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榮,王玲玉,丁麗紅
(上杭縣中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目前被認為是胃部的一種癌前疾病,臨床上以上腹痛、腹脹、噯氣、納差等為多見,與其他胃部疾病相比較而言,不具有特征性,偶見貧血、消瘦或腹瀉等其他全身的臨床表現[1]。CAG是由正常胃黏膜一炎癥一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胃癌的演變規(guī)律,且是大家已經公認慢性萎縮性胃炎也已明確被定為癌前疾病,亦證明與HP有關。最新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2-3],我國CAG轉為胃癌的幾率在1.2%~ 7.1%之間。CAG的病程較長,且病勢纏綿,患者的臨床表現各異且并不具有典型性與特異性,長期治療癥狀不緩解,對于患者而言,除了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對于心理的影響也較大,易產生心里層面上較為不好的情緒[4]。同時反復發(fā)作反復治療,無形當中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也為國家醫(yī)療系統(tǒng)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可以清除HP,保護并修復胃黏膜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是對于萎縮黏膜的修復,則效果不甚理想[5]。研究認為[6],CAG 是脾胃虛弱、肝胃氣滯等致脾胃失調,雖病位在胃,但與肝、脾密切相關,由此在本病的治療上,應當以理氣健脾、疏肝和胃為原則?;诖?選取我院近期CAG患者,回顧性分析開展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治療的方案,旨為臨床在治療時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在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診斷的患者總計68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34例,分別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病程6.0~48.5個月,平均(18.67±2.24)個月,年齡37.0~69.0歲,平均(45.72±4.56)歲。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治療(研究組),男20例,女14例,病程6.0~50.0個月,平均(19.16±2.43)個月,年齡38.0~70.0歲,平均(46.11±3.96)歲。對照資料,差異(P>0.05)無意義。
對照組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煙臺魯銀藥業(yè), 國藥準字H20033476,規(guī)格0.25g*30)1次1粒,每日3次,連服4周;阿莫西林膠囊(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0932,0.25g*20粒)1 次4 粒,每日3次,連服2周; 克拉霉素膠囊(江蘇祥瑞藥業(yè), 國藥準字H20065091,0.25g*6s)1次4粒,每日3次,連服2周; 膠體果膠鉍膠囊(湖南華納大藥廠,國藥準字H20045248,50mg*30粒)200mg,每日2次,連服3個月。
研究組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香附、川芎、柴胡各9g,赤芍、茯苓、枳殼各15g,黨參、白芍、黃芩、白術各10g,黃連3g,陳皮6g,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噯氣重去黨參加旋覆花;泛酸嘈雜加煅瓦楞、海螵蛸;便秘、舌紅且口干加天花粉、玉竹、石斛;口苦、苔膩去黨參、白術、川芎并減少白芍劑量,加茵陳、蒲公英、連翹。上述藥物為1劑量,水煎,取汁200mL,1日1劑,分早晚飯后1h服,持續(xù)治療8周。
比較兩組治療療效、HP清除率、并發(fā)癥,統(tǒng)計治療后各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并比較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與生活質量評價。臨床療效判定[9]:臨床癥狀消失,炎癥和萎縮好轉為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炎癥和萎縮明顯改善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炎癥和萎縮均得到改善為有效;除外為無效。Hp根除評價方法:治療后以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將結果為陰性納入根除。各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的癥狀選擇以主要癥狀胃脘隱痛/脹痛、心煩易怒、食欲不振、泛酸嘈雜為主,統(tǒng)計癥狀明顯減輕或者消失的時間。癥狀積分參照《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評價。主要癥狀以胃脘隱痛/脹痛(0~6分)、心煩易怒(0~6分)、食欲不振(0~6分)、泛酸嘈雜(0~6分),總分24分;次要癥狀以倦怠乏力(0~3分)、口苦口干(0~3分)、舌苔白(0~3分)、脈弦細(0~3分),總分12分[10]。
經治,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及HP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HP清除率、并發(fā)癥比較[n(%)]
經治研究組患者的各項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各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對照
兩組治療前的癥狀積分與生活質量評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下降,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更低,而在生活質量指標比較中,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與生活質量評價比較(分)
胃黏膜的上皮遭受長期反復損害而局限性或廣泛性的出現,有關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有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偶見其他全身的臨床表現[11-12]。CAG是慢性炎癥逐漸發(fā)展加重的結果,有隱襲性,尤以中國和日本的發(fā)病率最高,自1982年在相關的學者研究中,獲得了對幽門螺旋桿菌的首次報道,自此,發(fā)現與此桿菌慢性胃炎、胃癌等相關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產生了較為密切的相關,且不可自愈[13]。1978年在WHO中,將其列為胃癌前疾病或癌前的狀態(tài),有資料顯示5~10年癌變遭受到率約3%~5%,超過10年癌變率為10%。因此,對于本病的積極治療方向,也在某些程度上,是預防其癌變,有效的達到了降低胃癌發(fā)生率有效措施之一。當前臨床西醫(yī)方向對于本病的主要治療上,是使用鉍劑/非鉍劑四聯(lián)的療程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具有較好效果,但患者對藥物耐藥性逐步增強,療效有限,且停藥后易復發(fā)。在中醫(yī)范疇內,屬“胃痞”、“胃脘痛”、“嘈雜”[14]。從中醫(yī)角度方面,從疾病的藏象理論以及五行學說的角度出發(fā),多以“肝脾相關”所闡述的情志異常,并且與胃腸系統(tǒng)疾病聯(lián)系也較多。而針對于傳統(tǒng)中醫(yī)中的“肝脾相關”理論,則主要指“肝主疏泄”與“脾主運化”所產生的相互調節(jié)關系所引發(fā)的結果[15]。近年來,眾多學者的理論及實驗的相關研究中,也證實了“腦-腸互動”與“肝主疏泄”及“脾主運化”理論之間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胃在六腑中,是以降為和,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而脾的功能是主運化的結果,胃受脾氣影響;肝主疏泄,一旦出現了失常,則脾升的結果則是導致出現了胃降無序。因此原則應以疏肝健脾、調理氣機為主。柴胡疏肝散方為本病治療的要藥,而以柴胡疏肝理氣、升陽和解表里以為君,香附理氣開胃、川芎活血行氣、陳皮理氣消脹疏肝解郁共為臣;赤芍活血,枳殼理氣和中,元胡活血柔肝、理氣止痛,薏苡仁滲濕健脾,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共奏疏肝健脾、抑木培土功效[16]。本研究中,經治,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及HP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的癥狀積分與生活質量評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研究組各項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均更短,(P<0.05)。在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前下降,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更低,而在生活質量指標比較中,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更高,(P<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治療中,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減,可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并提升HP的清除率,相比較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及消失時間更短,治療后癥狀改善更明顯,且有效地提升生活質量,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