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宇豪,李忠利, 2,楊永軍,楊淑君
(1. 河南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2. 河南省汽車節(jié)能與新能源重點實驗室,河南洛陽,471003)
動力臺架試驗是車輛動態(tài)性能研究的一個重要途徑[1-6]。除了需要滿足動力系統(tǒng)需求外,還需要能夠模擬整車在動態(tài)條件下的負載,普通靜態(tài)模擬已無法滿足測試系統(tǒng)的需要。隨著電力電子、電機控制技術的發(fā)展,不少學者逐步采用電機控制負載模擬[7-10]的方法來進行動態(tài)加載。周志立等[11]通過分析電模擬理論基礎,推到電模擬時所需的補償力矩,根據(jù)luenberger理論,建立角加速度觀測器來獲取角加速度信號,最后控制電機來實現(xiàn)底盤測功機電慣量模擬。通過多次滑行和加速性能試驗使得測試精度相較原有機械方案提高4.4%。李文禮等[12-13]建立車輛動力學模型并加入臺架系統(tǒng)轉動部件慣量參數(shù)識別。通過分析負載模擬原理,設計出基于轉速自適應動態(tài)預測控制的負載模擬方法,使得轉速預估更加精準。最后在動力總成動態(tài)模擬控制中利用該方法實現(xiàn)了較快的響應速度,達到了動態(tài)模擬實車工況的目的。馬瑞海等[14]在防抱死制動試驗臺上設計隨機網(wǎng)絡誘導延時補償負載模擬算法,通過系統(tǒng)增廣將隨機系統(tǒng)跟蹤控制問題轉化為魯棒鎮(zhèn)定問題并分析系統(tǒng)性能,接著通過非線性優(yōu)化問題得到系統(tǒng)控制增益,從而實現(xiàn)用電慣量對機械轉動慣量的模擬。最后進行了防抱死制定測試,結果表明補償算法可大幅度提高負載模擬精度?,F(xiàn)有文獻對負載模擬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實際道路情況往往復雜多變,而角加速度可以實時反映實際驅動系統(tǒng)轉矩和負載轉矩在臺架上的動態(tài)變化,故仍需要采取措施對角加速度進行精確處理,增強臺架負載跟蹤性能。
本文以原PS結構混合動力汽車為基礎,首先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車輛動力學、加載電機等相關模型;其次設計了逆模型負載模擬控制方案并設計了相應的控制器模型,在不同采樣頻率和測頻精度下經(jīng)PI自適應卡爾曼濾波算法實時計算角加速度和負載扭矩;最后經(jīng)逆模型控制進行仿真模擬測試,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加載功能,為硬件在環(huán)測試提供參考。
混合動力臺架方案如圖1所示,其中:1、10為離合器;2、4、7、9、11、13、16、18為軸承座;3、8、12、17為同步帶輪;5、15為同步帶;6、14、19、20為彈性聯(lián)軸器。發(fā)動機經(jīng)離合器1、同步帶與電機1相連;電機1經(jīng)同步帶、離合器10與電機2相連;負載電機經(jīng)傳感器通過同步帶與電機2相連。該方案結構分動力系統(tǒng)和加載系統(tǒng)兩大部分。動力部分由發(fā)動機、兩個電機、兩個離合器組成;加載部分由聯(lián)軸器、扭矩傳感器、負載電機組成。
加載部分和待測動力系統(tǒng)的結合點即是模擬點;按照動力切換模式不同,各種模擬點分別對應不同的待考察部件。如:發(fā)動機單獨驅動、單電機驅動或雙電機驅動等,則負載電機的模擬點可以在離合器前端、離合器后端、電機后端等。
圖1 臺架方案設計布置Fig. 1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platform scheme
負載電機采用高效率三相交流伺服異步電機,忽略鐵損并假設三相繞組產(chǎn)生的磁動勢按正弦分布。
d-q坐標系下電壓方程
(1)
式中:usd、Usq——兩相定子繞組電壓;
urd、urq——兩相轉子電壓;
isd、isq——兩相等效定子電流;
ird、irq——兩相等效轉子電流;
ψsd、ψsq——兩相定子磁鏈;
ψrd、ψrq——兩相轉子磁鏈;
Rs——定子繞組阻值;
Rr——轉子繞組阻值;
p——微分算子;
Ls——定子兩相等效自感;
Lr——轉子兩相等效自感;
Lm——定轉子兩相等效互感;
θ——旋轉坐標系與靜止坐標系之間夾角;
θr——轉子轉過角度。
坐標系旋轉速度為ωdq,令pθ=ωdq,異步電機轉子轉速ωr,則有電壓方程如式(2)所示。
(2)
磁鏈方程
(3)
轉矩方程
Te=npLm(isqird-irqisd)
(4)
運動方程
(5)
令d-q坐標系下旋轉速度ωdq等于電源角速度ω1,則變換成同步旋轉坐標系M-T。轉差角速度ωs=ω1-ωr。異步電機轉子磁場定向控制的矢量控制方程
(6)
式中:Tr——轉子勵磁時間常數(shù);
ism——定子電流勵磁分量;
ist——定子電流轉矩分量;
ωr——轉子旋轉角速度;
CIM——轉矩系數(shù)。
根據(jù)動力學原理可知,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受到阻力可由非慣性力Fa及慣性力Fj兩大部分表示。非慣性力Fa包含F(xiàn)f滾動阻力,F(xiàn)i坡度阻力,F(xiàn)w空氣阻力。
(7)
(8)
F=Fa+Fj
(9)
式中:m——汽車質量;
g——重力加速度;
f——滾動阻力系數(shù);
α——坡度角;
CD——空氣阻力系數(shù);
A——迎風面積;
υ——車速;
δ——換算系數(shù);
F——總力矩。
將車速轉化為軸轉速,則非慣性阻力折算到電機輸出端的扭矩
(10)
(11)
式中:Ta——阻力折算到輸出軸端的非慣性阻扭矩;
r——車輪半徑;
ω——軸轉速;
γ——蠕化率;
η——傳動效率;
i——總傳動比。
由動能相等原則可知汽車平動慣量與軸轉動慣量可相互轉化。因此在臺架上模擬整車慣性力矩時引入等效慣量Je。
(12)
式中:m′——平移質量。
根據(jù)上述等效慣量推導,則有動力端輸出扭矩方程,如式(13)所示,等式右端則是模擬目標的慣性力矩。
(13)
式中:Tm——動力系統(tǒng)端的輸出扭矩(與被測模擬點位置有關)。
根據(jù)圖1中系統(tǒng)結構,負載模擬部分由負載電機、聯(lián)軸器、扭矩傳感器等組成。根據(jù)動力系統(tǒng)控制策略不同,選擇發(fā)動機或驅動電機1、2帶動負載電機運動,忽略編碼器慣量等因素的影響,臺架系統(tǒng)由式(14)得到。
(14)
式中:T1——被測模擬點端的輸出扭矩;
Td——負載電機的輸出扭矩;
B——臺架阻尼系數(shù);
Jt——臺架上所有轉動部件的慣量之和,由聯(lián)軸器、負載電機和驅動電機等的轉動慣量組成。
試驗臺控制部件不同、待測模擬點不同等,都會影響臺架慣量值Jt大小,其大小影響加載扭矩差值。
根據(jù)上述模型分析設計了基于機械負載的逆動力學模型控制,即根據(jù)輸出軸端角加速度求得負載電機額外的補償扭矩,這種方式實質是通過對負載電機的轉矩控制[15-18]實現(xiàn)車輛負載的模擬。忽略彈性聯(lián)軸器及傳動軸變形后經(jīng)拉普拉斯變換后得到,如式(15)所示。
(15)
圖2 逆模型控制原理圖Fig. 2 Inverse model control principle diagram
電機內部動態(tài)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電機動態(tài)結構Fig. 3 Motor dynamic structure
根據(jù)圖3結構,設被模擬轉動慣量J1可以表示為
(16)
在外力作用下由轉速ω生成指令電流I的控制器,其傳遞函數(shù)G(s)
(17)
對比分析得到
(18)
J1=J+JN
(19)
式中:JN——新產(chǎn)生的慣量;
J——物理慣量;
K——轉矩系數(shù)。
實際工程中用慣性環(huán)節(jié)代替純微分環(huán)節(jié)則有
(20)
式中:τn——時間常數(shù)。
根據(jù)式(16)~式(20)可得到電流控制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電流控制結構Fig. 4 Current inertia control structure
采用電流控制時因沒有實際扭矩反饋對負載模擬有一定影響,所以在此基礎上增加扭矩閉環(huán)控制,模擬轉動慣量Jf動態(tài)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扭矩控制結構Fig. 5 Torque control structure
Gi(s)為電流環(huán)動態(tài)特性,根據(jù)式(11)~式(14)可計算出相應扭矩Tl。慣性環(huán)節(jié)只是定量表示濾波方法,最終由自適應卡爾曼代替慣性環(huán)節(jié)。跟蹤控制器Gt(s)采用比例積分(PI)控制器的形式以消除跟蹤誤差。
(21)
式中:Kp——比例系數(shù);
K1——積分系數(shù)。
由上述可知逆模型控制中非慣性負載與速度線性相關且與速度導數(shù)無關,實際模擬時易實現(xiàn);實際速度測量誤差及微分項噪聲導致慣性負載計算不易實現(xiàn),負載模擬難度也在于此,這就對系統(tǒng)采樣頻率和測頻精度有一定要求。
C8051F120型號單片機速率高達100MIPS,具有16×16硬件乘法、12位ADC等?;谠撔吞枂纹瑱C對負載電機編碼器獲取的脈沖信號進而得到轉速信號,所能達到100 Hz采樣頻率對應轉速測頻精度為0.01%和0.001%;后續(xù)在Matlab/Simulink分別對不同測頻精度進行相應分析。
系統(tǒng)的運動參數(shù)主要包含轉速及軸角加速度。從測量參數(shù)到最終加載部分進行加載輸出,這一系列過程中角加速度含有大量噪聲,精度和滯后二者不能同時保證。這就要求在盡可能準確濾波效果的前提下保證角加速度的實時精度[19-20]??山Y合最優(yōu)轉速測頻精度和自適應卡爾曼濾波,在得到良好的濾波效果的同時預測角加速度下一步最優(yōu)狀態(tài)。
(22)
考慮噪聲后的狀態(tài)方程
xk=Ak-1xk-1+w
(23)
yk=Cxk+v
(24)
式中:A——狀態(tài)轉移矩陣;
C——觀測矩陣;
w——過程噪聲;
v——測量噪聲。
噪聲均值及方差
E(w)=E(v)=0
(25)
E(wwT)=Qa
(26)
E(vvT)=Ra
(27)
式中:Qa——過程噪聲協(xié)方差;
Ra——測量噪聲協(xié)方差;
E(w)——過程噪聲均值;
E(v)——測量噪聲均值。
狀態(tài)第一步預測
(28)
協(xié)方差預測
(29)
增益計算
(30)
更新估計
(32)
更新協(xié)方差
(31)
用時變觀測協(xié)方差矩陣Rk代替上述中的Ra則有
Rk=(1+αk)Rk-1
(33)
定義殘差方差理論值
(34)
定義殘差方差實際值
(35)
殘差差值
Ek=trace(Dk)-trace(Qk)
(36)
調整系數(shù)
(37)
自適應卡爾曼則是通過PI控制殘差方差來計算調整系數(shù)αk,并以此來調整Rk。
根據(jù)上述分析,系統(tǒng)控制方案如圖6所示。轉速信號微分后由PI卡爾曼在不同采樣頻率和測頻精度下進行角加速度處理,最后經(jīng)逆模型控制計算得到轉矩命令發(fā)送給電機控制器,控制負載電機實時進行動態(tài)加載,使得被測模擬點端工作狀態(tài)與實際運行情況保持一致。
圖6 系統(tǒng)控制方案Fig. 6 System control scheme
為驗證臺架逆模型負載模擬方法可行性,在Matlab/Simulink中進行仿真試驗,本試驗選在電機輸出端作為負載模擬點,整車仿真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整車參數(shù)Tab. 1 Vehicle parameters
首先分析采樣頻率對負載模擬的影響,以NEDC工況進行模擬測試,如圖7所示。為更好對比不同采樣頻率下電機加載轉速和扭矩,以NEDC前100 s轉速為例,對比1 Hz、100 Hz不同采樣頻率下電機加載轉速和扭矩,結果如圖8、圖9所示??梢钥闯黾铀僦羷蛩匐A段和勻速至減速階段,低采樣頻率下電機實際轉速有一定波動,電機實際扭矩響應較慢且與理論值相差較大。隨著采樣頻率的增大,電機實際轉速與目標轉速越接近,電機實際扭矩與理論計算扭矩越接近;采樣頻率100 Hz時負載模擬精度較高。
圖7 NEDC工況曲線Fig. 7 NEDC operating condition curve
圖8 采樣頻率1 Hz電機實際轉速扭矩曲線Fig. 8 Actual speed and torque curve of the motor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 Hz
圖9 采樣頻率100 Hz電機實際轉速扭矩曲線Fig. 9 Actual speed and torque curve of the motor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選取WLTC工況在100 Hz采樣頻率下再次進行模擬測試,其結果如圖10~圖12所示。
圖10 WLTC工況車速曲線Fig. 10 Vehicle speed curve in WLTC working condition
圖11 WLTC驅動扭矩曲線Fig. 11 WLTC drive torque curve
圖12 WLTC加載扭矩曲線Fig. 12 WLTC loading torque curve
可以看出在100 Hz下轉速跟蹤較好,加載扭矩實際方向與驅動扭矩方向相反,驅動扭矩與加載扭矩相差不大,再次說明了100 Hz采樣頻率下能夠達到負載模擬效果。此外影響負載精度的另一個因素是系統(tǒng)的測頻精度。低速段以NEDC前100 s,最大轉速32 km/h為例,高速段以郊區(qū)工況,最大轉速120 km/h為例。在采樣頻率100 Hz情況下對比0.01%和0.001%不同測頻精度下的角加速度結果。令C=1,A=0,可得到的低速段角加速度曲線,如圖13、圖15所示;高速段角加速度曲線,如圖14、圖17所示。
圖13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1%低速段角加速度曲線Fig. 13 Sampling frequency 100 Hz,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0.01% low-speed angular acceleration curve
圖14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1%高速段角加速度曲線Fig. 14 Sampling frequency 100 Hz,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0.01%, high-speed section angular acceleration curve
圖15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低速段的角加速度曲線Fig. 15 Angular acceleration curve of low-speed section with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and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0.001%
實時計算當前扭矩與傳感器實測扭矩進行閉環(huán)扭矩控制,并將輸出值給到電機控制器中(設置成扭矩模式);調節(jié)控制器參數(shù)從而控制電機加載到目標曲線,得到負載電機實際扭矩,如圖16、圖18所示。
圖16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的低速段的電機加載扭矩曲線Fig. 16 Motor loading torque curve in the low-speed section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and a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0.001%
圖17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高速段的角加速度曲線Fig. 17 Angular acceleration curve of high-speed section with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and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0.001%
圖18 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高速段電機加載扭矩對比Fig. 18 Sampling frequency 100 Hz, frequency measurement accuracy 0.001%, high-speed motor load torque comparison
可以看出,低轉速時角加速度和扭矩誤差小,隨著轉速升高加速度和扭矩誤差大。在低速段和高速段,測頻精度0.001%方案都比0.01%方案下效果好,角加速度更加接近理想值。在低速段,因角加速度和扭矩誤差小,所以測頻精度0.001%下濾波后的結果比濾波前結果相差不大且濾波后會存在時間滯后;而在高速段角加速度和扭矩誤差大,所以需要進行濾波處理。其結果如表2所示。在低速段,測頻精度0.001%未濾波下最大扭矩誤差在10%內;高速段經(jīng)濾波后,動態(tài)扭矩響應時間為0.11 s,扭矩誤差15%,滿足臺架測試要求,可以達到良好的負載模擬效果。
本文針對試驗動力臺架需求,提出一種逆模型實時模擬負載的控制方法,設計了相應的控制器;搭建系統(tǒng)各部分模型,應用PI卡爾曼濾波對角加速度進行最優(yōu)估計且分析系統(tǒng)了不同采樣頻率和測頻精度對負載模擬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低速段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未濾波,扭矩誤差10%;高速段采樣頻率100 Hz、測頻精度0.001%濾波,動態(tài)響應時間0.11 s,扭矩誤差15%,可以達到良好的模擬效果;該結果為硬件在環(huán)測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