文的審題、立意、構思等方法,如果教師再以此對他們做出要求,往往會讓他們覺得厭煩,認為其與小學沒有差別。因此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應是當務之急。在初中,大多數語文教師會布置大作文,除此之外還會布置小作文、周記或者隨筆。為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筆者在七年級開學的時候,就鄭重地告訴學生:“我的學生不要寫作文?!睂W生聽后非常驚訝:“學生不寫作文?怎么可能?”隨后,我將我的作文教學理念逐漸分析給他們聽,并且將小練筆的相關要求告訴他們。小練筆不是大作文,在字數方面沒有嚴格的限制,在時間與內容方面也比較自由。小練筆崇尚真情實感的流露、真人真事的記錄,但是有別于日記或者周記的私密性。這樣學生就知道小練筆的基本要求。此時,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精美的本子作為小練筆本,并且為自己的小練筆本設計名稱、封面、序言,寫下對自己的期待。有的同學發(fā)揮自己的繪畫才能,設計出唯美風格的封面;有的同學則給自己的小練筆本取名“且學且歌”;有的學生在扉頁寫道:假如生活欺騙了我,我會用文字來打敗它……由此可見,這種小練筆本的設計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班級學生的寫作興致。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寫作文時候所用的素材總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識,寫親情,不是媽媽冒雨送傘,就是媽媽夜里背“我”去醫(yī)院看病,雖然有部分是真實的,但也可以看出,不是學生的生活單調,而是他們沒有用心去觀察生活,沒有將那些鮮活的素材儲存起來,最終造成作文“無米下鍋”的現象。針對此類現象,我們教師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去觀察、記錄、梳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既積累生活素材也積累語言素材,而小練筆本就是不錯的選擇。
七年級上學期,筆者在班級利用課前三分鐘開展“精彩素材我分享”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既可以寫發(fā)生在身邊的趣事,也可以寫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更可以寫讀過的名人名言。同時讓他們將這些素材分門別類進行整理,例如親情類、友情類、學校生活類等。到了七年級下學期,大部分學生寫小練筆時已經變得有話可說,而且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但是,他們的作文結構還是比較呆板,有些學生依舊是“三段論”??傊?,小練筆本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打通課內外的生活,他們不僅知道需要細致地觀察生活,積累多種多樣的生活素材,能夠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屬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庫,而且在語言文字方面得到很好的鍛煉,讓作文素材的積累不再是難事。
沒有合理評價的教學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教學,作文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認真批改學生作文并有評語也是必須的,教師的批語與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問題所在,而且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但隨著班級學生人數的增加,對于大多數語文教師來說,近百本的作文批改量讓語文老師們不堪重負,最后作文的批改只能走形式。再者,優(yōu)秀的作文肯定不是老師批改出來的,而應該是在學生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寫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合理的評價,提高學生作文自我修改能力。教師不僅應該及時點評學生的小練筆,還應該根據計劃作出合適的修改方法指導。
例如,筆者在講評學生的小練筆時,通常是每個星期選擇固定的一節(jié)語文課,在班級進行集體修改與講解。在評價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學生互評,也可以是自評;在評價的內容方面,可以是優(yōu)秀作文,也可以是問題作文。對于學生評選的優(yōu)秀作文,我們會就“優(yōu)秀之處”在班級進行表彰,讓學生加以借鑒模仿。而對于部分含有“共性”問題的所謂的“病文”,則是引導全班學生進行合作式修改,將這些文章在班級進行展示,指導學生從審題、立意、字詞運用、段落結構、詳略安排等方面進行討論、修改,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實踐中獲得修改作文的經驗和技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總之,初中語文小練筆常態(tài)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素材積累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而且也可以解放我們語文教師,讓教師真正意義上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作文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語文作文教學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