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曉
比喻是一種十分古老且常見的辭格,它源于古人用形似的圖畫來描述客觀事物的認知方式,比如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象形字,就是這種認知方式的產(chǎn)物。例如,甲骨文中的山字、田字,都是將客觀事物圖形化,以相似的圖像來表示事物。正是由于這種認知方式的存在,才會衍生出比喻這種辭格。
比喻這一修辭從古至今都是文人學者探討的熱點。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墨子等大家就對它做出了論斷,墨子在《墨子·小取》中給比喻下過定義,并在該書中記錄道:“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币馑际恰八^辟,是指舉別的事情來解釋這個事件”。從這里可以看出,墨子已經(jīng)對比喻有了很明確的概念,并且也明確了比喻的功能,但這只是初步的研究。在我國古代,比喻是普遍使用的修辭手法,例如,在《詩經(jīng)》和《楚辭》中就大量使用了比喻,《詩經(jīng)》中常常使用的“賦、比、興”中的比就是比喻。因此,中國古代給比喻下了很多定義。
但先秦兩漢時期的學者對比喻的研究不夠深入,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直到宋代,才有了專門的修辭學專著,關(guān)于比喻等辭格的定義才開始系統(tǒng)化。清代段玉裁在其所作注釋的《說文解字》中對“比”和“喻”二字做了釋義:比,密也。其本義謂人相親近也。余義輔也、及也、次也。二人為從,或反從為比。故古文比,蓋從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喻,因告也,凡曉示人者。皆舉之所易明也。周禮掌交注日,喻,告曉也。曉謂之喻。而另一個因言之日晚也謂為喻。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比喻一詞早期的意思應該是用最密切接近的事情來舉例,而所謂“皆舉其所易明也”,是講要列舉幾個最容易讓人理解的事情,使聽者理解說者想要傳達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關(guān)于比喻的研究最系統(tǒng)、最全面、最權(quán)威的人是陳望道先生,陳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這本著作中構(gòu)建了一個更為全面的修辭學系統(tǒng)。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就對比喻作了界定,他在書中說道: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說話和寫文章時就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他還對譬喻使用的基本條件作了規(guī)范:這格的成立,實際上共有思想的對象、另外的事情和類似點三個基本要素,所以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語詞三個成分。同時,對比喻中的明喻、隱喻、借喻三類變體都進行了明確的定義。這些為比喻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近幾年,關(guān)于比喻的研究全面開展,不僅研究比喻及其三類變體,還從比喻及其三類變體中發(fā)展出一系列變體,如強喻、反喻、迂喻、曲喻等。對于這些變體的研究也是學者們關(guān)注的焦點。
關(guān)于比喻修辭的運用,魯迅先生的作品可謂是最好的語料。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同時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主要奠基人,其著作主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魯迅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文化思想探索、中國文學史研究、翻譯工作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著重大功績,對五四運動之后我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蜚聲于世界文壇,堪稱“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lǐng)土的作家”。魯迅在其作品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其中比喻修辭的運用最突出。
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比喻形式。
明喻是比喻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是比喻的三個基本形態(tài)之一。所謂明喻,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有具體的定義,即明喻是指分明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文中事物的譬喻。正文和譬喻兩個成分不僅清楚對揭,而且分明有別。更通俗地說,便是明確地用一個事物來形容另一個事物。陳望道先生還提出,在運用明喻時需要注意兩點:(1)本體和喻體必須具備相似點;(2)本體和喻體在本質(zhì)上應該不同。因為明喻的基本特征就是本體與喻體一起存在,同時,本體與喻體在形態(tài)上是有聯(lián)系的,也具有相似的關(guān)系。在本體與喻體兩種成分中間,常有喻詞相連接,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如同、仿佛、像……一樣、如……似的”等。
例1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魯迅《故鄉(xiāng)》)
這個例句出自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作者以此來描寫閏土受到生活摧殘之后的麻木,其中運用了明喻的修辭。例句中的本體閏土、喻體石像以及喻詞仿佛三個成分都出現(xiàn)了,是標準的明喻句。句中以“石像”作為喻體,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閏土的憂愁多慮、毫無生氣,使人不禁聯(lián)想到農(nóng)田之上,站著一個滿臉皺紋、滿目愁苦的中年農(nóng)民,整個人散發(fā)出的都是生活的艱辛。
例2 (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魯迅《故鄉(xiāng)》)
這個例句也是出自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這句話描寫了一個精明算計的小市民婦女形象。這個例句也是標準的明喻句。句中以“圓規(guī)”作為喻體,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個能說會道、刻薄虛偽的婦女形象。楊二嫂在少年時曾被人叫作“豆腐西施”,長相自是不會太差,但到了中年,魯迅先生卻把她的腿比作“圓規(guī)”,雖然描繪的是楊二嫂的外在形象,卻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楊二嫂的生活艱難。
上面兩個句子都是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都描寫了兩個長期受生活壓迫的人物形象。但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同情閏土的遭遇,但對楊二嫂卻嗤之以鼻。由此可以看出,明喻是包含感情色彩的,其感情色彩主要體現(xiàn)在喻體的使用上。
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識別度很強的明喻這一修辭手法,可以使人明確知道他將一個物體比喻成另一種物體,不但增強了描述對象的形象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感情。
隱喻也是比喻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之一。陳望道先生早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就已對其有了具體的規(guī)定。所謂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級的形容方法。就是說,隱喻是指意思不明確的比較隱晦的形容方法。隱喻和明喻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隱喻的正文內(nèi)容與喻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比明喻還要密切;明喻在形態(tài)上只有相似的意義,而隱喻在形態(tài)上卻是融會的關(guān)系;明喻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甲好像乙”,而隱喻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甲就是乙”。在隱喻句中甲、乙是不同的事物,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本體和喻體的相同特征是需要隱藏的。在隱喻句中,本體和喻體也會出現(xiàn),常用的喻詞有“是、就是”等。
例3 做一封信登在報紙上,廣告道:“看哪!狗不是仇貓的么?魯迅先生卻自己承認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這“邏輯”的奧義,即在用我的話,來證明我倒是狗。(魯迅《狗貓鼠》)
這個例句來源于魯迅先生的作品《狗貓鼠》,在這篇散文中,魯迅先生通過追思自己在童年時救助和飼養(yǎng)的一只可憐的小隱鼠最后慘遭人殺害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加害者的憎惡。這個例句的喻體是狗,本體是“我”(魯迅先生),反動派用狗比喻魯迅先生,意在羞辱他,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以魯迅之前發(fā)表的仇貓言論為依據(jù),更具有攻擊效果。隱喻的表現(xiàn)手法十分含蓄,但由于本體與喻體之間并不具備完全相同的特征,因此以此作為反擊更加有力。
隱喻是既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又比較含蓄的比喻方式,雖然魯迅先生在文學作品中使用得不多,但并不能否定其價值。
借喻,也是比喻的類型之一。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對其有了具體的規(guī)定。“比隱喻更進一級的,便是借喻?!苯栌魇侵敢粋€沒有了本體和喻體的形容方法,它的喻體憑借著和本體之間許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使得喻體直接指代本體出現(xiàn)在句子中。而在借喻中,正文與比喻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尤為緊密。
例4 我便問他:“吃人的事,對么?”他仍然笑著說:“不是荒年,怎么會吃人?!蔽伊⒖叹蜁缘茫彩且换?,喜歡吃人的;便自勇氣百倍,偏要問他。(魯迅《狂人日記》)
這個例句來源于魯迅的《狂人日記》,例句中并未出現(xiàn)自然本體概念,其喻體即為“吃人”,所謂“吃人”,并非吃人的肉體,而是指封建思想“吃”人的思維,指的是一定的限制和一定的順從,比如,父親對孩子、君王對臣民有一定的權(quán)力,后者似乎成了前者的提線木偶,這個封建社會禮教說白了便是在“吃”人的思維,這正是魯迅先生所要批評的社會現(xiàn)象?!俺匀恕迸c“吞噬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吃人”可以做“吞噬思想”的喻體。而相比于直接寫“吞噬思想”,“吃人”更有噱頭,也更能吸引讀者閱讀。
例5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xiāng)》)
這個例句選自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xiāng)》,句中并未出現(xiàn)自然本體,卻以“厚障壁”作為喻體,用來形容“我”與閏土間所產(chǎn)生的感情距離。相比于直接描述“我”與閏土之間的隔閡,“厚障壁”更能形象直觀地描繪“我”和閏土之間的距離。
借喻這種修辭,在寫文章時十分重要。在寫作文時運用借喻,既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動活潑,豐富文章內(nèi)容,增強文字的美感,又可以使語句更加優(yōu)美,還可以使抽象化的內(nèi)涵系統(tǒng)化,或?qū)⑵渲械膬?nèi)涵抽象化,讓人易于掌握。另外,因為借喻中有喻體存在,更能突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可以形成更加豐富、含蓄的表現(xiàn)效果,同時也使語句不會復雜,顯得更加簡練。
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除了使用大量的基本形式——比喻外,還運用了一些變體的比喻。
博喻是比喻的變體之一,王希杰先生的《漢語修辭學》中,對博喻進行了介紹。所謂博喻,也就是指可以一口氣說出若干個比方。也可說用多個喻體來形容一件事情的某個方面或多個方面,還可用多個喻體來形容相應的事情。
例6 現(xiàn)在的光天化日,熙來攘往,就是這黑暗的裝飾,是人肉醬缸上的金蓋,是鬼臉上的雪花膏。只有夜還算是誠實的。(魯迅《夜頌》)
這個例句來源于魯迅先生的作品《夜頌》,在這個例句中,“黑暗的裝飾、人肉醬缸上的金蓋、鬼臉上的雪花膏”都是“光天化日”的喻體,可以連續(xù)地用三個喻體來比喻某個自然本體,這是標準的博喻。博喻法與其他方法如明喻、隱喻、借喻等是不一樣的,因為它有多個喻體,使用得當,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起到增強語勢、加強語氣的作用。此外,它還能將一個事物的各個方面都描述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不能匹敵的。
諷喻也是比喻的變體之一。所謂“諷喻”,是一種修辭方法,是帶有譏諷風格的比喻,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用比喻進行諷刺。
例7 我于是就間或留心著查考它們成仇的“動機”。這也并非敢妄學現(xiàn)下的學者以動機來褒貶作品的那些時髦,不過想給自己預先洗刷洗刷。據(jù)我想,這在動物心理學家,是用不著費什么力氣的,可惜我沒有這學問。后來,在覃哈特博士(Dr.O.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國民童話》里,總算發(fā)現(xiàn)了那原因了。據(jù)說,是這么一回事: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伙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拔以趺凑业侥窍竽??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彼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惫啡チ?,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梁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梁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后,狗和貓便成了仇家。(魯迅《狗貓鼠》)
這個例子出自魯迅先生的《狗貓鼠》,魯迅先生以描寫動物開會一事諷刺當時的社會。在文中,貓代表的是既得利益者和殘酷壓迫老百姓的惡勢力;老鼠自然是飽受欺壓的生存在世界底層的勞苦大眾;而狗們就是與動物爭奪或壓迫群眾權(quán)益的人,當這些人行動失敗后人們就稱其為落水狗。魯迅先生對狗也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諷喻因為具有諷刺效果,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并且一般是通過故事來進行諷刺,這就使得整個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比喻的使用,除了可以增強文學作品的美感之外,還可以增強它的吸引力,使得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更富有趣味性。修辭格的使用極大地發(fā)掘了文學作品中語言的魅力。魯迅先生的小說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一方面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化造詣很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修辭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深度以及趣味性,使得更多讀者爭相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