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雪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結腸癌,發(fā)病原因與患者生活方式、大腸腺瘤以及遺傳等因素相關。大腸癌造口患者排便方式發(fā)生改變,還可能會出現糞水性皮炎并發(fā)癥產程特殊氣味,導致患者難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1]。直腸癌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當前治療直腸癌,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的方式。手術切除相對徹底,有著非常高的治愈率。但是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后需進行永久性造口,會改變患者傳統(tǒng)的排便方式,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為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有必要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本文旨在觀察大腸癌造口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取得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到我院治療的82例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2∶19;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6.74±15.06)歲;病程3~18個月,平均(12.23±3.06)個月。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9∶22;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5.47±16.25)歲;病程3~20個月,平均(12.16±3.22)個月。倫理標準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內容,研究對象均簽《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以常規(guī)護理實施干預,在護理之中,嚴格的根據患者的疾病需求和醫(yī)囑按照護理調理,對患者科學地開展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基礎護理工作和對照組一致,在此前提之下通過心理護理進行鞏固,心理護理如下。
1.2.2.1 構建良好護患關系 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接待患者,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同時向患者與家屬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治療方案等相關的內容[2]。護理人員介紹主治醫(yī)師,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治療程序有所了解,同時還可預防患者到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中出現恐懼感,有利于患者后期治療中積極配合臨床各項操作行為。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
1.2.2.2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發(fā)生排便方式和生活習慣的變化,這樣就會使他們產生病恥感,出院以后很多患者的心理壓力明顯增大,甚至會存在社交恐懼的表現。針對這種情況,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做出對應的疏導,指導患者的家屬多對患者提供心理撫慰,也可以使患者的親朋好友多探訪患者,消除患者的孤獨和寂寞之感。與此同時要盡可能的幫助患者提供生理的便利,這能為良好的心理提供條件[3]。
1.2.2.3 健康教育護理 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結合教育程度和性格特點等通過一對一的形式對患者展開個體化的健康知識教育,讓患者對造口手術的原理、目的以及可期待性的治療效果有基本的認識,以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也可對患者及家屬展開機體宣教或個別宣教,向其發(fā)放宣教材料,以便患者掌握更多關于大腸癌造口的知識內容。提醒家屬多關心、鼓勵和開導患者,為患者提供更多的造口聯誼等社交活動機會,讓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與支持。
1.2.2.4 行為干預 在患者出院以前使患者能盡可能掌握開展自我護理和對造口進行護理的技能。使患者認識到在自我護理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能正確的對造口的狀況做出評估。可以正確觀察排泄物的情況,并且囑患者和患者的家屬能及時對造口袋中的氣體和液體進行傾倒,同時還要更換造口袋。每日對患者的造口周圍皮膚進行清潔,保證造口附近皮膚的整潔。出院之后醫(yī)護工作者可以通過微信群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自我護理情況,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相關的心理問題,鼓勵患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進行耐心的解答。鼓勵患者參與有關的社交活動,督促患者開展造口聯誼會議,并且充分的確保患者能夠與患者分享自我護理之中的經驗,在患者和患者之間溝通的過程中也建立深厚的友誼并確立良好的心理。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同時也能強化患者生活當中的自我角色體會,能不斷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樣就能使患者樹立對生活的信心[4]。護理人員可以根據造口的時間等對患者或者家屬講解具體護理的辦法,并使患者認識到如何自我對造口袋做出更換,同時使患者能實現對自我皮膚的觀察,了解造口是否存在水腫、缺血和壞死等,并且確?;颊哒莆障嚓P的處理辦法。在術后1~2周使患者的家屬能通過指診的方式對造口做出適當的擴張,但是告知其不能旋轉手指,過程中可停留10 min,同時囑患者每周擴肛2次,并盡可能的減少造口狹窄等并發(fā)癥。
1.2.2.5 隨訪護理 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飲食,合理地進行飲食搭配,在飲食上堅持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堅持食用高營養(yǎng)和低纖維的食物并避免進食較為刺激或較為辛辣的飲食。叮囑患者在飲食上要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如果患者的體質較為肥胖,則需要注意對體質量進行控制。術后30 d之內需要使患者定時排便,輔助性的對患者做出腹部按摩,以便于協助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排便的習慣。在患者經過手術康復以后出院的2~4周內要嚴格的對其進行隨訪,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實質性的評估。了解患者在心理上是否存在什么顧慮,同時還要詢問患者對造口的知識掌握狀況和是否能夠實現自我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并且全面的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便于充分改進其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和抑郁心理 ①對患者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6]評估焦慮情緒。評分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差。②對患者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評估抑郁情緒。評分越高,則抑郁情緒越差。
1.3.2 睡眠質量評估 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8]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主要從7個方面實施評價,每個方面評分0~3分,總分0~21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1.3.3 生活質量 以SF-36生活質量指數[9]評估量表主要從8個方面實施評估,每一個方面評分均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3.4 并發(fā)癥 主要包括造瘺口炎、造瘺口脫垂和造瘺口旁疝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3.5 總滿意度評分 以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NSNS)評估,總分95分,分數越高則滿意度越高,分為完全滿意(≥95分)、滿意(80~94分)、基本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低于60分)4個級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文中所有的數據均導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中實施統(tǒng)計學檢驗。滿意度為等級資料,記為[n(%)],實施秩和檢驗,推導U(Z)值,統(tǒng)計P值;造瘺口炎、造瘺口脫垂和造瘺口旁疝等為計數資料,記為[n(%)],實施χ2驗證,推導χ2值,統(tǒng)計P值;HAMA評分、HAMD評分、PSQI評分、SF-36評分為計量資料,記為(),實施t檢驗,推導t值,統(tǒng)計P值;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焦慮和抑郁情緒比較 開展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護理以后,觀察組的負面情緒改善效果相比對照組更好(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比較(分,)
2.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開展前兩組患者的睡眠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睡眠狀況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更占優(yōu)勢(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睡眠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睡眠質量比較(分,)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開展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比對照組更占優(yōu)勢(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經過護理觀察組(5例,占比為12.20%)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低于對照組(35例,占比為85.37%)(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5 兩組總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40例,占比為97.56%)護理之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評估高于對照組(35例,占比為85.37%)(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之后的總滿意度比較[n(%)]
根據臨床接診的患者數量便可了解到,大腸癌患者數量在持續(xù)性增多[10]。大腸癌的治療方式,不同類型采取措施不同,晚期或低位直腸癌、難以接受切除手術的患者普遍采取永久性或臨時性造口手術,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時間[11]。但是手術容易損害患者軀體完整性,對其自我形象及日常生活、社交等產生一定影響,增加患者心理負擔,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在此種情況下,部分患者會產生不良情緒狀態(tài)[12]?;颊叩牟涣记榫w狀態(tài)不僅會對其術后恢復產生影響,還可能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13]。因此,有必要為大腸癌造口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在現代化醫(yī)學模式不斷轉變中,常規(guī)性護理模式難以滿足患者臨床需要?;颊咴谧非蟮筒∷缆省⒏叽婊盥实倪^程中,更加重視自我心理、精神及社會層面生命質量的改善[14]。
通過本次研究活動就可看出觀察組所取得的護理效果比對照組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這能充分的說明為大腸癌患者提供心理護理服務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意義。心理護理干預是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患者的病情提供的一種護理服務,旨在改善患者情緒,促使患者在治療周期內能夠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3]。心理化護理干預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能夠根據患者的自身差異予以不同的護理措施,以滿足患者個體化需要。臨床實踐中,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個體化、針對性的護理方案[5]。大部分患者與家屬都難以接受腸造口,生理與心理受到雙重折磨,此時護理人員加強方面的護理操作,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提高患者造口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預后[15]。常規(guī)性護理模式操作內容與模式相對淺顯,并沒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提供護理服務,難以兼顧患者個體性差異,致使臨床效果不顯著[16]。如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就能夠在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提供心理輔助性護理,促使患者能夠加快病情康復速度[17]。
此外本文所得的結果也和羅曉霞[18]在其研究中所得的結果有很多相同的結論,所以在學術上具有相互證實的作用。
綜上所述,將心理護理應用在大腸造口患者的護理中,可以有助于實現對患者負面心理的調整,可實現改善患者睡眠狀況和生活質量的目的,使患者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嬰兒對護理的滿意評估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