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1.寧德市康復醫(yī)院,福建 寧德 352000; 2.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yī)院,福建 寧德 352000)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思維、情感與正常人不一致,而且普遍存在知覺、行為障礙等異常表現(xiàn),病情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患者出現(xiàn)功能殘疾的可能性較大,不但會影響患者自身正常生活,還會對患者家庭甚至外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1]。認知功能障礙以及陰性癥狀、陽性癥狀是該病患者的核心癥狀表現(xiàn),正常精神功能方面存在缺失或減退情況是陰性癥狀的表現(xiàn),包括思維貧乏、快感缺乏、情感平淡與注意障礙等[2]。精神分裂癥核心精神病理學改變可出現(xiàn)該病原發(fā)陰性癥狀表現(xiàn),繼發(fā)陰性癥狀誘因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神經系統(tǒng)藥物副反應、情感癥狀以及陽性癥狀等[3]。與陽性癥狀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表現(xiàn)危害更大,造成患者精神殘疾風險顯著升高?,F(xiàn)階段,臨床上主要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藥物治療,療效欠佳才會考慮其他治療方式,抗精神病藥物對于控制和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義[4]。本次研究選取寧德市康復醫(yī)院于2020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96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患者采用坦度螺酮對其陰性癥狀以及認知功能產生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總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寧德市康復醫(yī)院收治的96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診斷標準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②主要表現(xiàn)為陰性癥狀,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③患者家屬或監(jiān)護人知曉此次研究方案風險及目的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軀體嚴重疾病或腦部嚴重疾病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③藥物過敏者;④存在智力障礙者;⑤入組前3個月接受過其他精神科輔助治療者;⑥既往有惡性綜合征病史者;⑦有藥物依賴史、吸毒史、酗酒史其中之一者。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納入樣本量48例。對照組: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齡區(qū)間:20~75歲,年齡均值:(50.14±3.09)歲,病程區(qū)間:1~8年,病程均值:(4.02±0.23)年;觀察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齡區(qū)間:20~77歲,年齡均值:(51.02±3.13)歲,病程區(qū)間:1~8年,病程均值:(4.13±0.24)年。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數(shù)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奧氮平片(印度瑞迪博士實驗室有限公司,規(guī)格: 10 mg×20 s,批準文號: 20150142)治療,治療初期用藥劑量為每日5mg,每日劑量為10~20mg,最高不超過每日20mg,1個月為1個階段,連續(xù)用藥3個月為1療程。觀察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聯(lián)用枸櫞酸坦度螺酮片(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Co., Ltd. Ibaraki Plant,國藥準字J20140020,規(guī)格:10mg*42s)治療,每日用藥劑量為30mg,每日用藥3次,每次服用10mg,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反應情況調節(jié)用藥劑量,但是每日最大用藥劑量不可超過60mg,1個月為1個階段,連續(xù)用藥3個月為1療程。
(1)治療前后分別評估和對比兩組PANSS陰性量表評分,評估項目包括思維、交談、社交、情感等維度,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應用認知功能成套測驗(LOTCA)評估患者定向力、知覺、視運動、思維動作改善情況,總分為119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認知能力越好。
(3)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頭痛、頭暈、食欲減退、腹瀉、惡心嘔吐、便秘、白細胞減少及失眠發(fā)生情況。
治療前患者陰性癥狀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及總分差異不顯著(P=0.976>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目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06<0.05)。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分)
治療前兩組認知功能各項指標評分及總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差各項目評分與總分均較對照組高,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副反應發(fā)生情況見表3。
表2 兩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后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精神障礙類型疾病中精神分裂癥在青壯年群體中比較常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壓力不斷加重,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遞增趨勢,該病與環(huán)境、個體發(fā)育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存在關聯(lián),為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復雜性精神疾病[5]。
臨床常用治療手段最常見的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聯(lián)合,其次是物理治療等方法。其中,藥物治療雖然常見,但是由于傳統(tǒng)藥品不良反應率較高,因此臨床應用頻率相比過去有所下降[6]。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藥物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等特點,逐漸取代傳統(tǒng)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新一代藥物在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患者中能夠取得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是針對陰性癥狀的效果仍有部分人不明顯。而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機制是通過對中樞多巴胺2型受體(DRD2)發(fā)揮阻斷作用、使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得到降低,針對陽性癥狀可取得確切的療效[7]。但是該藥物無選擇性地阻斷背側紋狀體神經元、腹側紋狀體神經元等的DRD2,不但對陰性癥狀效果不顯著,甚至還會導致陰性癥狀發(fā)作或者造成陰性癥狀加劇[8]。
臨床上認為5-羥色胺(5-HT)相對缺乏或中腦-皮質通路前額葉多巴胺D相對缺乏會導致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加重,多巴胺系統(tǒng)出現(xiàn)紊亂現(xiàn)象,中腦邊緣通路中的D2受體亢進會導致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出現(xiàn),而D1受體缺乏導致前額葉皮質背外側功能下降會誘發(fā)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出現(xiàn)[9]。在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中思維、行動、意志障礙或者趣味性、主動性、積極性減退是常見表現(xiàn),無論對患者學習、生活還是工作均會產生不良影響[10]。
認知功能障礙是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常見表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的持續(xù)存在會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無法正常學習、生活或工作?,F(xiàn)階段,認知功能障礙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人員認為前額葉多巴胺功能降低可能會導致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加重。總體來說,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是該藥物有部分具有抗膽堿能活性、阻斷多巴胺受體以及降低警覺性等特點,因此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下降、信息整合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使得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加重[11]。
作為氮雜螺酮類藥物,坦度螺酮能夠對患者腦部5-HT1A產生選擇性作用,還可作用于海馬體、杏仁核等大腦邊緣系統(tǒng)或者中縫核5-HT1受體,使患者焦慮程度得到有效減輕,同時還能夠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改善[12]。海馬體具有記憶存儲轉換和定向、認知和情緒調節(jié)等功能,杏仁核在負性情緒方面負責情緒加工起到關鍵作用。坦度螺酮還能夠影響神經元活動,進而可對記憶產生影響。該藥物具有藥效發(fā)揮快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等作用,患者長期用藥也不會產生依賴性,長期用藥不會在患者體內出現(xiàn)蓄積現(xiàn)象,應用安全性較高[13-14]。
此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陰性癥狀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認知功能各項指標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后頭痛、頭暈、食欲減退、腹瀉、惡心嘔吐、便秘、白細胞減少、失眠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兩組數(shù)據對比與分析可知,坦度螺酮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王麗麗等[15]研究證實采用奧氮平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后陰性癥狀評分為(20.49±1.67)分,采用奧氮平聯(lián)合坦度螺酮治療的患者治療后陰性癥狀評分為(17.26±1.35)分。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陰性癥狀總分為(24.42±4.01)分,觀察組患者總分為(22.10±4.03)分??梢娋穹至寻Y患者在接受奧氮平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坦度螺酮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陰性癥狀,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采用奧氮平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坦度螺酮治療能夠促進其陰性癥狀與認知功能改善,而且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不會明顯增加,值得臨床應用。本次研究由于納入樣本量較少且研究時間較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仍需要進行大樣本研究以充分驗證坦度螺酮的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