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美,張 琳,張 娜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山東濟南250014)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結構改變,老年人占比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醫(yī)療資源向老年患者傾斜。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特點,其醫(yī)療護理工作要求和難度均高于中青年患者[1]。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患者住院治療過程中大多需要接受靜脈輸液[2]。靜脈留置針是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靜脈輸液裝置,適用于輸液量大、輸液時間長的住院患者,能減少反復穿刺,還能預防藥液外滲,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同時還可以減輕護士工作負擔,提高護理工作效率[3]。但是老年患者由于皮下脂肪流失、皮膚松弛、血管易滑動、血管彈性差、穿刺時回血慢等生理特點,容易造成患者靜脈穿刺失敗[4-5]。為提高老年患者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我科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改進傳統(tǒng)穿刺方法,采用改良人工低負壓穿刺方法對血管狀態(tài)較差的老年患者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療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者;②需要進行外周淺靜脈留置針穿刺者;③科室3名以上護師評估認為血管條件差、穿刺時回血慢者;④意識清醒、認知正常者;⑤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意識及認知障礙者;②拒絕參加本研究者。最終納入210例,均為肺癌、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患者,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齡62~83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5例。觀察組男55例、女50例,年齡(72.45±6.35)歲;對照組男57例、女48例,年齡(73.68±7.1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穿刺方法 穿刺操作由2名責任護士配合完成,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豐富護理工作經(jīng)驗。備好留置針(24 G針管回縮式聚氨酯靜脈留置針)及透明敷料(6 cm×7 cm)。首選手背或上肢粗、直、彈性較好的靜脈,并注意避開關節(jié)活動處,避免選擇下肢靜脈穿刺。首先,護士穿戴整齊,洗手戴口罩,準備好操作所需物品,嚴格“三查十對”,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說明留置針穿刺方法、目的及優(yōu)缺點,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使患者在放松狀態(tài)下接受靜脈留置針穿刺。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方法,操作步驟如下:①選擇靜脈,首選前臂/手背靜脈,粗直、彈性好,血流豐富,避開關節(jié)和靜脈瓣;消毒皮膚2次,消毒面積8 cm×8 cm,待干。②檢查留置針,左右松動針芯,穿刺前認真檢查留置針尖端是否有分叉、破損;嚴禁上下松動針芯,避免損傷導管。③持針座,旋轉(zhuǎn)向上拔出針帽,嚴禁僅持針翼,避免除去針帽的同時將針芯撤出。④再次核對,以15°~30°穿刺。⑤見回血,壓低角度進針2 mm,保證導管和針芯均在血管內(nèi)。⑥后撤針芯,導管全部送入血管。⑦囑患者松拳,松開止血帶,調(diào)節(jié)調(diào)速器,左手固定導管座,右手持針翼座末端撤出針芯。⑧無張力貼無菌貼膜,貼膜應以穿刺點為中心橫向固定,延長管高舉平臺法U型固定,高于導管尖端水平。觀察組使用改良人工低負壓法:需要2名護士配合完成,操作步驟①②③同對照組。④在留置針側孔處接10 ml注射器,其內(nèi)抽5 ml生理鹽水,1名操作者以15°~30°穿刺,當穿刺針進入皮下時,另1名操作者立即回抽空針產(chǎn)生負壓促進血液回流。⑤見回血后不再進針,立即后撤針芯,導管全部送入血管。⑦⑧步驟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數(shù)、平均穿刺時間、留置時間、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滿意度調(diào)查表對患者穿刺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總體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數(shù)、平均穿刺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數(shù)、平均穿刺時間比較
2.2 兩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2。
2.3 兩組穿刺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穿刺滿意度比較(例)
胸外科老年患者大多血液黏稠度較高,患者經(jīng)過多次治療后血管變細、變窄[6-7]。部分食管癌術后患者由于術后禁食,血容量減少,血壓降低,血管內(nèi)壓力降低,血管不充盈,造成回血慢或不回血[8];這些因素導致患者靜脈留置針穿刺困難。同時,留置針的結構是導管里面有針芯,回血在針芯和導管之間的狹小縫隙里,這也影響了穿刺時靜脈回血[9];此類因素也增加了穿刺失敗的可能性。為患者進行留置針穿刺時,留置針的針芯進入血管時因不回血,會造成操作者誤判,操作者會因沒看到回血繼續(xù)進針,等見到回血時,針芯已刺破血管進入皮下組織,導致穿刺失敗。另外,由于傳統(tǒng)穿刺方法進針長度增加,即使穿刺成功也可能由于針尖緊靠血管壁,容易造成針尖刺破血管,導致藥液滲漏,引起局部疼痛、腫脹[10]。
米向麗[11]研究負壓穿刺法在淺表靜脈穿刺中的應用發(fā)現(xiàn),負壓穿刺法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常規(guī)穿刺法。諶章麗[12]分析負壓穿刺技巧在小兒頭皮靜脈輸液中的應用價值發(fā)現(xiàn),負壓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規(guī)穿刺方法,患者家屬對穿刺滿意度更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1),平均穿刺次數(shù)及平均穿刺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改良人工低負壓改良法靜脈穿刺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穿刺方法。兩組留置針留置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人工低負壓式靜脈穿刺方法安全可靠。采用人工負壓改良方法,利用注射器人工回抽產(chǎn)生負壓促進血液回流,留置針穿刺成功率提高,避免了再次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有效提高了穿刺滿意度,不會縮短留置針留置時間,也不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