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坤
什么是家?溫丁華說:家是一副重擔,家是一份責任;家是彼此真誠地相待;家是能夠白頭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親人親切的笑臉,家是飯菜撲鼻的濃香;家是風雨同舟的濡沫情懷!
在仁壽南端,榮威山脈矗立。在榮威山脈末端有植被茂密的達摩山,因山高水遠條件差,主要以生態(tài)林木、水果種植為主,有天然溶洞、古廟等。相傳達摩祖師曾在此村修煉,因而取村名為達摩村。
這兒屬于喀斯特地貌,交通、水利條件差,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fā)展。在達摩群山深處有一戶人家,戶主叫溫丁華。
說起這個60 多歲的溫丁華,村民們無不蹺起大拇指,夸她是個了不起的能人孝子。溫丁華出生于1959年,1977年參加工作,當過村小代課教師,做過團支部書記,擔任過婦女主任和社長。1981年與張啟清結婚后,40年的風風雨雨,不怕苦臟累,照顧身患結核病的丈夫,侍奉公婆,孝敬母親,養(yǎng)育3 個女兒。瘦弱的肩膀擔著生活的重擔,任勞任怨,維護著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溫丁華出生在達摩1 社,家中姊妹眾多,4 個弟弟1 個妹妹。排行老大的她打小就懂事。無論是洗衣煮飯,喂豬喂雞,還是上山勞動,都帶頭干。記得讀小學的時候,還跑幾十里山路去紅星煤礦挑煤。生活最困難“過荒月”的時候,還去鄰縣資中龍結鎮(zhèn)借紅苕片回來曬,曬干了磨粉來吃。
溫丁華的父母都是村上的干部,后來父親又做生產隊隊長。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溫丁華從小就養(yǎng)成了正直善良的品性。初中畢業(yè)后就回家做了婦女主任和團支部書記。在工作中經常接觸的人就是公社書記,書記給她介紹的對象,就是達摩村6社的張啟清。
溫丁華一聽樂了,這位張啟清是她在立新小學讀書時的同學,后來在王安中學讀初中也是同班同學。溫丁華想,張啟清他們家在6 社,是在達摩山半山腰,比自己家在山頂條件要好些,再加上是同學知根知底,就答應了。那時候,他們村上有茶場,溫丁華在茶場做會計,張啟清是大隊“赤腳醫(yī)生”,也經常見面,于是他們就訂婚了。
訂婚后不久,19 歲的張啟清就去甘孜理塘縣當兵了,這一走,就是4年,他們只有寫寫信,書信成了他們互訴衷腸的紐帶。
張啟清當兵回來一年后他們結婚了,有了一個甜甜蜜蜜的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甜蜜,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后兩年,張啟清在派出所上班,后來又回鄉(xiāng)務農。隨著3 個女兒的出生,家里的歡聲笑語也多了起來,雖然日子窮點苦點,但幸福常常圍在身邊。為了給孩子們交學費,為了貼補家用,為了一家大小的開支,張啟清長年累月在外打工。家中一切家務、農活、管教孩子,都由能干的溫丁華操持。
工作中的溫丁華 ▲
1997 年,41 歲的張啟清在外地打工,常常覺得很累,干咳、乏力、盜汗、體重減輕,有種出氣不爽的感覺。張啟清也沒有在意,心想自己當過兵,身體好沒事。有一天發(fā)燒了,是低燒,心想感冒了,弄點藥吃吃就好了,哪曉得吃了兩周也沒好。回家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告訴他得了肺結核。怎么可能?自己才40 歲,況且是當兵的人,身體比一般人要強得多。雖然張啟清不相信,但診斷書上千真萬確,他的天空似乎一下子垮了下來,沒辦法只好努力就醫(yī)。打針、輸液、住院稍稍好點了,張啟清又外出打工。溫丁華又得了坐骨神經痛,在仁壽縣醫(yī)院住院動手術,一個又一個的不幸降臨到了這個家。
2008 年,張啟清的結核病嚴重了,一咳嗽就吐血,從此失去勞動能力,家中的一切全部由溫丁華一人操持,外操鋤頭鐮刀背簍犁耙,內管柴米油鹽醬醋茶。她對丈夫的病更是關心備至,只要是聽說什么藥方或哪家醫(yī)院能治療丈夫的病,她都會想盡辦法為丈夫治療。
大女兒曾勸她說:“媽媽,不管爸爸怎么樣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他都得病了,這個樣子,也沒得辦法了!”溫丁華告訴筆者:“我從來沒有罵過他,再苦再累也沒有罵過他。想想他得了這個病,有時候也有怨氣,比如說咯血,半夜三更吐血,哪怕夜里一二點,都要起來煎藥給他喝。實在不行,趕緊送醫(yī)院,不管夏天冬天,天冷天熱。”“他的病隨時都可能吐血,肺都爛完了,家里長期備著云南白藥不能斷!一年三五次住院,有些年七八次!”溫丁華一邊說淚水一邊流。
2012 年,那是張啟清病情最嚴重的一年,跑華西醫(yī)院、省醫(yī)院、??漆t(yī)院,住院都住了好多次,親戚朋友的錢都借光了,最后只有找姊妹們借點來支撐。
這么多年的堅持不懈,溫丁華不僅把子女拉扯大,還把丈夫照顧得無微不至。她說過這樣一句話:“丈夫就是主心骨,不管他的病情到何種程度,我都不會放棄,有他在,我才有方向?!边@種相濡以沫、白首不離、永不言棄的精神,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照顧一個病人20 多年,日日夜夜,那可不是嘴上說說那么簡單。首先是病人要長期治療,千萬不能夠隨便停藥或者亂用其他藥物,否則身體狀況還會更加嚴重。溫丁華說:“長期用藥經濟上也吃不消,以前肺結核病藥都是自費,現在政策好,很多藥不用花錢了。但每年住院治療打雜費也要花不少錢。為了節(jié)約開支,我經常弄單方來給他治,聽人說啥好就去弄啥!”
在日常生活當中,安排好病人的起居也是一件繁瑣的事情。溫丁華告訴筆者:“每天很早起床幫他穿衣洗臉,然后弄早飯給他吃,吃了自己才能上山。在山上干活到中午,一溜煙跑回家忙著煮午飯,把米淘洗進鍋,馬上又要去照顧他,然后再出來炒菜!”“晚上活路更多,要幫他洗澡,換衣服洗衣服!另外肺結核病人體質較差,長期咳嗽、咳痰、心慌、流汗,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差,飲食上也得注意,要干稀結合,主副食搭配,要富有熱量、脂肪、蛋白質、無機鹽的飲食,還要多吃新鮮蔬菜,所以我們家的肉呀雞呀蛋呀這些,我都省給他吃了。只希望他的身體狀況慢慢地得到改善。”
筆者在與溫丁華的攀談中得知,張啟清有時會產生輕生的情緒。溫丁華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定要讓他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幫助他有一個愉悅的心境。我時常會告訴他,再苦再累都過來了,現在黨的政策好了,女兒們也長大了,掙錢寄回家來了,還有啥想不開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日子!”真是一席話點醒夢中人。
牽手相伴四十載,溫丁華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她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打造出自己最美的小家,溫暖著樸實的大家。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至善的美德。一個能侍奉雙親的孝子平時要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過世時,要以最哀痛的心情來追思父母。溫丁華是出了名的好女兒,好孝子,侍奉老人無微不至。父親重病癱瘓在床,她日日夜夜守候,從不埋怨臟、累、煩。溫丁華告訴筆者:“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年去照顧父親,去的路上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膝蓋骨摔破了,還去仁壽縣醫(yī)院動了手術?,F在父親已經去世了,在父親癱瘓的兩年里,我盡了一個女兒該盡的孝順,也沒有什么遺憾了?!?/p>
母親現在86 歲了,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出去了就找不到回來的路,只有時時刻刻緊跟母親,生怕母親有閃失。母親重病時,溫丁華作為大女兒以身作則,不辭辛勞地侍奉母親,為弟弟妹妹做出了好的表率。
溫丁華是出了名的好媳婦。婆婆耄耋之年,有心臟病、肺病,時不時地因為病重還會去住院,除了能自己吃飯穿衣,其他什么也不能做。溫丁華說:“2017 年,婆婆在仁壽縣醫(yī)院住院治療了12 次,跑都跑夠了,醫(yī)藥費都用了好幾萬。人老了,身體就這樣不對那兒又不對的。”照顧婆婆,她從未有過怨言,對待老人從來都是輕言細語,老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都說人到花甲已金秋,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百善孝為先的美德。
溫丁華的人生之路崎嶇坎坷,她用瘦弱的雙肩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社會的責任。在筆者的想象中,年過60歲的她應該是蒼老的,羸弱的。但是當筆者見到她的時候,她,白皙紅潤的臉膛,大大的眼睛,時尚的卷發(fā),竟然染出了時髦的淡紅色。
溫丁華的家干干凈凈寬敞明亮,盡管家里只有她和張啟清兩個人。溫丁華有一顆潔凈的心,有一顆奉獻的心。16 歲初中畢業(yè)回村小做代課教師,再到團支部書記,再到婦女主任、生產隊長,她一直為自己的家鄉(xiāng)默默付出。在工作中,堅持不懈,勤奮上進?,F如今對工作要求越來越高,60多歲的她,學會了用微信,學會了網絡辦公,對工作質量要求高,對自身素養(yǎng)要求更高,時時刻刻心系群眾,贏得了廣大社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當筆者問她人生風雨六十年最有體會的是什么,溫丁華笑笑說:“我這60 年說坎坷曲折也算不上,我是老黨員了。自小受黨員父親母親的影響,一直跟黨走,一心只想把黨交給的工作做好。”
在筆者走訪村民的過程中,許多村民反映:溫大姐待人和善,工作負責,對社員一視同仁,她不想當我們的社長,我們一致選她當,因為我們喜歡她信任她。有人告訴筆者,全社有8 戶精準扶貧戶,都是溫大姐多處尋訪多處訴求得來的,沒有一戶是憑關系走后門來的,溫大姐為村民辦事這碗水是端平了的。
溫丁華告訴筆者:“工作中我一直做得平穩(wěn),用一顆寬厚的心來對待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社員們。特別是貧困戶,幫他們發(fā)展了種植果樹養(yǎng)了羊,他們修房子國家又補助了錢。扶持了這么多年,今年都脫貧了,也就不再費神了!”
行走在達摩山盤山水泥路上,感受到這些年村里的變化,特別是腳下路的變化,不再泥濘,不再坎坷。我知道,這里面飽含了多少像溫丁華這樣的老干部老黨員辛勤的付出呀。
大山是寧靜的,多情的,到處長滿了柏樹、松樹、桉樹、桐樹,筆者驚奇地發(fā)現,山坡上有一種常綠木質大型藤蔓,蔓莖粗壯,葉繁陰濃,莖枝長長的,能盤樹纏繞,越冠飛枝,攀石穿縫,生命力可謂頑強至極。其花序懸掛于悠長盤曲的花莖上,吊掛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串串下垂,酷似無數白中帶翠、如玉溫潤的小鳥棲息在枝頭?;ò昃頂n呈翅狀,整個花體通透玲瓏,有的是乳白色或者淡綠色,有的色如檸檬黃,還有的是粉紅色和橙紅色,可謂神奇。打聽村民才知道,這是雀兒花(又名禾雀花)。生長在郊野,深藏在達摩山林的禾雀花依藤而生,一簇簇,一串串,風情萬種,給遠離喧囂的郊野帶來了歡樂。
筆者被這種花深深地震撼了,溫丁華不就是一株這樣的花嗎?她一輩子沒有走出過達摩山,像禾雀花一樣默默生長,默默付出。在風雨泥濘中,在與病魔的斗爭中,撐起一個家,這個家經受住了病魔和人性的考驗,詮釋了愛的含義和不離不棄……
一束束生命的雀兒花,倔強地盛開在達摩山中,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生命的美,也讓我們看到了溫丁華這位樸實的農村婦女身上盛開的人性之美!