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霞 彭再新
《說文廣義》是王夫之研究《說文解字》的著作,初衷是批評明清之際俗字運用訛誤現(xiàn)象,倡導文字的規(guī)范書寫,以及批評古人和時人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疏漏和局限。《說文廣義》所記載的俗字繁多,本文就其中音同、音近替代的俗字作分析,探討王夫之文字觀。下面舉例逐一分析。
《說文廣義》卷一:“詧,從言,從察省,本訓云:言微親詧也。凡審詧、訪詧、詧微,皆宜作詧。察本訓覆也,有大明也?!薄捌鋵徳堊援斪髟?。唐以前史傳文集,俱用詧字,惟經(jīng)典概作察?!?按:詧,《說文》:“言微親詧也。從言,察省聲?!北玖x為通過隱微之言來親身觀察他人。審詧、訪詧、詧微等詞都應寫作詧。察,《說文》:“察,覆也。從宀、祭。”其意義是屋檐向下覆蓋?!皩徳垺钡摹霸垺弊中伪緛砭褪侨绱耍谔瞥郧暗氖穫魑募戎?,都使用“詧”字,但經(jīng)典中都寫為“察”字,二字存在很大的差異。詧,在《廣韻》中釋為:“初八切,入黠初。月部?!辈欤凇稄V韻》中釋為:“初八切,入黠初。月部?!倍肿x音是相同的。傳寫經(jīng)典時人們用同音字替代,但從字的本義來說,二字意義之間毫不相干,把“察”作為“詧”的俗字并不正確。二字音同而義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二:“孃,本訓煩擾也,從女從襄。”按:孃,《說文》:“煩擾也。一曰肥大也。從女襄聲?!北緛肀硎緹_之義。《玉篇·女部》中謂:“孃,母也?!蔽搴鷣y華后,又用來稱呼母親?!澳铩弊?,在《玉篇·女部》里謂:“女良切,少女之號?!笔怯脕矸Q呼少女的稱謂。孃,《廣韻》:“女良切,平陽娘?!蹦?,《廣韻》:“女良切,平陽娘?!?二字之間意義區(qū)別很大,但人們因為二者音同,而將“娘”作為“孃”的俗字,從理論上來說這并不合理據(jù)。二字音同而義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一:“証,諫也,以正言相諫也。證,告也,登進其言以上告也?!薄八滓宰C據(jù)為証,病證為癥者,皆謬?!?按:證,《說文》:“證,告也?!逼浔玖x應當是告發(fā)?!稄V韻》和《說文》中皆有相關釋義:前者釋為“諸應切,去證章。蒸部”,后者釋為“証,諫也”,是直言勸諫之義。《廣韻》:“之盛切,去勁章。耕部?!薄蹲衷础分姓J為“証”與“證”并非是同一個字,按源流來算,“證”應當是如今“證明”“證據(jù)”的原字。因二者音相近,“証”又用作“證”,因而二者意義相混。“證據(jù)”一詞字形本就是如此,“証”“證”二字意義上雖然存在聯(lián)系,但是也只有在表示驗證義時,才能夠互用,在“證據(jù)”一詞中應該用“證”本字。人們把“証”當作“證”的俗字寫作“証據(jù)”,這是不正確的。二字音雖同但義相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一:“範,本訓範軷也?!薄八淄ㄓ米鞴牐蜃?,皆非?!卑矗汗D,《說文》:“笵,法也。從竹,竹,簡書也;氾聲。古法有竹刑。”“笵”的意義表示法則。《字源》中“笵”字的實際常用意義應當是模子,繼而引申為規(guī)范、模范等意義?!稄V韻》:“防鉸切,上笵奉。談部?!惫牐凇墩f文》中釋為:“範,範軷也。從車,笵省聲?!敝傅氖枪糯鲂兄凹漓肼飞竦囊环N禮儀節(jié)俗?!耙?guī)笵”“儀笵”字形本應作“笵”,而人們把“範”當作“笵”的俗字,把“規(guī)笵”“儀笵”寫作“規(guī)範”“儀範”。二字雖然音同,但是意義毫不相干,把“範”當作“笵”的俗字,這是不合理的。而“ ”字只用于人名,人們把“ ”當作“笵”的俗字,同樣也是不合理的。故以上情況皆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參,但音所今切,讀如森,本西方星宿名。”“若人蓡之蓡,與參同音森,而字大別,方書簡陋,不可施之文字。”按:蓡,《說文》:“人薓,藥艸,出上黨。從艸 聲?!奔慈松啠ㄈ藚ⅲ?,在《說文》中釋為:“曑,商星也。從晶, 聲。”是西方星宿的名字。“參”“蓡”二字雖然音同,但是在意義上卻存在很大的區(qū)別。人蓡字形本就是如此,俗字把“參”當作“蓡”,寫作“人參”,這不合理。二字音近而義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卷一:“憿,古堯切,讀如澆,幸也。憿幸、惠憿字本如此,經(jīng)傳作徼者,傳寫之訛。徼,循也,循行邊塞也。”按:憿,《說文》:“憿,幸也?!北硎緝e幸的意思?!稄V韻》:“古堯切,平蕭見。宵部。”徼,《說文》:“徼,循也?!北玖x是巡查?!稄V韻》:“古吊切,去嘯見。宵部?!倍蛛m然音同,但是在意義上存在較大差異。段玉裁注:“幸者,吉而免兇也。引申之曰 (同‘冀’)幸,亦曰憿幸,俗作僥幸、儌幸、徼幸皆非也。凡傳言徼福者,皆當作憿福為正?!彼該?jù)此可知“惠憿”“憿幸”的字形本來就是如此,傳寫為“徼幸”“惠徼”,是“憿”“徼”二字音近發(fā)生的訛誤,把“徼”作為“憿”的俗字,不合理。二字音近而義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卷一:“或又以憭為無憀之憀,亦謬。憀,賴也。俗又別作無聊,亦不典。”按:憀,《說文》:“憀然也。從心翏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憀然猶了然也?!笔菫槊靼?、清楚之義。憭字,《說文》釋謂:“慧也。從心尞聲。” 是聰明之義?!稄V韻》:“落蕭切,平蕭來。宵部?!惫省盁o憀”字形本就是如此,表示沒有寄托的意思。以“憭”作“無憀”的“憀”字,則表示不聰明的意思,與“無憀”的原義相差很大。“憭”“憀”雖然讀音相近,但是意義不同,把“憭”當作“憀”的俗字,不合理。二字音近而義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卷二:“演,水長流也。衍,水行歸海也。二字同音而義別?!薄罢嫖魃阶鞔髮W演義,引《大學》之旨而長言之,乃題曰衍義,誤矣?!?按:演,在《說文》謂:“長流也。一曰水名。從水寅聲?!币馑际情L遠的水流,或者是水的名稱?!蹲衷础氛J為它隨著字形字義的發(fā)展而引申出擴展、推演等諸種含義?!稄V韻》:“以淺切,上猶以。元部?!毖茏?,《說文》釋謂:“衍,水朝宗于海也?!北硎舅S著江河流向海洋?!稄V韻》:“以淺切,上猶以。又予線切。元部?!薄把萘x”一詞是指闡述義理并加以引申,字形本就是如此?!把芰x”則是推演意義的意思?!把荨薄把堋彪m然讀音一樣,但意義還有一定區(qū)別,把“衍”作為“演”的俗字,不合理。二字音同而義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二:“衍,水行歸海也。”“若重出之文曰衍文,則羨字之誤。羨者,有余而不用之辭,音于線切?!?按:羨,《說文》:“羨,貪欲也。從 ,從羑省?!奔幢硎矩澙?、想要得到之義?!稄V韻》:“似面切,去線邪。元部?!痹凇傲w文”一詞表示多余不用的詞語,“羨文”字形本就是如此,俗書寫作“衍文”,不正確。雖然二字讀音相近,但意義區(qū)別卻很大。二字音近而義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灌,本訓注也?!薄爸羵鲗懡?jīng)典者用為祼鬯之祼,乃漢儒口授之訛?!?按:祼,《說文》:“灌祭也。從示果聲?!奔磳⒕频构嘣诘孛嬗靡约漓胂茸婊蛏耢`之義?!稄V韻》:“古玩切,去換見。元部。”灌,《說文》:“水。出廬江雩婁,北入淮。從水雚聲?!奔垂啾硎舅拿Q?!稄V韻》:“古玩切,去換見。元部?!薄暗愛恕币辉~都是指古代祭祀永久的意思。經(jīng)典在傳寫時,使用口授,而“灌”“祼”二字音同,抄寫發(fā)生訛變。但二字意義不相通,將“祼”作為“灌”的俗字,不正確?!肮唷薄暗悺倍忠敉x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二:“藎,本草木名,可以染赤者。”又按:進,《說文》:“進,登也。從辵,閵省聲?!币馑际乔斑M登升。《字源》在闡釋該字時,引申為有行、促進、出仕、引進、舉薦、提升、進獻、靠近、超過、進入等諸多含義?!稄V韻》:“即刃切,去震精。真部。”“藎”在《說文》中釋為艸,是指藎草。《廣韻》:“徐刃切,去震邪。真部。”“王之藎臣”之中的“藎”字應為靠近之義,應用“進”字。漢儒口授經(jīng)典,“藎”“進”二字讀音一樣,傳寫發(fā)生訛變。但“藎”“進”二字意義相差很遠,將“藎”作為“進”的俗字,這種看法不正確。二字音同而義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卷二:“扣,苦厚切,讀如口,牽馬也?!薄叭魯斂幹當斪宰鲾?。敂門、敂鐘、敂問,俗寫作叩,或作扣,皆非?!卑矗簲?,《說文》:“擊也。從攴句聲。讀若扣?!北硎厩脫?、擊打的意思?!稄V韻》:“古厚切,上厚見。侯部?!笨?,《說文》:“牽馬也。從手口聲?!北硎緺狂R的意思?!稄V韻》:“苦候切,去候溪。侯部?!睌旈T、敂鐘、敂問中的“敂”都是敲擊之義,其字形原本就是如此,俗書寫作扣門、扣鐘、扣問不正確?!翱邸薄皵敗倍蛛m然讀音一樣,但意義有很大差別,把“扣”看作是“敂”的俗字,這是不正確的看法?!翱邸薄皵敗倍忠艚x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 ,從白,從壽,語詞也,發(fā)端詰問之辭?!币襞c“田疇”之“疇”同?!稌罚骸?若予’,字本如此。凡 昔、 能之類,皆宜作 ,俗作疇者,訛?!保墩f文》解釋為表示發(fā)端、詰問的語氣詞?!稄V韻》:“陳留切,平尤澄?!碑?,《說文》釋為:“疇,耕治之田也?!北硎疽呀?jīng)耕作的土地?!稄V韻》:“直由切,平尤澄?!本C上來看,“ ”“疇”二字音近而義相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卷三:“筒,音徒弄切,洞蕭也?!薄捌浣刂駷楣c之筩、音徒東切者,從甬。今俗郵筩、釣筩字作筒者,非?!?按:筩,《說文》:“斷竹也。從竹甬聲。”表示為斷竹之管?!稄V韻》:“徒紅切,平東定。東部?!薄稘h語大字典》中對它的引申義有所闡釋:認為它是桶狀或筒狀的器具以及捕魚具之義。筒,《說文》:“筒,通簫也?!北玖x指洞簫。《廣韻》:“徒弄切,去送定。東部?!薄班]筩”“釣筩”兩詞中,“筩”都是指釣魚的器具,字形本就是如此,俗字寫作“郵筒”“釣筒”?!肮c”“筒”雖然讀音相似,但意義相差很大,不能把“筒”看作是“筩”的俗字?!肮c”“筒”二字音近而義相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卷三:“餽,從食,從鬼,故訓為祭也。饋,從食,從遺省,故訓為餉也。二字音同而義別。《禮》:特牲饋食,本當作餽;《孟子》:君餽之粟,本當作饋?!卑矗吼r,《說文》:“吳人謂祭曰餽。從食從鬼,鬼亦聲。”吳地人將祭祀鬼神這一行為或習俗稱為餽?!稄V韻》:“求位切,去至群。微部?!别仯墩f文》:“餉也。從食貴聲?!北硎具M食給別人的意思?!蹲衷础丰屃x為:本字的本義是指贈送糧食或者飯食之類,以此引申為進獻、輸送糧食,還引申為食物及飲食之事;并且由進獻之義又引申為祭祀?!稄V韻》:“求位切,去至群。微部?!倍衷谧x音上雖然相同,但是本義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梆仭弊值募漓胍炅x在漢代之后才陸續(xù)通行?!疤厣伿场背鲎浴抖Y》,“饋”字本應該寫作“餽”,“君餽之粟”出自《孟子》,“餽”字本應該寫作“饋”,傳寫的時候發(fā)生錯誤,二字混用。把“饋”當作“餽”的俗字是不正確的,二字意義差別很大。二字音同而本義相異,屬于音同替代。
《說文廣義》:“彊,有力也,與弱相對。其從蟲、從弘之強,乃蟲名,本訓云蚚也。今以強為彊,相沿從省耳?!?按:彊,《說文》:“彊,弓有力也?!北玖x表示弓勁而有力?!稄V韻》:“居良切,平陽見。陽部?!睆?,《說文》:“強,蚚也?!?本義表示米中的黑色小蟲?!稄V韻》:“巨良切,平陽群。陽部。”《字源》中認為,“強”字使用較少,本義較為罕見,主要被借用來表示“彊弱”之“彊”,并逐漸取代了“彊”字,久而久之,人們的使用習慣被改變,“彊”字也就逐漸被廢除。因此“彊”字所具有的音和義,“強”都具備。二字音近而義異,屬于音近替代。
《說文廣義》對音近替代的俗字用“非”“誤”“訛”表明了否定態(tài)度,因為這些俗字都是無理據(jù)的俗字,應當否定,說明王夫之對俗字的科學態(tài)度,值得后世字典辭書編纂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